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梳理好写作框架,才可以写好自己的心得,写心得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件事情,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山海情200字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山海情200字心得篇1
在平凡人物的身上,时代的高度耀目可见
?山海情》收官,豆瓣评分高达9.4分;戳心、动情、耐品,是观众在弹幕上自发给出的评价。一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竟能破壁破圈引发全年龄层观众的追剧热潮,这对当下现实题材主题剧的创作具有值得讨论的标杆意义。
生活显影,夯实现实的厚度
毋庸讳言,主题剧创作容易形成用艺术图解主题的套路,造成主题与故事的游离,影响观众的接受。《山海情》关乎“扶贫”这一重大主题,但观众却没有感觉自己在看“扶贫剧”,“剧”本身的艺术魅力让“扶贫”这一主题成为了潜藏在其中的后景,而生活自身则浮出了水面。
让主题“隐形”,从而让生活自己展开对主题的说明,是《山海情》给人的突出印象。也就是说,故事虽然被置于国家东西部协作扶贫攻坚的政策环境中,但电视剧并没有采用通常依靠外部人物和动力来推动叙事,相反整个故事的展开都建立在村民从西海固到玉泉营、闽宁镇,从涌泉村到金滩村历史命运的变化中。从一开始吊庄移民政策实施遭遇的困难,到依靠福建对口帮扶输出劳动力和寻找到养菇产业,再到行政区划转移导致闽宁镇诸多新问题的解决,观众看到的是在这块贫瘠土地上艰难讨生活的人们,是如何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依靠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摆脱贫穷的全过程。电视剧没有强行创设过多的离奇情节,也没有塑造任何全能的扶贫英雄,甚至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主角和配角的明确区分。剧中矛盾冲突都来自现实生活本身,许多人物本身也有生活原型。如凌一农教授的原型是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的菌草研究专家林占熺,剧中凌教授为打消菇民种植怕亏损的疑虑,说出“赚钱归你,亏了我赔”的承诺,林占熺在现实中也说过。
由于有丰厚的生活基础,电视剧摆脱了以苦煽情和以喜避实的两种常见创作取向,以一种正剧的艺术样态深入细腻地讲述了一段西海固人自己的“内生”故事,让农民成为主体与观众的生活经验相互激活,造就了主题剧中可贵的别样风景。
细节可感,增强故事的密度
如果说深入生活给《山海情》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那么丰富可感的细节则让该剧形成了一种高品质电视剧独特的质感。
电视剧营造了西海固和戈壁滩独特的地理空间,为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封闭干旱的涌泉村,飞沙走石的金滩村,黄土垒砌的简陋房屋,尘土飞扬的小学操场,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故事规定的时空环境中。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土坯房变成了砖房,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小汽车,破旧的衣服也换成了洋气的西服。同时,在这些环境中还有相应的时代细节来丰富支撑,如马得福报到时玉泉营吊庄办公室墙上的海吉县和宁安县的地图,储水的水窖,送海吉县女工赴福建打工的汽车车牌(宁d属固原),闽宁村奠基的日期等,都和现实实际完全一致。
电视剧除了在大的环境细节上颇为考究之外,在具体环节上也体现出“细节控”的追求,这突出体现在人物的服饰妆容和行为细节上。在该剧的前半段,由于处于多风沙的环境中,我们看到所有人物的破旧衣服上几乎都沾满了黄土沙尘;由于缺水缺蔬菜,嘴唇干裂面色黝黑成为村民的普遍样子,没有一个白净的面孔;甚至得宝给麦苗信封上的地址059户与之前吊庄移民登记表上的签字画押都是一致的。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为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就把女儿嫁了;马喊水鞭打得宝时用泥浆水沾鞭子……种种细节对西海固地区的贫困境况进行了生动还原。而陈金山第一次与马得福相遇时的鸡同鸭讲,在风沙中劝得福时因吃沙而频繁吐口水和捋头发,李大有脱鞋砸儿子时扬起的灰尘和半截不同颜色的小腿等,也都和具体环境和时代严丝合缝。
丰富可感的细节增强了电视剧的信息密度,形成了高度可信的故事场域和朴实的艺术质感。而时空环境的物理转换与故事世界的艺术推进、人物精神世界的无形升华又形成一种同构关系,从而给予观众一种沉浸式的艺术观赏氛围,体现出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手工匠心所能带来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表演入微,挖掘人物的深度
电视剧始终是人的艺术,是电视剧的生命之所在。而角色自身的生命则要由演员来具体赋予。因此,演员能否在生活基础和细节支撑下开掘人物的心灵深度,塑造出典型人物形象,是电视剧与观众共情的核心。《山海情》并非通常意义上有明确主角的电视剧,而是随着剧情的进展形成不同阶段的故事主体。但由于演员阵容的强大和演技的突出,反而为观众塑造出了众多让人称道的人物。
祖峰饰演的白老师甚至都不是剧中的重要角色,但却用他精湛的演技给观众奉献了一个可亲的父亲和可爱的老师形象。在送别女儿和劝返打工学生以及带领学生合唱的两段戏中,祖峰通过恰到好处的表情动作,在举手投足之间把一个对女儿有愧疚又爱得深的爸爸,一个把学生当孩子还要忍受误解的校长的无奈和坚韧演绎得荡气回肠,看哭了观众。黄觉饰演的凌一农教授也让他一洗长期以来在观众心中形成的文艺片男主角的刻板印象,把一个倾心为民、诚恳率真、脾气火爆的专家刻在观众心里。热依扎饰演的水花,朴实善良聪明敢干但却遭受生活的折磨。漂亮没有成为她的包袱,反而成就了极具反差的人物效果。在种菇的重头戏中,年轻演员白宇帆饰演的得宝和黄轩饰演的得福也可圈可点。当菇棚里长出了第一茬蘑菇的时候,在兄弟俩用手和眼睛抚摸蘑菇的动作中,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甚至形成了和兄弟俩一起“云养菇”的进程式收看。
