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使人对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有更深刻的领悟,通过认真写读后感,我们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们的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的读后感篇1
杨绛先生去世那天,记得所有媒体都在用《我们仨》送别她,温情脉脉的说“我们仨终于又可以团聚了”。那是我所见过的很温柔,祝愿多于感伤的一次送别。
没有翻开《我们仨》之前,窃以为也会有大篇幅的'对“死亡”哲学的讨论,就像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一般在怀念史铁生中聊聊死亡。可是读了之后才发现,真正拿到明面上来提及(还不是谈论)死亡,不过是书的最后两段,才真正叙述钱媛和钱钟书两人的逝去。没有感伤、恐惧死亡,没有热切期盼我们仨重新相聚的那天,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生活琐事,一点一滴。想起思想史课上谈宗教,讨论中国老人为什么都那么恐惧死亡。死后一无所有,一了百了,不复存在,这才是可怕的地方。可是,如果就像《我们仨》这般,我们只是失散了。他们走了,我又回到了旅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他们走后,家又变成了旅馆。我还在和以前我们分散时那般,淡然生活,浓浓思念,寻觅归途,总有相见的那刻,总会再次找到我们的家。这般考量下,死亡又怎会冰凉的可怕?
还没有看《寻梦环游记》,很适合一起看,了解墨西哥的亡灵节为什么可以是一个欢歌乐舞的日子。然后应该会更明白为什么中国老人最怕死亡。
我们的读后感篇2
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我们的读后感篇3
由古至今,地球如同母亲一样用自身资源哺育我们人类以及其它动植物,而我们的先辈们也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使美丽地球楚楚动人,而为什么在我们21世纪却面临着如此多的环境问题呢?我们人类与动物的惟一区别,便是会制造与使用工具,从原始的石块、石刀到后来的各种金属利器,从原始的动物皮毛做成的衣服到现在的丝绸、尼龙……从原始的冷武器到现在热武器的变化。我们甚至创造出了黑夜的“太阳”——电灯。就这样,人类一步步地发展,却也在一次又一次大幅度的向地球、自然索取资源。也许正是因为人类科技的过度发展与对自然无止境地索取。曾经湛蓝的地球早已面目全非。
地球是人类与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而我们却为了蝇头小利去伐木,去捕捞海洋生物,去过度开采石油……如今,地球面临危险,“救救地球”已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救救地球”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最终目的。其实我们只要放下方便袋,拿起菜蓝,便为地球少了一份白色污染,我们只要空调少打两三度,便为地球节约了煤碳资源,我们只要少用几双一次性筷子,将可回收垃圾放入桶内,就为地球多种了一些树,多回收利用了一些资源。所以,环保应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去做的事,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捷、高效的生活,却也带来大大小小的污染。如:噪声污染、水质污染、大气污染、食品污染……这些都是不合理甚至于过度利用自然的资源所造成的恶果,虽然我们不愿承认,但它们却如同恶魔一样吞噬着我们的生命,还有地球的生命。它制约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我们只有时刻不忘记保护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才会真正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乐园,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子孙都在这美丽的家园中生活。只要我们善待地球,地球会还给我们温暖的摇篮——草原,让我们小憩,在自然的环抱——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我期待,我们共同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我们的读后感篇4
这些日子,读了《我们仨》这本书,虽未感触深刻,却也深受感动。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杨绛女士叙述了她和钱钟书先生以及独女钱瑷(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争以及浓浓的亲情。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深情,在叙述着他们平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两位一辈子钻研文学,淡泊名利,生活也不易。先是在外求学,后参加工作,任由别人安排,二老却毫无怨言,默默无闻。他们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他们只想拥有最温馨的'家庭。万般苦难的生活也不会压垮他们,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追求和钻研。就这样,他们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心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
书中有两句说得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烦恼和忧虑。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别人毫无相关。杨绛女士经历的太多太多了,所以面对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瑷相继离她而去,让她感受到悲欢离合,这一生也不就如此。
从书中让我明白了,不管怎么样,都不要去抱怨,要一直努力自信。人生中总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被别人误解,会被别人嘲笑,那又如何,过好自己的日子,照样生活最美,阳光最灿烂。
我们的读后感篇5
今天上午,我向我们班的庄淇萱借了一本伍美珍姐姐写的书——《我们班的狗仔队》。当我读到“我的友谊褪了色”这一章节时,我感触颇深。
故事讲的是:主人公江冰蟾和凌扬波小时候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当快乐的童年过去之后,她们迎来学习上无情的竞争。班主任和家长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竞争的.重要性,漂亮、聪明、好强的江冰蟾在这场竞争中战胜了同样好强的对手凌扬波。她在得意之余,突然发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竟然没有一个好朋友,她开始为自己失去友谊这件宝贵的东西而难过……
江冰蟾是现在父母和老师所强调的“竞争比友谊重要”观念的受害者,她因为分数,丢失了朋友,她因为分数,她的友谊完全褪了色。然而,她在父母和老师的影响下居然还认为这是值得的。没有朋友,这时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当你高兴的时候,朋友会和你一起分享快乐;当你忧伤的时候,朋友会来安慰你,鼓励你。如果你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朋友,分数考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没有朋友,你的内心世界是空虚的,孤独的!朋友是什么?他是你一生的知心伙伴!难道就像袁老师说的“当你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自然会有很多人来和你谈所谓的友谊;当你是个失败者时,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有朋友。”吗?不,我认为不是的。人缘好不一定成绩好,成绩好不一定人缘好。真正的好朋友是不会在乎你成绩的好坏,而是在乎你与他的友谊,你对他的信任!难道二十一世纪的雏鹰就要这样被教育成一台台只会竞争的机器吗?
