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中的生动描写和情感表达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从而更愿意阅读相关书籍,有很多同学通过读一本好书并写读后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莫言小说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莫言小说读后感篇1
其实本来是想写一篇《秦腔》的都后感来着,但读完秦腔后发现,自己整个就没有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代入感,以至于读起来味同嚼蜡。毫无感触,可能读这本书得需要到达某个年龄段或某个阶段。于是就写个《蛙》的读后感吧。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读后感(.simayi.net)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再来说说姑姑这个人物设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对照,把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非常饱满。我就是个学生,也不了解啥写作手法,我就来说一下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工作,亲手杀死的自己的亲侄儿媳妇儿。当然这只是个意外,就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发了。为计划生育工作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个手艺人结婚。姑姑的晚年是在忏悔中度过的。
通过这本书,帮我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计划生育工作者们的腕铁手段,是知道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百姓的思想转变了,中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开放了二孩儿,但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就此忘记。
读莫言小说读后感篇2
陈旧的书签早已卷了边角,黄了边缘,莫言的《丰乳肥臀》这本书在我不经意放在角落后又重新拾起,我重新进入了抗日纷争年代,再细细品味了上官一家的几十年悲欢离合,起起落落。这天下午天空灰蒙蒙,我终于合上了这本小说,也意味着我已经陪着莫言笔下的人物穿越过生生死死,穿越过纷争尘世,最后尘埃落定。
飞鸟在天空盘旋低飞,我带着丝丝眷恋又在脑海中重新过滤了起《丰乳肥臀》的片段。他们一个个人物在我眼眸里跳跃着,演绎着这多年来的悲欢;他们又在我耳边低语着,述说着他们已经走过的路有多艰辛。此时的上官鲁氏变成了高密乡大地的一捧泥土,而逝去的灵魂又飘荡在东北的天空中幻化成白色的飘絮飞向远方。我放不下他们,即使我知道那只是莫言小说中的人物,但我释怀不了,放不下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他们的一言一行仍刻画在心里深处。也许到了哪天我容颜已逝,还能想起那些漫长无际的时光中陪伴我的那本书。
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了解身为若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笔下的小说人物究竟有多大的人格魅力,但随着我的阅读深入,我才能慢慢体会到他对故乡的怀念,对社会的评判以及对人性的剖析。
文章是以东北高密乡为背景,高密县安静尘封的生活环境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同时当地人们的思想非常封闭不过仍保留着质朴的品质。小说叙写了一系列发生在上官家的故事,而男主角便是上官家的儿子——上官金童。他在小说里是一个“极度恋乳”的人物形象,同时他的怯弱又和他母亲的刚强形成强烈的对比性。故事从上官金童与上官玉女的出生作为开端,上官鲁氏在生了七个女儿后终于生了一个男孩子,但是仍然受到婆婆上官卢氏的_,可见在当时的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多么严重。