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自己的思想认知,我们可以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成长和经验,激发自身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意识,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争当好老师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争当好老师心得体会篇1
关于第一次接触《论语》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四年级时的每日课前背诵一则。那时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朗读和背诵,缺乏阅历和思考的我,对于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更是一知半解。后来也总说着要学习,却因为种种借口而拖延着。直到这次加入施校的'《论语》百日学习群,真有一种重新出发的感觉呢!
今年去了万年小学,上下班路途实觉遥远。开车途中打开语音,聆听李修平老师的诵读,那些年少时背诵的诗词歌赋,被时光冲淡,停留在记忆的角落,因为这样的机缘再一次被含英咀华,郎朗在口时,顿觉感动。再一次细细品读《论语》,这50分钟的路程好像也不那么漫长,变得有味了……
“吾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小时候学到这句,便觉此话“暗藏功与名”,那时便在心中暗暗识记下。人在十五岁时有所自觉,立志于做学问,通过十五年的努力,经过了历练,丰富了学历,在三十岁时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能够自立。想来惭愧,和圣贤相比,我似乎是“二十有五”才致于学。就好像是最近两年,心中才有所自觉,心之所知我人生最向往的去处。大三大四时,我职业规划当一位有情怀的老师。现在,作为一名毕业两年的年轻教师,我又时常感觉到知识经验的匮乏。所以,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日学习《论语》,研读一份优秀教案,试着写教学案例和反思,尽可能地丰富和成长自己,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在经典浸润下,遇见更好的自己!
争当好老师心得体会篇2
很幸运加入了xx校长组建的“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论语》百日线上学习群,不管多忙多累,每天十几分钟的聆听和思考,我的内心得以平静,得到更多的洗涤和积淀。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确实,“孝弟”是仁者的做人之本,也是为人之根本。今天的学习,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十年前奶奶不幸去世,那时留下了半身不遂的爷爷。当时村里很多人都在小声揣测爷爷以后的日子不好过:没有了老伴儿,只能由儿子媳妇照顾,“久病床前无孝子”,谁会尽心尽力地照顾一个早已瘫痪的老人呢。母亲没有反驳,她和父亲在我家楼下为爷爷开辟了一个房间,准备了干净舒适的床铺,用轮椅把爷爷接到了我家。爷爷因早年生病,已经在床上躺了6、7年,生活也已完全不能自理,每天需要有人伺候他吃饭、洗漱、大小便……还要时不时地帮他翻身防止他身体溃烂。一开始,我特别担心,父亲为了生计在外面打工,照顾爷爷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身上,但母亲毕竟是儿媳妇,照顾公公势必会有很多尴尬之处,母亲却摒弃了世俗的想法,对我说:“爷爷是父亲、是长辈,他更是个病人,我有义务照顾好他!”从那时起,母亲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爷爷房里向他问好,虽然那时爷爷已经不会说话,只会“啊啊”地回复,但只要听到爷爷的回答,母亲就很高兴地说:“新的一天开始了!”随即进入一天的忙碌……就这样母亲照顾了爷爷八年,直至爷爷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的母亲是一个最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轰轰烈烈的功绩,但8年来的点点滴滴感动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也学会了体谅和照顾,更学会了“百善孝为先”。我也会主动挑起照顾爷爷的重担,学着母亲的样子给爷爷煮可口的饭菜,一口一口喂给他吃;我的女儿也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她也学会了分享,会把最好的东西先给最年长的老人用……
我追问自己:我能否像我的母亲一样做得那么好?父母的养育之恩,我该如何去报答?我想只有尽孝,只有心怀敬意好好去孝父母、孝长辈。
孔子说只有心中有爱才会发展世界的美好、人性的美好!所以,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我会永守初心,做一个口中有德,心中有爱的人。
争当好老师心得体会篇3
5月19、20日,我们在宝鸡市第一中学和金陵中学做“影子教师”学习,受益匪浅,体会颇深。我们一组有叶颖、朱丽、宋荣、王建平等十三人。虽然辛苦,但我们也觉得很值得,因为机会来之不易。在这两所学校中有王瑜、王惠玲、王烈娥、高燕四位老师做我们的指导老师,我们聆听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参加了保一中的英语教研活动,让我有机会亲身经历了这两所学校的教学生活,跟班目睹了教师的上课,亲自感受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感触颇深。一是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更轻松,学生学习更快乐;二是活动丰富,形式新颖,让人耳目一新,学生有机会展示,教师更注重导向,班级管理更有创意,更具活力。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更新教育观念,端正自身思想。我要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时时刻刻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忠于教育事业。我不会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懈怠思想,有的就是一种教师的使命感。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无悔。
(二)关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关爱,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作为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爱也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在各方面给予关注,从心灵上、思想上、身体上、学习上去关心、热爱、帮助,把教学中存在的师生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
通过影子学习,我懂得了怎样去关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所有学生。
(三)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将不断学习他人的经验,扬长避短,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强化“自育”意识,勤学苦练,做到“问道在先”“术业有专攻”。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时时处处以教师师德规范自己,将爱心洒向学生,把知识传授给他们,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在获得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知。
