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参考6篇

时间:2025-08-02 作者:betray

一篇深刻的读后感就像一次精神旅行,带领读者重温书中的精彩世界,读后感不仅是个人感悟的记录,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方式,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参考6篇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篇1

一只扑向爱情之火的飞蛾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安娜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安娜。卡列尼娜》讲述贵族妇女安娜有着令人着迷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千秋。”作为政府高官卡列宁的妻子,安娜过着世俗眼中的幸福生活。可卡列宁和安娜之间没有爱情,这在现在看来无疑是不幸的。但在当时的欧洲贵族阶层,很多婚姻都是这样,真正的爱情只会被耻笑和鄙夷。安娜不想安于现状,她蔑视与卡列宁的婚姻桎梏,并爱上了志趣相投的英俊青年贵族——渥伦斯基。安娜毫无顾忌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但她不受理性约束的行为,也使自己陷入纵欲的感性误区,从而付出惨重代价。

渥伦斯基虽然也爱着安娜,但在他的世界里安娜只是他的一部分。他的职业和社交让他回归现实,让他无法面对安娜的感情。当安娜意识到渥伦斯基的怯懦自私后,自己的世界也跟着破碎了。安娜认识到爱情和生命的无望,最终选择了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卧轨自杀。

安娜为什么会卧轨自杀?

在当时的社会,贵族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安娜的生机勃勃与当时社会的死气沉沉不相符合。这是形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之一。

梁实秋说过:“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不得,转为烦恼。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赋予她生机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安娜对感情要求过多,也是形成她悲剧的一大原因。

安娜自身性格的局限也是造成悲剧的一大因素。“作为柳里克皇室的后裔安娜拥有与生俱来的地位和尊严,贵族血统所带来的种种特权和优越的地位,使安娜从小就体验到了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威严,而天赋的美丽又使她处处受到人们的青睐。”安娜的偏执与任性,无疑都带有毁灭性的力量。

她像一只扑向爱情之火的飞蛾,任性、可怜,又有种决绝和潇洒,只求灿然的一刻!

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那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篇2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感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感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齐。

但是,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坚信在此刻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感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齐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正因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生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生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好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篇3

这本小说有几条不同的故事线,正如它的开头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

主人公安娜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是近乎完美的,有着美丽又充满朝气的'容貌,善于社交,在各种社交场合与人交流游刃有余,嫁给了一个地位很高的高级官员卡列宁,有着一个可爱的儿子,过着幸福美满的贵妇生活。

这大抵是很多人眼中艳羡的生活。

假如没有遇到伏伦斯基,安娜或许也会安宁的生活一辈子吧。

正是这个生命中突然出现的爱情,让安娜越发觉得自身的丈夫不顺眼,以致于她离开丈夫,与最心爱的儿子分别。追求个性解放,却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当她为了伏伦斯基与全世界为敌时,伏伦斯基却没有把她当成全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变得患得患失,最终落得卧轨自杀的结局。

朵莉在发现奥布隆斯基出轨家庭教师后十分的气氛,在奥布隆斯基请来妹妹安娜当说客,安娜劝朵莉原谅她丈夫的出轨,朵莉的一再忍让,却始终没有等来丈夫的改过自新。

这似乎是隐喻着安娜日后的选择。

朵莉的妹妹吉蒂曾与伏伦斯基交往密切,在渐渐倾心伏伦斯基时,拒绝了前来求婚的列文,但伏伦斯基自从见到安娜后便不再与吉蒂交往,吉蒂伤心不已,却错过了列文。

最终发觉列文还爱着她,便嫁给列文,婚后,列文虽对她百般宠爱,但不知最终嫁给了适合的她是否是真的幸福。

正如开篇所说,不幸的家庭确实各有各的不幸。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定也演绎着许很多多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剧,在看过故事后,望能规避些许。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篇4

当初抱有一种不太情愿的心情读这本书,因为关于爱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觉自己已经不太适合看这类故事了。不过由于托尔斯泰的大名,我还是坚持看了下来。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艺术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实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我也觉的安娜罪有应得,并且对她的故事不太感兴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当我读到他在上流社会那种笨拙的行为时,便充满鄙视的态度。他看上去是一个很有思想,很顽固的一个人,但无法适应社会规则,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我一点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认可风流潇洒的奥勃朗斯基。奥勃朗斯基在我看来更懂得生活,既有稳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会的地位,还有情人。这才是社会的产物。

