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教案都是一次自我学习的机会,在制定教案时,教师应考虑到课程的整体结构,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和进度,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班游戏教案与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小班游戏教案与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练习从高处向下跳,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
活动准备
1.宽敞、平坦的场地。
2.自制青蛙胸饰(幼儿每人1个)。
3.教师用自制青蛙妈妈、小蛇胸饰各1个.
4.蚊子图片若干(散落放置在"池塘"里,幼儿每人1~2张)。
5.凳子(高20~40厘米,充当荷叶,幼儿每人1个,教师1个6.儿歌(见游戏资料)
活动过程
教师戴胸饰扮演"青蛙妈妈",带领全体幼儿扮演的"小青蛙"走到"池塘"周围,各自找到一片"荷叶"(凳子),站上去休息"青蛙妈妈"和"小青蛙"一起说儿歌:"小青蛙,捉害虫,轻轻跳进池塘里,啊呜啊鸣吃个饱。""小青蛙"听到"吃个饱"后,马上从"荷叶"上跳到"池塘"里,弯腰捡起一张蚊子图片,捉"蚊子"吃另一名教师戴胸饰扮演"小蛇",游(慢跑)到"池塘"里"青蛙妈妈"看到"小蛇"游来了,对全体"小青蛙说":蛇来啦!小青蛙快快站到荷叶上。""小青蛙"听到了,马上把手中的"蚊子"扔到"池塘任到一片荷叶"上去站好。"小蛇"抓不到"小青蛙",游出"池塘游戏可反复进行。
游戏规则:
1.当"青蛙妈妈"说到"吃个饱"后,"小青蛙才能跳到"池塘"里。
2.听到"蛇来啦","小青蛙"马上回到"荷叶"上站好,否则会被"小蛇"抓走,停止一次游戏
3. "小青蛙"每次只能到"池塘"中捉一只"蚊子子
指导建议:
1.此游戏适宜在宽阔、平坦的软地面上进行。"池塘"的.大小可以根据本班幼儿人数进行调整
2.凳子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如平衡木、地垫等高度可以根据本班幼儿实际能力调整
3.幼儿向下跳跃日时扌,教师要提示幼儿轻轻跳进"池塘"里。
4当听到"蛇来啦"时,教师要提示幼儿注意安全,踩稳凳子再上。
5.扮演"小蛇"的教师要慢跑着去捉"小青蛙"同时注意保护幼儿安全地踩到凳子上。
6.游戏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反复进行。儿歌小青蛙,捉害虫轻跳进池塘里啊鸣啊鸣吃个饱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学习、掌握青蛙跳的姿势,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并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小班幼儿对模仿动物比较感兴趣,幼儿一般模仿的都是小白兔、大老虎等,模仿小青蛙对幼儿来说比较新颖,可以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兴趣,在选材方面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活动前我准备了大荷叶和“害虫”。在准备部分,我扮演青蛙妈妈来找我的蝌蚪宝宝,带领宝宝做手部、腰部和腿部的运动,宝宝从蝌蚪变成了青蛙。准备活动是为内容服务的,我设计的准备环节与内容一致,这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不足之处,青蛙喜欢蹲跳,如果加上了蹲跳动作,准备活动可以更好。
基本过程我主要设计了小青蛙练本领,我先带领幼儿去荷叶上玩,先示范青蛙怎样跳,然后再进行动作讲解,边讲解的时候幼儿边做动作,然后幼儿自由练习。运动后请幼儿坐到荷叶上面休息,休息时告诉青蛙宝宝最大的本领是捉害虫,请幼儿学习捉害虫的方法,幼儿学的非常认真,积极性很高,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幼儿练的过程中有些幼儿姿势做的不到位,我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情趣中,使气氛达到了xx。整个活动比较符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发展了孩子的协调能力,齐心合力消灭害虫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这次体育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身体,掌握了技能。本节课始终贯穿于游戏中,使活动生活化,便于孩子接受,避免了枯燥乏味,把体育活动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活动。
不足:
1.过平衡桥时教师没有示范,幼儿比较三随意。
2.语言不够童趣化。
3.害虫贴的太高了,幼儿很难捉到,应该降低高度。
小班游戏教案与反思篇2
学习目标:
锻炼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
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轻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播放轻快音乐,幼儿随意走动。
2.当老师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准说话、二不准动,三不准露出大门牙”时,幼儿便要停止动作,做出一个喜欢的造型(如模仿小动物),并保持身体静止,看谁坚持的时间??
