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总结,更是对生活意义的深刻探索,一篇引人深思的读后感能够激励读者在生活中实践书中的理念与价值,促进思考,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讨厌》读后感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讨厌》读后感篇1
是值得时时翻阅的书。常读常新。
书中提到,我们无法改变,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气。当一个人具备了被讨厌的勇气时,关系也更简单轻松了。
课题分离很重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可以避免我们被束缚或束缚别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课题是谁的呢?那就看这个课题需要谁负责?谁需要承担这个课题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还有一个反常规的点在于,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不能决定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什么人。如何看待过去、创伤或什么,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开自己的人生课题了。面对它们。
自我接纳而不要自我肯定,无需假想自己是多么优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骗,需要实事求是。这才是诚实地肯定自身的价值,但凡存在,就是价值。
对他人要当成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看成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这样才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分,真正获得了自由。
以及,要发展、意识到共同体感觉,我们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当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会自然而然地贡献,这个贡献不一定要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在这种贡献中,我们会更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要批评和表扬,无论是对孩子还是谁。很简单,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体系,都带着上级对下级的不平等色彩。也会在无形中形成干涉。一个有赏罚心理的人,容易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变得胆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而故意讨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鼓励是这样的,是平等和自由的关系,是真诚地说谢谢,当他人帮助了我们时。鼓励也是对他人的帮助,必要的一种帮助,当他人需要时。
发现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真正读这本书是最近,很有缘,对应到我的许多“症状”,可以说解开了我的不少心结。书里还提到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不要盯着过去,也不要盯着未来,自己去赋予意义才是自由啊!
并且,请活在当下吧,当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刹那,它不是一条线,更像是一个点,这才是我们可以把握住的。
读完之后,真心感觉到内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种情境下该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人生自助书。
感恩。
《讨厌》读后感篇2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讨厌》读后感篇3
1.为何选这本书?
刷知乎时,看到有人提问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几本书,该提问下,几个高赞回答都提及了《被讨厌的勇气》,书名和我以往认知不太一致,出于好奇,我就立刻选择了这本书。
2.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第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禅者辩论的形式展开,一人一句,你来我往,我们仿佛就是那个青年,在被禅者说服和质疑中产生自己的思考。由于是对话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觉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决自己的困惑,还是应该多读几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书有太多观点值得深究,由于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只能凭直觉觉得部分观点太过主观,比如阿德勒否定过去经历对现在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现在你的行为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以过去的经历为借口。
以我自身为例,我现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在过去的几份并不愉快的工作中发现自己不擅长与许多人打交道,于是想找一份喜爱的,又没有太多人际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说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担社会压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适合和别人打交道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我的那些所谓的目的难道不是受过去影响吗?
阿德勒认为幸福的主动权掌握在现在的自己手中,关注自己能改变的,而不是不能改变的过去,如果能那么容易舍弃过去,世界的确很简单。
其实对我产生启发的是下面这个观点。
阿德勒提出,我们应着眼于“此时此刻”,而“此时此刻”是指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于“此时此刻”,就会忽略过去和未来。由此,阿德勒还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等时机到了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会无所进展,在达到目标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再结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经济实力了,或者等工作稳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闲时间学画画,但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谁也不知道,于是画画的种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过寄托未来,而忽略了”此时此刻“,此时此刻,虽然我没有钱,没有工作,但只要热爱,总会有千万种方法去学画画。当然,我不会承认,我不够热爱画画哒~我只是懒以及寄托于未来。
《讨厌》读后感篇4
与其说是被心理学上的逻辑惊艳到更多的是寻找到共鸣。
与苏格拉底的原因论相悖,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目的论,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解释、被动的心态和主动的选择之分。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待已发生的事件;同样的,被赋予什么没关系,有关系的是怎么利用被赋予的东西。简而言之,此时此刻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你是谁,你怎样。
