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作文7篇

时间:2023-11-16 作者:tddiction

作文锻炼我们的文字修辞技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作文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这面镜子更加明亮和多彩,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北京胡同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京胡同作文7篇

北京胡同作文篇1

北京作为“文化首都,世界名城。”它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同时也饱经了许多历史沧桑。就比如那一条条简朴的胡同,背后则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卖糖葫芦喽,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哟!”现在漫步于胡同之间,依旧能够听到这质朴的叫卖声。胡同里则是一排排青砖绿瓦,之后座落的则是一座座方正典雅的四合院,每家每户的四合院外整齐的排好两个厚重的石狮子,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家的兴衰史,这简简单单的胡同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呢?

打小儿我们一大家子就住在胡同背后的四合院中,爷爷总对我说:“咱这胡同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咱这儿也不像那些高楼大厦出门要锁门,这条胡同的每家每户我们都视作亲人,忘记锁门也无妨。”是啊,每当中午的饭点在胡同里见面,大家总会互相问一句:“吃了吗您呐?”这亲切的声音就仿佛自己家人喊话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洒落在胡同里,几位爷爷奶奶便会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说说笑笑,他们脸上虽已面脸皱纹饱经沧桑,但我却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丝毫没有隔阂的那种声音,显得十分温暖,这质朴胡同背后,保留了老北京的人美。

秋天总是老北京胡同最美的季节,秋风乍起,枫叶上金黄的枫叶如同精灵舞动一般卷起来,温暖的阳光也穿过枝叶斑斑驳驳散射在绿瓦红墙之上,枫叶飘落到胡同口的大井里,哥哥便会带着我到胡同口,用大网捞起落叶,清澈的井水映出我们稚嫩的面庞,别有一番风味。金黄的枫叶晒干后被我们制作成书签、叶画,保留下了我们纯真的童年。这青砖绿瓦背后,留有了老北京最美的景色。

春节则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拿出自己的绝活儿,有的负责酿腊八蒜做腊八粥,有的负责做豆汁儿驴打滚,我家则负责包饺子。这一天走在胡同里便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这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心意,这种文化也一直被流传至今。到了晚上,哥哥会拉着我在胡同里放鞭炮,家里会聚齐了亲人吃团圆的年夜饭,然后在一起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热闹的“春晚,”直到零点的钟声响起,爷爷带着我们兄妹俩为各家各户送上热腾腾的饺子,胡同里满是新年快乐的祝福声,十分喜庆,胡同背后还保留了老北京的情美!

再听听这质朴的名字:帽儿胡同,水井胡同,新莲子胡同……简单的名字背后却藏着许多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似简而深的胡同被永久的保留下来,流传下它独有的特殊魅力。老北京胡同的韵味无穷、魅力无限!

北京胡同作文篇2

看惯了小家碧玉的苏州园林,眼前兀地现出气势磅礴的宫殿城门;听惯了温婉如玉的吴侬软语,一下子转为字正腔圆的气贯长虹;吃惯了江南小镇的家常菜,这次却端上来一碟热气腾腾的饺子。如此大的转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跌宕起伏,让我有些适应不过来,但我知道自己的的确确地站在了皇城脚下。

一直想去领略紫禁城给人的震撼,走走孟姜女曾经哭倒过的长城,游览处于北方的南方园林——颐和园,逛一逛八大胡同,尝一尝冰糖葫芦,走一走长安街,看一看天安门,驻足在宋庆龄的故居前,停留在郭沫若的宅邸中,感受我们的首都,触摸它的文化脉搏。

来到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路宽。四通八达的,不似苏州巷子的九曲回肠,也不像上海高架的纵横交错,它是直的、通的、畅的,看了就让人心里舒适。北京的人也像北京的路,心胸也是宽的,不论走到哪边,只要你稍稍皱皱眉头,就会有北京人热情地指引你,让你丝毫没有在异乡的感觉。去的那天是大年初二,我们来到亲戚家,年味儿还是那么足,桌上摆着瓜果糖仁,茶水总是温的,暖气使家里暖和得甚至忘了外面是零下的严冬。听他们讲昨儿个守岁,大家都等着凌晨的梆子声,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煮饺子、放鞭炮,庆祝着“炮竹声中一岁除”。

