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写作在语文学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文能力是练出来的,平时需要多读多记,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作文篇1
抗疫“热搜关键词”诠释青春“中国精神”
#30后到00后的抗疫战士#、#90后00后占援鄂医护的三分之一#、#15岁少年国外独自背回1.5万只口罩#……一个个关于90后00后的“热搜关键词”横霸着微博热搜榜,一支支青年突击队奋勇向前,一个个感人瞬间,我们看到了90后00后刚毅果敢的身影。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如今,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新一代青年正在登场,他们的勇气、朝气、豪气,汇入全国各界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洪流之中,用肩膀扛起了责任,描绘了一股青春的“中国精神”。
#30后到00后的抗疫战士#在“传承”中挺起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
在抗击疫情一线,有一个数字特别值得关注: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当一场疫情如大考般来临之时,从84岁再战疫情的钟南山,73岁奔波一线的李兰娟,57岁用渐冻的生命与病毒赛跑的张定宇,到许许多多义无反顾奔向前线的80后、90后、00后,危难面前,我们看到每一代中国人都在行动,从30后到00后,他们用行动彰显着无畏、坚韧、奉献与坚守,“传承”着每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为大国战“疫“写下了精彩注脚。#30后到00后的抗疫战士#在这场举国战“疫”中,90后00后“绝不缺席”,他们或许还是父母和长辈眼中的孩子,但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看到“娇嫩花朵”变身钢铁战士,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总被保护的“孩子们”不惧不退、无怨无悔,事不避难地守护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在每一代的“传承”中彰显了青年担当,挺起着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
#90后00后占援鄂医护的三分之一#在“成长”中筑牢前线青春的长城
护士朱海秀拒绝在镜头前向爸妈报平安,她说“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就不能做事了”;2000年出生的刘家怡奋战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她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00后护士郭诗敏,在进入隔离点工作30天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说:“觉得自己不再是个稚嫩的孩子了。”……一场战“疫”,让90后、00后一瞬间“长大”,抗击疫情成为一次最好的“成年礼”,透过这些话语中令人震撼的胸襟和气度,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疫情给他们带来的“成长”。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一双双消毒开裂的手、一声声无畏前行的呐喊,年轻的身影逆行一线、敢打敢拼,担起生命的责任、冲锋向前,用满腔的热血和无限的激情温暖了这个寒冬,在战“疫”中尽情绽放属于90后00后的耀眼光彩。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在热血青春、不负韶华中“疫”起“成长”,用责任与奉献在战“疫”前线筑起了青春的长城。
#15岁少年国外独自背回1.5万只口罩#在“选择”中书写伟大爱国主义情?
“妈妈,我已经是中学生了,我是中国人,这个困难时刻,尽我所能为国家出力,为家乡做点事,义不容辞。”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为了运送口罩,15岁少年上演了一出“千里走单骑”。不单如此,我们还看到为了返回工作岗位,历时四天三夜,骑行300公里的95后女孩甘如意;90后小伙付文杰卖车卖房捐赠300万物资;美国留学生赵颖婧得知疫情发展情况后,第一时间捐助了所有实习工资……90后00后奋勇争先,饭圈女孩、帝吧网友为爱驰援,一幅幅战“疫”的图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次次毅然的“选择”,将当下青春的“蝶变”生动展示出来,让我们每个人都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看到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青年心中高高飘扬。知国,才能爱国,才能更好地报国,这次疫情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了一个真正的青春中国,前行路上,仍有重峦叠嶂,仍有狂风疾雨,但我们无所畏惧,因为新时代的青年定能在一次次“选择”中,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奔跑的英姿,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作文篇2
记录制胜之道讲好中国故事
——观纪录片《中国抗疫志》有感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战疫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记录制胜之道,传递众志成城的中国智慧,让命运与共的意识融入世界人民的心中。
纪录片《中国抗疫志》深度对话“疫”中人,他们或是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医护人员,或是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前线的志愿者,或是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的科研攻关者,或是身处“疫”中以身作则配合战疫的普通老百姓,还有许许多多以国家利益为先视大局为重的企业家、学者、专家等等,从“疫”中走来,披荆斩棘迎来春暖花开,他们就是中国战疫制胜的“独家密码”,也给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交出了一份抗击疫情的“最佳答卷”。
第一集:《人类新对手》——与未知较量,科研攻关传递“中国速度”。
