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读后感5篇

时间:2025-01-20 作者:loser

读后感中可以讨论书中对人性的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告别》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告别》读后感5篇

《告别》读后感篇1

?最好的告别》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美国养老的发展趋势。几十年来,从救济院到疗养院,养老外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严重失能的'老人,在人生的终点到来之前,什么是最重要的?“有一个觉得是自己家的地方,其重要性就像水之鱼一样。”这样的问题逐渐引起关注,改革人士们不断探索出不同的新的养老之路,例如辅助养老机构等概念得到提出和践行。在传统的养老院当中,安全生存作为第一要务,“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在这些新型的养老机构当中,老人可以感觉像在家里一样,而不是像在机构中被各种规则所约束。例入引入儿童,动物,植物,“用两条狗,四只猫,一百只鸟发起的革命”,“抗击养院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无助感”,让老人们的价值感得以体现,使其心灵得到滋养,实现最大可能的自主,免于强迫和限制,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中,书写自己生命的故事。

第二部分讲述了如何面对人生尽头。医学在面临这样的状况,是放手,还是全力救治?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故事的诉说,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生终点是多么艰难。“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理解和接受人终有一死这个事实是需要勇气的,同时也需要学习如何去面对——不光是自己,还是家人。在这一刻,选择是多么的艰难。

这是一本非常严肃的书,作者采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引用实证研究结论,尽量客观、科学的陈述事实与阐述观点。但同时,那一个个脆弱而真实的生命时刻,也常会人泪光闪现。

《告别》读后感篇2

又看了一遍《告别天堂》,我承认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篇小说,因为它让我成长……第一次看《告别天堂》是在高三,那一段浮躁的日子。周围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可是自己怎么也静不下心,始终无法进入状态。于是在大家挑灯夜读的'时候我也挑灯夜读,只不过别人在学习,我在看小说。笛安笔下的人物是那么鲜活,那么真实,他们之间的爱与恨,忏悔与原谅,看得是那么的让人心疼。是的,心疼,其实他们谁都没有错,天扬那么善良,那么单纯。江东那么诚实,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背叛。方可寒,最后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也许这就是上天对她的惩罚,可是又有谁有资格惩罚这个可怜的女孩呢?

天扬都原谅她了,这个因她而失去了自己的爱情的孩子都原谅她,还有谁不能原谅她呢?周雷,也许注定要去等待,注定要去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终于等到了。肖强,像是一位智者,永远以旁观者的眼光来观赏这段故事,虽然他也曾是可寒的客人,虽然他夺走了天扬的第一次,但是他也依然没有错

那么这场劫难到底是因何而起呢?天扬说她心里住着一只小狼,这只小狼总是时不时推她一下,于是她就会猛然抓紧身边的江东,她一直搞不懂这只小狼到底是什么,不过最后她终于明白了,那就是“我爱你”这简单的三个字,天扬几乎是倾其所有才终于弄明白了这一点。就像她自己说的,她注定是寂寞的,即使江东在她身边,也解救不了她灵魂深处的寂寞。天扬和江东的爱情并不壮丽,也并没有多么浪漫的情节,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却拥有最简单的幸福,虽然他们经常小吵小闹…快要高考了,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就在面前…瞧,说得多好。

我想那时候的他们是安宁的,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担心害怕的,因为他们牵着手,感知着彼此的存在,感知着未来的存在。他们的安宁感动了我,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曾带给过我感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雷的那句“我不是靠活着的惯性活着”,这句话感动了我们的天扬,也感动了我……

也许在那些浮躁的日子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群孩子的陪伴,我才得以坚持下来,当时的我是多么渴望他们的安宁啊,可是我终究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甚至没有像天扬跑“马拉松”的魄力,所以就注定我要在自己的思想里挣扎,然后努力维持表面的宁静……谢谢你,天扬,谢谢你,江东,谢谢你,我可爱的孩子们……

《告别》读后感篇3

近日得知一大学女同学因病离我们而去,心痛不已,那么年轻那么开朗的人,就这样仓促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没想到大学毕业的离别便是永别,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断断续续用三天时间看完了这本《最好的告别》。

