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得以捕捉书籍带给情感世界的微妙涟漪,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春节》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读《春节》读后感篇1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读《春节》读后感篇2
春天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来与我们团聚。你瞧!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忙碌起来,晒腊肉,腌咸鱼,炸丸子……还要为孩子们准备过年的新衣服。虽然劳累,但每个人都喜气洋洋,心里泛着甜,窝着暖。
“红红火火过大年”,用这句话形容过年最合适不过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红包,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到处都是红色的,红色在中国人眼里代表着喜庆,是吉祥色,爱美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也在手腕上系上一根红绳,预祝来年幸福平安,心想事成!
大年二十九,一家人坐在饭桌前,享受着丰盛的“团年饭”。屋里热气腾腾,美味菜肴让人食欲大增。这会儿吃菜,喝汤,觉得比啥时都香,都浓。老老少少说说笑笑,举杯互送祝福。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动听的歌声,给节日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最快乐的当然是我们小孩子了,穿新衣服,开开心心地接过红包,盘算着用多少钱买糖果,留下多少钱来买自己喜爱的书。
“放烟花了,放烟花了!”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跑到院子里放起了烟花鞭炮。欢声笑语绕过树木,穿过稻场,让夜晚不再那样寂静,让月色不再那么冷清。无数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描绘出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
“爆竹声中一岁队,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啊,春节给我们带来了喜庆,更带来了新的一年的期盼。我对着空中的烟花默默许愿:祝所有的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读《春节》读后感篇3
谁家的屋顶上燕子又做了新房,谁家墙角又开放了一朵蔷薇,谁家又幸幸福福迎来了那个他(她)。生活本是如此,明日复明日,时间总在流逝,生命总在循环。
但任何事情总有一个开端和一个结尾。
春节,不外乎是一年的开端,也是一年的结尾。
老北京的春节,是中国春节过法中具有代表性的。
你肯定听说过腊八粥吧?这种粥在全世界都在畅销,但是你知道吗?老北京,腊八粥的发源地。在老北京,腊八节就开始进入春节了,在当天,人们都要上街买各种米,各种豆再加上自己家上半年存的各种干果,经过几个小时的熬,一碗香喷喷地老北京纯风味腊八粥就出锅了······
过了二十三,才是老北京春节的重头戏: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年货都给准备充足。在当时,店户可早就关门了,因为要忙着家里的事,到正月初六才开张。除夕可是最热闹的,每家每户都在做年夜饭,每个人都必须换上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休,一片红火的新气象。晚上,家家都是最圆满的,出去工作的儿女都必须在除夕赶回家吃团圆饭,深夜大家都不会睡······
到了春节,全城都休息了,门外都堆着除夕燃烧的烟花爆竹。男人们,要出去窜门。女人们,就在家中,接待宾客。可清静了。
这就是老舍先生眼中的老北京春节,腊八的甜蜜,除夕的热闹,初一的'宁静·····组成了老北京的春节,现在已是新时代新气象,但是别忘了我们的传统习俗,老北京的春节,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泯灭的一段历史!
读《春节》读后感篇4
刚刚看完了20xx年的春晚,说实话,感想有点多。
其实我主要就是想看下刘谦的魔术和本山大叔的小品。当然,其它节目我也看得很认真,感觉今年春晚的亮点还是很多的。王菲空灵的歌声让人陶醉。舞蹈《荷塘月色》如梦似幻。小品《一句话的事儿》里面那善意的谎言让人会心一笑。小虎队的同台演唱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而那个可爱的小女孩面对在场众多观众和镜头时居然能非常镇定的说出对应的百家姓则是更让人觉得不简单,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刘谦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在360度“监视”观众和桌面透明的情况下还能从容的和主持人调侃着完成了让人叹服的魔术,不能不说刘谦功力又见长了。
为了看本山大叔和沈小阳的小品我足足等了几小时,央视当然也明白,所以这重头戏放在了最后才上,确实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但看了以后我却不得不说,太让人失望了,起码我很失望。不知道是本山大叔江郎才尽还是我的期望值太高,只知道整个小品从头到尾都没什么笑点。让人看了以后都不知道这个小品主要想表达的重点,感觉大部分的戏都是两个大男人为了30000块捐款闹别扭,而小沈阳演的记者给人感觉这次连配角都算不上了,整个小品除了服装自然其他的好象都很不自然,到最后拿着麦克风坐在炕上都搞不清楚到底要“采”谁,跟去年春晚上的表现退步了太多,没有一点让人惊喜的感觉。甚至于到最后结束都是不清不楚的,就这样结束了?这到底在演什么?我只想说:太让人失望了!!!
读《春节》读后感篇5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因为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又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