其余人物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尤勇智把事事都要三思、处处都想占便宜、得了好处就嘚瑟但关键时候不含糊的大有叔塑造得有血有肉;张嘉益、郭京飞、姚晨、闫妮等人饰演的角色,虽然是故事的外围,但也都各有自己的人格特点。马喊水对村子的情况熟悉在心,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儿子们的事业;陈金山点子多敢想敢干足智多谋,才能逼迫凌教授教村民种菇;吴月娟和杨县长作为福建援宁和宁夏当地的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
这些演员卸下了偶像包袱,抛开了颜值管理,全情投入到这些黄土地上的人物内心深处,以细腻入微的表演塑造了一批充满泥土味儿的荧屏形象。有了这些饱满的人物,电视剧就有了情感温度,观众也才能与通过他们所传达的道德人格、思想观念和时代精神进行认同。
价值升华,体现时代的高度
主题剧当然有明确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但如何让它们走进观众的心中却并非易事。《山海情》在激活观众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创意让价值升华,在和观众情感的相互激荡中实现价值传递。
剧名就颇有意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创作者价值传达的一种理念。山和海,分别代表了东西协作扶贫的两方:宁夏和福建。虽然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让双方走到了一起,但真正牵动他们的,还是对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深情。这样,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宏大追求、东西协作扶贫的使命责任就转换成具体可感的人物命运。
这首先是得宝得福两兄弟的命运。得宝从因家里穷读不起书试图离家出走,到中间从新疆回来种菇致富,再到后半段干工程发财与心上人麦苗结婚;哥哥得福则因父亲抓阄让自己读书吃了公家粮,但却失去了心上人水花,于是致力于吊庄移民事业,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自己也家庭圆满。两兄弟的人生跌宕与国家扶贫攻坚的历史进程相互递进,形成一种同频共振的紧密关系。观众从兄弟俩的人生境遇中自然能体会到国家发展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这也是涌泉村和闽宁镇村民的命运。从一开始抵制吊庄移民,到后来主动移民搬迁,从家徒四壁食难果腹到福建打工盖新房种蘑菇脱贫致富,以大有叔为代表的村民从生活的实际改变中体会到了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其精神世界也得到了冲刷和革命。而白校长的坚持与遭遇,也形象地说明了脱贫不仅仅关乎赚钱,还是一个与读书无用论等落后观念长期斗争的历史过程。
这还是陈金山、凌教授、杨县长、张书记等领导干部的命运。他们是扶贫攻坚的执行者和推动力。他们将自己的智慧、才情与青春热血奉献给了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事业,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再确认。当凌教授离开金滩村的时候,村民们对他依依不舍的送别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他不过是要再赴新疆开始另一段同样的旅程。
在这些平凡人物的身上,时代的高度便耀目可见。党的领导,国家发展,东西扶贫,父女情,兄弟义,男女爱,都在历史叙事中升华成为现实价值,让电视剧情理交融,入眼入心。
山海情200字心得篇2
最近,一部山海相逢、闽宁情深的扶贫剧《山海情》高开炸走,夺人眼球。该剧让我们看到东西部扶贫合作产生的蝶变效应,20多年来,闽宁两地人民携手奋进战贫困奔小康的故事震撼人心,也让我们读懂了中国扶贫这篇大文章。
作为肩负党和国家建设重任、承担为民服务之责的新时代党员干部,请以登顶“珠峰”的勇气和决心,“向山而行”,决战决胜最后时刻。
因为“向山而行”,所以梦想不止,勇气不灭。1921年,英国探险家马洛里在多次尝试未果后他被问起为何还要攀登珠峰,他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家王富洲等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第一次将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世界之巅。“世之奇伟,鬼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故非有志着不能至也”,人类心怀不断探索自然的梦想和勇攀高峰、无惧艰难的勇气,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征服着珠峰。扶贫之路,愈是最后愈多是遗留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硬骨头,唯有涵养“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崇高理想和“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乐观无畏,方能毫不畏惧扶贫工作的繁重性、复杂性,坚定不移开辟天地、创造奇迹,只有具备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才不会因畏葸不前、举步维艰而满怀沮丧、杞人忧天。
