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盾观后感8篇

时间:2024-09-14 作者:Gourmand

书写观后感是加深对电影内涵和主题理解的有效手段,观后感让我对作品中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国之盾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国之盾观后感8篇

国之盾观后感篇1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了南京。日本人的到来,让那里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些可恶的日本兵,仅仅40天,就让南京死了35万人。

记得有一个画面,一群日本兵一脚踹开了一家人的门,二话不说对着那家人就是一阵乱射。最终只剩下一个小孩子那大声地哭。一个日本军官,残忍地向小孩扔了个炸弹,小孩子被炸飞了。影片的惨烈让我不忍观看,眼泪不停地流。

南京大屠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最惨烈的事件。35万人啊,这是个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在整个大屠杀中,中国人毫无反抗之力,就像幼小的羔羊一样,任人屠杀。

35万人啊!这么多人堆起来,能够堆一个37层楼高的大厦!35万人啊!这么多人的血,足足有1200吨重!35万人啊!这么多人用火车装,要装2500多节车厢!这些可恶的日本兵!

南京,以往的六朝古都,在日本人的铁蹄下,变成了一座尸体遍地、断壁残垣、满目凄凉的死地!这些可恨的日本兵!

可恶的日本人,他们欠下了多少血海深仇,可如今他们不但不悔改,反而还四处挑衅,还想侵占我们的钓鱼岛!

我们中国人不要再做一头任人欺负的病狮,而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都害怕、不敢欺负的雄狮!如今我们的国家在新一届领导人的带领下,我们国家越来越强,我们正朝我们的强国梦一步一步去实现。我们此刻更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更先进的知识,长大后为更强壮的中国出一份力!

国之盾观后感篇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为悼念遇难者,南京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这座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来到一个大空地的地方,有一个母亲唤子的雕像,这个雕像就像是一个母亲正在呼唤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迟迟未现,这个情景真动人心弦。过了大空地,便看见一小块地喷着十股小喷泉,这个便是“祭灵泉”。过了“祭灵泉”,就来到了“万人坑”遗址,这个“万人坑”遗址就是日本侵略者杀害南京同胞的铁证,上面赫然用中日英三种文字镌刻着“遇难者300000”。中文和英文,这容易理解;日文,用在这里,更容易理解。这是一座用日本侵略者屠刀建起来的建筑。对具有正义感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一根日本民族的耻辱柱。

我没有哭的欲望,因为我没有看到血腥。这里是战场,这里又不是战场;来这的人很多都很虔诚,大家心无杂念地在悲凉的歌声红拜祭着漂浮在头顶上的冤魂,一切都那么清晰。

这里面的人的遗骨,有的残缺不齐,有的已经被子弹射得乱七八糟,有的还很完整,有的遗骨已经消失无踪了。同时望着飘着小雨的天空,苍天仿佛也在为死去的同胞落泪。

馆内很大,但却没什么建筑,大片的空坪占据它的中心。坪中散落着鹅卵石,散落着沙粒。在这看不到生机勃勃的空坪中,偶尔又能遇到挺拔的小草,在悲颤的音乐中亭亭玉立。小草啊,你是真的不了解你脚下的土地吗?

“滴……嗒……滴……嗒……”,不知是什么声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出一点声响,像水滴的声音。随着这声音的发源的方向,我渐渐地看见了三个大字“十二秒”,我很好奇,便走了进去。里面比较黑暗,墙上也后很多很小的照片,总是一闪一闪的,还散发着微弱的亮光,看了注释后才明白——墙上那小小的模糊得看不清的照片,是被杀者的照片,而每隔12秒,一个照片就将在墙上消失—落下,并发出像水滴落下的声音,这样就代表这个人从人时间结束了宝贵的生命。我看完后,给我的震撼非常大,这是太残忍了!它们仿佛像一道闪电从我的心头划过,把我的心划痛,并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出门,发现在门口的雕塑柱上,停着一群白色的鸽子。鸽子象征着和平,但这只是代表了善良的中国人的心思,当人家不想和平的时候,只有战争才能找到和平之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记住这一段惨痛的历史,齐心协力,振兴中华,是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强大!

建党九十周年了,祖国在一天天繁荣昌盛,但是,我们还是与别的国家有差距。我们要更加好好学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蓝天!

