为了提升读后感的深度,我们可以参考相关评论或研究资料,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得以丈量一本书在心灵深处留下的痕迹有多深,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篇1
记得那是许久之前,我百无聊赖地坐在桌边,脑海中一下子闪出“百年孤独”这个词。登上当当网的“外国名著”栏一看,同样的书名竟赫然显现在首位。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不管怎样,从此,我认识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翻开《百年孤独》,一种熟悉感扑面而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枪队时,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河边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在那个夏天里,我一边
咬着酸奶勺,一边慢慢地品味图片书中所叙述的一个家族历时百年的兴衰起落。阳光穿透绿叶与纱窗,斑驳地洒在我的身上,仿佛也洒在了河岸边晶莹的巨大冰块上,洒在了香蕉园里的枯枝败叶上,洒在了那一卷卷等待破译的羊皮纸上。
因为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所有成员似乎都不曾摆脱过孤寂,当看到“这孩子命中注定将要重新为这个家族奠定基础,将要驱除这个家族固有的致命缺陷和孤独性格,因为他是百年里诞生的所有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出生的婴儿”一句时,我不禁由衷地感到高兴——或许这个家族的希望之光出现了,却没有想到那只是回光返照。不久,由于近亲结婚出生的婴儿被大批蚂蚁吃掉,结尾写道:“羊皮纸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陆上出现”。我沉默了,为结尾的回肠荡气所深深震撼,也为一个始终浸没在孤独中的家族的没落而伤感。
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我还是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巨大的家族会在百年之内迅速地衰落?是因为香蕉公司的入驻使得马孔多不复当年的淳朴,图片也是因为那流淌在几乎每个家族成员静脉里的孤独。
?百年孤独》让我喜欢上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喜欢上了加西亚的文风。几天前,我在网上订了《百年孤独》的序篇《枯枝败叶》以及《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满心期待着新书。而就在书送到的那一天——这个星期五,4月18日的凌晨,加西亚在他墨西哥的家中与世长辞。这消息来得如此之突然,以至于我几乎无法相信。
加西亚马尔克斯走了,但他的身后却没有也不会遗下百年的孤独。因为,加勒比的鸽子会飞越哥伦比亚的上空并抵达她想去的任何地方;安第斯山的雄鹰也会振翅翱翔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篇2
孤独,在我看来,就是指无亲情,友情,感情可言,如同茫茫天地间孤身一人的落魄之感。在《百年孤独》中,一个家族的几代人都终身被孤独笼罩。他们并不缺少亲人,爱人,友人,只是这所谓的亲人,爱人,友人都是些单纯的冷冰冰的字眼,毫无感情。父子之间没有亲情,没有照顾与关爱;夫妻之间没有信任,称不上是感情;友人之间如同过客,真挚的情感在孤独的马孔多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孤独,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之中的产物。他们的生活是孤独的,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是孤独的;更可悲的是,他们对此毫无察觉,他们习以为常,对这种状态习以为常,却没发觉这种状态就是可悲的孤独。
初期的马孔多与世隔绝,自给自足,仅有寥寥几十个人。这就已经决定了封闭的马孔多注定是孤独的。即使之后有外国人来到马孔多推销那些在人们眼里神奇,有魔力的新鲜事物,给马孔多人民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些许的欢愉,但那毕竟是暂时的,况且,无论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无法改变他们思想之中根深蒂固的孤独。
故事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回忆写起,写了关于这个家族轮回般的几代人的故事,伴随着马孔多的衰盛。从可怕的近亲结婚的诅咒——生出长尾巴的小孩开始,几代人都疯狂地与近亲发生关系。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与其说是愚昧,我觉得称其为孤独更加贴切。生活在那种日子里,要不就是做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要不就是随着自我的天性,人类的天性,这也是孤独的结果。
写到最终,羊皮卷最终的预言正是刚刚孕育出的注定要终结整个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这轮回的诅咒,这孤独的诅咒连同这这孤独的家族被飓风抹去。
?百年孤独》经过颇有些魔幻味道的语言,书写了拉丁美洲的生活,既真实又出人意料。尽管有些地方被夸大说辞,但始终不脱离现实,揭露了当时拉丁美洲出现的问题,讽刺了当时人们的无知与麻木,并以孤独诠释。
马孔多的孤独是命中注定的,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如同设置了某种固定的程序,日复一日过着一样的枯燥无味的日子,如同轮回般的;思想的禁锢。这一切都是孤独的缘由,也都源于孤独,恶性循环。像这样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是团结的对立面。以这孤独为,借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多次战争的失败,讽刺拉丁美洲人民的不团结,并尽一个文人之力将其书写出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篇3
