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4-06-25 作者:Iraqis

结合实际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和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拓展视野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和知识领域,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光曲》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光曲》教案模板8篇

《月光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品析月光曲的乐曲美,探究文本的语言美。

2、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古诗、引乐曲

说起月光,你会想到哪些优美的诗句?

是啊,月光如水,柔柔的洒满大地;月光如诗,轻轻地勾起情思;月光的美也能用乐曲来表现。(板书:乐曲)

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的《月光曲》表现得是一种什么样的已经呢?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乐曲之美的呢?(板书:语言)齐读课题。

二、读文本、品意境

1、请同学们翻开书,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在讲《月光曲》的'内容吗?

2、快速地浏览9自然段,说说: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这些画面是真实的吗?(板书:联想)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实在景物的句子,用勾下来;

3、产生联想的句子用()标出来。

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4、自主学习

这段联想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画面)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用铅笔标注答案。

抽生汇报并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变化过程。

(板书: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

5、指导品析:作者是怎样用语言为我们描绘出这样的意境?

我们一起来欣赏描绘第一幅图的语言。屏幕出示语言,齐读。

皮鞋匠听到怎样的旋律才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音乐速度是快还是慢?音调是高还是低?)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音乐的舒缓柔美?

屏幕出现音乐和画面,请学生欣赏

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柔美的意境。

总结学法,屏幕出示。

6、合作探究

随着乐曲的变化,皮鞋匠脑海中联想的画面也在发生变化,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描写“月亮初升”和“波涛汹涌”的有关句子。

汇报合作探究的结果。

7、作者将事物与联想结合,用美的语言,描绘了“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的美妙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先是轻柔舒缓,而后明朗轻快,最后高昂激越的美的乐曲,现在,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倾听这优美的乐曲,相信你也会浮想联翩吧。(多媒体播放《月光曲》三个乐章的片段,生欣赏)

8、多美的乐曲啊!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朗读,再现月光曲的舒缓、轻快、高昂。

9、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信,可以读读。

三、仿写练习

1、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牧童短笛》。同学们也展开丰富的联想,去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

2、说:听了这轻快的曲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3、写: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

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4、评: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注意倾听,请你评价。

五、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也学会了用语言文字表达乐曲之美,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在聆听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你的感受,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月光曲》教案篇2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五年级教案: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进一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贝多芬的《月光曲》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介绍贝多芬。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学生实在而充足的时间去预习,一般花整节课时间让学生去预习。)

自 学 要 求

一、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求识记生字,理解部分新词。(可参考 运用工具书,如字典、辞典等)

二、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提出你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学生在自学卡提出的问题,本人给予了归纳统计,在附页。)

二、课堂检测,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一) 预习检测

1、生字新词的检测

a、词语

幽静 清秀 陌生 纯熟 清幽 琴键

霎时 恬静 波涛汹涌 陶醉

● 抽生读

● 说说你最理解哪个词语

b、生字、多音字

chuán( ) tán( )

券:( ) 传 弹

zhuàn( ) dàn( )

● 请学生组词识记

2、课文朗读检测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防止读破句。

3、对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检测

课文讲了一个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美丽动人的传说。请大家打开书本,再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a、学生自由读全文。

b、课文读好了,你们把这个传说记住了吗?在讲这个传说之前,我有个小要求,就是要求大家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概意思讲出来就可以,这就叫概括地讲,这可比具体讲要难。请你们先同桌准备一下,思考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可以小声练习练习。(学生思考,各自练习。)

c、抽生说(多说几个),教师随时请学生点评,要求说出优点和问题。

(二)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课文的大概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但是,课文里边还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地方。大家对课文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来讨论你们不懂的问题,看看凭四人的智慧是否能解决掉一部分难题。

● 小组进行热烈地讨论。

● 教师随时巡回点拨,参加讨论。

● 小组内整理出剩余的问题(经过这一环,那些粗浅的表面的问题就解决 掉了。)

三、集体反馈,自读课文,疏理问题。

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剩下的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板书,并同时进行问题的归纳与疏理。

疏理后可能还留有的问题:

● 为什么叫它为《月光曲》?

● 《月光曲》真的那么迷人吗?

● 贝多芬为什么要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 盲姑娘为什么会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以上部分是关于《月光曲》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 贝多芬为什么要为那位盲姑娘弹钢琴曲?

● 为什么他弹完一首后,又弹了一首?

● 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不回答?