和亲戚一起走在北京的胡同里,没有目的地,只是沐浴着胡同里的阳光,听着老北京的吆喝声。不远处传来花甲老人清脆而又响亮的京剧声。渐渐地,人声消匿了。这儿也许是住宅区吧,不似前面一段店铺林立的热闹,安安静静的。我走着,看着,拥拥挤挤的青瓦白房,老式的四合院,院中有一两棵古槐,靠近门口停着一辆破败不堪却未曾丢弃的自行车。我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北京最真实、最古朴的一面,我想,也是有北京人不愿去承受京城王气的,于是,他们便躲在胡同里,品品茶、翻翻报纸、听听收音机里的戏曲,偶尔哼上一两句,如此平淡过一生。

北京的路,北京的人,我们一踏入北京就能领略到他的宽阔与豪爽;而北京的胡同,却是北京的另一面,需要你去细细品味。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北京巍峨的紫禁城、北京不平凡的历史,却忽略了北京性格的另一面,它是安详的,也是宁静的。当你惊叹于鸟巢、水立方的现代化新北京时,别忘了,在巷子里,在胡同中,还藏着个老北京,在那儿静静地看着北京的变化呢。

老北京的胡同,胡同里的老北京。

北京胡同作文篇3

这里曾是我的家。我、爸爸、爷爷,我们一家都曾与它发生过或难忘、或温馨的故事。

小时候我就觉得,家在的胡同可以通向任何地方。无论是大路还是小商店,这条胡同仿佛拥有魔法一样,可以通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个胡同叫做五道弯胡同,正如它既形象又生动的名字,它真的有五个拐角,最终通向大路。而我家就在第一拐的尽头,是个小小的四合院。

转过拐角,是一条十五米左右的小道。两侧的房顶上都铺着摇摇欲坠的瓦片,脚下是“此起彼伏”的砖头路。第二拐开头有两个圆形的石墩子,半镶在墙壁里。一个躺着,一个立着。犹记得小时候,还没有石墩子高的我,嚷嚷着让妈妈把我抱上“瞭望台”,装模做样的四处查看,再从高处跳下。那是小孩子的乐趣。如今我已经长大,再经过那里时,只会听爸爸说起那石墩原来是某某家用来磨面的,然后仔细努力去辨认那石墩上已然模糊不清的花纹。

第三拐很短,不过五六米的样子。但在那本就不宽敞的过道中间,直挺挺的长着一颗菩提树。夏天时我经常从小商店买一根冰棍,跑到那棵有着宽密枝叶的树下去吃。但这棵树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小麻烦。爸爸有一次在经过这里是跟我说过,在他小时候,他和同学经常骑车经过这条胡同。有一次骑车,他在拐弯时没想起来这里还有一棵树,就那么直挺挺的冲了过来,竟然生生从树和墙壁之间的缝隙中穿了过来。事后回想也是一身的冷汗。

我是比较害怕单独一个人走第四、五拐的。因为第四和第五拐的拐角处各住着一户人家,还养狗,经常敞开大门让狗自由出入。

以前五道弯胡同前连史家坑胡同,后连录科胡同,但现在,前后胡同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个五道弯。可能再过不久,它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不单单是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同样是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不仅仅是一个胡同,还有它的名字,它曾经拥有的记忆,以及潜藏在胡同深处的北京文化。这个胡同从我爷爷的时代起就一直存在,可能我爷爷的爸爸,爷爷的爷爷也来过这里,这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家的每一代也都曾在这里嬉戏。

若是五道弯胡同消失了,那将是我一生中的遗憾。儿时的时代不复返,要是烙印着记忆的五道弯不再存在,多少年后,我还能想起它吗?