因为“向山而行”,所以和谐共生,常怀敬畏。海拔2000米,万山林立的天境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沿山谷一路蔓延;海拔4300米,西藏定结县有着罕见的高寒湿地,是野生动物天然的庇护场所;海拔4900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院绒布寺,是普通游客游览的终点,也是珠峰大本营之前最后的文明;海拔5200米,加吾拉山口,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依次展开前路漫漫,只待征服。历经数亿年,珠峰一直矗立在那里,鼓励我们不断求索,更提醒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敬畏自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一味地索取与破坏,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拓宽思路,推动“生态扶贫”,发展多条“生态财富线”;敬畏工作,要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真抓实干,要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只有将身子俯下去才能将民意带上来;敬畏规则,要在生活上廉洁自律、一身正气,要克己奉公,两袖清风,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因为“向山而行”,所以心向往之,行必能至。山的故事,其实更多是人类的故事,人类赋予珠穆朗玛最高峰之名,才有了对高度的一探究竟,才有了那么多前赴后继的登山者。曾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大道至简,实干为先,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是赢取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没有坐享其成的收获,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业。空唱高调,蓝图再好也不过是画饼充饥;脱离行动,梦想再美也不过是黄粱一梦。“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从今天做起,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扶贫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不要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疾风知劲草,烈火识真金,扶贫干部要在脱贫攻坚一线多经历几次风吹雨打,秉持“敬终如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发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工作智慧,“啃掉”脱贫攻坚路上的“硬骨头”,将短板补得更牢靠一些,将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
自强天行健,厚德地势坤,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向山而行,注定一路非凡。
山海情200字心得篇3
?山海情》是一部脱贫攻坚剧,围绕西海固人民群众移民搬迁,克服困难,脱贫致富展开。故事中的种种冲突矛盾像极了我们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障碍,也正是因为这部剧的剧情贴近实际而引发了大批在基层一线脱贫干部的有感而发。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树立“一往无前”的坚定恒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一直向前,丝毫不停顿,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虽然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但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干部此刻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要怀着坚定的恒心、必胜的信心、乘势而上、一举攻克最后的堡垒。要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帮扶责任人精准、扶贫措施精准;始终坚持真扶贫、扶真贫,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发扬“吃苦耐劳”的斗争精神。蒙古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却可以在风霜雨雪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靠的就是吃苦耐劳、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彻底胜利的征途同样不是平坦的,还有着许多坎要迈,许多关要闯,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党员干部更应该弘扬吃苦耐劳精神,深入到基层,带头谋发展、促发展、助脱贫。同时,吃苦耐劳并不是下到艰苦的基层就行,而是需要撸起袖子真抓实干,要坚持探索、坚持实干,努力为贫困村、贫困户找准路子,树立独特的标识,以产业发展助推脱贫致富。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保持“不断奋斗”的拼搏意志。元朝时期蒙古马曾随蒙古骑兵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而到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参加大小战斗656次,歼敌2.2万多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战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扶贫干部要保持蒙古马不断奋斗的拼搏意志。一方面要巩固现有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要深化贫困户扶贫扶志工作,要保持扶贫政策稳定性,扶上马再送一程;另一方面,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产业支撑体系,解决“人走戏散”之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养老之忧,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解决陋俗困扰之忧。