走出纪念馆,空气格外新鲜,天特蓝,一切就像被雨冲刷过,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吧。

国之盾观后感篇3

今天下午,有幸听到了四位大家对于疫情防控的见解,感触颇多,以下便是我的一些感悟。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多难兴邦,也正是几位大家所说的因为磨难,人们才产生了伟大的爱国情怀和无穷的斗争力量,中国才更加繁荣昌盛。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疫情大考,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中国的防控成果也赢得了一片盛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次疫情大考,不仅仅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杜绝食用野生动物,更告诉我们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坚信我国的制度优势可以转化为疫情面前的治理能力,疫情防控需要财力物力,一批批财政拨款、一批批防护设施来到武汉;疫情防控需要人力,科研医护者、医护人员、志愿者、军人纷纷集合武汉;疫情防控需要医疗设施,十几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还有多个方舱医院,实现了从人等床位到床位等人的伟大转变;疫情防控需要医疗队伍,330多支医疗队伍、41600多名医护人员冲到了防疫第一线。这无不证明了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我们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

17年前,全世界都在保护90后,17年后,换90后保护全世界。疫情大考面前,一大批90后、00后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向我们展现着他们的“非典型”青春,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位“不起眼”的90后,我没有轰轰烈烈的行为,但我有一颗热忱的心。防疫期间,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谨记“防疫箴言”,少出门、戴口罩、不聚餐、勤洗手、多锻炼,力争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支持国家的行动。

我曾见过生机勃勃的武汉,吃过户部巷有名的热干面,挤过人潮汹涌的江汉路,遥望过落日余晖中的长江大桥,却从未见过这座城市生病的模样。幸好,他有党的依靠,有人民的支持!如今全国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坚信,肺炎蔓延势头必将被逆转,武汉挺住,中国一定行!

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待到花开疫散,我们相逢武汉!

国之盾观后感篇4

岁月静好,当我们生活在如今的美好时代中,你是否会遥望远方,思考那年?

白驹过隙,匆匆马蹄声里,勾起江山如烟,撩幕幅幅。

古稀泛舟,仿佛瞬息间,已过重山;时空徒行,好似举步时,已越千年。

然后剩下我们,仰望曾经。

抬头还是这片天空,俯视焦土如故。只是金戈铁马不再,任我们幻想当时的一勾一勒。

历史略显苍白,若不是猩红的血泪警示,谁能知道残酷往昔。

故事打动人心,若没有沸腾的满腔热血,谁会想到冰凉过去。

战争已经过去了,但在经历过的人眼中,幕幕惊心,怎敢遗忘万一。

黑暗不期而遇,在法西斯主义的枪火下滋生,壮大。

它残忍的掠夺无辜者的一切,无情的侵蚀着麻木的人。血如雨下,堕落吐着暗红色的舌头,稍不注意,死神的镰刀己悄然而至。生命如同枯枝残叶,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只显得不堪一击,摇摇欲坠。

1937年7月7日,所有中国人都不该忘记的日子,那一天,惨无人道的日军推开了中国保守的大门,卢沟桥事件揭开了抗战的开始。侵略者的手段却愈加凶狠,同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让我们中国人真正的认识到了邻国日本的_。

万幸,国家存亡之际,我们四万万同胞选择携手共同进退。烽火四起,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失去了1800多万生命的壮大牺牲下,喘息着的和平才浇灭烈火。

这一次,高傲的中国人终于低下头沉默了。一切都随泪水滚下,涌入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

纷争纠葛,我们很幸运,并没有参与那场人类浩劫;居安思危,现在的快乐,都源自于不堪回首的往事。

国魂从未断开,今日,我们沐浴在党的光辉里,明白了幸福就在身边;今日,我们思索党曾走过的路,懂得了和平来之不易。于是我们倍加珍惜,向上努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壮则国壮,我们知道,肩上的使命是沉甸甸的,又如同心中的荣耀是不变的。

我们背负这份责任,拼尽全力去开辟明天的路。

阳光和清风铺满世界,所以未来的道路不会迷惘。

星空与明月照亮黑夜,所以前进的步伐不再胆怯。

炎黄子孙永不言败;华夏民族永垂不朽。

铭记历史,感谢历史;勿记国耻,圆梦中华。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国之盾观后感篇5

今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参加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活动,纪念82年前南京大屠杀惨案中30万死难者的亡灵,唤起13亿人民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整个公祭过程庄严肃穆,引领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回顾,振奋青年一代对未来的憧憬。

看了公祭过程之后,心不由己地想起身边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太缺乏爱国主义教育了,今天这样的大型活动,他们是不会自觉观看的,甚至说,既是看了对他们触动也不会太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或许你会觉得我是在胡说,但我还是想说说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基本上是生下来就与父母分离,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这些隔代抚养的孩子,大都任性,自私,缺乏家庭观念,无集体意识,一切唯我独尊,根本谈不上爱家爱国。等到入学之后,学生从一年级就被灌输分数观念,学校引导着学生围绕着分数转,什么思想品德音乐美术课根本没有教师教;一些学校干脆把思想品德课本扔在后勤处,过一段当做废品卖掉。学生们从来没有唱过国歌,参加过升旗仪式,你看到的五星红旗是校长随便叫个学生拉起来的。不少学生上初中了,还不会左右转,不会唱国歌,更不懂什么历史国情。

