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4-09-21 作者:Lonesome

有了许多心得和感悟,不妨先写篇心得体会,再与朋友们一起探讨,心得体会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改进,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5篇

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

今天,风和日丽。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乘公交车去参观永安博物馆,一路上我欣喜不已,不一会儿就到了博物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大红色的门,门上有很多的铆钉,在往上有一个牌匾上面写着“文庙”二字。左边贴着历届高考金榜题名名单,光荣榜单上的名字分别来自永安市前十名文科理科的考生学子,看着光荣榜单上的名字,我的内心无比的激动。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作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我必须时刻记住自己的学习任务,努力刻苦学习,从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一名有志的少先队员。

紧接着,跨入门内,一眼望去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特别有古代韵味。一座小石桥,桥下有一片小池塘,小鱼儿在池塘里愉快的游着。我想他们和我一样,为在能够在这充满着文化气息的地方而喜悦。放眼望去,便看到走廊展厅和大成殿。展列着永安历史文物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透过玻璃制的展台上,我们看到了放着抗战时期的武器、钱币、生活用品、瓷器书籍等等。在殿中,还放着一台水轮发电机和手摇踏板印刷机,虽然这些物品有了一定了年代了,没有了昔日模样,但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价值。

但最令我觉得最有魅力的是那些战争时期留下来的武器,看着那些武器,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抗战英雄们拿着这些武器保家卫国,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得以解放,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人民才有了现在的辛福生活,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可以在学校里安心地学着知识。谢谢抗战的英雄们,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今日的永安博物馆之旅,我们带着永安的历史,满载而归。

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2

我和家人一起,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这也是我向往已久,期待已久的地方。这次参观,使我们对陕西文化精华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来到门口,办理好门票,我就迫不及待地顺着喷泉径直走入陕西博物馆的大门,来到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展览馆面前。这座馆雄浑博大,主次井然有序,有着中国传统宫殿轴对称,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古朴大方。一进大门,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衬以奔腾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映入眼前,从门口的介绍词得知,陕西博物馆的展览馆展出面积5051.64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分三个展厅,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展厅由7个单元组成,主要展示陕西出土的历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重点,以青铜器、历代陶俑、唐墓壁画和唐代金银器为藏品精华。根据朝代从远到近,分为不同展示厅。都包含有陶器,瓷器,饰品,武器等等。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文物就是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个容器在以前是作为君王的盛酒器。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

那些珍贵的文物真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在这整个参观的过程中,使我对古代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感受到无比的震撼,我不禁赞叹着赞叹着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西安又作为十三朝古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遗产。

我为古人们所留下的宝贵遗产而惊叹,一多个小时的时间转眼间过去,虽然这么匆匆一转,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每一件文物,从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到盛唐时挖掘出来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金银器,使我感觉就像时空穿梭一样,领略到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发展变迁。

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3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特展的展厅在博物馆右侧的二楼。博物馆一楼右侧的展厅原先是"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已于前一天结束了,里面正在收拾整理,不再对游客开放,让我和妻感到很大的遗憾,还好,在接下来在二楼的参观中看到的大量宝贵文物,让我们减少了些许的遗憾。在楼梯口检票后,将打过孔的票张进口袋,同妻一起顺着楼梯来到二楼。感觉到有些累,正好展厅门口的长椅上有空闲的地方,于是让妻一人进去先看,我喝了点水,在椅子上少时休息后进入展厅参观。

展厅分左室和右室两个部分,我从左厅开始参观。顺着门左侧在选购纪念品的众多游人往去,第一件展品就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目光。那是一件青铜器方鼎,具体的名字我现在记不清了,大概叫做"虎耳牛头鼎"。五头形态各异的长角、虎耳的铜牛首尾衔接的站在鼎口上围成一个圈,刚好将鼎口围住;鼎腹两侧各有一只头朝上、尾朝下、呈爬行状的铜虎,威猛之势自然流露;三只虎足形鼎脚均匀的分布在鼎腹底侧,使圆鼎稳稳的站在展柜上。整个圆鼎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想象丰富,造型逼真,铜绿色显示着它年代的悠久,让我驻足许久不忍离去,尽情感受着那段昔日的历史。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第10号墓出土的"彩陶背壶"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在展厅中部展出。壶的腹壁一面扁平,两侧各有一环耳,另一面中部有一竖鼻与扁平腹部的一面相对,3个附耳系绳之后便于背在肩后携带。背壶为红陶,近口沿处绘有3个等距离的黑白彩同心圆;壶颈与环耳之间的肩部内白外黑两道细线形成一带状圈,沿带绘有黑地白彩涡纹;壶腹绘有黑白彩同心等边三角形,顶角上下相对沿壶腹排列;腹下绘有黑色细带,在其上等距白点排列;底部绘有白色圆点。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文物工作者,更非一个历史研究人员,无法从专业角度进行解释和说明这件文物的特点和意义,能做的,仅仅是将我眼中看到的记录下来罢了,以后当我读到相关的资料时,能从我的记忆中找到相关的记忆片段,来让我重温这段历史,引起相应的共鸣,那或许便达到了做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精神享受了吧。