虽然我到这个年纪才第一次读《百年孤独》只能说明我阅读量的匮乏,但我侥幸觉得这也是缘分的一种:也许只有这个年纪的我,才是和它相遇的最佳节点。
仅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确信这本书一定会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就像奥利雷亚诺上校曾确信他对预兆的感知、乌尔苏拉确信自己会在雨季结束后死去。
我的东方眼睛被拉丁美洲的原始风情迷得七荤八素,我的死水心境被布恩迪亚们的出人意料伤得七零八碎。马尔克斯用他的想象力与经营力将我的心裹在蜂蜜与香料中反复灼烤,每一次炭火的贴近都能使我在惊痛中闻到扑鼻的香气:人物的命运总是精准地击打在我僵硬麻胀的痛点上,我时常在这样悲伤的沉迷中为其叫绝。
我爱极了这个魔法与科学并存、原始与现代交叉、魔幻与现实共融的光怪世界,一切神奇都有理可据、一切神秘都有根可循,马孔多的一切诞生于这样的魔幻中,最后又消失在这魔幻孕育的预言里。马尔克斯从未破坏这样的魔幻,吉普赛人进村普及科学时魔幻没有消失、热武器战争波及村庄时魔幻没有消失、香蕉公司入驻后我一度以为这片土地要失去它的魔力了,但一场恒恒久久没有尽头的大雨又洗净了它,魔力与末日一同回到了马孔多。感谢马尔克斯,布恩迪亚家族的消失也许是这场我最爱的幻梦里最大的悲剧,但魔幻始终没有消失,我依然拥有着这场幻梦。
我的害怕是因为我在阅读到一半时,发现这本书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我不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但我害怕马尔克斯会通过剥夺马孔多土地上的魔力而暗寓拉丁美洲的遭遇与伤痕。幸而他没有。只要他没有,这充满魔幻的土地依然是我最爱的世界,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就可以不再和拉丁美洲有关,甚至不再和马尔克斯本人有关,它只与我有关,它仅仅是我思考的灵感与幻梦,是一颗名为“孤独”与“命运”的糖果,滋味悲伤又回味无穷,我可以在细细咀嚼间进行那项我将持续一生的思考:对我自己和人生的挖掘、反思、畅想。
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与命运浑然一体,渗透在每一代布恩迪亚的呼吸举止间、家具摆件中,每一个神态、每一个物件都是孤独的象征、都是轮回的预兆与归宿。我无法分清布恩迪亚们是因命运而孤独,还是因孤独而走向了属于他们的命运。就像我依然无法看清这故事的真义,无法看清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我知晓其中的内容,但我无法解释。我在布恩迪亚们的身上看到了人类共通的孤独与命运,我看通这故事的那一天,也许是我对这迷雾世界有所见解的那一天。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篇4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位专业老师那里读的。当时,当我看这个话题时,我觉得有一种脱离现实的神奇感觉,但我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在人文课上,老师还讲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布恩蒂亚家族的一代又一代,情节奇特迷茫。在小镇马贡多,布恩蒂亚家族上演了百年兴衰史。从盛到衰,再从衰到盛,一百年的'历程,这一切都逃不出诅咒。这一切都是因为害怕近亲结婚,担心生猪尾巴的孩子。主人公因为邻居的嘲笑,被乌苏拉拒绝同房,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使布恩蒂亚一家日夜不安,最终被迫迁往小镇马贡多。一开始,布恩蒂亚人很兴旺,但由于一系列的战争原因,这个家庭的命运不如一代。然而,当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结婚时,他生下了一个有尾巴的男孩,因为他嫁给了他的阿姨乌苏拉。这一切正好实现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写下的密码,这是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翻译。充满讽刺意味。这个带尾巴的男孩被蚂蚁拖进了蚁巢。随后,这件事消失了。
这部小说总是给人一种虚幻而不真实的感觉。然而,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是整个拉丁美洲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同时,家庭的无知也是拉丁美洲自身落后的写照。相应地,在拉丁美洲,内战层出不穷。
魔幻现实主义往往以荒谬的形式反映现实。无论马贡发生的事情多么奇怪,都是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现实的观察和感知。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篇5
这个假期又重温了一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记得第一遍读它的时候,我被各种“差不多”的姓名,各种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整个人都不好了,经过时间的沉淀再看,连同这本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解,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由此孤独的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孤独是自闭的。《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死了,连同马贡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于是,书中结尾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孤独是需要摒弃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照《百年孤独》的现实与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由此,我们想起了晚清政府闭关锁国以至惨遭蹂躏的结局和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而重新崛起的历程。《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梦想成真。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篇6
