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观后感时可以借鉴一些专业知识和理论,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优秀的观后感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山海琴的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山海琴的观后感篇1
脱贫攻坚做到“三好”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战即将打赢,我们应该在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总结出一套长效机制,推进人民群众生活再上新高。
配强一名好书记,致富带头受人拥戴。党委书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在基层得以落实的“领头雁”,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只有通过选优配强社区党委书记这一关键岗位,才能有力夯实社区党组织基础,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使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出实效。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带头致富能力强”的用人标准,将社区内返乡创业能人、复退军人、退休机关干部、大学生社区官等群体中基础素质较好、群众公认度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后备干部库中,当作接班人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制度,增强社区发展潜力和后劲,吸引更多的社区创新创业人才回家任职,带领大家勤劳致富。
建设一个好班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一个好的集体,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党委班子。只有好的党委班子,才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带领社区集体在勤劳致富工作中长期位于领先地位。为此,我们要始终保持“全面抓、从严抓、经常抓”的政治定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固定学习日、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会前一刻钟”学习制度,精选学习内容,学深学透新思想,精准把握工作“风向标”。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合力,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选准一个好路子,促进推动强村富民。在探索发展新路的过程中“拿来主义”是见效最快的,我们在借鉴经济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探索多种脱贫致富的路子。选对路子,是一个地区脱贫致富、发展进步键。第一书记、党委书记要多到田间地头去,访民情,查民难,切实了解群众期盼的好路子是什么,并带头实施,充分发挥好党员干部引领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基层最缺的是资金,选准路子后,上级有关领导部门要出资金、给政策,确保好路子能够走下去、行得通、可持久,打破贫困群众心中的畏难情绪,建立自主脱贫的信心,最终达到真脱贫、脱真贫,走向美好生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配强一名好书记、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个好路子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长效脱贫、永久脱贫。
山海琴的观后感篇2
?山海情》美滴很!
最近,一部山海相逢、闽宁情深的扶贫剧《山海情》高开炸走,夺人眼球。该剧让我们看到东西部扶贫合作产生的蝶变效应,20多年来,闽宁两地人民携手奋进战贫困奔小康的故事震撼人心,也让我们读懂了中国扶贫这篇大文章。
扶贫最难扶的是人心,扶贫干部不一般。习总书记多次提到扶贫干部,“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剧中基层干部马得福为了解决脱贫攻坚中吊庄户遇到的问题弹精竭虑,每天骑着自行奔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常常是灰头土脸,可就是这样仍然面带微笑,四处协调,最终为移民村的父老乡亲解决了小麦浇水和村庄供电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脱贫攻坚以来,奔走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的驻村工作队员们,他们带着任务,不辞辛苦,摸清况,勤协调,想办法,解难题,以实干精神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帮助他们重拾信心。所以扶贫战线上涌现出像黄文秀、廖俊波、李保国等一批用奉献传递温暖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向他(她)们致敬!
扶贫最有效的是产业,结对帮扶有道道。从兄弟合穿一条裤子、到村里的扶贫珍珠鸡吃得只剩一只、再到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一口井就嫁人的故事,今天看来让人哭笑不得,匪夷所思,但是结合90年代宁夏六盘山西海固的时代背景,千山万壑、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让当地生态脆弱、经济凋敝、社会闭塞。就是这样的贫困地区在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下,20多年间,省对省、市对市、县对县、乡对乡、村对村,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解决了宁夏人民“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一个个对口援建产业扶贫车间拔地而起,一株株克服“水土不服”的菌草植遍宁夏山川,让“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贫困地区涣发新生,闽宁模式也成为中国扶贫的典范。
扶贫最要扶的是教育,人才才是硬杠杠。剧中最想说的白崇礼校长,他就像我们儿时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古板、严谨,视职业为生命,为了劝留学生不辍学,他拦大巴、劝家长、找教育局,做出一系列“有辱斯文”的事情,他信奉的理念就是“读书改变命运。”这让我想起不久前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同志,扎根边疆40余年,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山区女孩点亮梦想的灯,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一样的人民教师,贫困地区的孩子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才有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深情告白。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山海琴的观后感篇3