战疫之初,面对未知,疫情就是战情,战疫就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同疾病较量,科学技术就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科研攻关者以战时状态奋力与时间赛跑,围绕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这一核心目标加快推进科研攻关,在病毒基因测序、病毒毒株分离培养、病毒溯源研究、检测试剂开发、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开辟战疫“先河”并不断取得进展,这就是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中国速度”。抗击疫情必须拿出“硬核”成果,战疫以来,科学家付出大量的精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找到病原体、研发出检测试剂、筛选出有效诊疗方法,并积极主动与国际社会加强交流合作,科研战线的中国实力不仅给战疫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也给世界抗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二集:《行胜于言》——与生命赛跑,疫情防控体现“中国智慧”。
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这是这场疫情给疫情防控带来的重大考验和挑战。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迅速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积极防控策略和措施阻断疫情传播,从交通管制、社交隔离再到封锁城市,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并通过一系列关键措施和严格管理对各类疑似感染人群“应收尽收、应管尽管”,团结一心、迅速行动,有效阻断了疫情的蔓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疫情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是坚持担当作为、为人民而战的“中国智慧”。与生命赛跑,行胜于言,一次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华民族用智慧和担当证明了中国治理体系的生命力和正确性,并为世界抗击疫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中国经验。
第三集:《这里是武汉》——与疫情斗争,战疫前线讲述“中国力量”。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城市里汇聚了千千万万英雄的人民。作为战疫前线,这座城市的“心理历程”就是中国战疫的生动体现,他用朴实无华的勇敢给世界讲述了磅礴的中国人民力量。面对病毒,武汉人民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战场对抗疾病,他们的坚强就是中华儿女赢得这场战疫的关键。封城后的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的需要,他们用坚忍不拔、努力奉献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为之感动、为之赞叹。与此同时,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基层工作者、志愿者……他们慎终如始用血汗为中华民族筑牢防控的钢铁城墙,舍生忘死、日夜奋战,他们不愧为英雄战士、不愧为希望天使。与疫情斗争,这就是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中国力量”。
未完待续……
讲好中国故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四集《命运与共》,与世界共战,全球抗疫彰显“中国担当”,第五集《疫情之后》,与未来对话,复兴路上风雨无阻。
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作文篇3
感悟抗疫斗争中的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应当说,这次抗疫斗争,检验了我们党的组织力、领导力,检视了党员干部的向心力、战斗力,证明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力、凝聚力,抗疫斗争让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更加熠熠生辉、炫彩夺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发扬光大,熠熠生辉,广大党员干部就要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各种危险困难和挑战,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斗争精神,百折不挠、激流勇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懈奋斗。
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作文篇4
聚焦“三轨迹”讲好“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故事
无论是战疫还是战贫,全体党员干部把保障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排查、宣传、监测、督导……形成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任何时期的宣传工作都离不开媒体记者、编辑、播音员、通联员、大平台等几方合力协作,让“做思想工作”和“做实际工作”真正实起来强起来。
纪录片《见证》上线一天热播破千万,在无数次泪目时,我们更要思考现在应该做些什么。结合国际国内抗疫时势,由近到远、由面到体、由静到动,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大爱之音,真正落实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目标任务。
由近到远,用好赓续传统“传声筒”。共抗疫情的集聚速度之快、组织力量之大,是中华儿女代际传承在血脉联系中的优秀传统和精神自信,是中华民族红色基因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亘古不变的真理。要在宣传主阵地上持续发力,借助新闻发布会、“两微一端”各媒体平台,汲取红色资源正能量,把握当下国内持续向好防控态势,为政策部署、方案经验呐喊鼓劲、宣传造势,推动构建积极向上、安全清朗的舆论环境。另外,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宣传中国医护人员和科学团队在疫苗研发、中医药防病治疗、临床诊治、预防感染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共享“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大国方案和经验,向世界方向传递出、彰显出大国温度和大国风范。
由面到体,铺设中国故事“投影仪”。《见证》让我们再次看到医护人员、下沉干部、普通群众志愿者等在这场战疫中汇聚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榜样故事,把在医疗救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人物挖掘出来,助力组织考察识别干部,“火线”吸收党员,从而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做到宣传一个、激励一片的示范带动。要用好百姓宣讲、喇叭“喊话”、“指尖”平台宣传身边人身边事,弘扬爱国之情,激荡奋进之力,广泛引起同情共鸣,在提升思想高度上积极实践,把稳正确方向指导实践。要真实刻画鲜活生动的榜样形象,落实一线防控政策倾向、福利待遇、工作补助、健康保障等关怀激励,推动形成育德于心、实干有得的价值导向,在“标杆”道德建设中汲取前行正能量。
