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妈妈观后感6篇

时间:2025-10-29 作者:Trick

我们在写观后感时,可以尝试将作品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很多人认为,写观后感让他们更加关注影片中的细节和象征,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神奇的妈妈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神奇的妈妈观后感6篇

神奇的妈妈观后感篇1

刚刚出生,就患有重病,在三四岁的年纪,才学会走路,你比别人都迟一步,活在同情下,被人认为是不普通的人,平衡力差,因戴助听器比别人迟听几秒,在比赛场上,你一直是落后的人。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你一直处于落后,可你不甘平庸与困难,奋起直追,成为最亮的一颗明星。你——苏桦伟,是笨鸟,没有先飞的成功,但有后追的姿态。

脑痉挛的压迫下,你语言组织不好,只会傻笑,两条腿软绵绵的好像没有骨头,在别的小孩都能自由自在地快乐奔跑时,你只能趴在妈妈背上羡慕,在高速运转的机器下,你只能无助地望着妈妈,好像心中的勇气鼓舞着你,你抓住栏杆,用劲努力一站,在不可能之中站了起来,在无人帮助下站了起来,站起来后你打破了病情与命运,打破了可怜与不普通。延听的缺陷,手指的无力,平衡力差,不管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的事实,你只能发挥你的长处,用努力和倔强勇追对手,在赛场上,你后起直追,用一日日的刻苦造就了辉煌,扬长避短是你唯一的方法,看着终点努力地追是你唯一的道路,这条路成就了你的逆袭人生,成就了你的“笨鸟后追”。

海伦凯勒,也是你的.同类人,她改变不了一岁的那场发烧,改变不了失聪、失明、失语的状况,可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文学的魅力,她通过后天的努力与无畏,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用废寝忘食追上别人的步伐,挑灯夜战地奋力奔跑,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成功地考上了哈弗大学,成为享誉世界的女作家。中国作家张海迪,尽管因脑瘤截肢,但仍然坚强地与病魔斗争,用毅力与勇敢自学各类知识,生活的压迫也无法阻止她对黑暗中光亮的追随,她在轮椅上用一篇又一篇地著作成为了人们砥励前行的灯,指引着人们前行,将逆袭与努力相结合造就了《轮椅上的梦》。

相较于我而言,在学习上知识都比别人所接受的慢,脑子不聪明只能通过多做题来开阔自己的思路,可是我要学习苏桦伟,用扎实和一点一滴的积累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脚踏实地和课后的努力将知识点学会,多理解多做题是我要花大量地时间要做的,用努力和勇闯铺就一条人生的道路。

手握理想的灯塔,不惧路途的黑暗,在同样日子做反复的事情,用刻苦和勇敢无畏打倒先天的不足和缺陷,用一次又一次磨炼成就青春的芳华,是苏桦伟也好,是海伦凯勒也罢,亦或是张海迪,所有人都不把你当普通人,那你就做一个不普通的人。

神奇的妈妈观后感篇2

“妈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有说她伟大,有人说她严厉;有的人眼中她不苟言笑,有的人眼中她和蔼可亲。但不置可否,每一个妈妈都能用自己布满糙茧的温暖手掌撑起一个小家。

不放弃的爱

以前我不懂,大家总说母爱是最无私的爱,我却总不能理解,究竟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无私的爱,甚至总把妈妈为我做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直到今天,我看了这部让我触动很深的电影,才豁然开朗般,终于明白:什么是无私的爱。是小苏桦伟生了那样严重的病时,苏妈毫不犹豫的地“治”!是小苏桦伟终于站起来时,苏妈眼眶里的泪水和张开的手臂;是苏妈要第二个孩子不是为了顶替苏桦伟,而是怕他老了后无人问津。

苏妈的爱像黑天夜中的星光劈开一条裂缝,像寒冷深冬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苏桦伟不完美的身体,照亮了他的一生。没有一个妈妈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哪怕是有残疾的孩子。就像苏桦伟说的“我知道我起跑慢,所以我才要在后面拼命的追。”他也很幸运,他妈妈的不放弃,让他有了“追”的机会。

用力哭不如用力跑

那是一条红色的跑道,是次次的枪响,一遍又一遍的起跑,和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一个“跑"字,为苏桦伟本来残缺的人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整部电影最触动我的,就是苏桦伟第一次获奖后,将那块沉甸甸的金牌挂在了妈妈的脖子上,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会赢好多的金牌给妈妈。多少妈妈勤勤恳恳付出一生的劳与爱,就是为了这一刻,这骄傲的一刻。

妈妈不善言辞,却总在用自己笨拙的语言鼓励着苏桦伟,苏桦伟也从不曾忘记妈妈的话:用力哭不如用力跑。从此,他遇到困难不再无助地哭泣,他只能用力的向前奔跑,他知道,自己虽然走得比别人慢,但跑得比别人快。

