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包括课后作业和复习的安排,教案的精心准备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小衔接教案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小衔接教案篇1
话题1: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持怎样的态度?
答:家长的态度既要积极,也要有方。
建议您:一是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二是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您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
话题2:幼小衔接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答:以下这些内容,可以供您分析、了解孩子情况时作参考。
(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沮丧?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回答相关问题?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等事情?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自己穿脱衣等?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够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家长要踏好准备节奏"学习准备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一个过程。按一般而言,可分为学前、学中和学后,应抓紧学前、关注学中、延伸学后。
话题3:暑假中,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有规律地生活?
答: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一、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作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如,来回走动)。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
二、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三、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时间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刻板地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话题4:入学前,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答: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入学前,孩子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
(1)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2)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
(3)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
(4)能帮助家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5)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要让孩子具有以上这些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可做些尝试。
话题5:入学后,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答:您不妨采取以下方法与老师沟通。
(1)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时与教师作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地与教师互通信息,使双方更多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庭及学校中的一些表现,您也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2)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其在家中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在向家人叙述学校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与教师作适当地沟通,以便教师更多了解您的孩子。
(3)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正确看待教师对孩子的批评话题6: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答:作为家长,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每天在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希望在家中与您分享。这时,您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您与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让孩子觉得校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加深与老师的亲近感。
(2)多与老师沟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产生分歧,使孩子难以适应。这里,就要求您能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的理念。如果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并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不要心存顾虑,这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
(3)切忌与老师关系过分亲密。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以获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别照顾。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
幼小衔接教案篇2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后,我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幼小衔接活动。例如:参观小学、请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来园讲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幼儿画出“我心目中的小学”等。幼儿在活动中逐渐了解了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对上小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问一些有关小学生的问题,如上小学后还能带玩具吗?上课时我想小便怎么办?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多了解有关小学的知识,我设计了“我快要上小学了”活动。目的是想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以便进入小学后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活动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了解小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萌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
2、更多地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参观过小学。
2、多媒体课件:小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3、幼儿把画好的“我心目中的小学”图画粘贴在展板上。
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磁带。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提问:歌曲里唱的什么?它是谁的歌曲?
2、提问前段时间参观小学的事情,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
3、出示展板,请小朋友到展板前,讲解自己画的“我心目中的小学”是个什么样子。
4、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及时给予指导、总结并找出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5、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小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6、幼儿分组讨论并说一说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
7、教师小结:
①作息时间有了较大的变化。(课间只有10分钟,小学生要准备好下节课所用的东西、小便等)
②上小学后不能带玩具,但可以带体育玩具。
③上小学后,上课时不能随意喝水、小便。(应在课间十分钟做好这些工作,否则,会影响其他同学上课)
④上小学后,放学回家后先做什么?
幼小衔接教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在大班下学期,为了引导幼儿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便与小学生活相衔接,我在“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中设计、组织了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我们的一天”。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点。
2.体会制作时钟的乐趣,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看整点。
难点:制作时钟。
活动准备
1.自制种类不同大钟面三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真钟一个。
2.幼儿操作材料:1-12数字、纸制空白钟面、时针、分针(数量与幼儿人数一样)。
3.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记录卡:7点钟起床、8点做早操、9点集体教学活动、10点户外活动、11点吃午餐、12点休息、3点起床、4点区域活动、5点放学回家。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时钟(谜语: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二、制作钟面、交流经验、熟悉钟面
1.教师提供纸制空白钟面、数字1-12、指针等,让幼儿制作一个钟面。
2.幼儿讨论:钟面上到底有什么?有数字,那么数字有几个,怎么排列?有针,那么有几根针,是一样的吗?
3.教师引出从钟面而来得词语”顺时针”。
“游戏中、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按顺时针顺序下棋’就是从钟面的排列顺序引出的。”
4.讨论总结:钟面上的秘密(认识钟面)。
三、认识整点
1.教师出示“早晨7点钟起床”的记录,请三名幼儿尝试拨钟。
提问:究竟谁拨得对?幼儿充分讨论后,教师拿真钟拨到7点钟,让幼儿观察、比较。
2.教师一一出示幼儿一日生活记录卡,让幼儿播出相应时间。
3.总结:认识时钟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教学反思
在认识时钟的活动中,以往我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这样的:教师拿出一面钟,让幼儿看看上面有什么。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然后让幼儿看一个整点,观察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告诉幼儿这是几点钟。最后请幼儿拨整点钟。这样的教学活动,老师的主体地位是很明显的,幼儿是机械地学习。
而在这次活动中,我以谜语引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诱发幼儿主动探索。材料有助于幼儿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钟面到底有什么?应该怎样排列?从而达到认识钟面、制作正确钟面的目标。在制作钟面的.环节中,幼儿能充分调动已有经验,而教师引出的“顺时针”则适时地为幼儿提升经验。在认识整点的环节,我通过让幼儿尝试——讨论——观察——结果,这样的学习来获得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以认识时间贯穿在一日生活记录里,体现了数教育目标之一: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如:知道7点要干什么等等。
此次活动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了“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幼小衔接教案篇4
一、活动宗旨:
1、幼儿入小学前要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班级工作、家长工作等多种实施方案,将“幼小衔接”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3、本着“真诚、尊重、互动、合作”的原则、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4、有效整合家园力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二、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日下午2:30
三、活动地点:
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室
四、活动前准备:
家长邀请函、签到表、相机、班主任代表准备发言稿。
五、人员分工:
1、大班级部主任张新芳负责策划活动方案,纪金梅准备家长签到表;
2、副园长李真负责家长邀请函。
3、大班教师孙海英准备发言稿
4、王爱新负责家长会ppt的制作,李园长负责音乐的准备
徐园长主持幼小衔接家长会;
5、大班教师负责家长接待、签到和拍照;
6、大班教师提前一天布置会场及会场卫生;
六、活动流程:
1、大班教师负责会场接待家长签到。
2、会前播放音乐等待家长。
3、大班班主任负责安排家长按规定的顺序入座。
4、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流程。
5、中心小学一年级教师宋良辰讲座。
6、班主任代表发言。
7、徐园长精彩讲座。
8、与家长交流(互动)
幼小衔接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推理中,尝试借助材料上的提示发现可以数正确的方法。
2、乐意倾听同伴的表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材料
ppt、操作纸、垫板、夹子、笔、照片等。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了解幼儿数数的能力
经常听小朋友数数,你最多能数到几?
