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读后感推荐7篇

时间:2025-01-06 作者:Anonyme

想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读后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能提高我们写作与逻辑思辨的能力,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爱心与》读后感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读《爱心与》读后感推荐7篇

读《爱心与》读后感篇1

捧起了《爱心与》一书,认真研读,被书中一则则真实的事例感动,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也很关心?但能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

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手记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感人的`一份。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

有家也曾经说过:“爱是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才富有实效。爱祖国、爱人民、爱职业、爱学生等,是师德的组成部分,爱学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需要。

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

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错过学生的一个机会,说不定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我们老师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这也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

我班有个姓王的男同学,上课不专心,课间动不动就欺负同学。谈话无数次,

而他总管不住双手。后来找家长谈话,也无济于事。家长也对他的儿子失去了希望。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课间他在捡地上的垃圾、还把黑板擦得干干静静。抓住这个机会,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让他负责擦黑板的工作,几个月来,

我班再也没有出现教师上课,黑板还未擦的情况。我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就更好了。打那以后,孩子慢慢变了,上课比以前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学习劲头更大了,

成绩也有了进步。由此看来,只要给“问题”学生多一点的关注,让他们的“闪光点”发光,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虽然和李老师比起来,我还做得很不够,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李老师的精神。把握素质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读《爱心与》读后感篇2

“关注后进学生,转化后进学生”是个永久的话题。

对于后进生们,不少的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处理方法。我们总是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等,便使“后进学生”改变,这无疑是想得太简单了。李镇西老师说的好:“‘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而不是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

是啊,难就难在我们是否能够容忍,是否能够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其实是很痛苦的,上课无法听懂却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不会做便只好胡乱应付,明明心里很自卑却表现地满不在乎……

所以“后进学生”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这段话: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李镇西老师和万同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李老师追求给予孩子“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才有后来的《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读《爱心与》读后感篇3

读完李镇西的《爱心与》,他的爱心,他的思想,他的,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用爱赢得心灵,用爱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发现闪亮之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我值得学习的是他的爱,他的爱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当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需要做的不止是批评,把学生那种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熄灭,还应该多和他们沟通,引导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长成参天大树。

李镇西老师不仅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他的爱无不渗透其中。后进生的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最头疼的地方,通过读此书,我感到很羞愧,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怎样和学生相处,学习他怎样爱学生。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回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言语上,关怀上都很缺乏,语言表达上,有时候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不能产生心灵共鸣,总是不能留有充足的时间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没有把学生当作朋友,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呀,在读的过程中,我时时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怎么样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对于我这个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今后,我打算这样做起:真正爱自己的学生。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从而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素质首先是充满感情的,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读完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很震撼,他的案例都是那么朴实无华,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励我暗暗立志:一定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天。让我们用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

读《爱心与》读后感篇4

一晃《爱心与手记二》也看完了,良久无言,素质,首先是充满感情的,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手记二给我们讲述了李镇西老师与“顽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顽童”们心贴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万同的'故事,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了解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是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阅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平时的工作,或多或少也会碰到类似的顽童,他们总会让我们感到头疼,感到手足无措,他们反复的考验我们的耐心,可能一开始我们会和他们讲道理,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也许就会把他们抛之脑外,心里从未感到一丝愧疚。

故事更让我们反省自己,获得启迪。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谓的顽童都是有成因的,他们或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或是自身身体原因等,要尊重学生使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把差生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把学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反复抓,反复抓“的工作,为了李镇西老师的指导方针,今后我会不断探索,尝试更多适合后进生的转化方法,让后进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爱心与》仿佛一盏灯,用心阅读,或许它能照亮我前进的路。

读《爱心与》读后感篇5

暑假闲行,从书店购得一本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茶余饭后,捧在手里细细的读。或许是因为职业相同,因而心灵相通吧,抚卷沉思,对李镇西老师的“爱心”充满感想,而对自己以后的职业道路,也有了新的期望。

