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读后感5篇

时间:2025-10-12 作者:dopmitopy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把阅读的体验记录下来,通过读后感的总结,我们能够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的成长与变化,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告别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告别读后感5篇

告别读后感篇1

?漫长的告别》诙谐俏皮的笔调,读来却是丝丝的沉重,缕缕的伤感。“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每一声再见,就是一次告别;每一次告别,就是离死亡更近一步……

缘起时,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次挥手,抑或一杯螺丝起子,浑然不觉;

缘灭时,道一声“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

年少时,甚是不喜离别的场面和愁绪,尤其害怕物是人非的感觉;

而今,珍惜每一次告别的机会。

三毛说,那些因缘分而来的东西,终有缘尽而别的时候。

认认真真的`告别,

告别曾经的自己,曾经的朋友,曾经的情感……

昨日难以重现,再见已是不同。告别之后,即使再聚,场景不同,心情不同,所思所感亦是不同。或许更好,或许更差。

其实,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面对的始终是同一个问题。

只是从前,选择逃避;如今,勇敢面对,并视之为成长。

年少时,“理想”往往是某某高大尚的职业,或者闪着光环的身份;

而今,“理想”可以只是一个习惯、一种状态,或一份情怀。

爱因斯坦说,我从不想未来,它来得太快。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放下执念,感恩拥有。享受相聚,品味孤独。笑对生活,不负当下。

一回回,握手告别,转身离去,校正方向,踟蹰前行。。或许仍然没有具体的目标,或许无关乎他人,仅是相信,前方有我想要的自己……

尽管,“人生只是一场盛大的马戏表演”,

我仍然愿意认真演出。

告别读后感篇2

虽然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可却又和以往看过的推理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感觉和传统的探案小说不一样,我想,或则作者并不是把这本书定位在探案小说吧。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希望能够一开始就进入推理现场,那钱瑞勒的作品就不适合你了,他的节奏很慢。《漫长的告别》亦是如此,他好像是在讲述一个过程,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甚至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点没有案件的影子,只有那浓浓的酒味和香醇的咖啡味道......

?漫长的告别》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艾琳对特里长达几十年的期盼,最终在起自杀后与特里永远的告别。第二层则是马洛与特里在两宗谋杀案和艾琳自杀后的重逢、道别。这不长的时间给马洛的感觉却是恍若隔世,因为对于硬汉而言,告别本应是干脆利落,义气凛然的,但和胆小鬼特里的告别则显得拖泥带水。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作者借以讽刺了特里的胆小、懦弱、以及不负责任;同时也有暗赞艾琳为爱的举动,虽然说这个举动是错误的犯罪,可心里的那份漫长的为爱等待着实也有让人佩服的地方。

有没有一个人,和你经历过漫长的告别,你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说再见,然而,总会在下一个路标处巧遇或者重逢。相逢后彼此面对面的叙旧,彼此叙说着各自的故事。

告别读后感篇3

“死生有度,生命无常”

生命中存在的绝对公平大概是每个人都会走向衰老和死亡,不会有人会跳出这个圈。人生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也许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衰老和死亡是一个遥远、不需要细细考量的问题,也可以自信扬言“我选择孤独终老,我为我的决定负责”,但我三十岁、四十岁,乃至五十岁时,怎么还会有同当下一样的心态和决定呢?生命迈向终点,如何安顿这颗不安的灵魂,是每个凡人需要借助灵魂修炼才能坦然面对的生命节目。生的愉悦和死的坦然都是生命圆满的标志。

我们的身体机能,在步入青壮年后就在缓慢滑向一条下坡路,老年身体机能与年轻时当然无法相提并论,这就出现了,我们该如何适应逐渐丧失的生活质量和个人生活空间?就如书中说的“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书中提及的失去一定生活能力的老年人会被送去疗养院,一个房间住几个人,遵从规章制度的生活安排,什么时候入厕,什么时候吃药,什么时候集体活动,完全丧失家庭归属感和生活掌控感。这些事情的发生让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浮现在大众视野中“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论文《人类动机论》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这个理论经常被描述为一个金字塔。塔基是基本需求——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水、空气)和安全的必需品(如法律、秩序及稳定)。其上一个层次是爱的需求和归属感需求。再其上是成长的愿望——实现个人目标、掌握知识和技能、成就得到承认并获得奖励的机会。最上面一个层次的需求是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通过追求道德理想和创造性本身而获得的自我完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关于老年的公共政策和关注点着眼于健康和安全就是对这些目标的承认和体现。但是,事实比这提到的更复杂。为了某些超越他们自身的事情,如家庭、国家或者正义,人们愿意欣然牺牲自身安全和生命,我们都需要献身于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只受欲望的引导,而欲望是转瞬即逝,变幻莫测又无法满足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在意实现、拥有和得到转而懂得欣赏日常生活的愉快和亲密关系。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等到老了以后才去做?到老了以后才发现这样会带来更多的满足感?生活是一项技能。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从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你,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比方说花几年的时间,为更明媚的未来获取技能和资源,你努力吸取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信息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而不是和父母粘在一起,当未来以几十年计算的时候,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东西,成就、创造力以及自我实现的那些特质。但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

现代医学技术可以延缓人的死亡,但不能终止死亡的进程。试想一下,你躺在那里带着呼吸机,每一个器官都已停止运转,浑身上下布满维持生命的管子,你的心智摇摆于谵妄之间,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无法离开这个暂借的、灯火通明的地方,大限到来之时,你没有机会说“再见“,”别难过“,”我很抱歉“,或者”我爱你“。考虑清楚什么时候从为时间而战转向争取人们珍视的其他事物,同家人在一起,旅行或者享受巧克力冰淇淋。接受个人的必死性,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也许在生命的末期,所追求的不再是它的延长,而在于生命应享受的质量。

