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8-27 作者:tddiction

出色的读后感,让我更加理解了书籍在我成长中的重要影响,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更深入地挖掘书中的隐含意义,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巴金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巴金读后感7篇

巴金读后感篇1

当我看到巴金老先生的《家》的题目时,我便想起了我的家,想到了那个让我温暖幸福的家,于是很愉快的读起这本佳作。读过之后才发觉,《家》这部小说是巴金老先生为朋友而写的,我被它动人的情节深深感染了。

?家》这本书让我感到无奈的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却因为迷信而分隔两地。书中的觉新代表那些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他不知道怎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已经长大成人,却由着父母来为自己的婚姻大事做主。他爱的是他的梅表妹,但却要遵循父母的主张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觉新的心里虽然很不乐意,但却只是唯命是从,与自己心爱的人分开了,娶了那个父母指定的女人。而觉慧却是一个与觉新不同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不屈于封建的.束缚,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游行,敢于反抗,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即使他的爷爷不允许他外出,他也没有中断在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读书看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用另一种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觉新、觉民、觉慧这三个兄弟中要数觉慧的思想最为先进。他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最终,他用离家出走来表明了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这个社会是一直进步的,它不会因为什么而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像觉民、觉慧那样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永往直前。

巴金读后感篇2

这个暑假阅读了名著《家》,虽然时间上太过短暂,但还是有所收获。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读后了解到它是通过描述一个家庭中每个人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人生态度来唤醒青年一代觉醒的。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故事贯穿了全文,他们不同的结局特别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

觉新,他的命运是坎坷的,作为封建社会中一个大家庭的长子,他有太多被关注,也正是因为他的无力抵抗,他与自己深爱的梅最终是个悲剧结局,还有他的妻子,在旧社会的制度下最后落下死去的结局。一切都是由于旧社会旧制度的压迫,他的命运他的前途都化为泡影。

觉民,他有着沉着的性格,对于自己的命运有自己的思想,他的抵抗也注定了他个人生还是幸运的还是顺利的。

觉慧无疑是一个最为关键的人物形象,他那种反抗旧社会的态度是强烈的,是有目的有信念的。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对于正在变化的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甘心沦为旧社会的奴隶,他的思想是一个青年一代觉醒的象征。

巴金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决心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用文字唤醒青年一代。《家》之所以能成为名著,正是因为它有它的价值存在。

在这样一个《家》的影响下,让我明白了时代的前进,不应该小部分人努力就好,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广大群众的觉醒,首先就是要唤醒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有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并能了解到自己身上背负的社会的时代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前进,我们是新一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要有更加强大的信念,为中华之繁荣富强努力!

巴金读后感篇3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描写四川成都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高公馆的故事,立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的生存状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告诉了我许多道理。小说的主人公觉新、觉民、觉慧、鸣凤……这些人物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寄托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其中,觉新的形象最为深刻。丰满,耐人寻味。觉新是封建世家的子孙,自小就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在他的性格中,与善良分不开的就是懦弱。本来,觉新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想做一名化学家,并准备去上海。北京的大学去进修,但中学毕业以后,他被父母召回家,与一位从未谋面的女人结婚。父亲死后,所有的责任又落在他的肩头。她的青春朝气和梦想在沉闷的家庭生活中消磨。他不惜花费时间,陪家中的女长辈买东西,他顺从祖父及叔叔,阻止弟弟违抗祖父的.话。他在这种自我麻痹中作者封建势力的俘虏。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他也与弟弟如饥似渴地阅读著作,觉新对封建礼教。家族制的罪恶,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出于自身的懦弱,他还是无法像觉慧或鸣凤那样断绝得干干净净。当年轻时热恋的梅表妹和因躲避〝血光之灾〞在外难产而死的瑞珏死去,觉新才彻底明白自己的这些悲剧原来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而因为自己的懦弱他甚至连自己的爱人都保护不了。最后,他终于鼓起勇气,瞒着家里其他人,帮助觉慧筹借路费,送他离家。觉新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从反面激励着当时的无数青年为崭新的生活而抗争,可谓是巴金笔下不朽的人物形象。读完了《家》这本书,我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与觉慧的胜利而欢喜,还是为了琴与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与梅的遭遇而悲泣,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我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创新动力,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千万不要像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本书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见证!