这是一部被爱包围的电影,是一位残疾人的夺冠历程,也在呼吁着我们多关注残奥会。运动员就是一个这样的职业,一刹那的闪耀不等于永恒,或许很久之后,苏桦伟这个名字会被人们淡忘,会有新的残疾运动员顶替他的位置,可真正重要的,是这份对生活永不言弃的赤诚的心,是这样的精神长存于我们的心中。或许,这才是残奥会的意义所在。

神奇妈妈和神奇小子,像两把生生不息的篝火,燃烧在我们的心中。

神奇的妈妈观后感篇3

20xx年,t36级200米跑道,他卸下了陪伴自己20多年的助听器,因为他知道,他的神奇妈妈会站在终点,见证他的最后一次冲刺。

1981年,他出生在了广州。但这并没有给一家人带来快乐,反而是泪水。没错,他是个先天的残疾人。到四五岁,他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院子里的小孩们跑上跑下,蹦蹦跳跳,从栅栏里伸出的小脸上写满了身为残疾人的自卑与孤寂。再长大点,他可以走路了,却依然口齿不清,连自己的名字也吱吱呀呀说不清楚,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但是,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次偶然机会,他爆发出了惊人的田径天赋,让他的妈妈一阵激动,带他去了残疾人田径队。在这里,他遇到了一辈子的恩师方教练,并在他的`训练下跑出了香港,跑出了中国,跑出了亚洲,冲向了世界。

这样传奇的一生,似乎连小说也编不出来,却真真正正映在了残疾人“苏神”苏桦伟身上。他没有丰富的经验,却可以和傻强、阿鸡、火车东拿下4x100米接力赛世界冠军,他没有先天的优势,却可以拿下无数金牌;他事事都比别人慢,却可以比别人跑得快。这背后的一切,不是因为这小子天生神奇,而是因为他自己不甘平凡。他神奇,初来乍到跑下14.57的成绩;他神奇,每日与火车赛跑;他神奇,为提高成绩进行“高原练习”····他的努力,他的不甘放弃,才使他成长为如此的传奇人物。

同时,他的妈妈也很神奇。这个既无私又自私的母亲,既可以一天打四份工,支持儿子跑步,又可以擅自揽下做广告的话,语气强硬地要求他一个又一个拍下去。就在母亲如此做法之下,母子二人发生了两次冲突,却丝毫没有动摇母子之间的感情。“用力哭不如用力跑”“妈妈陪你冲过15秒”“望着妈妈,set,go”……一句句鼓励,一句句安慰,无一不使苏桦伟感动,也使我们动容。可怜天下父母心,用在苏妈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智力、父母,但我们却都可以抓住自己的命运。人生中,我们有无数次改写命运的机会,但能抓住的却少之又少。不仅仅是苏桦伟,还有海伦·凯勒,史铁生,张海迪……无一不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虽身残,却志坚。而我们,身不残志应更坚,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努力完成每一次虽心灰意冷却坚定不移的冲刺,谱写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华章。

神奇的妈妈观后感篇4

苏桦伟1981年出生,中国香港人,香港残疾运动员,四届残奥会获得六枚奥运金牌。是目前男子一百米两百米t36残疾人世界纪录保持者。

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4x100米接力金牌。2000年悉尼残奥会,男子100米、200米、400米3枚金牌 ,男子4x100米接力铜牌。2004年雅典残奥会,男子100米金牌,2008年北京残奥会男子100米铜牌。并且苏桦伟以24秒65的速度夺得金牌,同时也打破了该项目残奥会的世界纪录。2012年伦敦残奥会,田径项目,男子200米决赛,中国香港选手苏桦伟以24秒77的成绩夺得银牌。

今年吴君如拍的《妈妈的神奇小子》再次让我们知道了苏桦伟,也让我想起了在2006年拍了一部名叫《12秒58》的电影,原型也是苏桦伟,这部电影感动了很多人,也让我们知道了中国有个喜爱短跑的“阿甘”。

苏桦伟我的人生告诉了我们,就算命运对我们多么的不公平,我们也要勇敢面对,因为我只有战胜了它我们才能重获新生。

在香港苏桦伟是十大杰出青年,香港杰出运动员,同时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香港传递的火炬手。这再一起证明了努力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现在的苏桦伟已经告别的他喜欢的田径赛场,他的事迹也在不断地鼓舞着那些在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儿健儿们,并且也在不断的告诫和鼓舞着我们。加油!苏桦伟!加油!每一位拼搏的运动健儿们!

神奇的妈妈观后感篇5

“望着妈妈,et,go!"

