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观后感5篇

时间:2025-09-20 作者:pUssy

写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抓住影片中的关键细节与象征,通过记录观后感,观众能够将对作品的理解与他人的观点结合,形成更全面的看法,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拯救大兵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拯救大兵观后感5篇

拯救大兵观后感篇1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直以来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因为总有那么几个片断,太残酷、太血腥,使人无法直视。所以,久而久之遇到这种画面总是会下意识的把头别开,但是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电影开头就是,老瑞恩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总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们几个都慢慢的走向死亡,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瑞恩。但是,让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而是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共同守卫桥,不过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但是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会聊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事情和我们平常谈论得是那么相似。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牵扯进来一起受害。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也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有的惊栗,有的惨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难过。

拯救大兵观后感篇2

今天晚上集体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不知在平安夜看这么让因心痛的片子是不是一种讽刺。

现在已经看完这部片子一个多小时了,可是心情还是不能平静,还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折射……都给我的心灵强烈的震撼!总有那么几个片断,我都不忍看,下意识的把头别开。很佩服斯皮尔伯格,他找的切入点都令我感触颇深……

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会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生活片断和我们的是那么相似。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受害。

当瑞恩和队长在谈论和哥哥们在一起的生活时,我感到很痛心。从那么幸福的场景,一下坠落到死亡边缘,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力,连我这个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吧!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哪天会突然消失,毕竟时间还有那么多你留恋的东西啊!

看到片末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咒骂那个不敢开枪的家伙,若是他敢在关键时候开枪,可能就不会酿成那么惨的`悲剧了,可是,这也是最真实的地方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关键时刻成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时候。

都说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是啊,若是他们不放过那个德军,他们的队友就不会死在那人的枪下了。可在战争中,没有谁对谁错,成王,败寇。

现在,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看一部好片子,净化一次心灵,真好……

拯救大兵观后感篇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东部战场正打得不可开交,英美联军则于1944年6月6日在法国的诺曼底大区开始进行大军团的全面登陆,试图从西部直取德军总部柏林,而在地面部队的登陆作战之前,部分分队已经空降到了远离诺曼底的法国内陆地区,试图在破坏骚扰德军的部署能力之后再与登陆的部队集结,以便于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组织进攻。二等兵詹姆斯·瑞恩所在的部队就被远远地抛离到了德军前线的后方。詹姆斯·瑞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末,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在得知该消息之后,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

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米勒上尉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人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对语言与地形的不熟悉,还有路边墙角随时可能埋伏着的危险的敌人,面对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倒下去。

拯救大兵观后感篇4

昨天晚上看了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看的时候十分投入,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今天早上起来之后,脑海中仍然回荡着电影里的情景。

总的来说,看过之后,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几个词,而且总是不停地闪现,那就是:国家,荣誉,亲情,友情,正义,邪恶,母爱,善良,责任,人性。

虽然早就知道说美国人人情差啊,贪生怕死啊什么的都是片面之词,虽然以前也看过几部十分经典的美国拍的反应二战的电影,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还是最深的。当诺曼底海滩上成群的士兵还没上岸就被打成蜂窝煤,当几个医务兵冒着生命危险在沙滩上抢救几个可能有救的伤员,并不顾别人的“危险”的提醒,回应说:“他还有救。”这就是责任。当马歇尔向几位军官念出瑞恩母亲已经失去了五个儿子时,几个久经沙场的硬汉眼里全都含着眼泪,再没有一个人对拯救瑞恩提出反对的意见,这就是人性。当军方的车开到瑞恩家门前时,瑞恩母亲当即瘫坐在地上,这就是母爱。当战友们在一场又一绸战中相互扶持,在失去兄弟时悲痛欲绝,这就是友情,也许超越了友情。当一位士兵在极其危急的时候却想要救下一个德国女孩时,这就是善良。当瑞恩不愿离开阵地,要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看到了责任。当米勒上尉为了打胜仗甘愿冒着危险和牺牲,并深深知道战争的意义时,又看到了正义对邪恶的挑战。当上尉通知瑞恩他自己的兄弟全部阵亡的消息时,不管是对的那个还是错的那个,他们悲痛的反应,看到了什么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最后,当美国国旗出现在片尾,轻轻飘荡,知道了,他们所做的一切,也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为了国家。

美国政府,体制也正是凭着对个体的尊重和保护,收获了最大的集体效益。

这些情景中也许很多选择不是最理智的,但是,包含在这些情景中的人性中最美好,最光辉的东西,却是不能缺少的,那些,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拯救大兵观后感篇5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__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总言之,我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