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读后感6篇

时间:2024-10-06 作者:Indulgence

每次书写读后感,我都能感受到情感的细腻表达,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归纳书中的知识点,提升学习效果,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司马迁》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司马迁》读后感6篇

《司马迁》读后感篇1

最近我又迷上了一本书,它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史记》。

我很喜欢其中的鲍叔牙。管仲以前很穷,是鲍叔牙这个伯乐使他从此成名。管仲成名后,很少有人夸奖他,反而都说鲍叔牙识人才。不管管仲做错了什么,鲍叔牙总能够原谅他,替他着想,这得有多大的心胸,多善良的情怀啊!我想任何人能够拥有这样一个朋友,都会感叹此生足矣。

令我钦佩不已的还有鬼谷子和他的弟子。鬼谷子虽然一生隐居,也不像孔子一样弟子三千,但他一生仅收的四个徒弟却个个名流千古。开始是庞涓帮助魏国打下了一番大业,可是在齐国的孙膑又打得庞涓落花流水。他们虽然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但是毕竟有所强弱。尽管孙膑被庞涓施以膑刑,可他装疯卖傻,忍辱负重,运筹帷幄,一句预言“庞涓死于此树下”竟真的将他置于死地。在现在看来,他们两个是同学,本应同舟共济,但在战国时期,他们效忠了对立的诸侯国,必将成为死对头。

鬼谷子的另外两个徒弟苏秦和张仪也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故事。书上这样评价苏秦,“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可见他是多么的有能耐,让秦国在十五年内不敢对六国轻举妄动。

读史可以明志,在这本书中,我穿越了几千年历史,看到了历史的真实和残酷,而让我看到这一切的是司马迁,这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让我们现代人感叹不已,并且能够用历史为镜子,来书写自己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

我还没有把《史记》看完看透,但是,却引发了很多思索。无论是管仲和鲍叔牙,无论是鬼谷子和他的四个弟子,他们能够载入史册是因为不管是成还是败,用的是智计和阴谋,都曾经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希望我们这一辈也有这样的人才能够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

《司马迁》读后感篇2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着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地发明颇多。可在辉煌的背后,他又何尝不是从一条崎岖之路挺过来的'呢?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无眠,一次次的振作,让他冲出了逆境,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发明。

再如伟大的北宋政治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他两岁的时候就是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无靠,惟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也改嫁,自己也改姓。但对于这一切的艰难,他并没有放弃,流着泪下决心刻苦读书,以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以粥为食,在一个庙中苦读了3年。后告别母亲远出求学,又在异乡接着过起了食粥苦读的日子,整整5年,睡觉时都没有解开衣服。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他,最终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向天下呼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

逆境出人才。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逆境造就了无尽的人才,为历史带来阵阵芳香。

现在的我们大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有了父母的保驾护航,成长道路也变得一帆风顺。可是,我们可以在父母的保护伞下生活多久,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总要学会一个人成长,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生活给我们的挑战,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挫折、逆境。而眼泪,放弃……在困境面前都显得苍白,谁是谁的救世主?只有你自己,如果不想摔成一地绝望的碎末,那么勇敢起来,面对逆境,尽自己所能走出困境,那么最终你将破茧成蝶,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正视逆境,勇敢接受命运给予你的玩笑,在逆境中彰显生命的价值,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司马迁》读后感篇3

在本书中。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仅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廉颇得意极了。可后来,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司马迁》读后感篇4

近日,利用假期阅读了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书信《报任安书》。原文主要讲的是任安在任益州刺史时写信给司马迁,要他利用担任中书令的机会,“推贤进士”。司马迁当时并未回复,直到编辑《史记》草创成功,才回信告知叙述自己蒙受耻辱的经过,倾吐内心痛苦与悲愤,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现出了历经磨难仍坚持理想的不屈精神!

司马迁心怀正义之情,仗义执言,虽祸及自身,却无怨无悔。司马迁和李陵同朝为官,并没有多少交集。但他通过日常观察,认定李陵是一个有品德的人。当传来李陵战败投降奏书时,司马迁不像其他大臣那样见风使舵,明哲保身,而是仗义执言,极力陈述李陵投降是权宜之计,却遭来罪祸。司马迁并非不知忠言进谏的`危险,只是他要坚守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身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要坚持原则、秉用权。在人情社会中决不能当“老好人”,“该做的事就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要坚定理想和信仰,要努力成为党放心、人民信赖的“忠诚卫士”。一路上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持下去,不辱使命!

司马迁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的坚守之举,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时时刻刻启迪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司马迁》读后感篇5

?将相和》是一个令人感慨万分的故事,讲述了赵国文将蔺相如的故事。

?将相和》分为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说的是秦王听说赵王得到了一块无价之宝,便是和氏璧。为了得到它,他写信给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此璧。赵王很为难,到底要不要做这个交易。后来,一个叫蔺相如的人,不仅羞辱了秦王一番,还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了回来;第二个故事是《渑池之会》,秦王本想在这次大会中侮辱赵王,可又被蔺相如羞辱了。蔺相如立下了汗马功劳,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是赵国刚愎自用的大将军,他很不服气。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总是避免与廉颇见面,后来,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两人一起合作保卫赵国。这就是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可以看出:蔺相如智勇双全、高瞻远瞩,还赤胆忠心,是个不可或缺的人才。他懂得思考,为赵国作出了许多贡献,赵国有像他这样的人才,不难想象赵国将会多么强盛呀!

在这些故事中,最令我感慨万分的蔺相如之所以避免与廉颇相见的原因,是呀,蔺相如根本不怕廉颇,而是为了国家利益,为国着想。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这几句话充分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我们从蔺相如的故事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我们现在则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像蔺相如一样为国争光的人。

《司马迁》读后感篇6

放暑假了,不想去补习班,但是也不能闲着玩吧,于是就买了一本《史记》看看。我认为如果真正想读懂一本书,首先得去了解作者。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身受腐刑,他写这篇文的目的一个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一个是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以及他如果这样就死去了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史记》有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书八章,凡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告诉我们:中国是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读《史记》,会使我们对本国以往的历史、悠久的文明,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史记》还告诉我们:历史发展是有瑰丽的,读《史记》,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历史的智慧,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它会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和特点,使我们明了其兴衰、复习、更替的奥秘。鉴往知今,我们如果懂得了历史,自然就会尊重历史,并懂得如何选择前进的合理途径,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史记》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着作,司马迁运用高瞻远瞩的卓越思想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风采各异的历史人物,如一身英雄气的项羽、智慧潮人的张良、勇敢机制的李广等。而且还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些生动的文学形象永恒的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其中的人物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有贵族、官僚、策士、隐士、商人、医生,也有刺客、占卜师、游侠、优伶等。他们对后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后来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完《史记》我的收获呢,一个是对我国历史封建王朝更替的了解,再一个是对古代文言文的认识有了解的更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