观《山海情》 走乡村振兴路
近日,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大结局,这部激起全民讨论的电视剧也落下帷幕。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该剧以丰富感人的剧情、技艺精湛的演技,让观众大饱眼福,也生动再现了扶贫攻坚路上的一个剖面,触动着每一个基层干部的心。同时,让基层干部坚定信念,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接棒。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奋力构筑基层堡垒,凝聚乡村“战斗魂”。农村党组织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有关经济任务,所以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穿针引线作用。只有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聚集各项优势资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保持政治坚定和头脑清醒,充分认识基础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务实作风和联系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发展力,始终做到与党中央同心共向,与时代要求同步共进,与人民群众同拍共鸣,凝聚人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同时,更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能力,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引擎”,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积极招纳技术人才,提升乡村“兴旺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人才是乡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基层党组织要不遗余力招贤纳士,要吸引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向基层回流,这就要提升基层人才的待遇问题,以利益激励为后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进人才发展的推动力,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就医、子女读书等琐事,彰显对人才的满满诚意和浓浓情意,如此他们才能安心创造价值。其次,还要积极培育乡村建设接班人,让走出家乡的有志青年反哺家乡建设,将自己在外界所学知识带回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同时与村民互助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再次,以真心实意的情感关怀,做好人才工作不仅需要制度和资金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打好“感情牌”,以情招才引才留才,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最后,加强对人才的党性政治教育,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把党性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作为强化人才政治引领的重要方式,让人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弘扬发展大国之风,为乡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先绘制发展蓝图,指明乡村“发展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具体谋划和长远布局,就匆匆上马各种项目,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局面。要以准确判断的前瞻性谋划工作细则,不仅要把握各项任务的时间点,确保按时完成;更要留出巩固提升时间,确保工作实效。乡村的发展蓝图就好似乡村振兴宏伟画卷上的一个个“像素”,要以深思熟虑布局发展蓝图。因此,在规划发展蓝图时必须积极考虑发展远景,深挖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旧艰巨,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着各类意料之外的风险困难,唯有先一步发现解决难题,方能赢得发展先机。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更要借鉴以往的优秀经验,确保行动到位、措施有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山海琴的观后感篇4
扶贫干部要当“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近期,一部部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电视剧相继播出,《山海情》自然也被追捧、热议,该剧重现了闽宁扶贫协作中感人的故事。20多年来,一批批扶贫干部以“愚公移山”之志,用真心真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贫困群众搬迁、发展、致富想办法和谋思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干部先脱皮。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海原群众要搬迁到首府银川市近郊的永宁县境内,作为扶贫干部的马得福,一心想帮助整个涌泉村吊庄移民到玉泉营,虽然出生于涌泉村,有着父亲代理村长的支持,但在搬迁过程中,也要面对老一辈人各种撒泼打滚不愿意搬的境地。无奈、心酸、扎心,一时间充斥了整个剧情,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很戏剧化,但像马得福一样的扶贫干部他们知道“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干部先脱皮”,从事扶贫工作必须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刮骨疗伤的气魄,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扑下身子,铆足干劲,攻坚克难,在扶贫路上永不停息,在艰苦条件和百般困难中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最终,50户涌泉村吊庄移民成为了玉泉营的第一批移民。