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使他们从小就知道社会主义祖国的来历,就能唱国歌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校应该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当做第一要事抓,培养学生的家庭 集体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处处想祖国,祖国的利益高一切的理念。

国之盾观后感篇6

当沉重的号角声划破黑暗的天际,就如同黎明到来照亮了死寂的黄昏,我们的心,仿佛被带到了那个令人悲悯而沉痛的历史……

刀光剑影在你眼中一闪而逝,厮杀的号角声仿佛在你耳边轻夸,四周弥漫着硝烟迷雾,散发着尸体腐烂的恶臭,浓烈的血腥味和炮弹的硝烟弥漫在空气中,炮弹的轰炸声和悲痛的哭喊声交织成了一场死亡华尔兹,侵略者用罪恶的刀剑通向一个孕妇的肚子,伴随着一声痛苦,愤怒的呻吟,一个还没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孩子,一条那么鲜活,可爱的生命,一条那么纯洁,新生的生命被挑出了肚子,侵略者放肆的大笑着,刀尖上闪烁着寒光,上面还残留着那婴儿的血迹,孕妇的肠子流了一地,婴儿的尸体躺在了大地上,侵略者邪恶,无耻的笑声响彻在了天际,子弹如梭子般嗖嗖飞去,南京城原本干净整洁的街道变成了用尸体,用鲜血!铺成的血路!侵略者的车辆从人们的尸体上碾过,原本和谐,安详的城市如今已变成了一堆残垣断柱,,几根石柱倒塌在一个廋弱男孩的身躯上,“妈妈……妈妈!”那个男孩仿佛在睡梦中一般喃喃着,死亡的冰冷使他卷缩成一团,他仿佛看到了死神再向他挥手,“孩子,你别怕……妈妈来了!”一个已血肉模糊,满脸血迹的女子从哪血迹斑斑的地面上向男孩艰难的爬过去,每爬一步,都拖着那鲜红的血迹,“妈妈……妈妈!”南哥男孩艰难的睁开疲惫的双眼,看到了那熟悉的身影向他爬来,“妈妈!妈妈!”男孩原本迷惘的目光开始有了希望,“孩子!”终于爬到了男孩身旁,母子俩幸福的拥抱了在一起,“轰轰轰”三枚炮弹掀起了一阵气浪,血与火交融的火海吞没了那对母子……

是的,这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实景,一个华夏受尽屈辱的历史,一个华夏受尽压打的历史!尸横遍野,血染长江,我们要将这冰冷,残酷,受尽欺凌的历史时刻铭记在心,今日,我们中华人民终于挺直了脊梁骨!那沉睡已久的东方巨龙终于苏醒,展开龙翼,必是翱翔天际之时,巨龙之怒,必是华夏建立威严之时!今日就让我们铸剑为犁,不要再让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人间,不要再让冰冷无情的子弹出现,侵略者们,当你们用无情的子弹洞穿那孩子的身躯时,当你们用冰冷的砍刀砍下一个个无辜人民时,你们可想过他们的感受?他们也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也有娇柔贤惠的妻子,也有老弱病残的父母,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是整个家庭的支撑,你将他们杀死,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妻子,他们的父母,该怎么办?!请放下手中沾满鲜血的武器,这纯真,圣洁的生命不是给你们随意践踏的!忏悔吧!侵略者!

当战争黑暗的死亡之手伸向那娇嫩脆弱的生命之花,使原本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之花黯淡下来,就让我们用和平铸成剑,然后用着把剑去守卫,去爱惜这世界。

国之盾观后感篇7

今天是12月13日,从日历上看,这不过是一年中一个普通的日子而已,可是这一天,尤其是1937年的12月13日,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不该忘却的日子,是一个让人的心会流血的日子。

1937年12月13日,是一个饱蘸鲜血的日子,那一天,可恶的日本人,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血腥的屠杀。一幕幕悲惨的情景不堪回首。日军在南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里残杀了三十多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这些人中,有的被当作活靶子练习射击、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活生生的推进长江、有的成为细菌实验的牺牲品,甚至连未满月的孩童都不放过!