争当好老师心得体会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被请到这台上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我在这十几年中引导孩子的一些心得。不正不妥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海涵,批评,指正。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思想的贫穷是做父母的错,因为他小的时候,父母没给他正确的人生观。家长的观念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我曾看到这样一段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会变成语言,语言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性格会影响人生!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到。比如说,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孩子当然不愿意学习。当父亲说:“老子没出息,你也想跟老子一样没出息吗?”孩子就会想,你说你没出息,那打麻将时我看你也挺开心,你没上大学也挺开心,为什么非要我上大学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接下来,我就从家庭生活细节中家长如何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一、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树立孩子健康第一,快乐第二,学习第三的理念。孩子放学回家千万不能板着面孔,应笑脸相迎:“宝贝,回来啦!今天开心吗?”家长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对话,孩子才乐意与你交流,把快乐的、不快乐的都告诉给你。风水为涣,涣然若冰之将释。老板着脸的家长你的孩子愿意与你沟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要么是与你对着干,要么干脆沉默不语。你不尊重他,他会觉得你不爱他,这个家没法呆了,这样迟早会出问题的,非常危险。特别是在孩子的叛逆期,我们更要注意。要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父母的关爱。家长就要有幽默感,要大度,不能斤斤计较,特别是在买学习用品上要舍得、大方。只要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我们都应该愿意花,舍得花。但是也不能娇纵孩子,他想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这样也会助长孩子乱花钱的坏习惯。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什么,一旦承诺便要兑现。不要成天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地数落孩子。要多与他们一起玩游戏,看书,或者带孩子到户外走走。有专家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我曾在一本育儿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孩子生长于鼓励中,便学会了自信;孩子生长于包容中,便学会了忍耐;孩子生长于赞美中,便学会了欣赏;孩子生长于接纳中,便学会了爱人。孩子生长于肯定中,便学会了自重;孩子生长于认同中,便有确定的目标。孩子生长于分享中,便学会了慷慨;孩子生长于安全中,便充满了信心。这就告诉我们家长必须有一个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护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你要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孩子对于生命的热爱,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不断更新的目标定位
你来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志之人立长志,无知之人常立志。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拟定一下孩子的发展方向。人一旦没有目标,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所以我们当家长的就要随时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发展适时地引导孩子调节奋斗的目标,只要目标明确了,孩子就有了奋斗的动力,有了起航的方向。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认识决定高度,态度决定未来。一个人有什么目标,就会走向哪里。我们的孩子现在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他们将走向哪里?该何去何从,这就需要我们家长的引导。要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近期目标,让孩子跳跳就能摘到桃子。只有有了奋斗的目标,孩子才会有奋斗的方向。
三、重在引导孩子体验学习的过程,调动孩子自身的学习动力,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首先要注重孩子想象力、记忆力的开发。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总结利用事物间的规律,使其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学习起来轻松愉快,事半功倍。家长就得用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点滴教育素材去引导你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如xx年我参加进城教师招考,其中语文题中有一副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我一回家就考孩子,当时她8岁不到,刚读完三年级。我引导她去发现字的组合规律,很快地她就根据上下联及字的组合规律正确地填出来了。这就说明我们的孩子个个都是聪明的,不是不会做,而是我们没有引导他们如何去做。
其次,对于孩子的成绩可以纵向比较,但千万不能与别的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我就从来不拿我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只是跟她自己做纵向比较,让她明白自己是否在一次次地战胜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特别是高中的时候,孩子每次月考成绩一发来,或者孩子一汇报,我就把它输在电子表格里,包括单科得分,单科年级名次、班级名次,总分、总的班级、年级名次,然后进行对照,分析情况。,最后对症下药,看看哪里还需努力,哪里值得保持,哪科还有发展空间,然后鼓励她要一次次的打败自己,而不是超过别人,在我们一家的支持与鼓励下,她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在高三下的第一次月考中,取得了全年级第四的好成绩。这时,我并没有欣喜若狂,反而冷静下来鼓励孩子,一定要沉得住气,把握好自己,心中要依然秉承做最好自己的信念。
孩子的学习主动与否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成败,孩子只要有了学习的主动性,那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外界再大的力量也会收效甚微。这里我要谈谈如何善于训练孩子的思维,把孩子培养成为成功的人,最重要的是三个积极性:向上的积极性、自信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积极性。
我曾经看过一个场面,一辆小公共汽车,一大群人在奋力地推它。我问:这辆车坏了?他们说:不是,司机不在,放在这里堵路,给它挪个地方。我想,如果司机在,给车挪个地方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车有马达,油箱里有油,一发动就跑起来了。硬推,或者着急了打砸一顿,无疑是很愚蠢的办法。
我们希望孩子进步,希望孩子成功,千万不要做不会开车的人,去推,去打,去骂,而要去发动。发动什么?要发动这个汽车本身的马达,要发动孩子本身的学习动力。
孩子学习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主要是三个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家长们打破迷信,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大知识分子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绝对不是这样。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人,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
一位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谈到他成功的经验时曾经讲过:父母从小不管我,让我自由发展。现在,很多家长拚命在管,可是孩子还成长不好。那么,那个所谓“不管”的父母给了孩子什么?