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是怎样一份礼物?接受时间给予的一切,不论长短。

告别读后感篇4

看了美国作家阿图·葛文德所著的小说《最好的告别》,几度想哭。小说原名为being mortal作者是名医生,他在书中写到医生和病患的关系,书中笔墨大多在老年社会学问题上。

近年来,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各个国家也在积极地解决老龄人“衰老与死亡”的问题。面对老年人生活习惯以及不能自理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从古至今,每个人仿佛都在追求“长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都在进行自我欺骗。

作者的父亲也是名医生,年暮之人不愿承认自己衰老的事实,即使人老了,也想保持自由,不愿被限制,更不愿让别人照顾自己,害怕成为家人的负担。只有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时,才会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也不希望全身插满管子,那样对病人来说,实在痛苦。

作者用发生在自己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尊重病人。可是现在有许多家庭一再违背病人的意愿,不惜付出一切,挽救病床上的亲人,哪怕病人苏醒过来,成为植物人,家人也情愿。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同事外公去世前,那会老人已经意识不清,在昏迷中。医生问老人的三个女儿接下来继续手术还是用药物,老人的三个女儿知道父亲的病情,她们不希望父亲在生命的最后还在疼痛中度过。她们是我见过的最理智的病患家属。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人在生命的最后能感受得到疼痛吗?答案是能!子女为了让父母多活一天,宁愿让老人身上插满管子,有些家庭不惜倾家荡产,他们这么做是极不理性的。我家也面临着祖母的养老问题,她年事已高,身边没人照顾,爸妈又不能时刻在她身边,她走路倾斜容易摔倒,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几乎没人知道。

今天坐车回家时,一位老人走路不稳,颤颤巍巍的,听力不怎么好,和乘务员交流都是问题,他独自一人坐车,旁边没有家人陪着,看到此,我眼睛湿润了。老人的境遇让我想了许多,儿女也需要工作,没时间陪老人看病,让人有点心酸。可见养老问题,现在急需解决。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一次访谈中,回忆到他最后悔的事情,便是把父母接到了自己身边,想着能更好地照顾他们,却适得其反。父母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家,来到他的新家,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他们一直在努力适应,生活的并不顺心,但又不想给子女造成困扰。

现在好些年轻人把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不管他们能否适应,不问他们的想法如何,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给父母安排的就是最好的。何为“孝顺”?让父母的老年生活里高兴顺遂,不强迫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方可称之为“孝顺”。

作者阿图葛文德在小说中描写到医患关系有三种,分别是:诊断型、咨询型、解释型,作者在书中还写道:对于医学工作者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实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

真希望国内和国外一样,也有专门的“临终”服务,这个词听起来不怎么吉利,可确实是医院所不能呈现的服务。“临终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受过系统的训练,也懂得基本的救助常识。他们从病人的心理出发,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想,他们并非只将“病人送走”,而是在病人的有限时间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病人心情愉悦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最开始读到作者所说的“临终”服务时,我不太能理解。总觉得国外人没有人情味,病人还在病床上,便想着接下来的事,未免太操之过急了。

读到作者所写的更多病例,越来越能理解作者所描述的“临终”服务了。截止到目前,国内的医疗水平还赶不上国外,但国内的医疗水平也在继续发展,预计以后老年人老有所养,老龄化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告别读后感篇5

又看了一遍《告别天堂》,我承认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篇小说,因为它让我成长……第一次看《告别天堂》是在高三,那一段浮躁的日子。周围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可是自己怎么也静不下心,始终无法进入状态。于是在大家挑灯夜读的'时候我也挑灯夜读,只不过别人在学习,我在看小说。笛安笔下的人物是那么鲜活,那么真实,他们之间的爱与恨,忏悔与原谅,看得是那么的让人心疼。是的,心疼,其实他们谁都没有错,天扬那么善良,那么单纯。江东那么诚实,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背叛。方可寒,最后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也许这就是上天对她的惩罚,可是又有谁有资格惩罚这个可怜的女孩呢?

天扬都原谅她了,这个因她而失去了自己的爱情的孩子都原谅她,还有谁不能原谅她呢?周雷,也许注定要去等待,注定要去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终于等到了。肖强,像是一位智者,永远以旁观者的眼光来观赏这段故事,虽然他也曾是可寒的客人,虽然他夺走了天扬的第一次,但是他也依然没有错

那么这场劫难到底是因何而起呢?天扬说她心里住着一只小狼,这只小狼总是时不时推她一下,于是她就会猛然抓紧身边的江东,她一直搞不懂这只小狼到底是什么,不过最后她终于明白了,那就是“我爱你”这简单的三个字,天扬几乎是倾其所有才终于弄明白了这一点。就像她自己说的,她注定是寂寞的,即使江东在她身边,也解救不了她灵魂深处的寂寞。天扬和江东的爱情并不壮丽,也并没有多么浪漫的情节,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却拥有最简单的幸福,虽然他们经常小吵小闹…快要高考了,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就在面前…瞧,说得多好。

我想那时候的他们是安宁的,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担心害怕的,因为他们牵着手,感知着彼此的存在,感知着未来的存在。他们的安宁感动了我,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曾带给过我感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雷的那句“我不是靠活着的惯性活着”,这句话感动了我们的天扬,也感动了我……

也许在那些浮躁的日子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群孩子的陪伴,我才得以坚持下来,当时的我是多么渴望他们的安宁啊,可是我终究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甚至没有像天扬跑“马拉松”的魄力,所以就注定我要在自己的思想里挣扎,然后努力维持表面的宁静……谢谢你,天扬,谢谢你,江东,谢谢你,我可爱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