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3-22 作者:Gourmand

优秀的读后感是要结合实际的故事情节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回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创作意图,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7篇

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篇1

我,一名普通的小学生,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从一个惧怕语文课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喜欢语文,挚爱文学的学生,而在经典诵读学习过程中的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对我启发很大。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全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为:美好的春天的早晨,葵承朝露,晶莹青翠,正等着太阳的光和热,万物一派生机!但担心这好景不长,只要秋天一到,叶黄花落,便是一片萧条了。在想想百川东流归大海,一去不复返,哪里会再向西流回来呢?人生要趁少壮的时候努力,否则,只有到衰老的时候空自懊悔悲叹了。

在诗中有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句子,这句话说的没错。日子慢慢地过去了,人也慢慢变得衰老起来。转眼间,你不知不觉地由儿童变成中年人,然后再变成老人。到那时候,你会感到空虚,感到寂寞,感到悲哀。回想幼年的时候:日子从玩耍里过去;日子从电视的屏幕里过去;日子从洗澡时过去;日子从睡觉时过去;日子从逛街里过去;等你老时你当然会感觉到它从你眼前过去。

今天,我们还年少,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现在应当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多学知识,练好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回报祖国。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让我们珍惜时光,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吧!

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篇2

?中华经典诵读》是一本集合了古文古诗于一体的课外书。读了它,我们能够明白华夏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历史和礼貌,还能够培养常读书和背古诗的好习惯。下头就让我具体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想吧!

读了《农家》这首诗以后,我体会到了在田里耕种的农民们的辛苦。他们起早贪黑,在月光还未消失时就开始耕作,那一滴滴汗珠如同珍珠般滚落下来,可依然在松土,浇水,施肥......而那些统治者呢?在家里喝着水酒,吃着肉,看着歌妓在跳舞,生活是多么惬意啊。可是他们的挥霍,才更使那些在田里耕作的农民们更加辛苦,我真期望把那些统治者与农民的身份换一换,让农民舒服几天,让那些统治者体会体会农民的`生活。可惜,这些只是幻想,为此我深感悲痛。

?论语学而篇》我相信五年级的同学必须不陌生,可如果细细品味。也能够品出许多新的资料。孔夫子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学习要时常温习,做人要对朋友真诚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常识。孔夫子教导学生,期望学生做个正直的人的话,这句话,包涵了教师对学生的浓浓的爱与期望。每个教师都期望自我的学生变成伟人,有文化的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里,我看到了孔夫子浓浓的父爱。

总而言之,《中华经典诵读》是一本很深奥的书,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细细品味。

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篇3

因为寒假的短暂,原谅我无法读完全文,但是诚信这短短的一篇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久久无法忘怀的印象……

一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刺穿了多少人的心。在这个虚伪的世界上,又能有几个人对的起“诚信”这两个字!在这个繁华的都市中,诚信渐渐的枯萎,渐渐的被人遗忘,人们为了所谓的梦寐以求的荣誉,背叛了诚信;人们为了所谓的如生命般重要的金钱,放弃了诚信;人们为了所谓的光辉的地位,丢下了诚信;人们为了所谓的握在手掌的权利,残忍的无视了诚信!诚信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脑海,取而代之的只有欺骗!黑暗正在慢慢腐蚀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不再拥有艳丽的色彩,世界仿佛回到了黑白……

都说诚信是做人之本,我不禁想问问看:还有多少人拥有做人的资本?还有多少人有资格以一个人的身份活下去!

社会所决定的东西无法轻易的改变,也许黑暗的社会谱写出的只能是黑暗的人心。我没有权利去批判社会,但是我希望人们能醒一醒!仔细的看看自己的心,仔细看看这个所谓“和谐”的社会!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忙于沉睡了,用我们双手所伤害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根本没有资格称的上是最了不起的生命体,如果我们再这样沉沉的睡下去,我们迟早会成为世界的耻辱!肮脏到连看也不想看的废物!

