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视野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和知识领域,有一份详细的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月光曲》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月光曲》教案篇1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生字8个。
⑵新词:
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⑶重点段:
第8、9自然段。
2、能力训练点:
⑴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⑵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⑷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3、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2、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1、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2、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3、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月光曲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⑵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⑶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⑷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⑴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⑵《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⑴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⑵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月光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境美以及文字美。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中由皮鞋匠兄妹情深以及贝多芬与皮鞋匠兄妹间的情感美,体会课文第九自然段所表现出的意境美、文字美。
2、学习文章中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第一部分,发现情感美。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
2、学生交流。
a、交流原因。
b、抓住重点词句来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c、交流贝多芬又弹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音乐的魅力
默读第九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1、读出画面美和音乐美。
2、读出文字所描绘的旋律变化。
《月光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穷姑娘弹琴。从第九小节中感受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月光曲曲子旋律的变化。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月光曲》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对,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还可以说《月光奏鸣曲》或《月光》。
2、关于贝多芬,你了解多少?结合资料袋。
贝多非有句名言:我的音乐只为穷人而做,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去走进《月光曲》,触摸一个美丽的传说,去感受贝多芬的这句话。
二、初读课文
1、生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说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测生字词。
3、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4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扣住主问题,感悟品读。
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他的心呢?请同学默读课文,画出来,选择有感触的地方写写批注。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哪句话?
3、她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那她为什么又这样说呢?
4、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你也一定被触动了,请你来读读。读出你内心的情感来。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让我们来分教色读读对话。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读到现在,你最想提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不马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暂时放一放。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让学生回答:出于礼貌,尊重别人。
2、重点解决:盲姑娘怎么第一次就听出了这是贝多芬?贝多芬为什么要给他再弹一首曲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篇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来理解他们的知音之见。
感情朗读。
朗读对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请快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二、感受乐曲的美妙,分清联想与现实
1、初读第九段,想象画面
2、简单概括,分清层次
(1)试用一句话或一个小标题来概括这幅画面的内容。
(2)这个画面是由几个不同的情景组成的呢?
(3)学生划分,概括,交流,教师导读,出示该段文字,每个情景用不同颜色标明。展示相应情景图片,理解“微波粼粼”“一缕”“波涛汹涌”等词语,整理板书。(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展示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3、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比比谁的朗读最精彩
(1)这三个情景一样吗?有变化吗?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呢?
(2)指名谈谈并分别试读,师生评价。
(3)激励学生间进行比赛、挑战,入情入境地读,美美地读。
4、理解联想及其产生的原因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这月亮的升起,升高,这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皮鞋匠的联想?哪些是盲姑娘的联想?请用“___________”勾出来。
(3)什么叫联想?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4)为什么听到琴声就会联想到月光下大海的变化呢?猜想一下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会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描绘贝多芬《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板书:轻柔舒缓;欢快流畅;激烈雄壮)
5、总结,领悟,弄清联想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把板书连起来说一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和兄妹俩的联想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欣赏《月光曲》,放飞想象的翅??
(1)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乐曲优美的旋律与节奏,想不想亲耳听听?轻轻地闭上眼睛,请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播放《月光曲》片段)
(2)听了音乐,请学生谈感受。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咱们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7、激情朗读,再现情景
让我们用充满激情和变化的朗读来再现这些美妙的情景吧。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和图片。(配上《月光曲》音乐和三个情景相应图片)
8、改变原文与之对照,体会联想的作用
(1)咱们把原文改一改,不用联想的方法,来对比一下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屏幕出示文字: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听到乐曲的旋律先很轻柔、舒缓;接着欢快、流畅起来;到了最后越来越激烈、雄壮。盲姑娘也听得入了神。)
(2)这说明使用联想,往往能使事物表现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动人!这种联想手法的运用,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优美的琵琶声一样,他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多媒体出示这段文字)
9、学习联想手法,语言准确表达
(1)展示图片,学生自由地展开合理的联想,试用一两句话来表述你所想到的。(分别出示三张图片:露珠图、长城图、水边柳丝图)
(2)简单总结:比喻、拟人手法就是典型的联想方式。试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七、巧设疑问,总结全文
1、贝多芬这首如此美妙的曲子是他原先就写好了曲谱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习第10小节
3、总结,读名??
《月光曲》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板书设计 :
传说:贝多芬 盲姑娘
散步 想听
弹奏 入神 对音乐的执着、痴迷
再弹 陶醉
记录
《月光曲》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清幽、陌生、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准确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中的感情变化。
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法提示:
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建议同学们置身于文中,入情入境地读,边读边想象。注重感受描写《月光曲》的句子和贝多芬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用不同的线分别勾画描写的实在景物和想象的景物,驻足品读,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艺术的美。
学习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教师可以准备《月光曲》选择时机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聆听,感受音乐旋律。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生字读正确,理解难懂的词语。
1、我能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券()粼()霎()键()
卷()鳞()刹()健()
3、选词填空
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干??
()的脸()的月光()的小路
()的教室她的脸很()
4、课文读熟后,我知道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
5、我还知道贝多芬是一个的人。
盲姑娘是一个的人。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在充分阅读对文章有了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结合自己搜集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的,就会有所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会“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什么给穷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而且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贝多芬再一次弹着的琴声,皮
鞋匠兄妹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描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再谈一谈读后的
感受。
3、我能有感情的背诵第九自然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拓展阅读
我爱乡村的夜晚
6月里的一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里的山川原野冲洗的(yīchénbùrǎn)。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夜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色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稻田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头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地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shīqínɡhuàyì)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1、按拼音写成语。
yìchénbùrǎnshīqínghuàyì
()()
2、读短文填空。
(1)作者是按的顺序记述所见情景的,请摘录最能体现这种顺序的三个词语填入下面方框内。
(2)短文记写的主要内容是。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读第三自然段。按要求摘录句子。
写实在事物的:
写联想的:
(四)相关链接
贝多芬的小故事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克。当时17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拿了一段音乐让贝多芬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氛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贝多芬演奏刚完毕,莫扎特便大声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