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好了能够培养自己对细节的敏感度,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苏轼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轼作文篇1
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生孤鹤南飞。这是一个时代,一个强悍却如此贫瘠的时代,一个能够玩弄太多文人雅士于股掌之间的时代。他却敢于以瘦瘠的身躯去撞击黑暗社会,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我眼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他站在以前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虽一生坎坷,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却英姿勃发,豪情满怀。即使到了暮年依然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我眼中的苏轼是多情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然而他对自我过世十多年的妻子仍然深情无限,那小轩窗前的“相顾无语”里让世人陪他洒下千行心泪。一个懂得柔情的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我眼中的苏轼是放达的苏轼。他因黄州诗案而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应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唯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我眼中的苏轼是爱民的苏轼。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他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他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我眼中的苏轼是千古一人,完美的苏轼。
苏轼作文篇2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坛领袖苏轼的《苏东坡传》。
苏轼的一生大概分为在朝—做官—被贬,大宋第一“惨”,苏轼20岁的时候参加科举,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苏轼写的文章是他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只好大义灭亲给了个第二名,但没想到那是眉山苏轼的,第二就第二,好歹成为科举第二名,可是这一年她妈没了,他得回家守孝三年。
第二次科举获得第一名,得到宋英宗的赏识,结果他爸又没了,他只好又回家守孝去了,接着赏识他的宋英宗驾崩了,接着宋神宗即位,老王(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当官跟王安石不和,跟他吵了一顿认为他的变法太急躁了,被流放到杭州,苏轼在杭州为老百姓们做出了好多贡献,接着新党看他不爽,给他搞了一个乌台诗案,差点把他的脑袋都不保了,还好宋朝有一个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再加上好多苏轼的好友向皇上请奏,希望皇上不杀苏轼,于是苏轼又活了下来。
但是呢,苏轼又被贬到了黄州,他在黄州开垦了一块地,叫东坡,并且还当了回美食家,发明了东坡肉,小日子不要太好哦,接着还去当地著名的赤壁山,写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还有《后赤壁赋》,足够我们背上一阵子。
可是后来宋神宗又给了他重出江湖的机会,坐了回火箭,官位飞速上升,成为了翰林学士,可是新党还是看他不爽,又把他给贬到杭州去了,接着他又去当了回工程师,把西湖给治理了一番,又修建了苏堤,真可谓优秀啊!
后来又被贬英州,惠州,最后到谵州,每到一处,总能发现美食,比如岭南的荔枝非常好吃,为此还写了一首诗,一天吃荔枝三百颗……此时我只想说苏轼真牛!
在我从他一路被贬,但是他靠着自己的坚强不屈,坦坦荡荡,为人正义,苦中寻乐,上能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人生态度,和一心向佛的虔诚,淡泊名利,但是却一心为国着想,最终成为一代文坛领袖,名垂千史,世人皆夸他是伟人!
苏轼作文篇3
竹影瑟缩,那人自竹林深处缓缓走来。我看见,他,一生出没于烟雨中,只一蓑笠,他道,无妨无妨,且随它去。如此,便真是“回首向来潇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么?为何那年料峭春风拂去酒意,入骨却是一片微凉?