他是不幸的,在同龄人中,一场病让他从普通人变成了异类。

她也是不幸的,在一群人中,一个儿子,让她遭受许多异样的目光与责怪。

当医生告知时,“你儿子得了黄疸病,也就是脑痉挛,你救,还是不救?”难以接受事实的她,猛地抬起头,铮然作声。“救!”一个字,是生命的最后一根弦,虽然这就是事实,但那是孩子。看见哭得撕心裂肺的他,却只能趴在玻璃上默默流泪,内心绞痛而无助。

从此,岁月压垮了她。身为苏妈,她一边忙于劳作,一边带着阿伟。那天,助听器找不到了。苏妈发疯地寻找,猛地想起儿子,抓开衣服,看见笑得正欢的他。苏妈这么多年来积压在心底的绝望猛然爆发,将阿伟放在绞衣机上,站在前方,用肝胆俱裂的呼喊,甚至威逼的鼓励,混杂着愤怒与不甘,喊着“你走给我看,不然我们一起去死。”她一次次用手指向眼睛,一次次喊着,而对面的儿子只是坐着,那样无知。苏妈瘫倒在机器上,绝望地哭。

泪眼朦胧中,突然伸出了一双手,紧紧地握着栏杆,支撑着一条腿,蹒跚地站起来。四目相对,在她惊愣的目光中,阿伟笑了。苏妈用颤动的手抱起,“所有人都不把你当普通人,你就做一个,不普通的人。”

苏桦伟的人生,是后发制人的路。

他的.跑步节奏也像他的人生一样,后来居上。沉溺于起跑练习中,几乎让他忘记了初心,他不明白为什么要一直练习起步,他只想要跑步啊。

起步,就像一个人无从选择的出身,但苏桦伟了解自己,就像他说的一样,“我知道我起步比别人慢,所以才会更拼命的从后面追上来,就像我的命一样。”身后的赛道仿佛不是一条跑道,而是他奋力前进的人生之路。

而苏妈,则是苏桦伟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每一场比赛,苏妈都在终点看着阿伟。儿子刚开始训练跟不上,她就陪跑;每次不能进训练场,她就端个板凳默默观察与守候;儿子被队员排挤,她假装不经意去与对方谈心;发现儿子有喜欢的人,她小心鼓励他勇敢去表达。

就在这种小心翼翼中,苏妈白了头发,被岁月蹉跎,她何尝不是用一生的时光,用每一件事,给予他凝视呢?我想,在苏桦伟出生时,她已决定用一辈子接住他的灵魂。儿子的痛苦和焦虑,妈妈都懂,她只能向现实低头。

“为什么小明会比火车跑得还快?”

“因为,他有一个神奇的妈妈。”

就像那句“望着妈妈,et,go!”一样,母亲是每个孩子奔跑的永恒方向。

神奇的妈妈观后感篇6

?妈妈的神奇小子》是一部能让观众从片头哭到片尾,剧情令人震撼、感动与反思的良心之作,影片所倡导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值得大众买票,座无虚席。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残奥会冠军苏桦伟从小因脑痉挛无法走路,到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一步步成为了田径赛场世界冠军的传奇故事。

关注残疾运动员,关注残障人士。

残奥会和正常奥运会的价值是相同的,然而残疾运动员只能拿到微薄的政府津贴,全家为了让苏桦伟继续跑步,妈妈打四份工,上学的弟弟也要想方设法去补贴家用,这一反映社会现状的剧情展示,一再强调一个概念“同工同酬”,剧中后半场,苏妈和苏桦伟的矛盾制造点,也是起因于此。影片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到残疾运动员与正常运动员无法实现“同工同酬”这一矛盾和话题。此外,剧中也真实刻画了残障人士带给其个人、家庭的打击与毁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身边真实案例的关心回归。

正是因为起跑慢,才要望着终点,拼尽全力。

苏桦伟在幼年、少年、成年各个阶段的困境遭遇和自身对于生活的反击都是极具感染力的。四岁还无法站立行走,苏妈带着他上班工作,被厂里的工人藏在篮子里,苏妈找到后,将他放在传送带上逼迫其站起来走路,撕裂的绝望和痛苦在荧屏展现,在传送带停止,苏妈失声痛哭时,他开始扶着护栏站了起来。青年时期,最让我感动的,是表情抽搐,说话还不利索的苏桦伟跟妈妈说,她嫁给爸爸时家里一件金器都没有,他以后要拿很多金牌回来给妈妈,很纯真的一幕刻画。成年后,在准备08年残奥会的跑场上,教练反复让他练习起步,由于听力只有正常人的两成,佩戴助听器让他总晚于别人三秒钟,提升无果后,他跟教练说:我知道自己起步慢,所以我才在跑的时候拼尽全力,用我生命在跑,在过程中跑赢。给我很多震撼与启发,我们的起步和过程不尽相同,但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的终点,用尽全力,我们就会在各自的赛道上跑赢全场。

是先有神奇妈妈,还是先有神奇妈妈。

上帝很忙,所以才有了妈妈。影片中,苏妈一直跟儿子说:望着妈妈,set,go!从小,苏妈就希望儿子能得到跟正常人一样的待遇,当儿子能挑战不可能,站起来的时候,她跟儿子说“既然别人不把你当正常人,你就当一个不普通的人。”也正是她对儿子的相信和爱,让儿子能始终向着终点努力奔跑,母爱的伟大难以言表。当儿子因为她逼着自己拍广告而产生矛盾时,苏妈说:你天生残疾,没有人会怪你,而人们都会怪我。是很辛酸的触达,一个这样的家庭,究竟要承受多大的闲言碎语,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更何况是制造奇迹,培养出一位“神奇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