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1000字6篇

时间:2024-09-29 作者:Monody

写心得体会是记录学习成果的有力手段,推动自我成长,写下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和经验,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心得1000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1000字6篇

论语心得1000字篇1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 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论语心得1000字篇2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如今,多少人知道《论语》,多少人会去研读《论语》,更别说有人会去潜心研究和体会《论语》带给我们的真理和境界。

于丹老师以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让我们有机会来到孔夫子身边,聆听人生的真谛。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于丹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的确,世间的真理不一定是束之高阁、高不可攀的,而应该是平淡的、朴素的、具有普适性的。就像《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是多么得令人敬佩啊!

这让我联想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时常提倡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小区里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人和社会的一种融合。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拥有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拥有孔夫子那样的态度。

现如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许多人越来越觉得不平衡了,总是埋怨为什么别人可以住海天别墅,自己却蜗居于简陋的屋子之中,别人为什么可以开名车喝名酒,而自己却还每天挤着公车上班。于丹老师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即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内心能时常保持快乐,这种快乐,不会被贫困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的人。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我想,这就是《论语》能给我们的现实启示吧。

论语心得1000字篇3

天地人之道:就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圣人.《论语》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于障锝,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认得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为无比强大。

我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有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我认为:一个人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佛家有个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14.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与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是“仁”字。

在这个世界上,《1》什么人最重要? 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什么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3》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自己感悟: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事智慧。《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他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感悟: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这叫”失人“。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

?论语》中所提倡:“坦荡荡“的心境。

?论语》教给我很多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则。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子贡:“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的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感悟: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论语。宪问》意思是: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就写到这里吧,可能自己认识的还不那么深刻,以后自己还要多学习多看书,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些.

论语心得1000字篇4

?论语》,不得不说,它对后来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发!

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步发展,《论语》也被人们翻译、演绎了出来。有的为了方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们改编成了电影、动画片等等。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论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随着它的广泛传播,人们现在对《论语》的传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来越大。因为为了使更多人知道理(了解)《论语》,就把它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势来传播,那些电视剧或是电影为了提高收视率,就把《论语》的内容篡来改去,没有尊重历;打不的人为了敷衍了事,并没有把握和充分散发出《论语》的本质,有违《论语》的本质;也有人认为这是是可以接纳的,因为它假进了文化的传播……

人们各有各的意见。或许吧,现在《论语》的传播方法确实各有各的意见。就像古人说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的确,现在的《论记》被人们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样子,这就有违了《论语》的实质。但这也有它对立的一面,这促进了《论语》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论语》。

如大家所知,《论语》告诫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来对待学习;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我们不应该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像这《论语》,人们对它的传播方式各怀意见,虽然它现在的传播方法被我们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认的的是,它确实,真真实实地使知道《论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更多的人通过《论语》所述的,养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认为通过媒体传播的方法是可行的!

论语心得1000字篇5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论语心得1000字篇6

仔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李泽厚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它不是简单地对经典做出字面上的训估与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学”的对话体里分离出“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前者成为个体的生活意义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创化性成为现代政体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心灵幸福才是真正实在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烦恼,努力去接近幸福。“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动争取,还需要正确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