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诗与路作文参考8篇

时间:2023-07-20 作者:Lonesome

文笔流畅、有内容、修辞优美的文章才是好的作文,优秀的作文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写的,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浙江诗与路作文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浙江诗与路作文参考8篇

浙江诗与路作文篇1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浙江诗与路作文篇2

站在历史洪流的浪头,我们不禁感叹世界变化发展之迅捷。时代的潮流不可抗拒地推进,人类大脑也随之不断更新思维。高速发展的现实,就必然导致了意识、幻想的进步。网络、虚拟现实,这些看似虚幻的存在因现实与幻想的矛盾而诞生,也因之走向了时代潮流的最前沿。

我们出生于信息时代,早也对这些科技幻想耳濡目染。感受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体味虚拟世界的异想天开。面对这般虚实交错,我想作为即将成年的高中生,应当理性地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

何谓虚拟?《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便是一种虚无,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参透道教虚无哲学的老庄之流,逍遥于天地,淡泊于生死,似乎是在虚实之间穿梭自如,有如云中翔龙、水中潜蛟。圣贤智慧之中的虚实不分,恰恰是看穿了虚实之间的本质,辨别其中的奥妙。可见认知虚实的本质需要智慧,需要我们在休养学习之中达到更高的境界。然而,此虚无非彼虚无,当今世界之中以科技为核心诞生的虚拟世界充斥着商业、利益和物欲,我们生于俗世之中亦非圣贤之士,仅是一念偏失,便可能沉沦其中。观世道,有太多人已经在其中断送一生。疯狂的电商竞争,造就的只有一个马云,以及在他的阴影之中无力挣扎的败者;急剧膨胀的游戏营销,带来的只是胜负一瞬的愉悦,却用青春年华来奠基、以荒废学业为基石。虚拟世界犹如漩涡,面对这般诱惑和残忍,我们虽无老庄之通透,但也要懂得自我克制,思知足以自戒,思谦冲而自牧,主动与虚拟保持一定的距离。

何谓现实?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大则昊天瀚海,小则微尘蝼蚁,我们生于现实,死于现实。人类在现实之中思考问题,理性思维得到张扬,才使我们从过去被宗教、封建所禁锢的生活之中得到解放,成就今天的多彩。然而,冰冷的心显得过于坚硬,人间亦需要幻想的浮华和浪漫的渲染。有时,人的内心在现实中的郁结可以通过虚拟得到释放。歌德几乎是以自己的情感生活为原型刻画了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年维特,十二点的钟声,痛苦的内心呐喊出最终的告别,维特用陨落的生命书写一段悲情之歌,然而这虚幻的生死,却又让歌德自己走出了他的悲怆,脱离自杀的烦恼,否则,人类文学史上将再无浮士德的传奇。现实纵然为生存之本,但是虚拟可以让我们看清自我、超越自我,感受“自己”这个标签下的意义,虚实之间,互不可缺。

人生在世,变化无穷,命运捉摸不定,而虚实之间的我们,不可仅仅追求冰冷的现实,也不能沉溺于无际的虚拟。我们需要取其中庸,交融虚实,通达人生智慧,穿梭虚实之间。这,才是人生之最啊。

浙江诗与路作文篇3

今天是春节,晴空万里,我们一家去了浙江南浔古庙游玩,哪里可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

首先,我们来到了辑里湖丝馆。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一棵150岁的广玉兰,不用想这里是多么悠久的呀!往里走就会来到一座古老的房子,一进门看到的是古代人做丝绸的工具,往左走会来到古时候人们养蚕的地方,再继续走会看到许许多多的丝绸,它可是展现了南浔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和南浔的蚕丝文化、丝商文化。出了辑里湖丝馆我们又来到了嘉业藏书楼、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宅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小莲庄。小莲庄始建于1885年,于1924年完工,占地27亩,其主人为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因其慕元末湖州藉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庄园内荷花池、假山、石桥与古亭相映成趣,和韵飘香,实为江南园林之结构,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头的时后,我们坐在船上,看着这美丽的船娘轻轻的划着船,穿梭在如诗如画的江南古镇中,听着两岸边各种叫卖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人间仙境中。

浙江诗与路作文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浙江的春节作文400字。”我的家乡在浙江,浙江有许多名风名俗和很多地区不一样。

春节是我国第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民风民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贴对联,放鞭炮和敲锣打鼓等习俗,作文400字《浙江的春节作文400字》。

腊月中旬的时候,鞭炮上市,商店里的老板进来了许多的鞭炮,有甩炮,飞天炮……有许多的小孩子去商店里购买鞭炮,生意非常红火,我们小孩子玩得高兴,老板就开心。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才,带有民族的的浓郁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的时候,传说这日是“杜老爷上天”这一天,因此家家都要祭杜神,请求他上天之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杜老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的善恶,一旦那家被告,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大罪减寿三百天。

除夕是指每年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过了那一天的十二点。我们就长大了一岁。除夕那天晚上,在我外婆家吃团圆饭,蔡很鲜美,有老鸭煲,美味的虾,还有好吃的羊肉。压岁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并勉励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不。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

浙江诗与路作文篇5

向往已久的暑假终于来到了,这不我们相约了同学准备一起去痛痛快快地游玩一番。

星期二的早晨,当太阳公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我便早早地起了床,一切准备就绪,终于出发了。我对浙江这个陌生的城市充满了好奇,一路上我一直遐想着它迷人的风景和秀丽的面貌。经过了大约三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莫干山脚下,放眼望去,翠竹遍山,树木葱茏,清泉径流。我们沿着“s”型的盘山公路一路颠簸着,由于山路弯弯曲曲,把车内的我们弄得一会往右挤,一会往左挤,差点儿把我和陈佳铭叠在一起了,太过瘾了!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半山腰,透过窗户,只见连绵起伏的梯田就像一波一波的绿色海浪在山坡中荡漾;另一侧的山坡上,一棵棵高大的树木直插云霄,巍然的屹立在高山之上,就好像是山林的守护神。不知不觉中我们便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往下看,迷雾缭绕,山下大片大片的绿色在阵阵白雾中若隐若现,自己仿佛处在仙境之中。远处的小瀑布飞流直下,撞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水花。半山腰中的古朴农庄建筑为这壮观的场面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莫干山的风景可真是美妙呀,夜深人静,我躺在酒店的床上,期盼着明天快点到来......

