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北京胡同的作文5篇

时间:2023-11-16 作者:couple

作文是思维的碰撞,要善于挖掘内在的逻辑关系,作文锻炼我们的文字修辞技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写北京胡同的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北京胡同的作文5篇

写北京胡同的作文篇1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

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却全然没有印象中的影子。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史,两边的房屋则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房屋虽极力想保持古朴的风格,但看起来格外别扭。家住与店铺混杂着,内衣毫无遮掩地晾在街边,嗡嗡的苍蝇肆无忌惮地戏谑着墙角的垃圾。

穿过了烟袋斜街进入胡同区,才慢慢地找回了一点儿感觉。午后的阳光照在胡同里几棵稀疏的杨树上,又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似乎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默默地不做声。远离闹市的胡同,有种清幽,仿佛隔市般。没有地图,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气儿”,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这样,才令胡同之旅惊喜不断,充满趣味。比方说,拐两个弯儿,碰到了钟鼓楼,再走一段,摇曳风骚的柳荫后竟是恭亲王府,也就是大贪心官和珅家的后花园。还有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竟是贝勒爷王府。嘿!坐在百年的老式建筑里学习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大概别有洞天。这所学校,将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七拐八拐,撞到梅兰芳先生的故居。这是个标准的四合院,是有钱人家才住得起的宽敞房子。而今在电视上看到的四合院,也是几家合住,很少有独门独院了。

徜徉在胡同里,看路两旁的房子都刷上了青漆,有些地方青漆脱落了,露出了斑驳的墙壁。买一叠胡同明信片净是些残垣断壁,房顶上长了杂草,门口停辆破自行车;小贩担着担子,剃头师傅挑着挑子,磨刀的扛着板凳吆喝着走街串巷。夏日胡同里倒还凉快,冬天呢?寒风从胡同中穿过,雪阻住了路,卖炭的吃力地拉着三轮车艰难地前行……

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一部凝固的历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缩影,就这样一点点地被高楼大厦蚕食着。许多人总在呼吁、呐喊:“把胡同留下一些给后代。”这想法固然好,可对那些三代同堂老少一室的小市民和普通老百姓来说,为了保留胡同而挤在斗室里,未免不公平。现在的胡同,还有早已模糊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盘和参天的古树记录着胡同昔日的繁华。而这一切,是必然要被现代化的东西所替代的,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我的胡同之旅将要结束时,我走进了一家清真北京小吃店,选了临街的座位坐下,嗅着炸糕、包子的香气,透过落地玻璃望着街上。华灯初上,胡同里的各个院落升起了袅袅炊烟,玩耍的孩子被母亲喊回家吃饭。我又环顾店内,八仙桌边的食客正大快朵颐。从人们脸上,我看不出对高楼的向往,也读不到对胡同的深情留恋,或许在胡同里生活已成为一种历史的惯性,也或许,他们从心底悄悄期待变化……

写北京胡同的作文篇2

翻阅历史的古迹,漫步在幽深的巷口,凝视着攀援墙头的枝束骨朵,扬鼻长吮北京街巷中流淌的故息。

沉吟良久,沧桑沉淀至满的墙壁早已斑驳不堪,墙皮向外翻出,诉说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回忆。门前盘头驻立,枭混拔檐,纹理阙起,龙盘凤据,彻彻底底地散发出威严与庄重,似乎能使人将门阙的古老抛之脑后,任庄严充斥灵魂。再一瞧,红木漆质大门安详又静谧,阳光透过槐冠打在上面,随风摇曳,荡漾出百年的沉毅,仿佛一壶陈酿的老酒泛出悠远绵长的酒香。

若是叩下门钹三两声,定会有老北京人开门热情问候。但向里张望并不会感受到四合院真正的韵味,方整耸立的影壁墙扯走了外所有来者好奇的目光。便是细细琢磨石洼般的影壁,都会让人拍案不绝。每当阳光准点的洒下点点光斑时留意影壁,便会感到一阵高亢宏伟的气氛,影壁也不再是挡视之物,而是一尊情怀缱绻的艺术品了。

等到晨曦的阳光早已拉开一天的帷幕后,街巷中便鲜活起来,大街小巷走起了吆喝的小贩,嘴里念念有词;年纪大的街坊也开始走街串巷,倘使两位熟人撞在一起,就会听到久违的“来了您呐”。就在古时的府邸下,塑造出了一批批伟大的文学家,而每天他们的生活也就大抵如此吧。有谁能想到,如此传统的文化里,孕育了多少懵懂的心灵呢?

而且今再回到胡同,特别能注意到原先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大多已伐去了高耸的树冠,如今的胡同,也变得更加的商业化。老北京们没有因此惘然,反而扩了钱锦,靓了衣襟。大家晨起散步,有头脑的街坊便摆起了摊铺,布满了老北京的小吃,外来的人们只有品了这些才会心满意足的归去,熟人吃好行了,便会笑着对掌柜的说:“舒坦!”

