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教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猫课程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猫课程教案篇1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windows窗口,了解窗口的组成。
2、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
3、初识菜单命令。
4、进一步掌握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窗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2、难点:菜单命令。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自制的powerpoint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陈老师和大家一起学生了Windows98的最基本知识,大家还记得我们讲了那些内容吗?
二、新课教学
(一)、窗口的组成
我们知道,在windows环境下的所有应用程序都是在窗口中执行的,关闭窗口,也就关闭了程序。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个最常见到的窗口,它具有Windows窗口的许多共同特点。(师给出一张“我的电脑”的图,同时就着图讲解,过程中注意突出最大化按钮和还原按钮的区别。
(二)、窗口的基本操作
1、最小化窗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刚才讲过的窗口右上角的那三个按钮的作用。先来看最小化按钮的作用(师做示范操作)。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下,同时找学生做给其它学生看。
2、最大化(还原)窗口
让学生自己试,然后总结得出:单击“最大化”按钮,窗口会扩大到整个屏幕,此时“最大化”按钮变成了“还原”按钮;单击“还原”按钮,窗口恢复原状。
3、切换窗口
师打开两个窗口,请同学观察两个窗口的.标题条有什么不同(生答),师给出当前窗口的概念:把标题栏呈深颜色的窗口称为当前窗口。单击任务栏中的某个窗口的图标按钮,就可以切换为当前的窗口(师作操作)。学生自己试。
4、移动窗口
师作讲解:指针指向“我的电脑”窗口标题栏,进行拖动操作,可以移动窗口。
5、改变窗口的大小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鼠标指针的形况是什么样子的()。对,当指针成这种形状的时候我们只要向左右拖动就可以改变窗口的宽度。
那么我们又怎么来改变窗口的高度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来完成这个任务。(请同学来操作)。
师把鼠标的指针形状变为,提问:有谁知道老师现在这种指针能改变窗口的什么大小(生答,师总结,能同时改变高度和宽度。)
6、关闭窗口
有没有同学知道怎么关闭窗口(生答单击“关闭”按钮,窗口关闭。)
(三)、菜单命令
打开“我的电脑”,以“编辑”命令为示范作讲解。(1)以颜色看;(2)以后面的符号看
(四)、窗口的滚动
教师做演示,学生自己练习。
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有关windows98的知识。下面老师想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这节课学习到的具体内容有那些。能熟练操作。
猫课程教案篇2
一、快乐活动目标:
1、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认识几种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交通安全标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学习基本的指挥手势,懂得手势的意思。
3、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提高自我安全防护能力。
二、快乐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常见交通安全标志的课件,停车场标志、自行车标志等交通标志,音乐磁带,多媒体设备(搜索flash动画)。
2、生活经验准备:观察马路上的交通标志,也可以与交警联系好,邀请前来讲解。
三、快乐活动过程:
1、快乐激发:为引起幼儿兴趣,创设有斑马线、栏杆的情景。请幼儿说一说这里象什么地方?再看一看马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2、快乐认知:
1.观看情景表演,引起幼儿思考②、认识信号灯标识及几种常见交通标志③、学习指挥手势,现场指挥3、快乐获益:
2.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交通安全标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幼儿懂得了几种基本手势的意思。
4.通过游戏,幼儿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提高自我安全防护能力。
4、快乐拓展:情景表演--交通安全伴我行,将场地布置成马路十字路口的样子,请幼儿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猫课程教案篇3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默读、速读、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难点:
1、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
2.自读点拨法。引导学生精细阅读,深入细致地探究文意,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搜集整理有关作者情况。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多媒体播放《童年》,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社戏》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心情。
2、作者介绍及题解:
(1)鲁迅家乡:浙江绍兴
(2)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课文体裁: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及怎样阅读小说的方法简介。(文字课件展示,教师边展示边讲解。)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4、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词语,认读字音并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1、正音:
归省、行辈、掘、钳、惮、絮叨、伊、撺掇、凫水、驳回、篙、橹、潺潺、脊、舀、瓢、踱、撮、桕树、楫
2、词语解释:絮叨依稀自失弥散旺相缥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进入自读状态)
——学生自读完成后,汇报;教师归纳明确:
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1)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是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4)三个部分:
一、(1— 3段)盼看社戏;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17—21)看戏时的情景(22—30)看戏后的欢乐
(以上从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为什么说平桥是我的乐土,具体表现有哪些?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3)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4)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答:
(1)看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2)这样写既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又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本篇题为“社戏”,为什么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交代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五、拓展延伸
师: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生发言交流。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结束语。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七、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八、板书设计
社戏
一、(1— 3段)盼看社戏;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17—21)看戏时的情景(22—30)看戏后的欢乐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一)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教师: “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可见“戏和豆”非同一般,究竟豆好不好吃,戏好不好看呢?
学生反复阅读,讨论。寻找答案。
讨论结果:
戏:不好看。
.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索性坐在交椅上唱的老旦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二)教师: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寻求答案。
讨论结果:
并不是“戏好”“豆好”,而是人好,景也美.
猫课程教案篇4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鼠标的用法。
教学重点:鼠标的各个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鼠标的双击操作及拖动。
课前准备:计算机、网络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看到过老鼠吗?那么老鼠长得是怎样的呢?
那么我们看一看电脑上的哪个东西最像老鼠?哪些地方像?
那我们知道鼠标有什么用吗?鼠标可以操作电脑,那么鼠标到底怎么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如果认真的学的好的同学?老师还会奖励他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2、新课教学
(一)教师讲解
大家来看,鼠标上有两个长得有点像小老鼠耳朵的两个键:左边的一个我们把它叫做鼠标左键;那么右边的一个我们把它叫做鼠标的右键。能记住吗?
1、握鼠标的基本姿势
手握鼠标,不要太紧,就像把手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一样,使鼠标的后半部分恰好在掌下,食指和中指分别轻放在左右按键上,拇指和无名指轻夹两侧。(先请一个同学试一下。再请另外一个同学也试一下)。
2、用鼠标移动光标
在桌面上移动鼠标,您会看到,显示屏上有个箭头也在移动,你把鼠标往左移动,箭头就往左移动;你把鼠标往右移动,箭头就会往右移动;你把箭头往前移动,箭头就会往上移动;你把箭头往后移动,箭头就会往下移动,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通过鼠标来控制显示屏上箭头的位置。
3、鼠标单击动作
用食指快速地按一下鼠标左键,马上松开,请注意观察,你会不会?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
单击左键
4、鼠标双击动作
不要移动鼠标,用食指快速地按两下鼠标左键,马上松开。
双击左键
5、鼠标拖动动作 先移动光标到对准对象,按下左键不要松开,通过移动鼠标将对象移到预定位置,然后松开左键,这样您可以将一个对象由一处移动到另一处。
(二)学生自由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全课总结(略)
?教后记〕
猫课程教案篇5
一、了解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结构。
2、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了解什么是化石
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试读课文: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①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奇huàn(幻) zhuó yuè(卓越) cōng lóng(葱茏) guǒ(裹)藏
骸( hái )骨潜( qián )行躯壳( ké )档( dàng )案猛犸( mǎ )万载( zǎi )悄然( qiao )皱( zhòu )纹引颈( jing )长吼( hou )
②解释词语:
骸骨:尸骨。葱茏:(草木)青翠茂盛。化为乌有:变得不存在。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日转星移: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
3、听录音:学生听录音范读,学习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4、集体朗读,读出情感
5、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分析开头部分
6、阅读课文1、2节,讨论分析:
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诗歌1、2节用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象,既表现出作者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打开了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和作者一去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三、当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