不过如果这本书只能带给我这种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后来,我越被列文的内心活动所吸引,并开始敬仰那纯洁的灵魂,他不为世俗的观点左右,他接受一个观点必须要说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对为农民开展,以至于他总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执已见。其实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实际农业问题,并且在寻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变得充实。那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我们这些凡人无法达到的。

在结尾处,列文说:真理一直与我们同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这让我想起来阳明学说,或者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其实上天在我们存在的时刻起已经将真理赋予我们,所以说人的内心比大海还要深,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寻找真理,而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列文是如何修炼的呢,通过割草之类的劳动,他在劳动中体会到了真理。

总结一下:我们中国的儒家学派在千年前提出的真理与托尔斯泰提出的真理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尔斯泰信仰上帝。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篇5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惊艳动人的安娜在火车上邂逅了风度翩翩的年轻将军渥伦斯基,看似美好的邂逅却是悲剧的开始。

安娜,美丽而风韵,有一个深爱着的儿子,一个身世显赫会赚钱的丈夫,生活在上层社会,衣食无忧,这样让旁人无比羡慕的生活又有多幸福呢?她的男人醉心于功名,虚伪而冷漠,婚姻在他的眼里没有感情的基调仅此只是“神的意志”。在只有金钱和名望的婚姻中安娜得不到幸福,得不到爱情无疑对她是一种折磨,这时一个仿佛可以点亮她的人生的男人出现了,渥伦斯基,同样出身贵族,英姿飒爽使多少少女为之倾倒,而他却被安娜深深地吸引,对安娜张开热烈的`追求。起初安娜还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渥伦斯基的热情终究还是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他给了安娜爱情的确点亮了安娜的人生,但因为他的爱情安娜被他推进无尽深渊最终,在宗教信仰压力,被原有社交圈集体唾弃,内心的自责和愧疚等多重压力下,沃伦斯基对外界压力的妥协、对安娜的冷落,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多疑和无所寄托使她崩溃,她穿着一袭黑裙,卧轨自杀。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个依靠,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我们可以把爱情,友情,亲情以及自己的事业和荣誉当做依靠和寄托。很显然,安娜的精神寄托便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爱本身是没有错的,爱情是美好而甜蜜的,但是安娜的爱错就错在她对爱情的要求太严苛了,把爱的本质扭曲了。她厌恶憎恨卡列宁,认为卡列宁平平淡淡,对她根本没有爱情,她爱渥伦斯基,虽然她从未承认但是我认为她爱的正是渥伦斯基的轰轰烈烈,爱的正是他对她的殷勤,而并不是渥伦斯基本人。可以说,安娜的生活是痛苦而纠结的,她想为了爱情而生活,但是完全没有能够站得住脚的立场。从经济上来说,她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她的生活费完全靠卡列宁供给,书中提到,在卡列宁写给她告诉她被原谅的那封信中,甚至还夹了一卷钞票。从情感上来说,虽然书中着重描写了安娜生产之后卡列宁坚决不同意离婚,但是在第四部的末尾也描写了安娜在这个时候也主动放弃了离婚的想法的心理活动。我认为,安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还是因为她放不下她的儿子谢辽查。她知道,一旦离婚丈夫卡列宁势必会夺走孩子的抚养权,那样的话对安娜又是一次痛苦的折磨。

别把情欲的喷张当做爱情,也别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因为安娜的悲剧正源于此。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篇6

今天,去影院看了乔怀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经看过乔怀特的《傲慢与偏见》与《赎罪》,一直觉得他是位极有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凯拉奈特丽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两位颇有实力的演员,虽然此次詹姆斯麦卡沃伊没有出演。

在看电影前,看了一些影评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部舞台剧,很多观众也觉得这部作品有失乔怀特以往的水准,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乔怀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种大胆的拍摄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大量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可是当讲述农奴的故事时,又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不能踰越的规则,谁踰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是不同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现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踰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情,安娜劝自己的嫂子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可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性,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温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已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爱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 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马,沃伦斯基还 未出场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接着,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sound bridge声音桥的镜头连接手法十分巧妙。

还 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特别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爱,他们的爱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择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

最后,我认为桥怀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现实手法,使影片更具一丝神秘意味,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确实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电影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深刻表达思想的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