3.可以让先动的小朋友表演节目,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活动建议:
幼儿熟悉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后,可以由幼儿组织活动,以增强幼儿参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组织能力。
组织者可故意做滑稽的动作或说幽默的语言,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并进一步考验小朋友的身体控制能力。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下来,其实还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和反思的地方。有的幼儿在玩木头人的时候,坚持没几秒,就开始动来动去,觉得很好玩。我就有些着急,提醒乱动的幼儿,木头人是不能动的哦。但是,时间稍长,更多的幼儿也坚持不住,开始微微动起来。在活动到这种过程中,我及时分析自己的行为,对遵守规则、表现良好的幼儿给予关注和表扬。在再玩“木头人”这个游戏的时候,我就注重欣赏和关注孩子的造型,夸赞好的造型,来肯定孩子。几个调皮的孩子慢慢地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行动,不再因为得不到关注而表现出混乱。
小班游戏教案与反思篇3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有用的鞋子”前两个阶段的一系列活动,我们了解了幼儿对鞋子的已有认知经验及兴趣点,较好地调动了家庭资源,获得了家长对活动开展的支持与帮助,促进幼儿的学习能与环境产生积极互动,幼儿常常会自发地在鞋柜前玩起买鞋的游戏。
伦伦说:“你们看哦,没有这么多的鞋,我们来卖鞋么?我当卖鞋的人,你们来买鞋~~~”
我们认为,可以让孩子尝试为自己买鞋,亲历购买过程中的社会性交往行为,丰富其生活经验,进一步深入的开展。于是,我们设计了探索性游戏“我来买鞋”,目的是“鼓励幼儿尝试为自己选择合适的鞋子;启发幼儿大方、自然地与他人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培养幼儿整齐摆放鞋子和正确穿脱鞋子的良好习惯”。我们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游戏,在方式上以“选鞋——试鞋——换鞋——买鞋成功”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游戏的始终。这其中渗透着幼儿自组选择、交流感受、体验快乐情绪、分享穿新鞋的喜悦等。例如:第一次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鞋,突出了情感态度的目标取向,并且通过穿一穿的体验、感受,让幼儿发现问题:“选来的鞋虽然好看,但不一定穿着舒适,怎么办?”引导幼儿在这个认知冲突中进一步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换鞋。接着再一次选鞋、体验、交流、分享,最后到买鞋成功。
在游戏过程中,注重调动幼儿与环境、与材料、与周围人之间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从自身的认知冲突中去发现新问题,并且想办法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一、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为自己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
2、引导幼儿大方、自然地与他人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
3、培养幼儿整齐摆放鞋子及正确穿脱鞋子的良好习惯。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二、活动资源:
1、环境创设“鞋子商店”。
2、音乐背景:《鞋子踏踏响》。
三、活动过程预设:
(一)、选鞋
1、音乐背景下幼儿愉快地进入“鞋子商店”。
2、随着售货员阿姨的介绍,幼儿看一看,说一说。
3、幼儿选择一双自己喜欢的鞋子买下来。
(二)、穿鞋
幼儿尝试脱鞋、摆鞋、穿鞋,并且互相交流穿上鞋的感受。
(三)、换鞋
1、引导幼儿带上不合适的鞋子与阿姨交流,并进行交换。
2、幼儿寻找更合适的鞋子,穿上试一试。
3、再次与同伴、老师交流穿上鞋的感受。
(四)、买鞋成功
1、大家都穿上买的新鞋,随着音乐跳舞。
2、商量脱下来的鞋怎样带回家?
3、在音乐背景下,幼儿穿着新鞋,带上旧鞋,满意回家。
四、活动延伸:
1、没买到新鞋的幼儿,可鼓励他们“换一家鞋店试试。”
2、引导买到新鞋的幼儿分析“天气冷了,要买什么样的鞋子更保暖?”
活动观察与反思:
记录:
璇璇在选鞋时发现自己的鞋被别的小朋友选走了,表现出不高兴的抵触情绪,并且不愿意再去选择其他鞋。
思考: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身子女,在家倍受宠爱“要风得风,要雨有雨”,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意识薄弱。因此,在今后的游戏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幼儿的集体共享意识,体验集体合作、分享的快乐。另外,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应考虑到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的不利因素,在创设环境时尽量避免这些不利因素的出现。
记录:
东东选了一双女式拖鞋,虽然不合适他穿,但他却始终表示很喜爱这双鞋,觉得自己穿着是舒适的。
思考:
从尊重孩子的意愿出发,我让东东坚持自己的选择,但是在满足了孩子情感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孩子明白太大或太小的鞋穿在脚上不但不舒适,而且还容易在行走时摔跤,这是我在活动中做得比较欠缺的。我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东东再选一双既好看又穿着舒适的,这样更好。
记录:
幼儿对买鞋的游戏玩得很投入,自始至终都兴致高昂,在游戏结束时仍意犹未尽。
思考:
既然幼儿对这个游戏表示极为兴趣,那么可以再进一步提高游戏难度开展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买鞋游戏,让幼儿更加深入地探究、尝试、体验和交流。例如:可引导幼儿选择符合时令、季节的鞋,还可以增添货币交换的环节,增进幼儿的主动互动行为,这样幼儿能在不同的游戏情节体会到更多的欢乐。
小班游戏教案与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从下向上画线表现小草的形象特征。
2、学习用手指点画表现大小不同的花朵。
3、发展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用从下向上画线表现小草的形象特征。
2、学习用手指点画表现大小不同的花朵。
活动准备
1、认知准备:组织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草和花。
2、物质准备:颜料、油画棒、范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美不美呀?美在哪里?(花开了,草绿了……)现在我们去看看草地上的`小草和鲜花,然后说说你看到的小草和鲜花什么样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草地和鲜花
小朋友围绕在老师周围仔细地观察教师:你看到的小草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的)小草长得什么样子?(细细长长的、)小草是从哪里长出来的?请小朋友用手画一画,(练习用手指从下往上画草,画到草尖时要轻轻提起)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花园里有些什么颜色的花?