过渡:数数的正确性。
2、数数游戏,发现数正确的方法
①幼儿取操作纸,理解纸上的要求,知道要数的几样东西
②交代规则并观察幼儿操作
③图上房子有多少幢?树有多少棵?兔子、花各有多少?
小结:要数正确应该按顺序,还要有一定的方法。
④过渡:出示图片,问“这里一共几样东西?”
⑤观察卡片上的食品并记录,引导幼儿倾听同伴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现数正确的一些方法。
数带鱼。重点在巧数。
数蛋。重点在推理。
数饼干。重点在类概念。
小结:数不同的东西方法也会不同。
3、延伸活动,关注身边事物的数量
①出示ppt,这个能数吗?
②为什么包装外面要标上这样的数字呢?回家留意一下,你在包装盒上发现了什么。
幼小衔接教案篇6
一、活动时间:
20xx年4月10日早10:3012:00
二、活动地点:
鄯善县火车站镇小学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带幼儿参观学校,初步了解学校,熟悉学校环境、教师和学生,感受哥哥姐姐的学校生活,激发幼儿对入小学的向往。
2、初步发现学校与幼儿园的区别,找出不同之处,培养幼儿观察分析能力。
3、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知道小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和活动方式。
4、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课间要先入厕,在做户外游戏,并且听到上课铃声或上课音乐声,能迅速回到自己的班里上课,在心理上做好适应这种学习模式的准备。
5、教育幼儿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有时间观念的良好习惯。
四、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学校负责人,确定参观的有关事项。
2、提前通知家长做好幼儿参观学校的工作。
3、告诉幼儿听老师的指挥、不乱跑,不大超大闹,做个文明的参观者等参观前的.谈话。
五、实施措施
1、请小学生给自己讲讲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校园趣事,说说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小学生。
2、组合幼儿到学校去实地参观。
3、教师讲解,幼儿观察了解学校环境。
4、教师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5、参观后讨论: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请幼儿从环境、作息时间、上课科目、纪律等方面说说。)
六、家园共育
1、家长配合幼儿园,进一步让幼儿了解学校的生活,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
2、看电视录像,或让上小学的哥哥姐姐向孩子讲述小学学校生活,进一步了解学校。
幼小衔接教案篇7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分类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归纳事物特征的能力仍然较弱。需要通过不断的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提高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能力。因此,我们选择幼儿熟悉的水果﹑文具﹑衣物﹑植物及糖果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幼儿在合作讨论中学习分析事物的特性,寻找多种分类方法,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发现、归纳,比较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学会如何分类。2﹑通过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能力。
3﹑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教具:
1﹑小白兔玩偶一个,狗的头饰一个,纸箱制作的车子及房子各一个。2﹑苹果﹑梨子﹑石榴﹑桔子实物,玩具车﹑玩偶实物,铅笔盒﹑书﹑笔记本实物,衣服﹑裤子﹑鞋子实物。
3﹑苹果﹑芒果﹑梨子图片若干,花﹑草﹑树图片若干,糖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小兔搬新房》
小白兔新建了一座漂亮房子,她要搬到新房子去住,小狗叔叔用
汽车帮小兔把东西全部拉到新房子去。
请出带有狗的头饰的幼儿拉着用纸箱自制的车从教室外面走进来。(车上装有苹果﹑梨子﹑石榴﹑桔子实物,玩具车﹑玩偶实物,铅笔盒﹑书﹑笔记本实物,衣服﹑裤子﹑鞋子实物。)
2﹑帮小白兔整理物品
将车里所有物品放在桌子上,老师手拿着小白兔玩偶说:”这么多东西我应该怎么整理啊?”然后问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小白兔好吗?”
(1)、让幼儿认识各种实物,并讨论怎么分,然后请部分幼儿帮忙分物品,将物品放到纸箱制作的房子里,并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2)、老师总结:我们可以按照文具,玩具,水果,衣物来分。
3﹑分小组动手操作分类。
(1)、出示水果﹑植物﹑糖果图片让幼儿认识,然后将图片按小组分发给幼儿,请幼儿先小组讨论怎样分,然后每小组请出一个代表来说说他们的分类方法。
(2)、老师讲解分类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图片按水果、植物、糖果来分类。
(3)、老师总结各小组分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