人际关系是一切苦恼的源泉。反复提起的原生家庭问题在阿德勒理论面前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之所以自闭之所以沉浸在过去的伤害中是因为这样才能更安心,这样才能不与外界交往,才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不愿反驳不是因为理论不足,不敢表白不是因为容颜不佳,不去面试不是因为能力欠缺,不反驳、不表白、不应聘的目的是拒绝被他人讨厌和拒绝。如此,才能保护自己谨小慎微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才能心安理得的维持现状。在对不变的眼前的不满和对改变的未来的不安中,人往往更愿意选择前者。人们总爱说等有时间了我就去干什么,但是只要我不去做,就永远保留着只要我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不是没时间没精力,只是我的目的就是不做,不然我的真实能力和潜力可能会摧毁当前的生活。发脾气同样适用目的论,情绪是可以掌控的,多是为了威慑对方才怒发冲冠歇斯底里,讲道理也能达到目的,但总会觉得效果大打折扣了。阿德勒就此论题给出的破解谜底是课题分离,你只负责去做,别人怎么想与你无关,即“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自卑是个中性词,是人追求进步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我们往往夸大它,使其成为认可欲求。总是让别人的喜好左右自己的行为,总想要去得到身边的人乃至是全世界的人的认可。如果别人的认同与表扬成为操纵自己情绪的手段,那个体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以一颗甘于平凡的心态轻松的活着呢?书中概括了三点:自我接纳、他人信赖、他人贡献。简单的说就是接受自己,无论是优秀的你还是不堪的你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有些人仅仅是因为你的存在就会幸福。其次,无条件的信赖而不是信任他人,信任需要担保抵押但信赖是不讲条件的,你始终都是你,背叛不足惧。最后,放下得失之心,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从对他人有用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受,完成人际关系的良性闭环。让我们像祈祷文中那样祈祷吧: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生命的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刹那构成的点。就像旅行的目的不是到达某个地方,人生的意义也不执着于攀登某个高度,途中的风景才弥足珍贵。鸿鹄之志也难解琐碎生活中的满地鸡毛,所以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老师今天教的字学会了吗?领导今天布置的工作完成了吗?亲友今天要表达的爱心发射了吗?绚烂耀眼不过瞬间,重复繁琐是必修课更是世间常态,脚下的路、身边的人才最重要。烟火气、凡人心,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一切都源于自己,今日份的幸福是晚饭吃烩饼。
《讨厌》读后感篇5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书中的很多说法和自己以前的认知是相反的,而且某些观点有点不想接受。但仔细想想又很有道理。
我是一个很能隐忍,缺乏改变勇气的一个人。我也常常羡慕身边乐观、开朗、会说话、会办事的人。觉得自己的缺点很多,很怕犯错。记得小时候父母批评哥哥们的时候,我就会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从而避免被说。无论是被父母说或者被老师说都会难受,所以常常是不敢多说一句,多做一件事。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成年后尤其是前两年我常常在心里埋怨父母管束自己太多,让本来就怕犯错怕受伤的我更加放不开手脚,不敢去尝试。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了迎合别人而生活,以至于都不知道自己内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原因论和目的论是两者截然相反的说法。原因论给自己的不改变找了理由,也让自己的不满有了发泄的出口(错在别人)。但目的论却是很痛的刺到了内心深处。而且我觉得自己要跳出来看,能客观的看待过往的经历和他人对自己的影响,才更能接受目的论。
如这本书所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说中了我的要害。我一直不擅长与人交往,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上学时,我往往是旁听者,插不上话。自己心里也不舒服,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变。现在想想也许我是因为怕受伤,怕那种沉默的尴尬,怕被拒绝的难堪,所以不敢去尝试,害怕改变带来更加糟糕的后果,害怕别人看我的眼光,所以宁愿隐忍。我还记得我小学时常会被调皮的同学欺负,我不敢告诉老师,也不会告诉家长。到小学6年级时,一个同学打了我一下,我还了手,那个同学居然惊讶于我的还手。现在想想挺可笑的。
改变自己是很痛苦的事,因为自己要接受改变之后的种种意料不到的变化,更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改变和态度的改变。对于未知的事情我是心存惶恐的,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决心不够坚定,改变很可能半途而废。第一步迈出去了,还要接着踏出第二步,直到很顺畅的变成一种常态。这个过程太挑战了。
书中说: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虽然会冒出很多反驳的理由,但仔细想想,这些理由都是借口,是为了不改变而找的借口。我是一个不会维护自身权益的人,虽然听到一些朋友的忠告,我还是不能突破自己。对有些人来说太正常的要求,我却开不了口。没有开口,没有改变,我还是如往常的.生活,一切都是熟悉的,排斥的事情也可以忍受。但我真的开了口,我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我踏出第一步后,第二步不知道该怎么迈了。如果从原因论来说,我可以很好的解释我无法改变的原因,但这对我没有真正的帮助。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这话虽然感觉不舒服,但它能让我更清醒的看到自己未改变的原因。
关于愤怒,我还是有点不能接受。因为有控制对方的目的,所以发怒。对此,我如书中的青年一样觉得无法想象。真的按书中的思路去想的话,感觉有点可怕。比如:我心中对工作中存有的怒气发到了孩子身上。我因为预期没有达到(如:到时间洗漱了,孩子却迟迟不来。该睡觉了,孩子还磨磨蹭蹭)而对孩子发脾气。这实在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通过怒气来发泄自己的无力感和失控感。这个妈妈实在是面目可憎。
被讨厌的勇气,让人有爱又恨的勇气。虽然目前我还没有改变,但我不会给自己找那么多理由了,也不会去盲目的羡慕一些人了。而且我也提醒自己,为改变做好准备。
《讨厌》读后感篇6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生追求一个女生,结果女生答应做他的女朋友没多久,他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渣男。
但是在《勇气》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见,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父母强烈反对你所选的工作,父亲大发雷霆,母亲痛哭流涕,甚至扬言断绝父子关系。但是,作者认为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父母的课题。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进一步,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是剔除掉别人给你的外在压力,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按照作者这个观点,那么这个男生只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罢了,那个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课题。
最近重新思考了这个想法,关于课题分离,似乎并不能简单的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还涉及到了责任的问题。比如,我们是否可以不顾责任,任由自己选择。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需要思考:女生答应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承诺,应当承担某种责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种承诺,是否可以不顾这个承诺毁约。或者说这些都无所谓,毕竟最后也是他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然后他就会看到这个选择究竟是不是对他自己最好的选择。如果是,那他继续,承担后果。如果不是,那么他也就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按照新的自认为的正确道路前行。
《讨厌》读后感篇7
最近在读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深有体会,书中讲到了“自卑”,它说:自卑都是与别人比较产生的,一切烦恼均来源于人际关系,假使这个世界只存在你一个人,便不会有任何烦恼了,处在群居性的人类社会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成长不是成王败寇,不是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不是失败了就一无是处,而是一种与世无争、将世人都视为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进的过程。
人们往往是活在过去的影子里,无法从过去的影子里走出来,认为当下的处境都是因为过去的某种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过去的事情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了的,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分钟。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别人课题看成自己的课题,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课题看成别人的课题,学会课题分离,“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应该有自己的预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应该活给自己看,而不是活给别人看。得不到别人认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着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课题,那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