由静到动,设置社情民意“监测仪”。42000余名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爱岗敬业、义无反顾的逆行驰援为战疫注入了强大动力,这种精神对我们而言,决不是静态的,是具有磅礴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力的。人民的利益从来都是我们党决策部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社情民意、大事小情,能够有效推动宣传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要深入基层一线宣传落实《关于聚焦一线贯彻落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措施的通知》,到群众身边去,以民意来推动宣传常态化,用民情来倒逼宣传改革创新,站在力量最前沿汇聚正能量,做基层“扎得深”、民声“听得见”的服务者。同时要发挥宣传监督作用,以医疗卫生机构主体“对象不精准、执行不严格、工作不规范、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导向,悉心甄别数据信息,提高“谣言病毒”辨别力,延伸辟谣触觉,借助官方平台及时公开公示,回应民生关切,维护好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
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作文篇5
中国战“疫”诠释“中国精神”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华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大严峻考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度上,14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不屈不挠、英勇战斗,书写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抗疫故事”,更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诠释了“中国精神”。
这精神是创新不停、求索不止的伟大创造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以辛勤劳作、开拓创新为基调,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从诞生无数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到发明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从创作伟大文艺作品、书写震撼人心的历史史诗到建设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再到当代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延安精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中国人民创新不停、求索不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研工作者和白衣战士们夜以继日、齐力攻坚,注重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迅速分离出多株病毒毒株并测定全基因组序列基础上,注重从可诊、可治、可防、可控方面下功夫,从单纯性治疗到“中西医结合”并重治疗,治疗效果、治愈率明显上升;从检测试剂数量精度都极度不够、到目前已有14个检测产品获批并用于临床,整体检测水平显著提高;从定点医院设置到方舱医院的拓宽充容,增加床位的同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从“人工”监测体温和消毒消杀,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大量应用,比如:便携式可穿戴智能头盔,实时监测、预警人员发热状态;“小护士”机器人自主导航进行喷洒消毒、派发药品等等提高防控效率。每一次这样史无前例的向前推进,每一次这样异常艰难的攻关进步,无不是中国人民超强的创新意识和求索不止的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更为全人类打赢这场战“疫”贡献“中国智慧”。
这精神是壮丽逆行、攻坚克难的伟大奋斗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久、生生不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万千磨难中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深入骨髓、相生相随,成为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基因。
这精神是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伟大团结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是56个民族相濡以沫、精诚团结,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让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这精神是坚定信心、执着奋进的伟大梦想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历史上,中国人民始终怀揣梦想,不懈追求。近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坚忍不拔、坚定信心,百折不挠、顽强拼搏,一直在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和追求而持续努力。
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作文篇6
解读中国抗疫密码“china”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当时已入夏,我们听到的是窗外鸟鸣虫唱的声音,嗅到的是花开恣肆的香气,看到的是整个中国按下“重启键”的样子,感受到的是华夏儿女为美好生活奔跑的澎湃激情。
年初的那场新冠疫情,是一场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接力赛、生命与病毒之间的搏击赛,让我们以奋力坚守的定力和一往无前的冲力谱写着感动世界的最美篇章。延期两个多月的全国两会顺利召开,既是一次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大会,同时也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的显著标志。在国外疫情形势还在不断扩散的当下,我们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成果,有媒体用“china”这个英语单词中的“c”“h”“i”“n”“a”几个字母来为中国抗疫经验作注脚。