巴金读后感篇4

第一次读巴金的《家》,百感交集。为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十分惋惜,万分无奈。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人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三兄弟中虽然对觉民的描写不多,但我一直被他的勇敢,坚定所感动。他为了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理想,努力了很多,甚至不惜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叛徒”离家出走。他之所以可以如此勇敢、坚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很明确的的人生观。是清晰的人生观支持他、鼓励他与封建大家庭顽强的斗争下去。对比之下我觉得大哥觉新就是一个不太清楚自己目标的人,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在面对取舍的时候显得很是糊涂。他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最终留给自己的只是痛苦和悔恨。他放弃了与梅之间的真挚爱情,最终只能在梅的尸首前吐露心声。他放弃了瑞珏对他的信任,选择了封建腐朽的制度,最终让瑞珏凄凉的离去。是他的犹豫将本应属于她的幸福带走了。

体会之二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三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完全不同的命运。就像人生一样只有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斗志,要有努力。就拿觉慧来说,从我个人眼光来看,他与鸣凤的悲剧收场与他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觉慧)在外面活动的时候的`确忘记了鸣凤,但是回到沙漠一样的家里,他又不能不想到她。他是爱情事业都想要,哪一个也不想牺牲一点,又没有做好统筹兼顾的工作,最后只能是断送了爱情。而觉新软弱的性格更是鲜明的代表,他被封建大家族压得喘不过气,却没有反抗,而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妥协,最终换来的是自己一生的遗憾,一辈子的痛苦。

巴金读后感篇5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在那里你可以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因为那时的你不需面对严厉的老板、严肃的老师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定义。自古以来,数百句经典诗句都是思家颂家的。贫穷时,家是一个窝,是寻找慰藉和温暖的地方;富裕时,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家不是财富堆砌起来的空间,它一定要包含着情,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巴金笔下的家,却给了我不同的定义和感受。

我了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后,我觉得高家就是个小社会。里头性格迥异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他们的所爱却是命运极其的相似。温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压迫的丫环鸣凤,这三个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学识各异可是面临的痛苦还不是一样,一样不能自主婚姻,一样被封建的旧势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法反抗的只能自我了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样,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觉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着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满无法逆转的压抑情绪,我想,他们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头了。

其中有一段话:

“在高家,在这个大公馆里,鸣凤的死和婉儿的嫁很快地就被人忘记了,这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给高家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大家只知道少了两个婢女,主人们马上又买了新的来代替,绮霞代替了鸣凤,翠环代替了婉儿,在人的数目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动。在很短的时期中鸣凤的名字就没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儿、倩儿、黄妈和别的几个人的心中,这个名字还常常唤起一段痛苦的回忆。是吧,即使少了一个人,也不会让世界因此改变,更何况少的是两个微不足道的丫头。”

“家”在书中仅是一条线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才是灵魂的所在。在当时的封建时代里,追求民主自由就犹如沙漠里的徒行者寻找绿洲。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研究,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而且让我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看了《家》以后,我们是否应该为享受到民主自由带来的幸福而感到快乐呢?

巴金读后感篇6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不敢说“不”字。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时他更默认了……当他意识到家庭的腐败,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却在忧郁中死去。不久,觉慧又离家出走,这不仅没使他放飞梦想,却让他在腐败的家庭中更加讨好每一个人,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

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离开了这个关着他18年的恐怕的笼子。

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旧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己理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但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

巴金读后感篇7

我今天读了四年级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名叫《鸟的天堂》。这篇文章让我印象很深,让我知道了“鸟的天堂”里有一颗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那里有许多许多的鸟,这些鸟都在大榕树上做鸟巢,农民们也不许去捉它们。这让我体会到农民们对鸟的保护,这篇文章写出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谐相处。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真想去这个地方看看,同学们,你们也想去吗?那就赶紧出发吧!告诉你们地址吧,这个“鸟的天堂”就在广东、新会、天马河的一个小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