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本意是缅怀他去了天堂的母亲,贯穿整部小说的也是母亲形象,上官鲁氏真是给我太多的震撼了,她默默忍受着家庭暴力,曾经愤世嫉俗过,堕落过,但她对亲人的爱始终不放弃。一个坚强的女子受过命运的摧残,在飘摇的年代中一直保护家庭,用她瘦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的希望。小说有一幕是在饥荒年代,上官鲁氏利用自己的胃偷大麦豆子之类的食物给她女儿和外甥吃,读到那里我记得我是泪流满面的,我不能想象到她的心究竟得多强大才能做到这样偷食物来喂养她的家人。每次呕吐伴随着血液,再把食物洗干净给家人吃,用满是伤痕的心来挽救整个家庭。我的心为她的良苦用心感到忧伤,我用低声的啜泣跟随着她的人生。她的心弦纤细如丝,她的爱可以包下整个高密。记得上官金童出狱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直生活在地狱的人才知道地狱并不痛苦,反而是那些经历过天堂的人才能体验到地狱生活的痛苦不堪。我试着把自己融入小说中,上官鲁氏面对着众多人不堪的污辱后,还得眼睁睁看着自己爱的人从楼上跳下来,心爱的人霎时间成为一朵鲜艳的红_,永远,永远地活在她心中。
让我不懂的是上官金童一辈子爱过除了他母亲之外的哪个人呢?是那个在他辉煌时期把他拉到万丈深渊的说俄语的女孩吗?还是那个让他坐了15年牢,并且死后缠绵的龙青萍呢?抑或是在中年时代重遇的独乳老金?真是一个太讽刺的人生,从没经历过青春年华就突然到中年时代的一个人生。到了小说最后,上官金童躺在母亲的坟墓前还是在思考着他的人生,一生的恋乳怪癖,一生的跌宕起伏~~~
在改革开放后,消失了30年的一个小说人物出现了,她名字为沙枣花,是上官家大女儿的女儿。她的出现给我很大的震撼,特别是当他们都已经步入中年时代末尾巴时,51岁的沙枣花重回故里寻找当年和她一起出生入死的司马粮。可是让人心酸的是沙枣花用一面镜子当做一生的信仰追求来追寻最初的爱人时,得到的却是自己信仰的崩塌与生命的终结。也许那个年代就是这般现实,所有小时代中的美好都随着没落的年代倾覆在时间轴上,不可重新演绎一遍。等待了30年的相遇却是这样不堪一击,等待的是伊人憔悴,被冷藏了半个世纪的鲜花一离开她爱的大地便凋谢了。
在慢慢品味如歌如泣的语言中,在细细感受爱恨情长的文字中,笑也好,泪亦纷,都只是沧海里的一颗尘埃。他们都留在那个年代,留在我记忆深处偶尔的怀念。故事到这里已经画上休止符,浮世的悲哀也随着时间渐行渐远。
读莫言小说读后感篇3
其实第一次读这本书,是莫言得诺贝尔奖前夕。
那时候《白鹿原》电影正火热,激情的床戏海报,吸引了很多眼球。谁料评论都说不如小说写得好看。联系到山楂树之恋的失败移植,我觉得有必要看看《白鹿原》小说。
不读不要紧,一读就彻底上瘾。开头一句话就扣人心弦,层层相扣,结合国共两党的故事,写得非常引人入胜。
那时候对茅盾奖有了全新的认识,看来这帮评委不是吃白饭的,好歹能慧眼识珠。于是遍历了所有的茅盾奖,一个个下载下来看。
怀着白鹿原的期待,结果对很多小说开头很失望。尤其以蛙难读,前两页几乎有数十人登场,看得头昏眼花。于是作罢。
偏偏这人,又得了诺贝尔奖。我擦,我的品味总不见得无法品味出诺贝尔奖吧。于是又翻出来看。
这次慢慢的发现,这小说跟lost一样,一上来n多人看似无趣,其实是铺垫,围绕他姑姑讲了很多60年代的事情,红卫兵的故事,饥荒的事情,计划生育。
其实很多年轻人对一些政策很愤青,往往纸上谈兵。可是用小说,人性的`眼光去审视过去的现象,才知道这些政策真正达到了什么效果,什么反作用。
小说也很残忍,把他老婆活灵活现的形象描述好,然后把她弄死。
这是不是事实不要紧,但是只要是偶然的,就必然会发生。这让人深省,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务必要思考尽可能的全面。
虽然现在是新时代,老陈旧的思想依然很有市场。我们要时刻铭记,没有谁可以超越法律,法治国家的大趋势不会变。就像故事里,姑姑拼死咬牙要为党牺牲一样,她只是过去式,她只是拿着党的大旗去干非法的事儿。
所以,任何都不要超越法律,人不能指挥一切,人人都要遵守法律制度下行事。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挺满意党的觉悟的,现在的社会虽然很乱,经济不好,可是一直都在往正确的方向进步。愿咱们国家越来越开放、包容、自由、民主,也愿咱们将来有生之年能亲手推动国家往这个方向进步。
读莫言小说读后感篇4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读莫言小说读后感篇5
