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风俗的作文8篇

时间:2023-11-02 作者:Mute

每一篇作文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通过反思自己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改进,作文是一个反映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机会,可以表达我们的社会关切,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介绍风俗的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介绍风俗的作文8篇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1

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十分深厚。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

说到端午吃粽子,就不得不讲到屈原的故事了。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屈原,他因为国家沦陷,而又不肯向敌人屈服,最后投江了。后人为了纪念他,选择在这一天包粽子投进江里。后来这一习俗广为流传,直到今天。

粽子的类别有很多,而且每种都很好吃。包粽子也很讲究。粽子的口味有各种各样的,有红枣的、豆沙的、还有栗子的。我最爱吃的则是蜜枣粽了,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圆圆的蜜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人们包粽子、赛龙舟,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在我们家的端午节可都是充实又温馨的。

包粽子要拿起两片粽叶,左手捏紧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之后,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从水中捞起一些糯米放进去,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紧紧的。

再按上一颗蜜枣,用剩下的一截叶子包住,再系上一根细细的尼龙塑料绳。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粽子,其乐融融。

晚上,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的粽子,愉快的端午节随着粽子的飘香离我而去。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因为这些风俗,每在特定的节日里,大街小巷总是熙熙攘攘,卖的买的彼此应和,热闹非凡,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我的家乡是应县,在应县的元宵节里有一个热闹的习俗——扭秧歌。关于扭秧歌,还有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从缝里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火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着“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土地爷的活动。

听了这几个说法,你们有没有被秧歌吸引呢?是不是会不由自主的扭起来呢?我告诉你们扭秧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在元宵节里我也扭过一次秧歌呢。

我进了团里和他们一起练习,可是我的步伐总是出错,当我快放弃时,抬头一看,队里居然有一个比我还小的女孩在认真地练习步伐。只见她踮着脚向前走几步,又向后走了几步,纤细的手臂大幅上下摆动,看着就不轻松。她甚至还有好几次摔倒了,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很执着的练着。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练习,我看得都惭愧了,她小小年纪都这么努力的练习,我怎么能甘于落后?赶紧练吧。想到这里,我就学着她的样子,不厌其烦地加紧练习,不得劲儿的地方就请教姥爷,日复一日,一直练到元宵节到了。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赶着做菜,村里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完饭大家就会出来看扭秧歌。和姥爷早早来到村中心做准备,看到越聚越多沸腾的人群,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这么多人,扭不好怎么办?大家会不会笑话我?而另一个自己却说:“加油,不就是一次扭秧歌儿吗?有什么好怕的,你能行!”

内心纠结了半天,还是觉得自己应该有信心。于是拿定主意走下场进入队伍和大家跳了起来。不可思议的是我的步伐竟然没有出任何差错,踏着欢快、节奏强的鼓点,我扭得是轻松、熟练,抬头看到那位让我重拾信心的女孩居然也没有出任何差错,我心想: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步伐都有了进步。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时间老人悄悄离去,我们也追随着时间老人的步伐回到家中。不得不说今天的秧歌儿真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表演,我不会忘记那次扭秧歌儿,我更不会忘记那个小女孩的。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对扭秧歌产生了兴趣?那就等明年的元宵节,和我一起到我的家乡去感受感受吧,肯定让你不虚此行。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3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广东人很讲究食疗。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池晓玲说,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4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山西,也有自己的风俗——包饺子。

为什么吃饺子呢?传说女娲造人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耳朵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形,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除夕和面吃饺子有团圆的意思。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北方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

到了除夕傍晚,我们一家人忙活起来,开始准备食材。妈妈开始和面,把白花花的面粉加水,一搅、一和、一搅、一和……和好之后就等醒面了。爸爸开始切菜和切肉,“当当当……”过了一会儿,菜和肉已经切得碎碎的了,在放在盆里拌出一盆香喷喷的饺馅。

终于准备妥当,大家围起来开始包饺子了。妈妈负责揉面和擀皮,爸爸和我负责把饺子包好。妈妈揉好面后,就把面团平均分成小面团。一开始我感觉如同伴随着擀面杖“咯噔,咯噔”的伴奏,然后白白胖胖的面团钻过擀面杖就成了面皮。我和爸爸拿着面皮,用勺子挖起饺馅放在面皮中间。接着扁扁的面皮躺在手掌心上,我觉得如同小肉丸一样的饺馅,坐在像白毯子一样的面皮上。后来我们就把圆圆的饺皮沿着边合拢,包裹住饺馅。我想到了我洗完澡裹浴巾的样子。最后,我们把包好的饺子一个个整齐的摆放在盘子里,如同一盘盘可爱的金元宝。我感到无比的快乐,这是我们全家人一起动手合作的时刻。有的是胖胖的,圆的像一个球的饺子;有的一律是又扁又长的;还有的是大小匀称的,像一个耳朵。

接下来就要煮饺子啦!锅里翻滚的开水“哗哗”的响着,热腾腾的蒸汽布满了整个厨房,白白的金元宝下了锅,在翻滚着,妈妈小心翼翼的在锅里搅拌着。

可我再也等不及了,一直在厨房门口徘徊着。等啊等啊,等啊等啊,终于,妈妈出来了!饺子端上来了,碗碟都准备好了,我们开始向饺子发起进攻了。我们吃完了饺子,看着春晚,听着门外的鞭炮声,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家里充满了和谐相处的味道。

“里乡三里远,别是远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让我们也去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吧!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5

我们的大中华啊,好大的一个家!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五十六个民族。壮族,在55个少数民族中,盛开地尤其鲜艳。

“壮族”为什么叫“壮族”呢?是因为壮族人的语言中大部分词语都有“壮”这个读音,所以叫“zhuang”族,原先叫“幢族”,后来周总理提议改为“壮族”。寓意强盛,壮丽,秀美。

壮族的房居很有特色,分前厅、后庭与两边厢房。前厅是举行活动用的,而后庭才是人们的主要生活区,一家人吃饭,要围着一个火塘。这是老祖先留下的习俗。有时,人们锻炼身体或干一些什么事也都在后厅举行。两边的厢房则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分为两层或是三层,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一家人和和美美,有时有客人来了也住厢房。

另外,壮族还有一种奇特的风俗——踩高跷出、进村。人们出村干活,先在自家门口才上高跷,等到村口时脱下,挂在村口。下地回来后,再踩上高跷,回到家后脱下,挂在门口,第二天再出时,再换上。为什么呢?因为壮族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潮湿,路上非常泥泞,踩上高跷比较干净,就发明了这项习俗。怎样?很有趣吧?