胡同传承记忆,传播文化,传递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俗。这就是我曾经的家,五道弯胡同里的故事。

北京胡同作文篇4

“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这句话真说出了咱北京的一大特点。我家就住在城东的一个名叫东营房的小胡同里。当然,这条胡同只能算九牛之一毛了。

咱北京胡同的名字也叫绝。什么耳朵眼胡同,小半截胡同,笔管胡同,九道弯胡同……多么形象!用不着身临其境,就能知道这些胡同的样子。火药局,白纸坊,弓匠营……说的是老辈子这地方干哪一行的多,像我所住的东营房,当年一定是驻扎军队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好多胡同的名字里知道一些北京的历史知识。

我爱这些胡同言它们虽不宽敞,但车辆不多,来来往往的人都看着眼熟,再加上胡同口“站岗”的那些戴红箍儿的老奶奶们,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在胡同里生活,用不着担心重大交通事故,失窃的可能也很少。你想,胡同里要是进来一个生人,谁不去多打量几眼、问个明白呢?街坊胜过最牢固的防盗门。我爱这些胡同。它们是我们的乐园。放学后,摆上两个书包当“大门”,就可以举行一场男孩间的小足球比赛。女孩子用石块画几个方格,就可以“跳间”,画一条横线,就可以夹包。不管是跳绳还是踢毽,都占不了太大的空间。只要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可以兴高采烈地玩到天黑,家长从来不会千步。我爱这些胡同。同学间有什么事,交流起来特别方便。这道题不会做了,上隔壁同学家去问问,用不着让人家从“猫眼儿”里把你看个够,换上施鞋才放你进去。今天他病了,我就能及时把假条带到学校,用不着麻烦家长。同学们放学后聚在一起,在胡同里老槐树下天南地北地海聊一会儿,便觉得这一天过得有收获,有意义。

我爱这些胡同。胡同里头故事多。电影电视里好多吸引人的作品,背景都是北京的胡同。什么《城南旧事》、《四世同堂》、《夕照街》、《渴望》……离开了咱这胡同,作家们就少了一半生活。我写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没离开胡同,是胡同给了我用不尽的生动的作文材料。

我在胡同里生、在胡同里长大。我爱北京的胡同。就算可后我搬进新建的楼房,我依恋胡同的心也不会改变。

北京胡同作文篇5

老北京的胡同传承着历史的文脉,而南锣鼓巷是其中的一条老胡同。

人都说北京人不喜欢去著名旅游景点,但是我却对南锣鼓巷情有独钟,童年的记忆把它从海底推到沙滩上。

也许是4,5岁时,妈妈一下子兴致大发,说想带我去南锣鼓巷逛逛。那时的我,内心对一些事物都充满好奇。年幼的我猝不及防地与它相遇了。古老而呈灰黑色的四合院,幽静的街道,时有时无的树荫...... 这一切宁静的事物,让本来就喜欢安静的我,一下子对它的好感值倍增。这时的南锣鼓巷虽然安静,但他却也是丰盈的,是充满了古朴和人文化底蕴的。那颗寻找了许久安静的心与南锣鼓巷相遇了。那里,饱含了着浓浓的老胡同中的那份自然和宁静。

如今,我也时常去南锣鼓巷。而每次去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我知道,在如今这个经济繁华的北京,那种景象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南锣鼓巷之旅,我一直期盼着,期待着在这数以万计地尝试中,我能在一瞬间中体会到那份宁静,哪怕只有一瞬间。

在五一假期时,我一个人到南锣鼓巷去,它还是原来的那个它,古老的四合院,时有时无的树荫,可那幽静的街道却被人山人海的各地而来的游客取而代之。而那些原来没有的现代化商店也不断涌出——创意服饰,花式咖啡,甜品,奶茶,酸奶等等,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而原来那些老北京的食物已不剩几家了。这些商业化销售物品的商店,把南锣鼓巷的古朴给掩藏起来了,我默默走入人海中,感受到的并不是热闹,而是从心底由内而外的落寞。其实,我才发现,有时候热闹只是表面上的,而心中的寂寞人再多也改变不了。这个南锣鼓巷虽然热闹,但远不是我找寻的那个。