整个八年抗战期间,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蹂躏祖国的土地,列强的士兵耀武扬威地走在中国的马路上,外国军舰在黄浦江上任意来去……只有尝尽失去自由和被压迫的滋味,才能深切地懂得“勿忘国耻”这四个字的含义。

多少年风雨沧桑,河山巨变,我们的祖国早已摆脱了屈辱和苦难。黄皮肤的民族,终于在屈辱中站起来了,她挺直腰板,高抬头颅,终于扬眉吐气了。冲天而起的蘑菇云,打破了苏美两国的核垄断;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向世界宣示中国再不是“东亚病夫”,建72周年庆典,使世人再次认识了一个生机勃勃、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站在国旗下,我们为祖国的腾飞而骄傲自豪,我们为祖国的繁荣而心潮澎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同学们,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我们记住“耻辱”,记住祖国历史的创伤,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国之盾观后感篇8

今年12月13日,是中国_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年初以专门决定形式设立的,从而为国家公祭日提供了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障。此次设立国家公祭日,来自民间的长期呼吁、政协的连续提案、中日关系的曲折反复以及国家重建历史与政治认同的明确意向。今年的12月13日作为国家首个公祭日,其系列祭奠活动更是凸显出国家重建历史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意志。此次关于公祭的国家实践,将南京大屠杀祭奠活动从民间与地方政府层次提升至国家层次,对于塑造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公祭日是二战后各国反思和转化战争遗产的普遍国家实践,已构成国际惯例。公祭形式上,各国政要及民众开展大规模的集体敬献花圈、公开演讲等活动,在共同仪式中强化“想象共同体”(民族)的命运意象和实在性。我国关于二战的历史纪念活动,以南京大屠杀为例,长期处于民间和地方层次,比如---市的纪念活动从1994年开始坚持了二十年,但由于缺乏国家公祭的法律安排,在规模与影响力上颇有不足。与之对照的是,作为侵略国与战败国的日本,每年在国内以原子弹事件展开战争祭奠。

现代的国家认同已发展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民族文化层面,以历史命运共同体和民族主义精神为内核;二是政治法律层面,以宪法与公民权利为内核。各国基于民族国家利益与历史理性,均交叠运用这两种层次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如此,则今年12月的首个宪法日和国家公祭日,当可共同作为国家认同建构现代化的新思维与新进路。

关于国家公祭日的具体活动形式,各国具有大致相近的实践与安排,比如国家领导人敬献花圈并发表演讲,群众自发集会开展纪念活动。---市将继续以往的“集体默哀一分钟”的安排,但国家层面的祭奠活动显然会因为公祭日的国家化而升格,形成公祭日新的祭奠传统。同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沟通交往特征,网络公祭亦成为国家公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同主题的国家公祭只是国家的一种特别倡议行为,对历史的纪念与承受仍应寄托于民间层次和日常实践。近年来围绕抗战史的民间纪念活动有所进展,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国家战争公祭的素材、土壤和民意基础,较为突出的是四川“建川博物馆”中的抗战史主题馆。

实际上,以抗战为主题的国家纪念活动历来受到中日关系变迁的影响。在此次公祭日之前,国家与民间对抗战史与抗战影视生产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一直颇为强劲。中日关系在友好主题与历史反思主题之间存在较大张力,近年来更是因为钓鱼岛事件和日本政治右翼化引发两国关系紧张,从而在背景与动力上助推了国内抗战叙事的强化以及公祭活动的国家化。日本的战争公祭,除了原子弹主题外,靖国神社参拜亦是年度化重镇。此次国家公祭,当可视为对日本历史态度及战争公祭行为的回 击。

不过,此次公祭的意义除了既有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历史认同之外,还应该有超出事件本身的宏阔意义。战争公祭在国际关系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民族主义对抗,这作为外交斗争和政治博弈的对等手段是必要的,而在内政意义上亦可起到强化爱国主义的政治认同效果。这些正面精神有其效度,亦有其限度,不可漠视,亦不可失当。

在中国和平崛起与依宪治国的当代,国际层面仍奉行和平与发展主题,内政层面则应坚持依法治国和有序民主的基调,赋予整体国家精神以一种必要的结构均衡感、宽和威严气质和现代价值取向。同时,着眼东亚和平建构大局,中日和解仍然是两国乃至于东亚和世界和平发展的规范愿景,是中国承担负责任大国角色和真正崛起的地缘政治基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负责的方式就是对当下国家与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负责。国家公祭被编织进历史与现实、外交与内政、民族与个体、国家与社会、区域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和张力之中,其意义纷繁,价值流变,激情与悲情互生。然个中不变者,乃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与苦难奋斗精神,亦有矢志和平与追求历史正义的正当意志,更有内修文德法度、外协近邻万邦的复兴之志。如此,则亡灵可慰,外敌可遏,和平可期,大国气象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