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审题写出的作文才是优秀的,在写作文的时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写作技能,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煮米线作文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煮米线作文篇1
今天,我们来到成都沙湾,那里有一家“云南过桥米线”小店。听说那里的米线特别好吃,我们也去那里尝一尝。
来到沙湾,远远就看到店面上的字牌,很显眼。来到店前,店面不是我想象中的宽敞。约40平方米,可容纳60~80人用餐,由于那里的米线味道独特,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走进店内,看见老板娘手忙脚乱地招呼着每位客人。顾客先买好,老板娘均发一个牌子,上面有编号。顾客自己找座位坐下。服务员依购买顺序,将煮好的米线送往客人面前。
我们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几个空位置。服务员把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端来了。里面有红红的牛肉`黄黄的酸菜`白白的过桥米线等,颜色非常鲜艳。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啊,真好吃!牛肉不是很硬,煮得很烂,吃起来味道很香。米线细长细长的。而且这种过桥米线不像其它米线,很粗,一煮就断的。听见妈妈说:“这汤真好喝,清香味。”我也忍不住尝了一口,啊,好烫,把我的嘴巴给烫了。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把汤倒一些在小碗里,凉一会儿再喝。这办法果然很好,汤不烫了。细尝一下,真的很香,好喝极了。我们都大口大口地吃着。没等我们吃完旁边就有人等着座位了。我们抓紧时间吃完,把座位让出来,给别的客人。
云南过桥米线真是名不虚传,太好吃了,色`香`味俱全。下次去吃的时候,我一定叫上我的好朋友们一起去!
煮米线作文篇2
夏夜,蝉声依旧。燥热的空气飘浮着,吸进去,鼻腔里还有灼炽感。
街上,行人很多,白天炙热的阳光和持续的高温带来剪不断的烦躁。一排排的店铺伫立在街边,好似盔甲中的软肋,美味又难得。
两边的店铺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燥热中扑面而来;月色朦胧在昏黄的灯光上。吆喝的声音弥散在含有香味的夜气中,我不禁自失起来。
最惹眼的是一家米线店,朴实的砖瓦隐藏不了幽远的香味,香味好像是炮弹,爆炸在空中,在心中,在眼中,挑战着我的味蕾。我疑心梦中追寻的味道就在这里。
老板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腆着个大大的啤酒肚,腰上围着一条零星点缀着油渍的白围裙。然而,煮的米线却不賴。
“厨师的汤,唱戏的腔”。浓醇的骨汤,顺滑的米线,加上酸甜的配菜,终是成就了一方美味。
烤炉上的火还在冒腾,砂锅中的水还在沸腾,朦胧的烟缓缓上升,愈变愈浅,渐渐地隐埋在空气中。
老板手一伸,一放,顺滑的米线便流进锅中,随着气泡舞蹈。老板右手拿着勺向盆中一挖,一小块猪油便溜进锅中,浓醇的骨汤上泛着油光,像是镶嵌在夜空中的星星,明亮。左手也马不停蹄地挖着各种配料:玉米、肉片、笋干。火苗在锅底不安分地跳动着,晶亮的米线经过了清水的洗涤,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光。老板用长长的竹筷牵起米线,在冒着气泡的锅里上下搅动翻飞。不多时,揭开锅盖,骨汤浓郁的香气顺着米线繁复的纹路向下飘来。老板脸上露出了然的笑容,将米线盛入碗中,动手撒上青绿的葱花,一落进碗中,葱花便晕开了一层浓绿。
随后,老板还在汤中卧了一个蛋。老板笑眯眯地将砂锅端上桌来:“小姑娘,你的米线好了。”
风扇不停地转着,可能是很旧了,还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灯光照在热乎乎的米线上,我用筷子挑起一绺晶莹透亮的米线,米线在筷子上绕圈,一圈又一圈,绕到最后米线突然都从筷子上滑落到碗里,带起碗内一阵飞珠溅玉。
外面行人依旧,我享受着丝丝凉风,吃着米线,顺滑的米线总是能顺着咽喉滑下去。我疑心这里是梦,安详又愉悦。
一碗热腾腾的米线何不是夏日火热热的记忆呢?
耳畔又是一声吆喝声!
