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形成过程是对书中理念的内化与再创造,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常常会产生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要记得写读后感,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父母必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父母必读后感篇1
看了父母课堂这本杂志后,发现自己许多原来想过,却没有彻悟的问题。如今我们年青一代做父母的都是在摸索着怎样孩子的办法。这本杂志对帮助我在教孩子提供很大的启发。
孩子的确是一门学问,有人说寓教于乐,让孩子轻松学习,爱玩是小孩的天性,不懂的家长又怎能把孩子好呢?孩子不光要学习好,各方面都要全面发展。家长对孩子要放开手脚。不要什么事情都担心孩子会出错,而不让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家长就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就会无意中扼杀孩子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放开手脚,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是,放手让他独立去做。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积极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实践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在这过程中要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与支持。这样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孩子会在以后的行动中更积极的去面对去解决。
在父母课堂这本杂志学会小孩这个年龄段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读父母课堂,让我了解到很多,孩子不能圈养,要放开,要融入社会。要给他们一些关爱,要从小锻炼他们。
作为家长,我能够读到这么一本指导我如何去和引导自己的孩子书感到非常高兴。
父母必读后感篇2
文章主要讲了陈毅投身革命,由于工作繁忙,长期在外,很少能回家探亲,总感到自己未尽到儿子的责任。一次,陈毅从国外访问回家,途经家乡,顺道探望探望在床的母亲,他的母亲得知儿子回来时,忙叫人把她那条尿湿的裤子塞到床底下,不想让陈毅知道。陈毅发现了,执意要给母亲洗裤子。当我读到“不管当了多大的官,我永远是您的儿子,您就把裤子拿出来,让我给你洗吧!”这句话时,我不禁想起平时的我,莫说我帮父母洗衣服,我的衣服还是父母给我洗,很多事情都是父母给我做好,想到这些我感到很惭愧。
读完全文,我对陈毅孝敬父母的高尚品质肃然起敬。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儿子,所以我在家经常乱发脾气。妈妈辛苦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我却嫌弃妈妈做的.饭不好吃;看到别人有好玩的玩具,争吵着要买;家里的事情不让我做,就连我的错房间也要爸爸妈妈收拾;每逢周末,我总是吵着要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简直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陈毅爷爷那么关心,体贴父母,而我们呢要这要那,却从不体贴、关心父母。我们要向陈毅爷爷学习,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和关心长辈的懂事的孩子,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必读后感篇3
?父母课堂》不仅是儿子最爱的书,也是我—个普通的爸爸最关注的书。
儿子很懂事,知道我很忙,总是体谅的在电话里说:爸爸,我的作业做完了,知道你不能回家,但我按照你的要求开始练钢琴了,你听,我弹的好吗?
每当此时,我的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是啊!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能担负父母责任的父母。回想孩子走过的点点滴滴,我们总是很苛刻的要求孩子,我们总是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任课老师身上,我们总是试图向孩子教授我们年轻时没有经历的一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家长与时代的差距总是巨大的,传统的对现在“家庭宝贝”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现在我们通过《父母课堂》的引导,通过各位家长父母真知灼言的汇集,我初步理解了《父母课堂》中字字句句的难能可贵,更理解了孩子们突发奇想的弥足珍贵,理解了任课教师的郑重担当。
回想与孩子幸福的点滴,每次他一领到《父母课堂》,总是迫不及待的翻开目录,先看父母忌语中的文章标题,然后翻到文章津津有味的读起来,读后交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反应。记得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很晚,刚进家门,儿子就把《父母课堂》递给我说:“老爸,你有时间看看吧,一定要看40页奥!”看着他那焦急、期盼的目光,我笑着说:“好,爸爸肯定会看的,你去睡吧!”儿子心满意足的睡觉去了。等我吃完饭,拿出《父母课堂》仔细观看,才发现其实孩子想告诉我的是:“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这一篇文章的内涵。文章中讲一个妈妈催促儿子别上学迟到,其中反复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我边看文章边想,这场景真熟悉呀!父母总担心孩子对自己说的话没听进去,或担心没力度,因此“反复说”、“持续说”,结果达到的效果却是不认可的。儿子性格内敛,从不会正面顶撞。但对于反复说、持续说这种方式又比较反感,因此借助《父母课堂》中的案例这种方式与我交流,改变父母的观念。我突然间发现儿子长大了,感谢《父母课堂》给予的理念,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懂得珍惜,懂得曲线救国啦!