在展厅靠近里侧的中间位置,横列着一个长约2m、宽1m左右的的展台,著名文物"金缕玉衣"就静静的"躺"在里面。对金缕玉衣是早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就已经知道了,但对它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记载上,没有一个实际的或者更可以说是基本成形的概念,今天得以在众多的参展文物中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实属幸事、庆事。在我面前的金缕玉衣是由一块块红白色的大小不一的玉石片组成,大的平均长约10cm、宽5cm,小的平均长约3m、宽1cm,最大的玉石片是脚底的那片,长约25cm、宽10cm左右,所有的玉石片,无论大小,厚度都不到1cm,表面光滑、纹理清晰。在每块玉石片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米粒大小的孔,金丝穿过这个小孔,将所有的玉石片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将要穿戴金缕玉衣的人从头到脚、丝毫没有放过的包裹保护起来。能看出,展示在我面前的这件金缕玉衣是为男性制作的,因为在其大腿根部有用小块玉石片穿接而形成的小筒子,用来盛装男性的生殖器官。头部用小块玉石片穿接起来、按照人的五官巧妙的分开鼻、眼、耳器官,躯干及臂膀、腿部用大块的玉石片错落有秩的穿接,手掌及脚部用大小不同的玉石片按照一定的顺序交叉穿接、用一大块整片的玉石片坐为脚底,脚趾前端用小块玉石片竖立串起,使整个脚部能合适地放入。整个金缕玉衣浑然一体,大小不同的玉石片在金线的连接下有序地成为一个整体,紧凑而不拥挤的将穿戴的`人包裹在金与玉的氛围中。据资料显示,这件金缕玉衣整整花费了当时数百名技艺精湛的玉石匠人两年多的时间,花费的资产相当于几百户富裕人家一年的所有花销总和。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制作出的金缕玉衣,显示出当时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外在的保护来达到自己尸骨永存的愿望,但后来发上的事实可与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往往在他们穿上金缕玉衣不久的以后,他们的坟墓就被垂涎于墓室宝物的盗墓人所挖掘,宝物被偷盗,而他们的尸骨却落的个荡然无存的地步。

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4

今天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获了知识,得到了成长。 12点半,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大巴车。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刚一下车,我就被这宏伟的建筑深深地震撼了。一踏进大门,我就被它浓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20xx年,20xx年开始翻新,20xx年竣工。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我们先到博物馆的剧场,听讲解员的讲座:如何合理地参观博物馆。然后,我们又去了4层的展厅,参观了瓷器展厅。瓷器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第一部分是颜色釉,颜色釉始于商代,在元代一度失传,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重新发扬光大。商代时,人们发明了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到了隋朝,人们发明了不使用着色剂的白瓷。随后,又发明了以铜红,铁青,钴蓝,铬绿和锰棕等着色剂。

这次博物馆之行令我难忘,因为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让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篇5

春节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去湖北武汉看望姑姑。早就听说武汉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对于热爱历史文化的我,可是再好不过了。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便是我向往已久的——湖北省博物馆。

绿荫掩映中的湖北省博物馆,是一座成品字状的仿古建筑,坐落于美丽的东湖之滨,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馆藏文物14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馆藏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闻名。

一走进博物馆,我就被它高大且,具有古韵的建筑,深深吸引住了。这更加让我产生了进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我们首先来到曾侯乙墓展区。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是2420xx年前的曾国国君乙的墓葬。曾侯乙墓展区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是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其中我最喜欢的几件文物是:青铜尊盘(国宝级文物),金盏(国宝级文物)和曾侯乙编钟这三件了。

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是用来冰酒或用来温酒的。这件尊盘以纹样繁缛细密著称,它共饰龙84条,蟠魑80条,造型优美,极尽奢华。它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铸造技术。

在古时盏用于饮食的器具。这件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不仅有金盖子,盏内还有一把金勺子。金盏饰有蟠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那把金勺子一端镂空成变异的龙纹,所以又被称作金漏匕,异常精美。

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出土中较大的文物。它共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且十二律俱全,时至今日曾侯乙编钟敲击出的声音依然洪亮。很难想象当时我国青铜铸造和音乐文化的是那样的高度发达。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楚文化馆,秦汉漆器,梁庄王墓展厅。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物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 是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它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这把青铜宝剑最让人惊奇的是,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剑身丝毫不见锈斑,金光闪闪。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一把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

这次参观,使我又一次对两千前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又一次对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