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家规的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2-20 作者:lcbkmm

心得体会可以把实践中的主观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要想更好地表达自我,写心得是最直接的途径,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立家规的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立家规的心得体会6篇

立家规的心得体会篇1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即:做好事,当好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立家规的心得体会篇2

我们告别了安逸享乐的寒假生活,开始了暂新的校园生活,迎来了“新起点,新希望”。开学的第一天,我们一如既往地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这次课以“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为主题,通过介绍赵一曼家书蕴含的爱国情怀、杨启发家庭培育的敬业家风、李元成全家恪守的诚信家道、罗必炎一家践行的友善家训,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什么是家风、家训?如何把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说的是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占据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首先传承的家风。罗必炎秉承孝老爱亲、多行善事的家风家训。他任劳任怨地悉心赡养亲、继、养父母8位老人,用大孝情怀教育子女,四世同堂的家庭重德重孝、相亲和睦。他的事迹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小时候我经常在爸爸、妈妈地怀里撒娇,总是不停地许诺:我长大了以后一定要让你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平日里,每当我吃过饭后,经常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爸爸、妈妈却在忙碌地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他们总是先让我品尝,我却习以为常地拿起来就吃;我一旦生病,爸爸、妈妈便忙前忙后,百般照顾,而他们身体不适,我只能问候一下,也没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开学第一课》的观看,使我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诚实、孝道、勤俭、诚恳”等优秀家风熏陶。今后,我会用好的家风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立家规的心得体会篇3

家风,是潜移默化的。具体的从小事做起,乘车让座给老弱病残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小教育的能时时做到,但是不好的教育也有不让座还大打出手的例子也有。作为家长,从小教育孩子要与人为善,以和为贵,为人诚恳,做事要认真,不能贪图享受,不能与人过高的攀比,更不能超越法律道德的界限。

经常告诫他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关爱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遇人需要帮助时,要挺身而出,做敢当的人。遇见长辈要有礼貌,应该主动打招呼。做错事的时侯,要勇于承认,不能撒谎。如果家长知道孩子“知错不改时”,也应该做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道理告诫他们,不要等到无法收场时后悔莫及,让他们从小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总之,无形中好的家风的养成,是正能量的传递,也是以后对自己教育的回馈,我们要世代相传,引导给予孩子好的传统教育,不要过度的宠育孩子。

前段时间电视上一直在放着家风这个话题,说每个人的家里都要有家风和家规。我是根据新闻上的专题,来写这篇文章的。现在大家都很注重家里的风气,风气的范围有大有小,有国风、也有班风,今天就来讲一下这个家风吧。

所谓的家风就是自己家里的风气,家里的风气好不好就会影响到子孙后代,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家风也分为好几种,在家里做的事、在家里做家务等等,在家里做的事情的是好家风。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家规很严格的,所以家里的规则必须要严格遵守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家规也叫家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指家庭的规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讲规矩。

最后,我觉得好的家风和家规每个人都要严格的遵守,我们小学生也要自己遵守好的行为规范,讲规矩,要正义。

立家规的心得体会篇4

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曾经居住在现在的江苏吴县。他,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的求学经历十分坎坷。别别人在赏灯品酒中能够找到他们的欢乐,而他,只有在阅读四书五经之中,才能找到他的欢乐。范仲淹平时凌晨舞一通剑,糊糊涂涂的睡到半夜,吃几口饭,便开始研读一些经文和一些古人所留下的诗篇。对于读书,范仲淹是那么地如饥似渴,除了读书,范仲淹没有任何特别感兴趣的爱好。

范仲淹每天清晨都要煮好一盆粥,待粥冷凝后,便用刀割成几块,早晚各取两块,就就着咸菜下肚。夜深人静,窗外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而他,还点着一支蜡烛,他努力地使自己清醒一点,可阵阵睡意向他袭来……

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那个朋友见范仲淹过得实在不好,就派人端来了一些好菜。可是,几天后朋友又去看他,之见那菜丝毫未动,都已经发霉了。朋友十分生气,就说:“君子不吃小人之食,难道你在贬低我吗?”范仲淹忙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如果我吃惯了这些好菜,就吃不惯这些粗茶淡饭了。”

在苏州的天平山上,还有一个范仲淹的雕像呢!每每看见他的雕像,我对他的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范仲淹是一个逆境成才的典范。他的爱读书和不虚荣,终于让他成为了北宋的大诗人。

立家规的心得体会篇5

“为人堂堂正正,莫忘勤慎诚勇”、“百事孝为先,做事意为坚”、“处事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近日,宜兴市谈家干社区的144名党员向社区递交了自家的家训,100多条家训记录由社区统一归类张贴,接受群众监督的同时,供社区居民共同学习。

推动领导干部立家规、共产党员正家风,这是宜兴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打出的一张“特色牌”:通过创设多样化载体,创新开展“清廉家风润万家”主题活动,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将爱岗与爱家结合起来,培育良好家风,推动文明家庭、廉洁家庭建设,在全市形成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的良好风尚。

让“党员家庭”挂牌亮相,以党员带动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是“立家规、正家风”的一大有效形式。官林镇笠渎村是宜兴最早实施党员家庭挂牌亮相的单位,如今,农户门上挂着的“党员家庭户”牌子可谓是村里的亮点。“党员身份被亮明后,村民们都知道,谁家有急事、难事,只要看见这块牌子,就能找到党员帮助解决。另外,主动站出来支持村里工作的党员也多了。”村党总支书记宗达仁说道。党员陈海年的家门口有块菜地,去年村里计划把他家门前的道路拓宽,他觉得家就在村口,道路改造对他家作用不大,拓宽后反会让自己的菜地少一块。但今年挂牌后,他主动到村委要求修路,还以身作则,劝说周边的村民把菜地让出来支持道路建设。目前,该道路改造已顺利进入招标阶段,不久将开工建设。

而在徐舍镇美栖村,1130户村民的家门口都挂上了“德正尽心,惟勤惟俭”的家训,倡导村民要为人公正、做事尽心、工作勤劳、生活节俭。村民之间展开相互监督,村里成立评比小组,定期举行“美德之家”、“好儿媳”等评比,并将典型事迹上墙,供村民学习,营造住有美居、行有美德的良好氛围。

立家规的心得体会篇6

一句家规家训,几代世风余韵。即日起,由市纪委机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举办的“我爱成都·天府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面向全市评选经典家训家规,征集优秀家风故事。一个家庭凝聚一座城市的厚德,一句家训贯穿几代人修身齐家的信念。

家风是什么?杨树桐先生在他的《家风漫谈》一书中这样解释:“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品德。”一个家庭或家族,可以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也不是一人一时一事就能建立,必须依靠家庭家族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人人建设,世代弘扬。其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长辈。

良好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养。在今天很多人都忙于工作、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理当值得我们深思,这不是因为时间与距离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们忽视了家风的力量。良好的家风,能成就孩子一生;而这种熏陶,最好从孩提时代就应开始,你从小给他灌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观念,他就可能养成“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维,良好的家风伴随孩子一生成长。

从我自己的成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良好的家风对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而从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更加感到,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更加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