贫困群众要发展,观念转变要先行。贫困群众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而如何写好搬迁群众“后半篇文章”,这就要面临搬迁群众的发展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一批批援宁扶贫干部来到玉泉营,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20年多年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以陈金山为代表的援宁扶贫干部与马得福为代表的本地基层干部同心同力动员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发展蘑菇种植,面对搬迁群众“不配合”“质疑”“观望”等心理,从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抓起,以率先尝试、示范带动、典型效应等方式,让能人赚取“第一桶金”,以能人的榜样力量提升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的信心、勇气和决心,从根源上改变搬迁群众对新型产业和创业就业方式上的认知,推动形成正向激励,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贫困群众要致富,产业链要可持续。扶贫干部情牵百姓、心系民生,随着蘑菇棚的大量搭建,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玉泉营的蘑菇滞销,扶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自然也是扶贫干部重点关注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凌教授动员群众建起临时冷冻库和扩大销售范围及发展其他种植产业,进一步延伸了扶贫产业链,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当然,扶贫干部在搞扶贫工作时,要坚决避免“一刀切”,针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特点和致贫原因,以“对症下药”“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方式,为其量身定做、精准施策。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在群众的勤劳勇敢下,产业帮扶、劳务输出、闽商创业等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让原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变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成功地映射出了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时代变革。
山海琴的观后感篇5
喜爱精怪的我,最近读了一本堪称精怪书中无法超越的经典,那本书就是《山海经》。打开书的那一刻,仿佛打开了另一个奇幻世界。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而“山经”和“海经”又各有分支。《山海经》主要描写了地点、人、兽、神、植物,每个都是奇幻绚丽,各具特点的。至于如何瑰丽而动人心魄,原谅我就不在这里剧透了,我只想谈谈读后的感受。有人说,那些奇境幻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不是真实的,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从《山海经》创作的先秦时期到现在,在中国乃至地球上,有多少物钟消失,又有多少动物进化成跟原来截然不同的样子?它们曾经在原野上奔腾,在大海中穿梭,可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我们只能在《山海经》这样的书中读到它们奇异美丽的身影。
书中那些奇奇怪怪的地名和民族是真的吗?我只能说曾经也许是真的吧,它们和他们有可能像楼兰古城一样被自然灾害所毁灭,也有可能因为大陆漂移,板块移动而不复存在,谁都不知道这些人和物是被什么从世界上抹掉的。《山海经》把它们留在了书里,留在了文字上,让我们得以寻到一丝踪迹。现在,它们在真实的世界里消失了,灭亡了,变化了,美丽而神奇的身影在地球上隐去了,但那些逝去的美丽身影却成就了《山海经》这本书的不朽。
有时候,我看着脚下这块古老的土地,这是《山海经》的它们和他们生活过的土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曾几何时,这片土地上有着许多很美的植物,奇珍异兽在上面奔跑着,还有一些古老的奇怪的民族在上面生存着,而现在,土地的上面却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时间总是过得太快了,快得让人无法驻足远望,观察美好。翻开《山海经》,翻开一个逝去的世界,慢慢体会那些在时间中流去的神奇事物,我是该为它们和他们的神奇而感到赞叹,还是该为它们和他们的逝去而感到感伤呢?
山海之大,无奇不有,山海已逝,还是静静地看《山海经》吧。
山海琴的观后感篇6
我家乡的新变化
我的家乡在漳州,是闽南的一座小城市。在我的记忆当中,这座城市适合散步,不宜驾车。这座城市的面积不大,人口规模中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街道上到处是卖豆花粉丝、小馄饨的推车,迎面便是葱花、花生酱和热猪油搅拌出的浓烈香气,挑逗味蕾和嗅觉神经,但城市的小街也因此充斥着一股连雨水都无法冲刷干净的油腻气息。
说到漳州,不能不提到它的饮食文化。在漳州,卤面搭配五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不但是街头小吃,也是婚宴席上的“常客”。不过出于自身肥胖的原因,我并不是很经常吃,但卤面那劲道爽滑的味道和五香酥香诱人的气味,并不因此减少。之所以叫卤面,除了打卤工艺外,卤面盛起后还可以加上自己喜欢吃的卤料,卤料的纤维韧性极好,口感相当筋道。不过当时,与这人间美味不应景的是,这些小吃露天摆放在街道两侧,摊位和摊位之间几乎没有空隙,过道逼仄难行,过往车辆总会带起一地灰尘,卫生环境很是不好。无论是商贩烹煮煎炸还是食客大快朵颐后,产生的油渍和垃圾不是随意丢弃在地上,就是流到九龙江里,污染极其严重,江面上常漂浮晃荡着各色塑料袋和瓶瓶罐罐。
现在的漳州与过往迥然不同。如今的它是一座高雅精致又慵懒惬意的宜居小城,许多人起初只是到这里来旅游,但最后总会被它“宜居”的特质所吸引,继而选择留在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所谓“宜居”,不是指文艺青年忧郁装腔的焦点,也并非指小资白领们畅享午后的悠然时光,并非仅仅指物质和技术条件够丰富、够先进,也不仅仅是指精神文化活动的遍地开花,而是指这个城市的发展节奏与居民的期愿合拍,它具有温和与紧凑达到平衡状态的最佳弹性,它能带来最踏实的生活安全感。这座城市散发出了有别于过往的气质,却又留存着历史文化的气息,让我觉得它既熟悉又陌生。坐着黄包车,闲逛这座小城,会发现,消失了的,是污染严重、恶臭扑鼻的内河;消失了的,是过道逼仄、斑驳沧桑的老房群;消失了的,是在街头杂乱无序的摊子和熙熙攘攘叫卖的商贩。