稀里糊涂的读完,乱七八糟的人物名称,刚开始还有耐心记录人物之间的关系。但最后也受不了了。或多或少的还是有点回味的。
书本揭露了拉丁美洲的一个大家庭的新生和衰败,一百多岁的乌尔苏拉见证了一切,故事主角应该属于女性,尽管开始时奥蕾莉亚诺。布恩蒂亚上校似乎在回忆自己一生。他最终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认为那是错的,那么别人的任何行动都会在无意中刺痛他的伤疤,他自己终其一生预言者别人,可最后无法语言自己最后的归宿,活着时不需要别人的任何理解,当有一天认识到错误时还有勇气去纠正,恐怕在马孔多再找不出第二个人。遗憾的是英雄的后代却都死于非命,不知道这责任是否必须归咎到他的身上。或许每次情欲燃烧过后这一切就注定。
上一辈在自己衰老和自己下一代年富力强时,张扬与压抑就是一场持久战,最需要冷静的时候年出现的威严,然后威严便被理智代替。人总会在年轻时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在那年迈时能知道的反思的事务,至于对与错留给了后来的人,不过历史似乎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至于评论的人应所处的环境、个人的.阅历等因素的局限,对与错的意义也就可有可无。有时候我想倘若我处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我回像谁?梅尔基亚德斯?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蒂亚?··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知道自己需要啥,但是好奇心终究害死猫。对于文中的女性我感觉很让人头疼,现代一切无法想象的在这里可以找到现实版,左眼流露出对彼此的猜疑、妒忌、憎恨,右眼又要表现出因为担心上帝的惩罚而流露出的隐形的善良。历史的重复让一些东西成为了传统,马孔多不经要经历环境的更变,还要习惯这种让人性孤立的现实。
作者的出发点应该揭示这一个现实————万事万物总以波浪式前进,高潮过后必然是低谷,而低谷时最接近人的本性,贪婪、私欲,人性的冷漠,所谓的尊严只不过是富裕时的一种附属品,一旦被生活所逼迫时许多东西只能退而求次,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幼儿、少年、老年还是逃不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世俗。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篇7
这是一本超赞的书,值得一读!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
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篇8
?百年孤独》这本书我第一次听说是在高三的时候,那时候我有个同学说他想看这本书。我当时也挺搞笑的,毕竟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一个只知道读书和看小说的读书少的糙汉子理科女,所以很是疑惑,被人家鄙视了一通才知道原来是本著作。从此对这本书印象很深,但是太厚了,我一点想去读的欲望都没有。
大三那年我舍友刚好带了这本书,出于好奇,然后我就跟他借了书,看了大概一个多月,看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隐居的家庭变成家族,后来又灭亡的故事。这个家族由于后来渴望外面的世界,做出的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所有的故事发展遵照着书中一位预言家的预言,最终这个家族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宣告失败,整个家族的最后一个生命都没有存活下来。——这是我看完一年之后的记忆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的简介: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读后感·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然后我觉得非常抱歉,我完全没有读出来这里面的各种暗含的东西。
然后讲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片段吧:
1、恩,这个应该不是片段,而是整本书。就是这本书吧,它里面的人物关系以及名字的重复率已经达到了一种我十分头疼的程度,可能是我记外国人的名字的能力比较差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关系图辅助阅读。
2、就是书上有一位最漂亮的女孩子蕾梅黛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喜欢用手指抠墙上的灰土下来吃,,我一度不能理解。后来好像有个女孩子出生了也叫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她。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也就是第一个叫何塞的人),他因为沉迷炼金最后精神失常被绑到树上,但是一直过了几十年才去世。作为一名爱干净的读者,我对此非常不能苟同。
4、还有就是最后一幕,描述这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一代被预言命中,最后沦落为蚂蚁的食物,这个家族的历史结束在那一刻。这一幕我印象深刻。
看了快一年了,也都记不清了。恩,综上所述,我是一位非常不合格的读者哈哈哈。
不过我有个朋友和我说,《百年孤独》这本书,在一个人不同的年纪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悟。或许,22岁的我读出来的是无法理解的文化和各种诡异以及混乱的场面,未来32岁的我可以读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吧。
然后我刚才网卡的时候搜索了一下别人写的书评,深感自己丢人不学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