他从千年前走来,慢慢踱步,浅浅思量,眼神温热却满身风霜。顺着他的眼神,我看到小小一扇窗子,定格了旧时光,和故人旧模样。那么红妆冠以苏轼的姓,是他的妻子,曾予他一腔温柔余生悠然可期。年少时遇到太惊才绝艳的人,余生便是折磨。于是,多少岁月流淌,终是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当那么温柔成了稍纵即碎的梦,梦里也无言,怕惊醒,怕深陷,小心翼翼,不敢思量,偏偏难忘。温暖失落,相思成疾,恍惚一场劫难,一道坎坷,斑白了谁的鬓角,又惶惶不安将谁的印记擦掉。
世人皆道东坡先生的乐观豁达,诚然,可衬着这精神的 是他数不尽的坎坷,他的一生就如同狂海浮船,无法悠然。乌台诗一案,张扬恣肆的文人茫然失措,却故作一副乐观姿态。此后贬谪,左迁,惠州,詹州,他的肌肤熨贴在祖国的山河上,步履悠然。以为是乐观,确有乐观,但更多的,是疲惫,是愁肠。相思,漂泊,不得志,来路风尘仆仆,染白了几缕青丝,黯淡了旅人眼眸,不去看清这个世界,一回眸,只道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捻一抹柳絮,似花非花,“也无人坠从教坠”。他的青春,“春色三分”,却是“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又到了杨花飘飞的季节,届时若能驻足端详,不知能否看见苏轼的翩翩衣角。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以戴罪之身谪居黄州,杜门谢绝交往。几场缺月疏桐之景,一人若孤鸿,缥缈无所依。他怕,怕大祸再次降临,只求默默,不为人所知,得以护此生。磕磕绊绊,如此这般,如此这般竟叫一个明朗如皎月的文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那种神经质的无端惊起,像露出爪牙的幼兽,惶恐而佯装强大,越如此,越苦涩。
若孤鸿,不肯栖;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夜醒复又醉,转身柱杖临江。夜阑风静,恰如此刻他眼前烟波浩渺的江面,迷蒙却又清晰的照见了他的心灵。他内心深处那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在安恬静美的秋叶境界中迸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于是,数十年如一场荒凉至极的梦。醒来,是小半生的离愁。
苏轼作文篇4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苏轼作文篇5
曾回味李清照那优柔寡断的词,曾仰慕李白那潇洒自如的诗,曾联想的白居易那活泼洒脱的意……他,使人总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薄薄的雾,似若隐若现的窗……他就是妇孺皆知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死于公元1101年。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性格豪放直爽。它的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那一年,王弗已故十年,苏轼一直沉浸在悲伤中。那天苏轼所流下的泪,为他们的爱情有了见证。风扫着妻曾住过的房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苏轼从梦中惊醒,那一双水冷的双手,拭去眼角的泪水。也许,只有爱妻王弗在世的十年,才是苏轼人生中的最亮丽的时刻……
再一次品味苏轼,又看到了他那不凡的气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便是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由此我们又仿佛身临诗之境:那苏轼宽阔的胸襟,因为当时的他正贬在黄州做刺史,但他却坎坷中还是始终不忘振兴国家,发扬国家光大,诗中,苏轼把他自己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肝胆相照,暗示自己仕途不畅,壮怀难酬。
这两首格调不同的词,虽然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苏轼:一个婉转多情,一个大气磅礴,但我们仍然看到一个被逆境逼得“早生白发”的苏轼。一代才子,湮没于历史的红尘却留下千古辞章,让后人读之绵尽,仰之无穷。
苏轼作文篇6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便渐渐开始喜欢上他。
他为自己写传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达了他的性格与志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如此豪爽、洒脱又有和人学得来?但又有多少人明白“桃花源”一游中的不满和渴望?
我曾为他的辞官归隐而感到惋惜,丰厚的利禄功名放之不取,我亦开始不解;但我也曾为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感到兴奋,官场上的狡诈、阴险又岂能与田园的朴素之风相提并论呢?在农家院里,他愿做那最休闲的人;在山水之间,他愿做那自由的快活神仙;在繁华闹市中,他愿做那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世人。
我曾为他的“环堵萧然,不敝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而感到担心,如此的贫穷潦倒又如何维持生计呢?我也曾为他的乐观而感到钦佩,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二十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当然不能同很久很久前那个社会相比较,现在处处需要竞争,而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不竞争是不行的,然而在竞争中却要做到陶渊明一样的不慕荣利,在竞争中,不仅要为自己想,也要为他人着想。做到共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不过,每天生活在百花间,看百花齐放,听百鸟共鸣,观日出日落,又是何等的享受呢?只听到耳边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一股清风般掠过我的面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