浙江诗与路作文篇6

这些天我们去了浙江温岭,素有“画中镇”之称的千年阳光镇—石塘镇。石塘镇就是新千年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首照地,千年曙光碑巍然屹立于曙光园中心,永志纪念。早上9点半左右我们开车去了石塘镇码头,包了条船,出海打鱼,当然不是我们自己打啦,是船主帮我们打的,但打上来的鱼归我们所有。因为怕晕船,我们基本上都吃了晕车的药,结果船是没晕,而1个多小时的成绩不咋的,只钓上来一点点鱼,但供我们吃是足够了。

中午12点左右我们带着自己的成果去码头附近的餐馆吃饭,第一次品尝刚打上来这这么新鲜的鱼和虾,感觉真是不一样,即新鲜又味美。

吃完午饭本来想去雁荡山的,可听带我们的当地人说这里有一个硐很值得去看看的,即方山—长屿硐天。长屿硐天是自南北朝以来,连续1500多年人工开采石板后形成的石文化景观,千百年来开凿留下的28个硐群,1314歌洞窟,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壁长廊,虽是人凿,但宛若天成,让人叹为观止。

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只游览了一个观夕洞。进入洞后,我们大呼惊叹,以前看过很多自然形成的溶洞,但开采石板留下的洞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些洞是口小肚子大,为了能把石板运出来,就在洞边再开一个洞,才把石板运出来,简直不可思议。景区内有亚洲唯一的一个自然“岩洞音乐厅”;工艺精湛的石碗《硐天宝碗》(内口径2.53米,外口径2.71米,高度1.01米,容积2.39平方米)荣获世界吉尼斯之最;硐内有十几尊现人(运用就地石山)雕刻的观音;从观夕洞内往外能见到对面一座山的一尊完全就地取材,运用这座山上的石材直接雕刻而成的观音,总高有22.8米。

回家路上,大家感慨没去雁荡山,真的被千年古人的智慧所感动。

浙江诗与路作文篇7

杭州浙江杭州是我的.老家,说起杭州的春节习俗,那真是非常多,下面我就告诉大家我们杭州浙江杭州的习俗吧。

首先“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就是:开门炮。在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到处是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就是所谓"接年"。放“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思是可解除一年的晦气和倒霉,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大丰收。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说一些吉庆的话。一般鞭炮都是红色的,燃放后满地通红。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老杭州人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基本上是商家有的,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提高气氛的功能。

在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落花生叫长生果……。

这些就是我们杭州浙江杭州过年的习俗。

浙江诗与路作文篇8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就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就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就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就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就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就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就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就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就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就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就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拜岁"。先就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就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就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冲犯。正月初四,民间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与"死"谐音,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有忌。因"九"与"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都认为就是失礼。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在洞头,同样就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就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语云:"生儿魂幡竿,生女红桶宝"。意思就是说,生下儿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丧时举魂幡;生下女儿,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头等食品。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称为"压肚兜"。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就是糖果、糕点、荸荠等。旧俗,若拜年不去,就是断亲的表示,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

厅房布置:元旦日,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赤金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可)或大幅书画,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以红花,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钟,或摆大元宝。左右有一对大锡台(有的重百余斤,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锡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和红糖制成),插银花,缠彩红,上放几个横柑,象征财源进门。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类,在花盆上贴着写有"吉利"两字的红纸条,在长条桌和方桌前面,挂着刺绣的大红缎桌围,左右两角配置雕刻精细的金漆栏干,中堂两旁挂满书画。两边排列大坐椅和茶几,披上大红缎绣的椅披,几上放置几碟茶点。如客来,分宾主就坐,除供茶点外,有以漆绘木盘托江西茶盏进茶或莲子、桂圆等点心,也有汤圆、红枣。这日,连房间里的床帷、床额、被褥之类,都洗涤换新,连梳妆台及镜子,都披上绸缎绣花的镜盖,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阶沿上面,都挂起美丽的宫灯,只有前梁上挂着两对红纱灯,以示隆重。

新春开笔: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吉,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摆元宝:每户人家用红糖和糯米、籼米制成大小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凡就是家中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柜、抽屉、坛罐等等,都放上一个小元宝。

穿新衣: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就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小儿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今天却就是例外,有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儿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就是"抵御邪恶"的意思。现在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样式、质料更为鲜艳多彩,并向高水平发展。但穿新衣迎新年这一点就是不变的。

出行:正月初一出门,要选方向。先在灶神前烧香,然后拿一空锅,中放一勺,用力旋转,根据最后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后听见和记住遇见第一人所讲之话,以剪裁之(虚拟动作),意即取其一半,归来占卜,这叫"香卜",俗叫"卜剪听"。

喜口彩:每逢过年,温州一带民间喜讨口彩,只准讲吉利话,忌讲不吉利话。"亲戚酬酢,吉语生馨,即岁时送礼亦必加太平钱、万年青柏等事,否则指为一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