寒假时,与同学结伴而行,南锣鼓巷也因为寒冷而人烟稀少,有了一些安静的气息。而各种小店放出的音乐,在我看来根本就是商业化的,纯粹为了招揽顾客,丝毫没有当年的感觉。我的心却还惦记着童年的那条宁静的街,它安静,也只能仅仅算是安静。

现而今,北京的发展迅速,而它的那种古老的味道却一天一天地沦陷。我赤脚也追赶不上它发展的脚步,前方是高楼林立,回头,渺无人烟。

但是,我怎么追也指不上北京发展的脚步,那次我与北京老胡同的相遇却永远在我心中无法忘却。它表面上已经停止了,但是事实上还在继续!

北京胡同作文篇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去了许多地方。在这个八月,我就去了北京老胡同。

刚进老胡同,一幅古镇的风光图便映入了我的眼帘,这儿风景如画。我们一下子就闻到了一股烤鸭香,原来这就是北京著名的烤鸭店——全聚德。em……这不会是假的吧!我望着那生意红火的烤鸭店,不由得心生疑问一问老妈,方才得知,原来全聚德是全北京连锁店。之后,我们往前走,走着走着,走到了酒吧一条街。这儿的店可真多,店里的商品也是琳琅满目,饮料、小吃、电子产品、土特产,样样都有。这房子有高有矮,有的如豆腐一样方方正正,又高又大,屋顶上瓦片齐全,门面被店主装饰得花花哨哨,门上还贴着支付宝和微信付款的二维码;有的房子就如一棵小草般歪歪扭扭,又丑又小,屋顶上的瓦片如老人口腔中的牙齿一样全掉光了,门面上也很单调;还有的房子不大不小刚刚好,用着翻新的墙生意十分红火。这儿的路不平,一凹一凸,坐在黄包车上,会感到又颠又跛,如你在轮船上体验海上的大风大浪。过了酒吧一条街,就来到了桥上。这桥如赵州桥一样,非常结实,已经在这儿带了几百年,真不知工匠是如何造出这座桥的。桥下碧波荡漾,湖水十分清澈。桥旁边就有一所学校,学校门是关着的,里面可大了,有几百个平方呢!里面的楼是老的,根本就不是现代化的公寓别墅和大型写字楼,而是古风的小洋楼。在往里走就是居民区,里面的街道又小又窄,果然叫老胡同,没白费这名字。

北京老胡同的风景真美,我爱北京老胡同!

北京胡同作文篇7

大家常说北京那是“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北京的胡同也确实如俗语里说的如此,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胡同还真不少,胡同有宽窄、长短、大小之分,叫法也不同,有些叫胡同、有些叫巷;胡同都是以居住为主,也有商业化的和功能型的,譬如“功能型的”车辇店胡同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孔时停放车辇的地方;“商业化的”南锣鼓巷是当时有名的富人居住区。

最有趣的就是胡同名字的起源,如黑芝麻胡同原名“何纸马胡同”,由于这里曾有一个何姓人以糊纸马这一行业为生而得名;寿比胡同原名为“臭皮胡同”,只因此胡同有一熟皮作坊而得名。

走进胡同,大家不仅能够看到很多有趣的名字,还可以看到很多历史,譬如方家胡同里的循郡王府、秦老胡同里的清内务府总管明善的“绮园”、沙井胡同里的清内务府大臣奎俊的宅邸;还有名人故居,如后圆恩寺里的茅盾故居、雨儿胡同里的齐白石故居,还有细管胡同里的作曲家田汉故居等,这部分都仿佛让我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所以封胡同为“历史见证者”也是当之无愧的!

看啊,胡同是多么有意思呀!光这几个方面就能被人足足品味了。改天有空,我还要去胡同里好好遛遛,品味品味北京胡同里的韵味,去看看胡同中的历史,探索这部分人物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