各种颜色的花我们用小手指蘸上颜料来点画,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三、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师:现在请小朋友在山坡上用绿色的蜡笔来画小草,画的时候要从下往上画,画到草尖师轻轻提起。,画好小草后用手指蘸上一点红的或黄的颜料在草地上点画鲜花。用食指蘸上颜料在草地上轻轻一压,轻轻提起,要换颜色时先把手指擦一擦在蘸。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孩子掌握画小草和点画的方法,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用色,丰富画面。
四、评价小结
请幼儿欣赏,表扬大胆作画、用色以及画面整洁的幼儿。
教学反思:
因为没有在大张纸上集体作画,所以最后一部分变成美丽的花园无法进行,使得真个活动的情景性没有至始至总。使得整个活动不够完整。活动中的颜色因为受到场地和颜料盘的限制每个孩子都只能使用一种颜色进行绘画。如果集体绘画让幼儿自由的走动这些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小班游戏教案与反思篇5
设计意图:
民间游戏《木头人》简单易学适合小班幼儿学习,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敏捷性,通过玩此游戏,初步培养幼儿的控制力和想象力。希望在玩的过程中带给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智慧、快乐和满足。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的控制力和想象力。
2,培养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
初步培养幼儿的`控制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老虎头饰、录音机、音乐磁带、活动前学会儿歌“木头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幼儿说儿歌进入场地,走走走,慢慢走,一个跟着一个走;不超前,不掉队,我们都是好朋友。小朋友,我们一起学一学小动物走路好吗?放音乐《走路》。
二、基本部分
小朋友,我们学了一首儿歌《木头人》,背给老师们听一听。“山山山,爬高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小白牙。”木头人是什么样的?请举手说。小朋友说的很好,木头人是不会说话、不会笑,也不会动的。
木头人很好玩,我们一起做个木头人的游戏好不好?小朋友手拉手,围着圆圈一边说儿歌,一边走,说到“三不许露出小白牙”时,小朋友赶快学木头人站好,哪个木头人表现得好,老师讲给他一朵小红花,如果谁先动,谁先说话,谁先笑,就让他表演一个节目。玩游戏三遍。
还有一种好玩的玩法,老师当老虎,小朋友当木头人跟在老虎后面一边走一边说儿歌,说到“三不许露出小白牙”时,小朋友马上停住,任意造型摆一个好看的动作,但是不能动也不能笑,谁先动或笑就输了,被大老虎抓住就让他表演一个节目或罚他停止一次游戏。幼儿游戏三至四次。教师指导幼儿控制自己的身体静止不动,提醒不跪或坐在地上。
小结:表扬爱动脑筋摆出不同造型和遵守游戏规则的的小朋友。
三、结束部分
做《看样学样》活动放松身体,走回活动室。
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继续玩此游戏,也可以回家和家人玩此游戏。
活动反思:
通过玩游戏,幼儿对此游戏非常感兴趣,游戏效果很好,初步培养了幼儿的控制力和想象力、难度适合幼儿年龄特点,重点、难点把握较好,是值得开展的好游戏,这也是挖掘民间游戏的魅力所在。
周二、四是我园民间游戏活动的时间。我们班的游戏是“123,木头人”。游戏的规则是孩子们听指令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如不能控制的就请幼儿休息一次。而且还通过多种游戏形式来进行,比如:集体集体参与、个别参与、增加障碍物等等。 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刚开始玩的时候孩子们都能遵守规则来进行游戏,但玩多了几次,孩子们就渐渐失去了兴趣,或者有的孩子故意乱动不按游戏规则来,游戏后,我细细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反思出了以下几点: 在游戏中,有些小朋友不按规则来,每次我都过多关注那些吵 吵闹的幼儿,提醒他们不要乱动,而时间一长,其他的幼儿也坚持不住了,也开始动了起来。
在这点上,我应该给予遵守规则的幼儿表扬或者奖励小贴贴吸引吵闹的幼儿注意,让不守规则的孩子知道只有遵守规则游戏才能得到老师的奖励,从而避免了孩子有不守规则的机会。 在第二个环节中,规定幼儿听指令两人摆好造型定住,但有些小朋友在老师指令不断的变化中就不能保持自己的动作了。针对这点我特别关注那些两人合作摆出独特造型的幼儿,请他们出来示范给其他幼儿看,让他们知道游戏不仅仅是一个人快乐的玩,还需要和好朋友一起合作。从此,孩子们都想方设法地变换出各种造型来并能保持不动。经过这一游戏活动的组织,我知道无论在什么活动中,教师都要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方向,这样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会更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