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死亡,在逐渐丧失的过程中,什么才是我们最重要的?我们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我们如何追逐纯美的境界?完美永远无法抵达,生命必然走向涅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好好活着,正如作者的父亲阿塔玛拉姆·葛文德医生,当他发现自己患有脊髓恶性肿瘤后,没有像其他病人那样进行常规治疗,却选择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善终服务,并在家人的陪伴下成功当竞选了扶轮社区总监,参加59个俱乐的会议及演讲活动,还跑遍了面积近26000平方千米的地区,更是会见了多达3700个地区扶轮社会员,甚至是在死亡临门时还参加了儿子的毕业典礼。

虽然最后他也经历了一段时间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是,他选择了坦然面对,选择自己做生命的主,放弃了在生命最后由现代医学器械带来的无谓的挣扎和伤害。既然无法撼动时间和宿命,就让生命积聚力量,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这才是面对生命应有的态度。

《告别》读后感篇4

阿图·葛文德在这本书中讨论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衰老和死亡。初拿到这本书,我没有马上读。面对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我内心是拒绝的,避之不及。而且,在二十岁的年纪,衰老和死亡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有一天无意中翻开读了一段话,就被深深地触动到,当即决定开始读这本书。

葛文德围绕衰老和死亡讨论了三个话题:养老、临终医疗和善终护理。从葛文德的文字中,我欣喜地看到,无论是罹患绝症的病人还是衰老脆弱的老人,好好活到生命的终点不是不可能的。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我们在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和延长生命,他们还有其他优先考虑事项,譬如避免疼痛或不舒服,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偶尔能和家人外出,实现个人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通过改变每个人生命最后阶段的可能性这一方式,我们有机会重塑我们的养老机构、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对话。

有一些有意义的改变正在发生。对于老人,可以有比疗养院更好的东西,譬如辅助生活。遭遇死亡,可以有紧急抢救之外的其他选项,譬如善终服务。患上绝症,医生、病人及其家属应该通过一系列谈话,考虑清楚什么时候从为时间而战转向争取人们珍视的其他事物。

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们越早思考越好!

《告别》读后感篇5

作者是一个美国医生,印度后裔。写的三本书依次是《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和《最好的告别》,大约能窥见一位医者的思考。这本主要讲的就是临终医疗和养老问题。

尽管医学进步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但是不可否认还有非常多的未解难题。过度医疗一方面是医生这个职业的定位,总是尽一切努力延长生命;另一方面是患者对于医学问题的不了解,以致于怀着过多的不切时机的期望,过度治疗后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因为药物并发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书中把医患关系分为三类家长型、咨询型和解释型。家长型的医生懒于沟通而自行决定治疗方案;咨询型更像销售,摆出货品、全凭患者自行选择,似乎有些不负责任的意味。而解释型是作者所推崇的医患关系。

解释型医患关系首先需要医者耐心而有技巧的沟通,从而发掘患者在生命的末端最为珍重的事务,有人希望活得更久哪怕经受治疗之苦,有人不想承担一点点手术的风险而选择保守治疗,有人更看重生活质量哪怕生命只剩下几周……了解了患者的需求后,医者在据此制定配套的治疗方案,这个过程中医者不像是技术人员,而更像是陪伴人员。书中作者提到的几位解释型医生,也的确是非常温暖的人。

那些不想在医院度过生命终点的患者,又如何应对年老体衰而造成的生活不便,是作者讨论的另一个问题——养老。

除开子女护工的陪伴,很多老人是希望能够自主的控制日常生活的,更何况巨额的养老院花费和老人被虐待的报道是现实存在的。书里提到了非常伟大的两个人,一个创造性地设立了公寓模式的疗养院,让老人们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空间的同时,能够得到足够的生活和医疗的照料;另一位更是排除重重阻拦地在疗养院里养了两条狗,四只猫和一百只鸟,让老人们能够开心有希望地活着。刷完全书,我都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人能够有这样善意和创造力。

人是慢慢变老的,一个个的身体零件开始逐渐出现故障,起初尚能修修补补不以为意,但总有一天机器会突然罢工,衰老不可抵抗。但除了生命的长度外,生活的质量和尊严或许更为重要。

如何优雅地跨过生命的终点?作者提出的似乎是一套不错的解决方案,图书馆借的书,该还了,准备买一本偶尔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