孩子成长是令我们家长快乐的,《父母课堂》成为我和儿子沟通的桥梁。愿《父母课堂》成为每个家长和孩子的良师益友,在家长迷惑的时候给予指点迷津,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父母必读后感篇4
我和女儿做闺蜜
——读《父母课堂》有感
姜柏合家长
自女儿入小学以来就开始订阅《父母课堂》,到如今已经第二年了,两年里,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女儿已经从刚走出幼儿园时那个可爱顽皮的小不点,变成了现在热心有责任心的小大人了。而为娘我,也从以前咆哮式的训斥法走出来,慢慢地和女儿交朋友,到如今已经成了亲密无间的闺蜜。
自女儿出生起,我遵循着老话讲的"富养闺女",真的是为了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出众的"公主"而不懈努力,可随着女儿渐渐长大,上到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发现孩子变了,变得好动顽皮,有时甚至冲我发脾气,热心仗义的她,爱打闹,整个一个"小小女汉子".女儿你一直是妈妈心目中的公主啊,那一刻我真是一万个不明白,只觉得孩子和我的希望差之千里,我的脾气也变得心烦急躁,孩子一表现不如意,我就对她大声的训斥,渐渐地女儿回家不再第一个找妈妈了,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入小学后,一日,女儿从学校带回一本《父母课堂》,一看封面,"父母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这一行字立刻吸引了我,翻开书,我很清楚的记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篇名字叫做"郎平:和女儿做一辈子闺蜜"的文章,作者是张琦。我迫不及待的读了下去,看到郎平和女儿从分离,到辞职专心陪伴,最终和女儿成为了闺蜜,即便她又回到中国队当教练,和女儿的交流只能通过网络和电话,依旧彼此牵挂,相互鼓励。
读完我真是百感交集,心一下子平静下来,就像一个迷路的人遇到了光明,原来母女之间还可以这样相处,平等无界限,我们和女儿要是这样该多好啊!于是接着读,"亲子加油站","孩子心声","专家讲堂",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吸引着我,我想这本书真太及时了,于是我下定决心,调整自己的心态,改进方法,更加耐心地和孩子沟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她。从那之后我便迷恋上了这本书。 每次只要女儿拿回来,我就认真的读,把喜欢的句子和文章画出来,女儿看我这么喜欢这本书,开始以为里面藏了什么好故事,于是我选一些美文共赏和生活贴士的小文章给女儿读,看到搞笑的地方,我们一起笑;动情处,我们一起流泪,我们成了书友,现在女儿上二年级了,作文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有时候受到老师授予的优秀小奖章,回来给我看,我为女儿竖起了大拇指。
感谢《父母课堂》,重又拉近了我和女儿的距离,让我认识到要想好孩子,必须用科学的方法,首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和孩子做朋友。愿我和女儿在这本好书的陪伴下,永远做最亲密的书友和闺蜜。
父母必读后感篇5
翻着本期《父母课堂》的首页,一篇温馨的小诗歌“春天,在妈妈背上”是我对《父母课堂》这本书的感觉。每期看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有种莫名的力量和精神引导着我去正确的看待孩子们的问题和家长们的问题,这种力量是温暖的,这种精神是可靠的。我是一位妈妈,这本书像一位学者一样引导我去感悟人生,用正确的思维去客观的看待问题,我真的很想像这段诗歌上描写那样,妈妈给孩子带来春天的感觉,是在轻轻柔柔中,是在不知不觉中,让我的孩子成长在温暖的、安全的、自由的环境中。
孩子因为家庭环境、父母工作性质、自身性格的关系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家长对她的关注自然而然应当是最多的,但是我没有那么尽职的做到,只是在工作之余去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弥补。但是在这段时间对于我和孩子来说总是不够用的,为了能把这段有限的宝贵时间有效率的分配好,自己也是想尽办法的让孩子跟着自己安排走,但是结果不总是好的,孩子也不是总是开心的,我们不仅身心疲惫而且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父母课堂》是我的引路石,让我在迷茫的中找到方向。
我很喜欢开卷的文章,总是给人启迪,例如“给每棵草开花的时间”。每位当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之而来的就是严格的,孩子们在童真的年龄,其实也有自己渴望的爱好,我们当父母的是否有真正去体会到孩子们的需求和特质,有的放矢的去引导他们呢。面对当下的种种特长班、学习辅导班,我们又是否真正的去分析我们的孩子需要这些吗?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用自己所谓的前瞻性,为孩子们铺垫的路,他们走的快乐吗?当孩子们要为自己争取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又是否冷静客观的面对?是否定孩子还是让我们更加接近孩子,我想我是需要反思的。正像那句话:“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也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多少人生的“蜡兰”啊!”
