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出高质量的事迹材料,我们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通过回顾事迹,我们能够从失败与挫折中汲取经验,积累成长的智慧,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1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爱教育,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爱学校,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师的榜样。张桂梅同志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进步与奉献。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条。有人说,伟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敬业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业也敬不起来。道理并非如此。教师们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可感召成千上万人投身到教育事业建设中,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长期能爱岗敬业,创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2
展示“伤疤”,激励学生相信梦想
20xx年,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举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成为流传广泛的动人故事。
从1998年到20xx年,从10岁到20岁,从初中到大学,从贵州望谟到山东临沂……10年时间,刘秀祥一边艰难求学,一边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
而支撑他从苦难中一步步“熬”出来的力量,是“梦想”。
“母亲就是我的梦想。一直以来,我都想把母亲的病治好。”刘秀祥说,一定要相信梦想。正是这个执念,支撑他跌倒了爬起来,遇到委屈咬牙挨过去。
其实,从内心深处,青少年时代是刘秀祥不太愿意回忆的时光。父亲早逝,母亲患病,家庭一贫如洗,年幼的刘秀祥肩负起整个家的重担。他的中学、大学时光,都担负着照顾母亲的责任。
“其实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掏出来给别人看。”刘秀祥说。
可是,每次演讲他都会说到自己的经历,以激励他人。“只要能够帮助一个孩子转变思想,让他们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我所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
“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演讲让我明白,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萧雅迪是刘秀祥的学生,也是他的众多“粉丝”之一。
“无论人生多不容易,都要微笑面对,要始终相信奋斗的力量。”刘秀祥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都写在他那张朴实的脸上,更浓缩在了他的每一堂思政课里。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3
今年63岁的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20xx年,她用从各方筹集到的资金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的女孩。12年来,已经有1800多名女生从这所学校走出,考上大学,实现梦想。
每天清晨刚过5时,华坪县女子高中学生们的`一天都是从校长张桂梅的喇叭声中开始的。
5时30分开始,读书声就会陆续在学校各个角落响起。这里的女孩都来自贫困山区,基础差、中考分数低,要想考上大学就需要付出更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去世后,她申请从大理来到华坪县教书,没多久就查出身患肿瘤,让她没想到的是,华坪县妇联为了救她发起了募捐。
张桂梅在山区家访时发现很多女孩早早就辍学在家、嫁人生子,延续着贫困,她想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这些女孩能够继续读书、考大学、改变命运。20xx年,张桂梅在县里财政和各方支持下创办了第一所女子高中。12年来,华坪女子高中连年高考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她也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
现在张桂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多种疾病让她每时每刻都在咬牙坚持,但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
目前,丽江市设立了“张桂梅教育基金”,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华坪女子高中发展、补助贫困学生。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4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感动中国》。里面一共介绍了10个人物,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感动我,有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林俊德;有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为年轻人作出榜样的孝子陈斌强,但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被网民赞为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
张丽莉是一名优秀的老师,她很爱自己的学生,每个同学也都很敬慕她,亲切地叫她丽莉老师。在同学眼中看来,丽莉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但是,不幸降临在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身上:一天放学时,老师和几个同学在过马路的时候,一辆大客车迎面而来,丽莉老师奋不顾身地把其它学生推开,同学们安然无恙,可是丽莉老师却终身失去了自己的双腿。至今,张丽莉老师身体还在恢复中……
张丽莉虽然是一名普通教师,但她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己,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勇气,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她不仅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他,还感动了全中国,我们应该向张丽莉老师致敬,并以她为榜样,向她学习。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5
1950年11月25日黄昏,志愿军在西线率先发起全线攻击,把美军从清川江赶回到三八线以南。而东线志愿军主力正是朱彦夫所在的志愿军第9兵团,他们窝在寒冷的长津湖地区雪地里三天三夜一动也不动,当时美军觉得在这么寒冷的长津湖地区不可能有志愿军的埋伏,为什么呢?
长津湖的寒冷早已超过人类耐寒的极限!
