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失败的经历,若能总结心得,便是成功的开始,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对过去经历的梳理和未来的规划,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新心得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新心得篇1
我读了新之后,深深地被里面的四大精神所感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新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四种精神,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种精神即“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文中提到:当下有三种人即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朱教授说,新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有些特级教师总喜欢到处讲学、开讲座,但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少与学生交流的实际经验,缺少的就是这种田野精神。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老师写随笔、写论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写文章,需要华丽的词藻,夸张的语气。他还指出:真正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所以,新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为新人,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生活,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三新心得篇2
课余,我读了《新之梦》这本书,感慨颇深。爱的,是力量的源泉,是成功的基础。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教师的人格魅力一定要大于学识能力。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新之梦》这本书时刻警醒我们,告诉我们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教师,不但应该满怀激情,要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事业的爱,有自己的理想。
三新心得篇3
?强师计划》吹响了新时代强师兴教和强教兴国的集结号,基础是国民体系基础的基础,师范院校是基础教师培养的摇篮和主体,部属师范大学是师范的排头兵,必须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的使命自觉主动回应并全面对接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安排。
深化认识,担当主体责任
?强师计划》强化了师范院校在教师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强调充分发挥部属师范大学的引领示范作用,明确建立部属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推动实施师范协同提质计划,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体系,基础教师占全国专业教师数量的86%,基础的质量决定着全民的整体水平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基础是关键;基础教师培养,师范是主体。
作为新时代教师振兴行动新方略,《强师计划》提出了未来两个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强师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质量,重点在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强调师范院校要把办好师范作为第一职责,强调国家重点师范大学要有更大的担当和更多的新作为。
师范院校尤其是重点师范大学要从国家战略全局和现代化愿景出发,切实担负起强师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和工作责任,主动围绕《强师计划》的贯彻执行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组织结构、打造优秀团队、整合优质资源、完善行动方案,打好主动仗,持续发力培养高质量教师。
增强内功,发挥引领作用
?强师计划》对部属师范大学来说,既是重大使命又是发展机遇。一方面,部属师范大学要发挥其固有的办学水平和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新的战略需要,用实际行动强化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在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建立教师协同创新平台、实施高素质教师培养计划等方面要有更强的使命意识和担当作为。另一方面,《强师计划》对部属师范大学自身的改革发展也注入了新动能和赋予了新期待,部属师范大学必须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进一步汇聚整合优质资源,加大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持续聚焦师范和增强内功,努力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要当好强师计划的排头兵,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增强内功必不可少。一要进一步从整体上打造高水平教师体系,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基础能力;二要系统推进专业学科和教师学科建设,发挥学科强师的支撑作用;三要充分凝聚和锻造教师师资团队,不断壮大强师的核心力量;四要着力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五要注重搭建一流的'教师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综合成长提供全方位服务。
担当是对责任和实力的双重考量,自身实力是引领带动的原动力和根本保障,强师是个强己强人的互动共生过程,引领是基于实力与优势的带动,引领者内在功夫不扎实,向外必然差强人意。
协同合作,强化提质实效
实施师范协同提质计划是《强师计划》的重点任务,旨在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帮扶薄弱师范院校,推动不同层次师范院校间建立协作发展共同体,促进师范院校间优质资源交流共享,带动协同师范院校人才队伍、学科专业、服务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进而整体提高师范办学水平。