我爱我的孩子,所以我要学着用爱去鼓励帮助我的孩子,不让我的爱变成一堵墙去压着她。书中的文章给我以启发,让我我深刻感悟到了孩子需要我们温暖的爱,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原本属于他们真正的宝贵特质显现出来,不要用我们那双随波逐流的大手去轻易拔掉我们家中的那棵蜡兰。
父母必读后感篇6
在书中,一个个故事都是要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比如,《密码中的真情》,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上大学时,父亲给了她一张银行借记卡。这张卡的密码是小女孩母亲生日的数字。小女孩就责骂父亲不把密码设成她的生日。父亲解释道:“通常人们都把卡和身份证放在一起,如果全丢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几年后,父母亲不幸身亡,小女孩安葬了父母亲,银行卡的钱用完了。她想起家里还有一张银行卡,就马上回家拿。到了银行,她先输入母亲的生日,显示错。再输入父亲的生日,显示还是错。然后再输入自已的生日,显示请输入取款金额。
父母最珍惜的数字就是女儿的生日。取完钱后,小女孩把密码
改成了父母亲的忌日。小女孩到最后才懂得了感恩父母。
这个故事读起来是多么的心酸,但又那么的令我震撼,回想起与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无不传递着对我的爱与关怀。而我总自负的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思,该怎样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现在就行动起来!用生活中点点滴滴去感恩父母。
父母必读后感篇7
十分幸运读到《父母课堂》。我一向认为,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但为人父母本能的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与孩子一齐生活,将他们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每一个孩子所有的母亲都是好母亲,但与孩子共同成长则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并且需要具有阳光和开放的心态。
首先透过书中无数家长的心得体会让我看到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让老师省心,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细节注重对孩子优良品格的培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注重孩子的情商和素质,最终让应试与素质变得并非对立与矛盾。这一点,很值得广大教师与家长研读与思索。
其次学习到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延续和拓展,会伴随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最终走向社会,会终身受益。从孩子无意识地学、去做,到孩子有意识地去学、去做,这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标志。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不仅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为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
最后启迪我们和广大家长,在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不属于你,不属于我,他终究属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地在孩子成绩方面与别人攀比,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全面地成长。家长们不就应急功近利,要用的眼光和心理看待学校与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孩子各方面的基础都打扎实了,让他把阅读、乐学、热爱群众、与人为善等好的习惯自然构成。我们常常学的: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老师,超越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父母,超越父母!在功利社会,应试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我们的孩子,而就应用心和老师们一齐,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
父母必读后感篇8
最近我看了一本专着觉得非常实用,而且很适合年轻的爸爸、妈妈和教书育人的教师们一看,这本书就是著名专家孙云晓、方奕、等编着的,书名是《忠告天下父母》。
此书共五册。我看了其中的一册《好的关系胜过许多》,书本的开头就有送给天下父母的十个忠告。它告诉我们要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要互相尊重,要给予孩子应有的权力,要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独特优势等等。而且,每一章节的最后部分,都有专家给我们父母的建议。父母们可以根据作者给我们的建议来孩子。此外,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么:“你什么时候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你的才可能是的。你什么时候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糕的,你的一定是失败的”。这几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我时常因女儿的成绩而大动肝火。现在我们中国的家庭之所以困难,不是父母讲的内容不对,而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问题。关系出问题了也随即出现了问题,所以改变要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改变明天要从改变今天开始。
是的,关系的好坏关系着的成败,现在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动摇了父母、教师们的权利地位。孩子知道的信息量在不断的增加,而父母的'权威性在慢慢的丧失。我们又因为工作忙碌,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沟通,就算是管教也大多数是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因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更可悲的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味的说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等等。
最后,我想用作者的几点建议,对天下所有的父母说:“对孩子一定不要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父母老师看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看孩子在班级中的排名,关键要看孩子有否建立起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今天的学习,不是让孩子读课本,而是让孩子学会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无论孩子成绩高低,都应该保护其人格尊严。分数是重要的,比分数重要的是学习,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因为只有认真地人才会认真地学习。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的学习中引导他培养和发展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把目光只盯在考试成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