美军为了再一次确定长津湖地区没有志愿军,他们对长津湖进行火力侦察,用机关枪进行火力侦察,在美军火力侦察中志愿军战士或多或少中弹负伤,志愿军战士为了不暴露位置,继续趴在雪地里一动也不动。
就这样朱彦夫和战友们趴在雪地里,刚开始饿了,战友们和朱彦夫他们啃一些土豆,被冰雪冻住的土豆比石头还要硬,到了后面志愿军只有靠雪水充饥,趴在雪地里很快就会被冻得失去知觉,但志愿军战士为了不暴露位置,趴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一动也不动。
据参战老兵事后回忆,当时长津湖的温度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40多度。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双方的后勤保障:
志愿军的御寒物资,穿的只有单薄的棉衣和胶鞋,根本谈不上什么耐寒物质,食物就更简单了,只有少量炒面和冻土豆。
美军的耐寒物资有成套棉衣棉裤、羽绒大衣和棉鞋、定制的雪地靴。食物有从美国本土运来的火鸡和牛排,还有喝不完的洋酒和可乐。
美军为了突围,不惜一切代价向朱彦夫所在连队的阵地进攻,动用坦克大炮等重武器炮轰朱彦夫所在的连队,朱彦夫他们在连长指导员的带领下用手榴弹和冲锋枪、机枪对美军进行阻击,双方在这个无名山地里打得异常的激烈。
为了快速突破朱彦夫他们连队的阵地,美军甚至动用了汽油燃烧弹投到这片阵地中,朱彦夫他们连队的阵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朱彦夫看着战友被活活烧死,那种生死离别的瞬间让他永生难忘。
在战斗的间隙,连长指导员和战士们围在一团,给大家鼓劲,并对战士们说道:
谁要是能活着走出战斗,谁就把我们连的战斗经历写出小说或者回忆录,把我们的战斗精神告诉世人,我们可以全部壮烈牺牲,但我们战斗精神永存!
在美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朱彦夫全连除了他几乎全部牺牲,指导员临牺牲之前拉住朱彦夫的手:
一定要守住阵地,坚持到主力部队的到来,一定要把我们战斗精神传播出去。
说完指导员壮烈牺牲,整个阵地只剩下年仅17岁的朱彦夫。他顾不得悲伤,也顾不得难过,只压满了三挺机枪的弹夹,分别排放在不同的位置,再把手榴弹盖打开。
面对美军疯狂的进攻,朱彦夫打完一杆机枪的弹夹就变化位置,打另一挺机枪,还不停地向美军扔出手榴弹,一人独自打退美军的多次进攻。
美军恼羞成怒,向朱彦夫投来手雷,他就抓起美军投来的手雷向美军扔去,在站起来扔的过程中却被美军的子弹打中手臂,手雷在身边爆炸,朱彦夫被炸得昏迷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朱彦夫醒了过来,只觉得后背被冰雪覆盖,迷迷糊糊觉得自己的肠子流了一地,左眼看不见任何东西,他视线模糊不清,好不容易摸索着把在体外的肠子塞回肚子里,双手早已被冻僵而失去知觉。
过了一会儿,美军上来了,朱彦夫使劲全身的力气开动机关枪向敌人射去,又被敌人的炮火打中昏迷了过去,再醒来发现肚子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他双手摸到一个类似于食物的东西,他来不及多想,他把这东西放进嘴里吃了进去,他觉得味道怪怪,
事后朱彦夫才明白这是那是自己被炮弹炸出来的左眼珠。
虽然此时的他早已身负重伤,不能站立起来,但听到冲锋号响起时,他还是下意识向前爬,因为失血过多,朱彦夫再一次昏迷过去。事后战友们打扫战场时,才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朱彦夫,把他抬回战地医院里接受治疗。
这次战斗朱彦夫伤得非常严重,四肢早已冻僵坏死,左眼已经严重失明。
战地医院医疗条件有限,朱彦夫被送回国内,到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里接受治疗,
医生们为了救活朱彦夫,为他做了47次手术,在医院里整整昏迷了93天,朱彦夫才奇迹般活了过来,遗憾的是朱彦夫双手双脚被截肢,只剩下大腿根部和胳膊。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6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篇7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住在山东烟台的一个村落,老爷爷每顿饭吃的都是清粥小菜,17年几乎没尝到过肉味。在贫苦交加的17年里,他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捐给了各国各地的贫困学子。自己最大的花销也是订阅报纸的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哪些孩子能上学,但是没有资金,需要帮助。
他资助学生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老爷爷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当他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供日常生活,这一捡就是将近17年。“那些东西其实都能吃;要是看到有被丢了的鞋子,我就捡来缝缝再穿。”
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很大方。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微薄的工资也让他在资助学生时力不从心。“3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而且,他为了多捐钱给学生,自己孤身一人也不去养老院,因为这样,他每年可以拿到1800-20__的生活补贴,前不久,烟台一家公司的老总了解到刘盛兰的情况后,直接派人给他送了六千块钱,“推不掉,我收了,但在收条上按了手印,然后就全捐出去了。”
是啊,刘盛兰老人用他的崇仁厚德,他的执着,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我的内心同样被深深打动了,看着电视画面上老人对自己的极度“吝啬”,房子是破旧的,室内是极其简陋的,吃的也已不能再俭朴。可是他却用自己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一分一分,汇集成一片大爱的海洋,他将自己朴素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困难学子。多么华丽的辞藻在刘盛兰老人的事迹面前也显得格外苍白。刘盛兰老人那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