这等的和谐,也只有老北京胡同能承载的下吧,群居的人们无不享受这种和谐与自然。老北京胡同也在文化底蕴中交织着现代的繁华继续演绎着动人的旋律。

写北京胡同的作文篇3

老北京城里的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这话其实并不夸张。在胡同最繁盛的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有六千零二十九条,即使到了今天,经过城市重新规划与改建,也还有四千多条。这些胡同互相连通,组成了北京老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听到这里,有人不禁要说了,胡同怎么能算是北京独有的呢?这种建筑南方哪里没有?是啊,上海也有“里弄”,但那一条条宽阔的小道,有如用尺子在纸上画出的线,过于工整而齐整;苏州也有著名的“小巷”,但那白墙灰瓦显得太文静温和,淡雅中少了些许带着市井味道的生活气息。如果说这些错综复杂的胡同是一张大网,这生活的味道就好比蛛网上的粘液,细细地看去,网上串着挂着的全是老北京的记忆,那些记忆有时真能贯穿人的一生……

童年的胡同无疑是最欢乐的。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可就能住三四户人家,一条胡同里该有多少四合院,多少户人家啊!再往大了说,胡同岂不是把北京分成了一个许多进的四合院,千家万户都住在里面。那么多的孩子,却能不挑时不挑晌地召集起伙伴,在不大的地界里玩起那些古老的游戏:滚铁环、踢毽子、翻花绳……跑跑闹闹,能玩上一下午。玩累了,悠长的吆喝声中便夹杂着几个舔着冰糖葫芦,互相嬉笑的清脆的童声。

北京的胡同里也不乏身影匆忙的上班族和学生。每天,他们都在清晨的微风中奔向单位或学校,又在夕阳的余晖中踏上回家的路。这些可并不一定都是路人。史家胡同小学、府学胡同小学、黑芝麻胡同小学,东城区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学校中有多少不是以所在的胡同命名的?胡同也的确通向不少小区和单位,这样的场景就不足为怪了。

大人和孩子回家的时候,老人们也开始了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古朴的红砖灰瓦的掩映下,爽朗的笑声便在胡同中回荡开来。有对弈的、打牌的、摇着蒲扇纳凉的、侃天说地的、舒筋活血的,不一而足。随着社区的兴起,也有老人去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使胡同中洋溢起一片欢声笑语。那飘散的笑声,就如同胡同本身,悠远而朴实……

北京的胡同自元朝发端,对于它名称的起源说法不一,在此不多赘述。元明清三朝之间,不少王公府第,名人故居也逐渐在其中现身,颇有独特的人文风味。所以胡同本身不仅是几十代上百代人点滴生活的象征,那斑驳陆离之中更带着一味历史与时光沉淀的馨香。

写北京胡同的作文篇4

每当我拿起心爱的影集,就会回忆起在北京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那还是我5岁时的事呢!妈妈带着我,同许多叔叔、阿姨一起到北京旅游。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城。下火车时,才凌晨5点,可是,在北京的胡同口,早已响起了热情好客的北京人的叫卖声了!胡同两旁搭出的小棚里也不时飘出一阵阵扑鼻的浓香。当时,大家都没有吃早饭,听说北京的刀削面最好吃,我们每人要了一碗。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没等我来得及说香,坐在我们旁边的外宾一个个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你们北京的小吃真是太好了!”我很淘气,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说:“好!好!你们北京的小吃真是太好啦!”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就住在胡同中的一个小四合院里,天天都能在胡同中玩儿。胡同很小,抬眼一望,都是支起的小棚,那小棚子个个打扮得有浓郁的北京味儿,一块小地板上支着竹竿,竹竿上搭着白白的布蓬,白色围栏上写着鲜红的大字“北京小吃”。是那么精巧别致。

每天游玩回来,我都和同来的几个小姐妹一起去找卖面的大伯,听他说好听的北京话,吃他的刀削面,有时还帮着他叫卖呢。后来,妈妈特意给我和那位大伯拍了一张照片。

此后,每当我翻开影集,北京小胡同的情景就映入眼帘。我想:到了2000年北京会建设得更加美丽。那时,北京还会有这样的小胡同吗?还会有用竹竿支起一片情和爱的北京小吃吗?如果有,我一定再去找和蔼可亲的大伯,再来看北京的小胡同。

写北京胡同的作文篇5

“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这句话真说出了咱北京的一大特点。我家就住在城东的一个名叫东营房的小胡同里。当然,这条胡同只能算九牛之一毛了。

咱北京胡同的名字也叫绝。什么耳朵眼胡同,小半截胡同,笔管胡同,九道弯胡同……多么形象!用不着身临其境,就能知道这些胡同的样子。火药局,白纸坊,弓匠营……说的是老辈子这地方干哪一行的多,像我所住的东营房,当年一定是驻扎军队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好多胡同的名字里知道一些北京的历史知识。

我爱这些胡同言它们虽不宽敞,但车辆不多,来来往往的人都看着眼熟,再加上胡同口“站岗”的那些戴红箍儿的老奶奶们,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在胡同里生活,用不着担心重大交通事故,失窃的可能也很少。你想,胡同里要是进来一个生人,谁不去多打量几眼、问个明白呢?街坊胜过最牢固的防盗门。我爱这些胡同。它们是我们的乐园。放学后,摆上两个书包当“大门”,就可以举行一场男孩间的小足球比赛。女孩子用石块画几个方格,就可以“跳间”,画一条横线,就可以夹包。不管是跳绳还是踢毽,都占不了太大的空间。只要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可以兴高采烈地玩到天黑,家长从来不会千步。我爱这些胡同。同学间有什么事,交流起来特别方便。这道题不会做了,上隔壁同学家去问问,用不着让人家从“猫眼儿”里把你看个够,换上施鞋才放你进去。今天他病了,我就能及时把假条带到学校,用不着麻烦家长。同学们放学后聚在一起,在胡同里老槐树下天南地北地海聊一会儿,便觉得这一天过得有收获,有意义。

我爱这些胡同。胡同里头故事多。电影电视里好多吸引人的作品,背景都是北京的胡同。什么《城南旧事》、《四世同堂》、《夕照街》、《渴望》……离开了咱这胡同,作家们就少了一半生活。我写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没离开胡同,是胡同给了我用不尽的生动的作文材料。

我在胡同里生、在胡同里长大。我爱北京的胡同。就算可后我搬进新建的楼房,我依恋胡同的心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