△ 这一部分的问题是关于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而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疏理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这一小组不能回答,其他小组能回答的就随机解决掉,教师抓住一些重点问题设疑。)

四、再读课文,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对于黑板上疏理后的问题,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你认为哪些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深入研究。

(这一回答可能不是一致的,有些人认为第一部分内容,有些人则会认为第二部分内容。)

五、合作探索,以读为本,解决问题。

1、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细读第9小节,思考这小节讲了什么?(《月光曲》的内容)

b、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月光曲》,听完让其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学生对这里的回答可能不是文中兄妹俩听时的感受,教师也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感受,这就解决了《月光曲》真那么迷人?的问题。)

c、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听了贝多芬的弹奏,他们似乎看到了哪些景象?

(学生对这里的回答都是文中第9小节的内容,即月亮从海边升起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这就解决了为什么叫《月光曲》的问题。)

小结:这么美的景象把盲姑娘兄妹俩陶醉了,连贝多芬也是激动万分,所以没等他们醒来,就飞奔回客店记录刚才的曲子。

d、课文把《月光曲》写得这么美,我们想办法把第9小节也背出来。

2、第二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浏览课文2~7小节,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时心情

● 贝多芬弹完第一首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心情

b、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学生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第二部分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小结:贝多芬从感动到激动,正是怀着这种激动万分的心情才创作出了这么优美的《月光曲》。

六、检测目标,拓展延伸,开放问题。

1、抽生背第9小节。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2、出示句子:

a、同学们

小结: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

请再读读第9小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c、学生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出联想部分的句子。

3、如果丢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有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不信请看: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a、请同学们读一读,觉得还美吗?

b、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下面有篇短文,请大家把联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下。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托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是呀!它不光外表美,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a、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会怎么样?(生:公鸡就不那么可爱了。……)

b、小结:阅读时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了。

5、下面,有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

荷花多美的荷花啊!碧绿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a、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b、交流反馈。

(这些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从文中练习拓展到文外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月光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环境特点,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经创作了一首曲子叫做《月光曲》,你们想听听吗?

(播放音乐,师配上朗诵)

师:听了这么优美的曲子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穷兄妹俩的感受的呢?找出文中相关内容,用笔划一划。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1、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要求:读一读,你们发现其中的变化了吗?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

3、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4、交流:

月亮的变化(声升起到升高到穿行) 大海(微波粼粼到汹涌澎湃)

如何朗读: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又轻柔到激昂

5、指导朗读

(1)请一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变化;

(2)学生自评,边评老师边指导朗读。

三、学习 2---8自然段

a) 师:学完了这部分内容,我们感受到这首乐曲旋律的变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b) 学生自由提问

c) 师归纳三个主要问题:

1、《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为什么《月光曲》的旋律会有这样的变化?

3、为什么穷兄妹俩听了曲子后会联想到月亮和大海,而不联想到其他事物呢?

d) 小组学习2-8自然段,讨论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e) 交流:

解决问题??

生: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哦,这个时候贝多芬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有天晚上去散步听到别人正在朗诵你的一篇作文你的心情如何?(惊讶,心里产生了一点触动)板书,所以弹出的曲子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景象,是不是这样?(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象老师这样说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生:因为窗外有月光照进屋子,在那么美的环境下才能创作出曲子来。

解决问题二:

引导学生曲子的创作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关系,因为触动所以曲子是轻柔的后来有了感动曲子升高了一点再后来贝多芬情绪激动曲子就变得激昂起来。

解决问题三: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第七、八自然段),用找重点词句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

师小结: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9段,将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来。

(出示课件,让学生配乐朗读)

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

出示句子比较: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课件)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1)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看到了”,两句的意思不一样)

(2) 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也看不见。)

(3) 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我仿佛——————。

四、听音乐练习写话

师:,可见美妙的音乐常常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老师这里也有一段音乐同学们也来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

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音乐。

师:我发现不少同学被这动听的旋律陶醉了,能告诉我,听了这首曲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用笔记录下这美妙的一刻吧。

学生写片段

五、总结:

同学们,《月光曲》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我们不但聆听了大师的音乐,仿佛看到了月光下大海的壮美,更感受了贝多芬那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9自然段

2、完成“听音乐写话”

3、配乐自由读,请个别学生读,全班分部分读(女生第一句,男生第二句,全办齐读最后两句

《月光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境界,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境界,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境界。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目所表现出来境界,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雅动听的曲目,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目?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目?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目。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目,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目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目。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目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目?(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月光曲》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音乐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3、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等词语造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大段的第二层,贝多芬进到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特别是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