在学校里,我不仅有骄人的成绩,还有着美好的友谊。我和柯楠、海月是好朋友,我们之间曾发生过很多矛盾,甚至都绝交过一两次。但后来,大家都意识到,友谊需要宽容和理解,更需要彼此的相互友爱!
友谊,是美好的,是宝贵的。不要让成绩驱赶了友谊,也不要让友谊渐渐地褪色。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友谊都将是我们美好的支柱!
我们的读后感篇6
看完《我们爱科学》,我合上书,不禁感叹:科学真是丰富多彩、奇妙无比哇!
看看,看看,这出类拔萃的中国人——是谁呢?其实,是在飞船中的,航天员!要那两个字来概括——折磨。这“电动转椅”,这“电动秋千”,这“魔鬼床”,这“爬高山”,这……哎呀,好了不说了,说着我脑袋就晕。哇,航天员居然要受多“苦”我咂了咂舌,长大后一定不当航天员!
哇哇哇哇!好可爱、漂亮、美丽的狗狗呀!对了,“狗狗凭啥认出你“也是算科学吗?……好吧,我认输,也是科学。看看啊,不是凭长相,凭气味,凭声音,对啊!
科学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但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令人瞠目结舌的发明接踵而来,但是这么先进的科学会不会对人类产生不良的影响呢?
克隆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个细菌可以很快复制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而变成一个细菌群;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比如用遗传基因——dna克隆;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
克隆技术面世后,各国zf下令禁止克隆人。原因很简单,一旦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出现在世界上,这个世界的伦理道德还要不要?更可怕的是,若有人克隆了一千个犯罪分子,那我们全世界人民还要不要活下去?现有的zf显然无法平静接受这些突如其来的'恐怖,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禁止。
与此相似的是,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也处处受到限制。万一发明了半人半兽,甚至半人半植物的东西,那该怎么办?我们最怕的无非是人类自身的异化,它破坏了我们的信仰和人性的尊严,使我们对生命的敬畏荡然无存。那可怎么办?
其余的威胁就不用提了:环境恶化、核武器、网络犯罪……这些东西看起来似乎都是有科学一手造成的。现代科学简直变成了一头魔兽,时时露出他阴森森的爪子,肆无忌惮的威胁人类……
生活中,我经常与同学谈话。我们互相交换有关科学的内容,自从看了《我们爱科学》之后,就有更多有关科学的话题想与同学分享。课间的时候,我拿出《我们爱科学》看看,就不会觉得无聊。
?我们爱科学》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很多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还丰富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快乐!
我们的读后感篇7
凯鲁亚克说:“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傍晚,戴上耳机到曾经的高中跑步,迎面而来一群年轻稚气的高中生。这些充满胶原蛋白的脸庞让我想起一部八月长安的青春校园小说改编的网络自制剧《最好的我们》。在振华高中里,耿耿和余淮两人不打不相识,一对冤家成了同桌。他们和贝塔、简单、周末、班长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高中三年。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可是很久很久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不管是有最好看的侧脸的你,还是有着天真无忧笑脸的他,时间就在那里定格了。青春就是这样,好得像是无论怎样度过都会被浪费。如果有时光机,多想回头重读一回高中,即使有强劲的对手数理化,即使每周只放半天假,即使所有时间都在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高中生活并没有多少惊涛骇浪和波澜壮阔,那努力的懈怠的、欢乐的沮丧的、笑过的哭过的记忆,那“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过往,那最好的我们、最坏的我们,都是不能磨灭的青春印记。
当简单说出那句“一厢情愿就得愿赌服输”时,更理解她了。是啊,一厢情愿就得愿赌服输。但那之后,绝不是顾影自怜不是自我封闭,而是敞开心扉去付出去接纳。
就算不是一厢情愿的耿耿余淮,也经历了十年的耿耿于怀。所以,在耿耿于怀的日子里,要开心啊你。又酷又温柔的你。在自然之雪弥漫天际时堆雪人,在冰雪世界游人如织处看冰雕,在大草原的湖边看候鸟飞过来,在布拉格的广场让琴键透着光,你都要去经历。
之前的一切一切,都已经走远。
或许,那就是一个回不去的最好的时光、最好的青春、最好的我们吧。有回忆可酿,有故事可追。当时就想,比高考更难、更复杂、更刀光剑影的事,多了去了。更何况,那么多人朝着一个方向疯狂奔跑,多好啊。只是,我们要用四年大学时光怀念高中三年,再用余生怀念学生时代。
“不是所有坚持都有结果,但是总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
虽然生活不是电影,不能铺陈几个蒙太奇镜头来重返十七岁,但是青春啊,你欠我一个同桌,他叫余淮。你什么时候还给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