他们给了孩子几样东西:一个是向上的积极性,一个是学习的兴趣,一个是自信心。这些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的环节。要使孩子发生变化,主要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最起码要把挫伤积极性的做法收起来。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功,就千万不要做那个推着车往前走的人,更不要着急了把车打砸一顿,要做善于把汽车发动起来的人。如何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充分调动起来,是家长最主要的智慧。
大人都有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为什么喜欢干,努力干?或者觉得它很重要,或许对它有兴趣,或者还有很高的自信心。那么我们就要让孩子也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所以,家长主要的工作是调动孩子的三个积极性。成功者的父母并不一定都有很高的文化教养或很高的.社会地位,大科学家的母亲也可能文化程度普通,大作家的父亲可能出自社会底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与向上的积极性。
有了学习的兴趣与向上的积极性,孩子就会热爱学习,就会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有自觉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从而产生人生的自信。
学习的兴趣与向上的积极性就像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株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当火势旺盛起来的时候,有时会风大一点,有时柴草湿一点,有时柴草紧一点,有时柴草松一点,就都不大要紧了。
我深信,只要不是先天的大脑缺损,每个孩子都可能被培养成天才,都可能成为学习的天才。孩子没有成为天才,首先是由于他受到的是并不理想的家庭教育。在错误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有向上的积极性,更谈不到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作为家长,如果你在一天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得孩子这三方面的积极性有一点发展,你在这一天就是个很好的家长,就完成了很好的家教。日积月累,孩子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四、培养孩子阅读为首的广泛兴趣
大声朗读语文和英语,既是为了记忆,更能让孩子读出自信。平时要求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用孩子高中语文老师经常苦口婆心教导他们的那句话说就是:多看书多看电影多上网。当然,我们那是对高中生的要求,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家长的督促就更显重要了,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强,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为我所用。如何帮孩子挑选有益的书籍,让孩子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会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对某事某物有了兴趣,那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我的孩子就是在阅读中成长起来的,我的孩子读小学时,那时我们还在乡下,每次出差我送给孩子的礼物都是书,久而久之,孩子盼你出差归来,首先想到的就是书籍,而不是什么好吃的零食。条件反射,可能我们大多数家长都知道,当你多次给孩子的是什么,他们就会爱上什么,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给你的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吧,让你的孩子学会阅读,学会享受阅读的快乐。这样,时间长了,你的孩子就真正爱上了阅读,你的孩子会感激你一辈子的,比你现在给他(她)带一大包零食,或是一两件漂亮衣服,带来一时的快乐更快乐,学会了阅读会让他们更加终生受用!
五、激发潜力的鼓励教育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的问题,我先讲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负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88都是全班进步最大的,我有无数进步的空间。老师做了件聪明的事情,孩子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老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
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会机敏。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以美好的心,欣赏周围的事物;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以负责的心,做好份内的事;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的理念;以宽阔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以平常的心,接受已发生的事实;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的割舍。
争当好老师心得体会篇5
仁,是真正的爱。当一个人有了真正的爱,也即有了自我的确立,代表着人生命的高度自觉,同时生命进入觉醒的圆满状态。
什么是真正的爱?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对人的爱,对生命的爱,包括对自己,对兄弟姊妹,以至于朋友而后扩大到人类。自己认为,真正的爱也包括对其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万物的爱,一条蚯蚓,一棵小草,一朵白云,一张桌子……
一个拥有真正的爱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如果巧言令色,这个人就还没有真正地确立起来,这个人还没有进入生命的觉醒状态,更谈不上高度自觉。问问自己,有真正的爱吗?没有,远远没有。剩饭剩菜是常有的事,如果真正有一对粒米一颗菜的爱,就不舍得浪费;有真正地爱每一个学生吗?远远没有,如果是真正的爱,就会尽自己一切的力量帮助孩子成长。
正因为做不到,所以要修行。人生,刻刻修行时,处处修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