师范协同提质计划是一项新的创举,其核心意义直接指向薄弱地区师范院校生血功能和教师供给源头,是新时代国家建设高质量教师体系的必要举措。协同提质的关键在于协同,落脚点在于提质,要将协同提质计划落到实处,体现实效,就要在科学构建协同体系、形成完善的协同工作方案、建立良性运行的协作机制和组建得力的工作团队上下功夫。
师范协同提质是多元协作、内外互动、综合施策的复杂工作,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难以满足新的工作要求,要谋求突破和有所超越。前期沟通交流、研究谋划越细致,后期效果便越好。如华中师范大学在研究部署协同提质计划部署落实中,坚持一家一家地碰和一个一个地盯,注重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和倒排工期;坚持短期行动与长远目标、重点突破与特色建设、专项任务与协同行动紧密结合,凸显“共谋、共建、共赢”的协同理念,既突出重点又相互兼顾,做到组织健全、责任落实、路线清晰、事有人为、不留空当、志在长效。
?强师计划》为基础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出了前瞻性的宏伟蓝图,并描摹出了一幅高质量教师体系的未来美景。师范院校一定要乘势而上努力作为,为《强师计划》撑起一片天,为师范协同提质展现兴国强师大担当。
三新心得篇4
我认真研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著作,感想颇深。新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这既是对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本该充满梦想,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渴望的大好年华却消失在无情的应试的无奈中,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快乐却已消失殆尽。怎样才能摆脱如今的尴尬境地,让学生走出倦怠,青春的脸庞露出幸福的笑容,听到天真可爱的儿童发自内心的朗朗笑声,找到所原本该有的真谛,这是我们新时代所要探讨追寻的始终不变的课题。书中特别提出的幸福完整,这个观点也是我极为赞同认可的思想,它是指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在我看来本身首先是爱的,它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成功的基础。反省我自己在一线执教二十余载,对事业的爱,爱学生的心是始终不变的,但是却不曾认真的去思考怎样在过程中付诸我的爱,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爱,总是执拗的认为:“给好心不能给好脸”,声言俱厉,以命令、独断的言辞威武学生,用严厉慑服学生。而实际上这种震慑只会筑起愈来愈深的鸿沟,无法走进学生的心里,也无法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学生也不会发自内心的爱我,他们也不会有感恩之心。我认为爱的缺憾才是最大的失败,不管是在家里还是事业中。正如书中所说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师。”离不开爱。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是要相信学生。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才能解决好问题,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教师的职业本就普通平凡,我们不可能体验轰轰烈烈的成功,如雷般的掌声,但也能在平凡中成就不一样的有色彩,充满内心喜悦的满足与幸福。在细读中我佩服于朱教授作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一名卓越的学家的渊博知识,更钦佩他对的至深领悟和挚爱,我深感读一本好书胜过与优秀的人交谈,使我受益匪浅,今后还要不懈地良著,提升自己的思想,开阔心胸,不失遗力的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这就是我一生的职业追求与梦想。正如同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就是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学生。多点时间和学生交流,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了解我,喜欢我。
我相信并借鉴书中所提倡的完整的,即:身、心、灵统一的的,追求的是回归的本真,注重心的,注重对每一颗生命的呵护关爱,注重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新希望通过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新深刻理论的背后,期待的是心灵世界的美好,而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纯粹、博爱、人文的本真才是新所追求的。
三新心得篇5
今天,和同事们一起去济宁实验中学倾听了“任城区关于开展新实验研究专家报告会”。富有激情和人文关怀的卢志文院长对“学生苦,教师累,家长急,校长冤”的现状做了很中肯的剖析和评判,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新产生的必然趋势,以及新实验的理念、精神和新实验的架构体系。引起与会教师的强烈共鸣!卢院长朗诵着德国著名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诗句“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陶醉自己的同时也让我心生向往之情!的确,新实验就像荒凉旷野中的百合花,幽幽山谷中的叮咚泉,就像寒冷冬日的暖阳,炎炎夏日的阴凉,能让师生体验到幸福完整的生活。
如果说新实验的核心理念让教师向往,那么新实验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方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则让教师看到了实现的希望。
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社会和家庭的支持都是美丽的肥皂泡,很美但是很脆弱。可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明明又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够让每一个受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所以我想,不但老师要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家庭和社会关注得也应该是孩子明天走得远不远,而不是今天走得快不快。互相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好的梦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的实现才会指日可待。
学习新实验,我觉得作为老师必须要加快学习的节奏:多读专著,提升理论素养;多关注方面的信息,跟上潮流;多读经典作品,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春天驾轻就熟,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呵呵。在这美好的九月,我热切期望新实验遍地开花,成为中国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