?爱心与》讲述了一个“爱心天使”与一群“顽童”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可能并不曲折,内容可能并不华美,但却谱写出了人类最为朴实的爱的依存——爱,是相互的,爱,可以感化一切。在格林童话里,七个小矮人一遍又一遍的拯救了美丽的白雪公主,但他们却无法改变爱慕虚荣、贪恋美貌的'王后,因为她不懂什么是爱,这便是爱的依存。而在《爱心与》中,李镇西老师用他洞察一切的眼光看到了每一名“顽童”的内心世界,他用爱心来转化“后进生”,用爱心来鼓励“优秀生”,用爱心来消除懵懂顽童的任性和自我,用爱心与每一个孩子共同嬉戏共同成长,同样的爱心,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情感释放。每一种付出,都将获得回报。当“顽童”们终于懂得了是他们“气病了老师”,是他们给老师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而最终从被动的接受爱到主动的付出爱,则爱的依存得到了彻底的升华,这一刻,爱是伟大的,虽然它很朴实。

爱心,可以将身份迥异的两个群体变成真正的“哥们”,而同时,爱心也可以让变成一种艺术。在《爱心与》中,李镇西老师表现爱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学生的秘密行动”到“为学生举行生日晚会”,从“当一回‘福尔摩斯’”到帮学生“回绝情书”,扎根于爱心的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卷,在“顽童”们的成长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一切都清晰的表达了李镇西老师的观——是在“教”这一目标指引下投入的爱心行动,在这一过程中,献出爱心是的真正主体。带着如梦初醒的思绪,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有一群孩子,环坐在一名老师的周围,他们或思考、或对视、或捧书、或远眺,他们的眼神里没有忧愁,只有对未来无限的期望,画面就这样定格着,从春到秋、从冬到夏。

大爱虽然无痕,但爱的回报有迹。反思自己走过的职业道路,一种沉甸甸的痛渐渐涌上心头。通过《爱心与》这本书,我终于懂得了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面对学生,只有先了解他们对爱的期盼,爱的付出才能对症。爱学生、爱事业、爱家庭,只有先将自己深入的沉浸于其中,才能获得爱的回报,进而,也才能感受爱的依存,提高生活的质量。需要理性,而爱,更需要理性。改变自己,从这一刻做起,爱教无痕,随心而行。

读《爱心与》读后感篇6

假期里,在整理书籍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刚刚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一点兴趣都没有,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是后来这本书确实越读越有味道。在不知不觉中,我被书中师生之间的真实情感深深的吸引了,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我为之感叹着,我想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震撼。这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论文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

三年前我怀着对事业满腔赤诚而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才两年的工作经历要我在这谈感想实在感觉惭愧,但从这本书中看到李镇西老师对的深思确实让我感到震撼。我踏进教师这个行业最开始想的就是该如何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喜欢我,后来就想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力争使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在进步,最后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他把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虽然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但这已经深深融入到李镇西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他的追求。我想做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老师,更应该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看到他和学生之间的通信,感觉那是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因为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内家访等等,李老师在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是什么呢?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刚开始可能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不可预料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不是万能的"……这么一问,羞愧无比!万同勾起了我的回忆,在上学期我们班有两名后进生,刚开始我对他们的表现很不满意,对他们直接批评,之后他们的表现很让我气愤以至于让我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后来在班主任的提醒下我私下里找他们聊了聊,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他们并不是不想学,而是一定的学习难度让他们觉得很吃力,从而失去了信心。从那之后,我就对他们耐心讲解,他们也渐渐跟上了其他同学。后进生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爱,正如李镇西老师说“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

李镇西老师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镇西师时时都在收获!我为李老师对学生“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而感动,也为李老师给学生信中的署名“你的朋友李镇西”而感动。几句简单的话,几件平凡的事啊,分明是那一颗真诚、爱生的心!李老师说:“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

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这就叫享受!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镇西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镇西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看着李镇西老师的一个又一个教学实例让我为他对倾注的无数心血而钦佩,同时也为学生对李老师的真情回报而感动并深深的羡慕。为了这份感动和羡慕,我会坚持向李老师学习,以爱育人,让爱滋润童心!

读《爱心与》读后感篇7

从李镇西的《爱心与》这本手记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的规律。

打开这本书,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映入眼帘,让人感动。默默的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彩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解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