h——help是用心帮、全力助,因为四海皆兄弟。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中华儿女在疫情当下展现出空前的凝聚力,我们把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含义无限放大,四万两千多名医护人员毅然奔赴湖北,19个省份对口援鄂,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在全国各地上演。白衣天使们化身成一个个钢铁英雄,身披铠甲逆行出征,尽管前方有着看得见的危险,尽管后方还有深爱自己的家人,但是因为“同胞有难,我必支援”的信念支撑,他们勇敢地、无畏地在请战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生动地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是团结的民族,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肝胆相照的民族!
i——immediate action是闻令而动、分秒必争,因为初心使命。中组部发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声令下,医务工作者、社区干部、下沉干部、公安干警等中的党员同志们把初心记在心里,把使命扛在肩上,“我先去”“让我来,我家里没人需要照顾”,一句句铿锵的话语是对于病毒最有力的反击,一个个坚守的背影是对人民最坚强的守护,这一刻党徽的光亮把华夏大地映照得夺目动人,坚定了所有人的抗疫信心。
a——altogether是在一起、不放弃,因为万众一心。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疫情暴发的时候,武汉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岛,武汉人民也不是孤独的人民。在九千多万党员的带领下,14亿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军民同心、干群合力,手牵着手、肩挨着肩,伴随着神州大地由灰白到碧绿的季节更替,我们把《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唱得越来越洪亮,我们把胜利的火苗烧得越来越旺,把一个一个“我”变成了“我们”,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了“可能”。相信,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定会夺取最终胜利!
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作文篇7
“抗疫白皮书”彰显伟大“中国精神”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7日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全文约3.7万字,真实记录了中国抗疫艰辛历程,详细描述了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措施,表明了中国在全球疫情面前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立场。
新冠肺炎治愈率达94.3%;总医疗费用13.5亿元全部由国家承担;全国共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仅口罩就出口了706亿只……白皮书中的一个个数字,凝结着14亿国人共同的抗疫记忆,在这场严峻考验中,中国人民心手相牵,用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中国精神”,共同书写出了经得起历史检验、温情而坚定的“中国答卷”,展现出了让世人瞩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鲜明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白皮书指出的,中国采取一切措施,不计一切代价,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从清底摸排“四类人员”,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到精准救治重症患者,“一人一案、专人专护”;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争分夺秒、不舍昼夜,到基层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日夜值守……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患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抗击疫情的斗争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真正彰显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追求的“中国精神”。
同心合力、众志成城,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大“中国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疫情暴发后,全国坚持一盘棋,统筹各方面力量支持疫情防控,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10天建成有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有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10余天建成共有1.4万张床位的16座方舱医院……在危机时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再次明白无误地展露在世界面前。抗击疫情的事实再次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突出特征,是我们战胜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的不二法宝,是我们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强大“中国精神”。
守望相助、万里为邻,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中国精神”。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白皮书指出,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肩负大国担当,同其他国家并肩作战、共克时艰。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在继续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力所能及为有关国家提供援助,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举办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中国以一系列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出了中国担当,为全球抗疫合作贡献了中国力量。抗击疫情的事实再次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始终用透明而自信的行动,为世界的美好繁荣不懈奋斗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