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推荐5篇

时间:2024-06-21 作者:loser

会写适合自己的教学反思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前提,我们写好教学反思之后,也要认真检查一下,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推荐5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

“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就会对两个商品的价钱的高低进行比较,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但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进行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这也是小数大小比较的难点。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2

本课引入环节从生活入手,学生学的顺其自然。超市是学生常去的地方,对于物品所标明的价格,学生也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的数学入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入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教材遵循着用具体可感、可知的形象为支撑的原则,设计了先通过商品价格来认识小数每一位,又通过长度单位间的`转化揭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最后再结合学生的身高说明怎样用小数的三个环节。这此环节中,我重点让学生说说米和0.1米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小数。同时,根据课前余老师和丁老师给我的一些指导,从数的数位顺序这一角度让学生感知小数的写法和意义,我在课堂中增加了一个小环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1分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种形式?如果1分米的1写在个位上行吗?十位呢?让学生想到这个1分米的1只能写在整数部分的右边,感知小数部分的数所表示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

本课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听课的名师们不仅指出不足,还给了我许多教学建议,让我收获很多。例如米娜瓦尔老师指出我的课堂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去说,要充分地信任他们。是的,自己一遇到难点的地方便想着尽可能让他们顺着自己思路走,着急地想看到正确思路,所以限制了学生们的思维,也就少听到一些学生真正的想法。陆老师还指出要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自己明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课堂刚开始有个学生说0.85元表示10元8角5分,我便问其它学生同意吗?同意谁的?这个问题就放过去了,没有继续追问。陆老师建议我此时就可以问问该同学是怎么想的?同时也能引起其它同学的关注,让学生更好的去思考。自己在教学中还应该适时放慢脚步,这堂课中在学生说0.1米的含义时是个难点,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或是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但是我找了两三人之后就过了,总怕时间不够用了。陆老师告诉我,这节课你可以把两位小数的含义放到下节课嘛,这节课把一位小数的含义弄扎实弄透,两位小数就好突破了。另外通过名师的指导,自己对教学环节有了如下思考,也得到陆老师的肯定。我想从数的顺序考虑小数,可以在教学小数表示商品价格处让学生自己能把1角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量。在此处让学生明确角是比元更小的单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时不能写在整数部分,只能个位以后写了。

引入部分除了让学生认识小数,会读小数,还能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在后面用小数表示长度时可以再感受一次,在学生从数位顺序以及数位关系这一角度感受小数。

总之,自己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从与名师团老师的交流中我能体会到当思维处在一定高度,才能看清知识的本质。要用好教材,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参是不行的,要自己独立的思考,多学习,多请教,才能不断进步。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体重?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水果市场逛一逛。看,这里到处可见一箱箱的水果,真热闹啊!让我们拿一个大苹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个苹果重200(克)]

那一箱苹果呢?[出示:一箱苹果重10(千克)]

[出示:一卡车苹果重3( )]一卡车苹果的重量是3克,还是3千克?都不恰当,是吧?因此,人们就又规定了一个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单位——吨。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解决问题

1、1吨有多重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牛约重500千克,几头牛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6)完成32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3、单位换算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后,提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

4吨=____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____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

4吨=4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3000千克有3个1000千克,也就是3个1吨,就是3吨。

完成32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估一估,连一连

大象 鲸 山羊

50吨 60千克 4吨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3、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

(2)小明体重35( )。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

4、1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介绍方法

四、课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记一则。

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

5吨=(50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2、你知道吗?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谈谈感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4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搭配食物”创设情境,引出搭配问题,并以此理解搭配的数学思想。接着,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整个数学化的过程,来解决“俩件上衣件与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并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排列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5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比眼力”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猜测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我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周长的概念,同时可强化长、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三、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在总结长、正方形周长公式时,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学生在探索大量具体图形的周长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练习的设计,应有层次和坡度。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