分清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

2、难点:课文中对《月光曲》内容的描述,意境较深,是本文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幻灯片若干张。

2、图画幻灯片三张:①贝多芬在茅屋中弹奏《月光曲》;②平静的大海;③波涛汹涌的大海。

3、小黑板一块,上写“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洒遍了银光”、“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等词语。

4、放《月光曲》的音乐录音两段。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阅读课文,从开头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使学生知道贝多芬同情盲姑娘;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板书:28月光曲)。

?月光曲》是本课的课题,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

2、检查预习的情况,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

本课的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情况。其中“芬、谱、茵、键”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幽”的笔顺较难;“券”容易和“卷”混;“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3、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4、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什么是传说?

(2)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

(3)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

(4)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没有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

5、阅读第一段课文。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重点读最后一句话。

提问:

(1)什么是传说?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应该写什么?

小结: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6、阅读第二段,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提问:

①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板书:听到)

②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近)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

②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进)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

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不满情绪。

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提问:

①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②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4)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

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5)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提问:

①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

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6)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提问:

①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他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板书:听到再弹)

②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结:

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把全文读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美和《月光曲》音乐的美,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2、总结全文,使学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用幻灯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朗读学过的课文。

2、继续阅读第二段课文。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提问:

①课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光?

(指名学生背李白的诗《静夜思》)

②这时茅屋里是什么样的情景?按照图画描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茅屋内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①)

(2)指名读第九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兄妹俩听《月光曲》时的情况和《月光曲》的内容。

提问:

①“好象”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好象看到了什么?按照图画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丽景色。

(用幻灯揭示图画②)

(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的一组词语,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的景色。)

②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真的看到大海了吗?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③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按照图画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

(用幻灯揭示图画③)

(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

(指导朗读,表现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激烈变化。)

④贝多芬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⑤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情形怎样?“恬静”是什么意思?

⑥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看到了?

(3)齐读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提问:

①“陶醉”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板书:飞奔)

小结:

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象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象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

3、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以这部分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色等。

5、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概括段意:

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归纳主要思想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2)用“幽静”、“断断续续”、“仿佛”造句。

附板书:

月光曲

听到听到听到

走近走进飞奔

《月光曲》教案篇6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3、初步感知文意。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三、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

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6、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四、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语文天地——读一读。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月光曲》教案篇7

教学内容:《月光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让学生体会到《月光曲》的旋律,体会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激情、灵感,语文教案-月光曲<第二课时>。

2、能理清楚《月光》的内容旋律与皮鞋匠兄妹的联

教学过程:想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月光曲》录音。

教学重点: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小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课

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

学生谈话,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4、朗读

通过皮鞋匠兄妹的.联想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我读了很多遍课文,可怎么也找不到有关《月光曲》的内容。

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月亮和大海的哪些景色?

板书:月亮升起 波光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这些描写月亮和大海的景色与《月光曲》有什么关系?

板书:柔和 徐缓

有力 快速

高昂 激情

学生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用简单的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景色。

《月光曲》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二、教学用具:

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

三、教学过程:

一、启动:谈话激趣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

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三、能动: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散步(听)谈话(同情)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贝多芬走近(弹)曲子(知音)创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环境影响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教学设计二: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交流收获:

(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这里就灵活处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

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

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

(一)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

(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师凭借问题引导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

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曲子呢?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

6、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引导,可用交流引导体会,也可引导朗读盲姑娘的话体会等,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

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

(二)透过穷兄妹俩的联想,想象月光曲的内容,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1、师:当穷兄妹俩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兄妹俩听着曲子产生的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3、同学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生再读书想象)(目的是凭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了解乐曲内容,为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奠定基础)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那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亲耳听一听?

6、播放音乐,教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要尽可能使课文语言与音乐的旋律协调

7、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透过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你能体会到贝多芬怎样的感情?(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读书)(目的:着重凭借语言文字,其次是音乐的烘托,体会到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8、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9、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读出穷兄妹俩的惊喜,读出贝多芬

感情的变化,(齐读第九自然段)。(目的: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情感达到高潮)

10、师引导齐读最后一段:穷兄妹俩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而贝多芬更是万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由此成就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回顾全文,加深认识

1、朗读全文,再次质疑

这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同时,看一看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2、师: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也可以继续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世界著名音乐家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