如今在漳州,你看到的是磅礴而又细腻的文化形态,漳州小城以脱胎换骨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着自己的精气神,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但却依然保留着属于漳州历史文化的“原汁”。我虽然不甚懂得这座城市内涵深蕴的民俗文化,我道不出它有多少家百年老字号,我也不懂得脱胎漆器和油纸伞工艺,更不懂得闻名遐迩的漳州卤面究竟要经过多少工序才能做成,但只要你行走在古色古香的漳州老街,你就能感受到留在墙垣、留在檐角、留在弄堂里的颗粒感,尝到这座城市干净整洁的味道。阳光在青石板上洒上一层薄薄的金沙,苔藓青绿、平静安宁,在老巷旧屋的墙角一隅,生命的绿意点亮萌发出几簇清新,有种微弱的力量让新世界生长,只要你举起相机,你就能够感受到摄像机里充满了神秘与沧桑质感的噪点。
漳州的街道既新潮又古朴,你很难想象,这两种看似彼此冲突的特性能够在这座城市如此完美融合,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漫步着,总能体味一番悠然闲适的味道。在漳州小城蔚蓝的苍穹下,允许每一个行者做场白日梦,继续心灵的放空之旅。
山海琴的观后感篇7
酸菜里面出初心
2019年10月17日,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贫困群众,来自于与“三农”的真切感情。1969年1月,习近平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插队,那时乡村们生活非常困难,一般都是糠菜半年粮、挨饿过日子,“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是当时当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彼时,习近平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今后能够经常吃肉,并暗暗立下誓言:今后如有机会从政,一定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一诺千金。2014年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这个人呢是有农村情结的。1969年1月份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儿,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生活又改善了。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小小梁家河却有大学问。七年知青生活,使习近平同志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从吃酸菜中吃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是酸菜里面出初心。
言必行,行必果。走上领导岗位后,习近平同志无论在地方工作还是到中央工作,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在福建宁德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其中“因地制宜,弱鸟先飞,精准发力,滴水穿石”的思想,处处透露着习近平同志在实践中就如何摆脱贫困的深入思考。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对口扶贫,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开始了吊庄移民。从1997年至今,闽宁镇陆续接纳了西海固地区六个国家级贫困县4万多移民,从“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常住居民6万多的特色小镇,也成为中国东西协作和易地搬迁扶贫的样本。
久困于穷,冀于小康。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每年新年问候都惦念和牵挂困难群众,这是国家领袖人民情怀的真实流露,也是一个伟大政党民为邦本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0次到贫困地区考察扶贫工作,走遍了全国所有各种类型的贫困地区。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动各级党组织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一硬仗,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齐攻坚。从2015年开始,全国共有24.2万个扶贫工作队,300多万人轮流驻扎在贫困村,与广大农民群众并肩作战,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让所有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共享祖国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将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为此,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再接再厉,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要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强化产业扶贫和就业帮扶等措施,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为明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从习近平同志酸菜里面出初心,想起毛泽东同志“酸菜里面就出政治”的论述。1956年11月,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讲到军队要艰苦奋斗时,针对曾经有的同志拿解放军吃酸菜同资本家吃饭五个碗作比较而产生的怨言情绪,形象而又深刻地说:“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当然,还有别的。现在部队的伙食改善了,已经比专吃酸菜有所不同了。但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毛泽东同志用“酸菜里面出政治”这质朴而深刻的道理,阐述了艰苦奋斗对我党我军的重要性。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民心是最大政治。习近平同志从当年插队时萌发的“让老百姓都能吃上肉”的愿望,到担任总书记后把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从红船起航时就开始。这一初心和使命是宏大的,也是具体的,是由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的信念和行动汇聚而成的。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在主题教育中就要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所盼,帮助群众解决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