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今天读了他的《莫言作品精选》之后,让我颇有感触。这本书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大多数文章都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在《倒立》这篇文章中讲述的就是同学毕业多年以后的一场聚会。官至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孙大盛——暗喻能够转展腾挪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孙大圣——回到地方宴请老同学:除了一介平民的“我”之外,其他几位都在地方上混到一官半职:有粮食局长、交通局局长、政法委副书记、新华书店副经理,还有书店经理徐娘半老的妻子,当年曾经会表演倒立行走的校花谢兰英,应该也是当年那个爹不亲娘不疼,专好偷鸡摸狗的“弼马温”孙大盛的梦中情人吧。席间孙大盛纵横开阖、随心所欲、肆意调侃,而座下莫不小心翼翼,竭尽阿谀奉承、奴颜婢膝之能事,即使作为“我”也身不由己膜拜其中,这在通篇小说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结尾,孙大盛几乎是强迫谢兰英为他表演当年的“倒立”,谢既是借着酒兴、也是迫于孙大盛的压力,这种压力还来自席间所有的人。作者写道谢兰英“双臂往地下一沉,沉重的双腿终于举了起来。她腿上的裙子就像剥开的香蕉皮一样滑下去,露出了她的两条丰满的大腿和鲜红的短裤”。孙大盛这种几乎猥亵的要求结果竟然赢得满堂喝彩,甚至也包括她那位趋炎附势的丈夫!小说的场景基本围绕在酒宴席上,情节也并不复杂,但是蕴含的思想含义却是相当尖锐的。小学生谢兰英露出小肚皮的倒立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会表演倒立的孩子。然而在官本位体制下,人性被压抑、被扭曲,是非被颠倒、被混淆,良知被践踏、被泯灭,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颠倒的官场。孙大盛正是凭借着适应官场颠倒的“倒立”功夫,得以平步青云。生活中谢兰英的倒立极具讽刺地映衬了官场上颠倒的荒诞不经。
假如我是小说中的“小茅房”,我绝不会去刻意地迎合“孙大盛”的意愿,强迫妻子“谢兰英”喝酒、倒立等。我会尊重她,可以让她以水代酒,更不会让穿裙子的她倒立。因为即使哪有做了又怎样,即使“孙大盛”高兴了又怎样。不顾牺牲一切换来的利益不是利益,而是一种侮辱。
?月光斩》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故事的开头写的是'杀人放火'的重口味,县委大院的那棵最高度雪松枯梢悬挂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乌鸦们不畏生死地轮番向那黑物攻击,定睛细看,原来是一颗人头,而且是县委刘副书记的人头。一时间,尖叫声四起,警察来了,消防队员来了,法医来了,整个县委大院一时间乱成一个如被火燎的马蜂窝。随后引出传说中的'月光斩',据说用'月光斩'砍人首级,滴血不出。而刘副书记身首的茬口正是如此平整,不见血迹。于是又引出东关村的李铁匠一家如何锻打月光斩的过程,这个传说被描摹得如同武侠小说中的情景一般神幻惊奇。但故事的结局又是出人意外,开篇的人头事件原来只是一场闹剧,身首分离的刘副书记只是一个塑料模特,刘副书记还好好地活着。而整个故事又是以表弟的一封电子邮件的附件形式来架构。
莫言的《月光斩》并非是一种单纯的以'复仇'作为最终主题的小说,在其中有着别样的复仇内容,一种带有深刻的反思的'复仇'主题的展现,是对于社会与世人的冷漠,是对物欲横流社会的批判,同时也是对当下民族性格的思考,需要的不单单是某一种复仇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民族觉醒的需求,是人们自我良知的清醒,莫言将'复仇'作为一味引子,让其作为呐喊的引子去逐步唤醒'愚昧'的群众,去实现和完成某种意义上的社会改良,去试着改变人们的心理。还有《冰雪美人》也很好它通过描写主人公孟喜喜因为长得太漂亮,加上她那独特的傲立于冰雪的性格而引起我们这个社会群体的嫉妒和排挤,最终被人们用冷漠和鄙视无情地'杀害'了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传统观念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读了莫言的作品,我知道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认清了很多......
读莫言小说读后感篇6
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