请你们醒一醒,请你们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是多么可怕,请你们看清楚此时此刻你正在做什么……

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篇4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丰富,尤其在书中到处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

文体中涵中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学著作,其文体大多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文言文的__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为了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书的这一文体,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都从中渗透出一股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诗歌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文体,但中国的古诗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无论是《诗经》、《楚辞》中的古体诗,还是《唐诗三百首》中的近体诗,都有一股浓浓的中国味道,文化也随之展现于世人眼前。中国的文体多样,在书中,则能尽收眼底,从书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艺术涵中华文化。艺术是一个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载体之一,就是书。《天工开物》,让人感叹年味的美妙;《衣装秘语》揭开了中国装饰的奥妙。也许,在这些书中,艺术是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化暗藏其中,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年画是中华文化,服饰也是中华文化。不久前,听到一则新闻:一位上海女士,想将其设计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团队带到欧洲、美洲等地区。

但她没有考虑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传播,唐人街上到处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蓝眼睛金发女郎。而这一切不仅在于海外华侨的贡献,更多的在于书的作用。书的传播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进一步,而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会永藏于书中。

文化人传播中华文化。读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诗人作家。从《小说老子》、《说李白》到《鲁迅评传》、《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领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华文化。人是一个国家的代表,璀璨的中华文化也像这些文化人一样不断发展完善。

中华文化,一个底蕴深厚的名词,而从书中,我们可以不断吸取文化的养料,懂得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自己,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书中,我们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篇5

在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读《中华经典诵读》。第一次拿到手,就喜欢上了。它只有语文书的一半大,封面是淡黄色,很好看,很精致。翻开里面,有我们学过的《一去二三里》和《咏华山》。别的诗没学过,读起来不太懂,我们就问老师。就这样,我一首一首地读,一本一本地看,一直读到了五年级。

六年来,我读背了里面许多的诗歌和韵文,语文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也从中得到了美的熏陶,更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它教我爱国,有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夏完淳这些榜样在。他们有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的“醉了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有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的“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这些诗句充满了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每次读到它们,都让人心潮澎湃。

它教我做人,做感恩的人,做敬老的人,做勤劳的人,做励志的人。要像李密、匡衡、孙静、苏秦、祖狄一样,勤奋读书。要像子路、王祥、黄香一样,孝敬父母。

它让我感受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诗句气象阔大,让人读了,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

它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优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每每读到这些诗句,总让人感觉到清风拂面,溪流潺潺,心里感到无比地轻松和愉悦。

?中华经典诵读》是我的心灵鸡汤,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将读它一生,他会伴我成长!

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篇6

在《学道德楷模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中,当我看到赵国强勇抓歹徒这个故事时,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阵震撼……

这个故事讲的是:赵国强是一名普通货车司机。在一次要回北京看他媳妇要生孩子时不料在半路上从货车反光镜里发现一名歹徒在抢劫一女子。于是他连忙下车,与那名歹徒英勇地殴打起来。一位路过的出租车司机见此情景,立刻报警。不过警察终究还是晚了一步,因为赵国强最后头部被歹徒连砍数刀,身负重伤,住院了四年才痊愈。

赵国强这个见义勇为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赵国强当时想的是:“生孩子是头等大事,我本来就应该回去看,歹徒还有可能直接要了我的命,所以我应该选择直接回去。”如果真是这么做的话,首先,是那位女子受到伤害;第二,就是成了见利忘义的人,还能成为道德模范吗?再举一个例子,一个暴躁的男生欺负一个同学,还打了他,另一个学生出手相救:“不管你打他多少下,请把一半的.拳头分给我吧!”想必大家一定在夸奖那位愿意承受一半拳头的孩子见义勇为的精神吧。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了,那会怎么样?那个学生虽然不会受拳头的打击了,但是他少了更重要的两件东西:珍贵的友谊与见利勇为的精神。俗话说得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所以,我们要学会见义勇为,而不是见利忘义!

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篇7

?中华经典诵读》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宝藏。读过之后,收获十分大。我不仅仅学到了不少知识,还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

这本书里的篇章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有写清风明月,大好河山的,有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有写忠君报国的,其中还有不少名言警句……每一首都令人心动,每一篇都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那“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让我体会了李白此时因怀才不遇而磁生的孤独寂寞的情感。对着这敬亭山两两相望,互不厌烦,谁能理解李白此刻的心境?大概仅有这高高的敬亭山吧!

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朋友送别之情的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让我体会到了王维对好友的不舍和关切之情,同时表露了自我从此要离开一个能把酒言欢,对月论诗的知己的无可奈何,便会强烈地感到一份孤单和失意。

我必须要把这本书继续读下去!它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人生旅途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