山海情200字心得篇4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本文中,作者对长妈妈不做外形描写,而是集中写她的某些特点,从而凸显她的神态和精神。鲁迅通过一些细枝末节的刻画,颇为集中地汇映出长妈妈的愚昧无知,落后陈腐但却善良的心灵。就在她教给小主人的许多道理和不许这样或那样的管教中都微妙的表现出她对“我”的钟爱,在这艺术手法上,有点类似以藏为露的含蓄。其实,在家里,只有她真正关心“我”,了解“我”,这一心意就在购买《山海经》的情节中猛然外露了。
这篇文章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思念与不舍之情。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山海情200字心得篇5
感悟“山海”之间的“变”与“不变”
近日,电视剧《山海情》正在各大影视平台播放,该剧主要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在福建的对口帮助下,成功吊庄移民,脱贫致富,再现了闽宁扶贫协作的帮扶历程。
一部《山海情》将那个时代背景下为了生活而努力拼搏、奋斗的一代人表现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同时也唤起了广大基层干部往昔峥嵘岁月的难忘记忆。山海之间,斗转星移,改变的是村庄的环境与发展,不变的是我们基层干部的初心与使命。
从“干沙滩”变“金沙滩”,跨越“山海”之间,变的是西海固从无到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在第一集,《山海情》就向观众展现了曾经的西海固。飞沙走石、寸土不生,放眼望去尽是荒芜。即便如此,当地基层干部和扶贫干部们却依旧不放弃,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这荒漠脱贫工作中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最终为西海固人民建设了一个美好的新家园,带来了新希望,实现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些成果,是我们广大扶贫干部宵衣旰食、夙夜在公得来的。从扶贫到“扶志”,从“输血”变“造血”,西海固地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施精准扶贫,通过吊庄移民、劳务输出、水利修建、发展产业、教育投入等扶贫方式,最终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艰苦面貌、改善了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了保证脱贫不返贫、巩固脱贫成果,我们还要做到脱贫不脱帮扶、摘帽不摘政策,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做到真脱贫、脱真贫。跨越“山海”之间的,是不毛之地变成了肥田沃土,是昔日贫穷落后的西海固变成了宜人宜居的闽宁镇。
从“贫瘠甲天下”变“新绿洲”,跨越“山海”之间的,不变的是基层干部始终如一的责任和担当。
剧中的扶贫干部马德福,农校一毕业就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参与涌泉村的吊庄移民工作,为村民通电、供水,带领村民种植双孢菇脱贫致富……扶贫工作看似简单,在这背后却是马德福等干部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辛苦付出。剧中还有很多类似马德福这样的基层干部,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教育岗位的白老师,也有为了让村民能够重拾种菇信心而自掏腰包补贴差价的凌主任等。剧中的人物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象,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一生去奉献在岗位一线的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
“莫道村官诸事难,为民敢渡浪中船。”尽管基层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仍然浇不灭干部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热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广大基层干部从未改变的初心和使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基层工作的特点是琐碎且复杂的,但基层干部们坚守着一心为民着想的目标,不畏艰难、敢于亮剑、脚踏实地,用钉钉子精神做好基层工作。西海固的百姓群众们在扶贫干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生活富起来、钱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的美好愿景。跨越“山海”之间的,是人民群众对党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是基层干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责任,是他们从未改变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