不仅壮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壮族只是其中之一。

祝愿我们的大中华更加繁荣、富强!!!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6

今年五一劳动节,我来到桂林龙脊平安壮族山寨。

一进寨门,四五个挑夫抬着滑竿来招揽生意,我婉言谢绝,跟着妈妈拾阶而上。一个个青石板随着山势向上蜿蜒,我边走边欣赏山寨的美景。路边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红的、粉的、紫的、黄的争先怒放,山雀欢快地在枝头歌唱。我长叹一口气,感觉空气都是那么清爽。

壮家的房子好神奇,好特别。一间一间房子顺山而建,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整齐的紧紧的码放成地基,上面由粗壮的木头搭建成房子,非常结实、淳朴。一缕缕清香从木屋瓦顶上飘出,那是壮家人在做美味可口的竹筒饭。错落有致的吊角楼连成一片,仿佛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肥硕的老母鸡在房前屋后闲庭信步地溜达,八九十岁的阿婆坐在路边,一边打着草鞋,一边卖着自己织的漂亮土布,一切都是那么合谐。

登上山顶,我看到了著名的“七星揽月”梯田。刚下过雨,梯田上存留的雨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像一串串银链挂在山间,又仿佛天上飘下来的彩带,如诗如画。看到这一景色,我的心灵被大自然的神奇所震撼!

我喜欢这山清水秀的壮寨,我喜欢这美丽如画的梯田。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悠闲,是清新,是心胸的开阔。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7

我的家乡在济南的西郊,虽说都是济南人,但,有一些习俗却不一样。我们这,除夕那天要去买个猪头,鱼、鸡、肉等,还要买好多鞭炮。

除夕下午3点钟,就开始包饺子了。在5点左右,要去请家堂(祖先)。小的时候。我不喜欢过年,请加堂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我5、6岁时,弟弟还没出生,我就代替。有两根筷子,插在胡萝卜上,再用烧的黄纸,写上字。有一个是“先父李学善之位”,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我爷爷。还有三个,我也不知道是谁。把写好的堂位放到个盘子上,带上一小挂鞭炮,就去村头请去了。

到了那,我看见几个人也在请。我们必须跪下,爸爸又用木棍画了个圈,把带来了鞭炮放那里面点燃,说什么是把祖先的魂请来。我那时很害怕,然后,还要让祖先们先进去,还要用个长棍,把大门压住,还说什么别把别别的鬼引来。爸爸还让我找个棍子,面对漆黑黑的院子,本来胆小的我,更害怕了。不过父命难逆,天啊!这么大的院子,让幼小的我上哪找去啊?!当时,吓得我拿了把刀,又拿了个手电筒。小声嘀咕:“鬼啊!我不怕你!我手里有刀,你要敢来咬我,我、我、我就杀了你…。”边说,还边打哆嗦。好不容易容易找到了长棍,抓住就跑。心里还挺害怕。耶!跑到了灯光下,鬼害怕喽!我开心的笑了。我爸长棍给了爸爸,压好后,又去屋里磕头。爸爸先磕的,然后是叔叔,最后是我。

除夕那天,我们这儿再吃年夜饭前还要拉上一挂鞭炮。晚上还不能关灯,我要守岁,不过我撑不过11点。大年初一这天,还不能把客人吃剩的东西倒掉,不能把垃圾倒掉。好像全是“钱”。必须初二才能倒掉。大年初二下午5点左右,端着有家堂的盘子出去,把长棍拿开,又去村头上拉上一挂鞭,把牌位放到鞭炮中,再磕上几个头,就完成了。

现在,我有了那两个弟弟,我就不用去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请家堂的习俗。

介绍风俗的作文篇8

56个人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居,不同的饮食,不同的服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满族里的所有鞋子,上面都绣着花朵,当一缕缕微丝的风吹过去,那美丽的花,在摇曳的摆动着。在他们的民族里看了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我看来,那可是啧啧赞叹啊!满族的妇女的服饰原为宽松肥大型,镶嵌着不同的花纹大花边。在布料上,贵人和新妇女先用朱红、大红的颜色,中年的妇女喜欢藕荷色,青年少女喜欢粉色、绿色、月白色,长辈一般用深紫色,婆妇惟兰灰素色。旗袍布料多为绸缎,比较贫穷、农家妇女多用棉麻布料。

满族男人骑马时穿白褂子,这样不仅显出他们的帅气,而且还……

满族男子的帽子,夏天的时候戴着凉帽,戴着不仅凉爽,冬天的时候,戴着又厚又舒服帽子,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满族人是非常注重礼节。平时满族人互相见面时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的时候,要先行礼请安才能说话,以表示尊敬。

满族人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挂族也是满族的一种盛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在春节的时候每家都要在门楣上,窗户上挂旗,有的还贴上对联,增加了节日的喜气的气氛。

满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它是—朵鲜艳的花,它有其它民族没有的不同风俗,不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