煮米线作文篇3
20xx年寒假,我来到著名的春城—昆明。昆明四季如春,到处鲜花盛开。
大年初一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昆明独具民俗特色的民族村,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展风姿。每个村落都有各自特色的工艺品和小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过桥米线。过桥米线不但历史悠久味道鲜美传天下,而且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流传至今。
传说有一位秀才在蒙自县南湖小岛读书,秀才的妻子每日都要经过石砌的小桥给丈夫送饭。一日,妻子挂念丈夫读书辛苦,炖了一只又肥又大的母鸡,装入罐中准备给丈夫送去。由于中途有急事要办,耽搁了一些时间。当她办完事发现汤罐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是厚厚的一层黄油覆盖汤面,起到了隔热保温作用。她喜滋滋地穿小道,走石桥,来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往热鸡汤里侵泡后盛出,秀才吃过十分满意。人们为赞誉这位贤惠聪明的妻子,便将这种食品取名“过桥米线”。
想到这,一位穿白族服装的阿姨端来一只大瓷碗,迎面飘来诱人的香味。我眼睛直勾勾追随着大碗放在我的面前,汤面上漂着红红的辣椒油,绿绿的韭菜叶镶嵌其中。热汤是店里的老汤,通过长时间熬制,汤色白嫩,香气扑鼻,独具特色,忍不住食欲大增。汤内还可以自由添加,放入鸡肉、猪肝、鱿鱼、海参、蔬菜等。用筷子伸进碗里探路,米线中搭配有豌豆尖、菠菜、豆腐皮、肉丁等辅料,真是色、香、味俱全啊!香味已经刺激了我的味蕾,嘴巴一直在咽口水了,忍不住大口品尝起过桥米线的滋味了。鲜美的汤汁进入口中,咽至咽喉,进入肚内,只知道一个词,好吃。豌豆饼是配着米线吃的,这种饼子被烤的金黄金黄的,咬一口酥脆无比,口齿留香。这样的米线恐怕只有到了云南的白族店才能品尝到正宗的味道吧!结账时,店员邀请每一位吃过的客人留言,我不假思索的.写道:“下次我一定还来吃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滑嫩爽口、原料地道、配菜丰富,现在想起它的滋味还回味无穷呢!
煮米线作文篇4
一说米线,大家一定首先想到那闻名遐迩的云南美食“过桥米线”,这也是我在今年春节期间举行的“20xx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上看到“高楼米线”时的第一反应。
那天,当我和爸爸妈妈走到写着“高楼米线”的展台前时,一眼就见桌上放着的四个玻璃罩里的雄鸡、牛、茶壶、碗生动逼真,每件作品洁白晶莹、玲珑剔透,展台前吸引了许多人围观议论。距离稍远时以为那作品是由白色铁线编织出来的,凑近了细看才发现整件作品都是由一粒粒大米头尾相连粘接而成。这时我才明白“高楼米线”是指将米粒拼接成工艺品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
在一片惊叹声中我和妈妈挤到作者陈国锐叔叔跟前询问了一些问题,陈叔叔简单跟我们讲述了“高楼米线”的由来与历史,并现场演示将米粒粘接成三角体。回到家意犹未尽的我又请妈妈帮忙上网搜索了有关“高楼米线”的资料,原来这“高楼米线”可是全国独有的一项绝活呢。它起于明末清初时,当年是长乐高楼村陈氏宗祠每年正月十二敬祖时供奉所用。
哪知流传三百多年后却在建国初期由于大型敬祖活动被限制而渐渐失传了,直到近70年后才由长乐高楼村的陈国锐叔叔历尽艰辛将它复活。新闻报道里说陈叔叔为了让曾经辉煌的“高楼米线”能够重现人间他翻阅了许多历史资料,不断询问村中的老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尝试各种米和胶,光选米粒就尝试了近20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陈叔叔经过不断地制作和尝试,终于掌握了“高楼米线”的制作技艺。在他的巧手下一粒粒大米幻化成花鸟虫鱼,令人叹为观止。成品做出来了,可米毕竟是食物,不能长期保存。陈叔叔目前又开始尝试各种能让米线成品长时间保存的方法。在一边试验一边制作的同时他还编写了教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米线技艺、参与进来,与他一起将“高楼米线”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它更有影响力。
看完了陈国锐叔叔的故事不由地让我对他升起一股敬佩之情。他身上的那股锲而不舍、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煮米线作文篇5
吃过过桥米线吗?说起它,还有这样一段传说:有一位书生因为苦心读书,常忘记吃饭的时间,他的妻子想出一个办法,把米线烧热了,上面浇上厚厚的油保温,这样等书生吃时米线还是热的。因为妻子每天送饭经过一座桥,所以就起名为“过桥米线”。
记得我第一次吃米线时,服务员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浓浓的香气便扑鼻而来,接着她又给我们端来了七、八个小碟子,有鸡肉、蛋丝、生鱼片、小虾、青菜等……满满地摆了一桌。咦!这肉是生的可怎么吃啊?我正疑惑不解时,妈妈已把肉片、鱼片氽入滚烫的汤中,只见她轻轻一搅,顿时,那些生鱼、生肉片变得玉兰片似的雪白细嫩。然后,妈妈又依次放入小虾、青菜、米线、卤蛋……她告诉我:得趁汤最高温的时候,将生片烫熟。我连忙学着妈妈的样儿将肉片等放入汤中,红、白、黄、绿交相辉映,我深吸了一口,真香!就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汤,“啊——”我的舌头被烫麻了。妈妈笑着告诉我:“汤的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油,看上去没一点热气,其实,烫得很呢!”抬头瞧瞧爸爸,像猪八戒吃西瓜似的,稀里哗啦,大半碗已经下肚了,头上直冒热汗,嘴里却连连说:“真爽啊!”我也不甘示弱,可米线似欺负我年幼,一会儿像“小鱼”似的,潜入碗底和我捉迷藏;一会儿又像一个“跳高运动员”般的,蹦到我的额头上,让我颇费周折呢!
第一次吃米线,“伤神”(道序繁琐)又“伤身”(烫了舌头),正因如此,那浓郁的鲜味,细滑、柔韧的口感更令我印象深刻。在我看来,天下美味,非过桥米线莫属!我爱吃过桥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