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思政大课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11-27 作者:Fallinlove

只有深入实际工作,心得体会才能融入对职业生涯方向的深刻洞察,只有结合实际工作的场景,心得体会才能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听思政大课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听思政大课心得体会5篇

听思政大课心得体会篇1

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在于它的无邪与无瑕。青春的梦想,伴我们一路高歌,带我们一路翱翔。

——题记

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留下斑斑点点,光阴穿过葱葱的森林留下时间的年轮,青春的梦想编织在每一个江南学子的身上。

学校里,读书声朗朗,欢笑声阵阵,值日生忙碌的身影出此刻每一个角落,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那么的井然有序。

操场上,我们的青春随跑道一齐飞翔,我们的梦想随跑道一齐驰骋。体育教师一声令下,每个人都如一匹匹骏马,向着青春的梦想——终点冲去。终点线上,虽然我们已气喘吁吁,但仍然露出了胜利的笑容。透过这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纯真的精灵挥洒汗水,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和挫折后,仍不放弃,最终飞向梦幻的天堂,只因——心中的那个梦。

图书馆里,我们的青春随文字一齐激荡,我们的梦想随文字一齐飘洒。每个人的神情都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沉醉。图书馆里安静极了,仅有“沙沙”的翻书声,在此时,也显得那么的和谐。我们的思绪随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自由纷飞。看累了,就闭上眼休息一下,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身上,暖暖的,你能感受发自内心的舒畅与惬意。

青春的我们,就算遇到了不如意,也能一笑了之,乐观应对,因为我们有——梦想。

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我们用青春谱写!我们张开梦想的翅膀,理解暴风雨的洗礼,飞向无悔的青春!

听思政大课心得体会篇2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冬奥精神为“炬”,激发斗志、鼓舞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以冬奥精神为“炬”,努力拼搏奋斗。

在“冰雪盛会”上有热烈燃烧的拼搏激情,“冰与火之歌”唱响了激扬旋律,中国奥运健儿以报国之志奋力拼搏赛场,团结向前、意志坚韧,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形象。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奋斗之心”一起向未来,扎根基层、投身事业,有愿吃苦的热情、能吃苦的韧劲,不负美好韶华、珍惜大好时光,在基层的“大舞台”上勇于迎接挑战、解决难题,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助,加强与上级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实践中推动实际工作进展,在实践中落实落细具体要求,掌握更加多样的方法,提升基层治理的实际成效,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伟力。

以冬奥精神为“炬”,恪守为民情怀。

冬奥会上,“四朝元老”徐梦桃以圆梦之心、逐梦之坚、向梦之行在日常训练中厚积薄发,在赛场上全力以赴、争创一流,“天道酬勤”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她的金牌是意志品质的胜利,是信念、是决心!心之所往、行则必至,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上要坚定初心、恪守使命,也要做好小事、关注细节,让为民奉献的“枝叶”里充满温度,与群众心相连、同奋斗,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征程上携手奋进;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将每件事考虑周全、力求精微,将群众的事情办成做好,把肩上的担子挑起来,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奋斗的动能,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终身。

以冬奥精神为“炬”,坚持锐意创新。

科技创新的画面与力量,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处处可见、可感,360度vr、绿色电力将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美的展现充分融合,新奇的事物令人叹为观止,美轮美奂的呈现让人目不转睛,科技的魅力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耀眼绽放,创新带来的精彩引领着时代的“潮流”。科技创新和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从量子信息到人工智能,从载人航天到重大工程,创新引领着发展,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成就在我们身边接连不断地发生着、创造着,也为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增色添彩。时代在快速发展着,唯有依靠创新,才能把奋斗目标、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凝聚起磅礴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创新者,将创新的力量注入事业发展中,树立顺势而为、开拓进取的意识,让创新的“羽翼”能够飞得更高更远,点燃事业发展的“加速度”。

听思政大课心得体会篇3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听思政大课心得体会篇4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11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的12名主讲教师,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大课分为四次,持续时间一个月,总观看量超1800万人次。

“四史”思政大课上线后,在全国高校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对“四史”思政大课的学习,更加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为全国思政课教师上了一堂优质的示范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深刻体悟党和人民进行的不懈奋斗中筑牢信仰根基,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蔡文成表示,“四史”思政大课以系统的教学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授课方式,为全国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为全国思政课教师上了一堂优质的示范课,对于推动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永志说,通过“四史”思政大课的学习,我们不但能够从学习中汲取历史智慧、获得精神力量,而且还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大追问及其历史解答有了更为深刻的理性把握。

“这次难得的思政课教学示范课,使我深感作为思政课教师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激励我致力于把党史有效融入教学中,让百年党史沁润学生心灵。”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燕妹表示,观看大课后自己深受触动。

牢记“来时路” 走稳“脚下路” 走好“未来路”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雪超老师在讲授“新中国史”思政大课时引用了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自1921年建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8年时间,可以查到姓名的牺牲的共产党人有370多万。换言之,在这1万多个日子里,平均每天就有370名共产党人牺牲。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表明自己是最忠诚、最热烈、最彻底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利益最坚定的捍卫者。”

在观看“四史”思政大课后,北京科技大学宋晨杰同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谈到感受,他表示,要牢记“来时路”, 走稳“脚下路” ,走好“未来路”。

华侨大学张薇同学说,“通过‘四史’思政大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到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经历的艰难困苦。

天津理工大学沈琪同学在观看完课程后说,“通过大课的学习,那些原本在文字中记述的过往,像一帧帧画卷在我眼前展开,越来越生动具体,也使我更加坚定信念: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青年要牢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福建黎明职业大学林巧虹同学表示。

青海民族学院藏族学生士丁成林说,这次大课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最好的指引与鞭策,如远洋里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南昌大学李昊宇同学说,百年峥嵘岁月,百年砥砺前行。我们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更应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引领学生感受“四史”魅力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此次“四史”思政大课的12位授课教师由老中青相结合构成,从11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遴选产生。每堂课围绕一段“史”,由三位教师联合讲授,时长1.5小时左右。其中,“党史”从党的百年历程、伟大复兴、革命精神等方面展开;“新中国史”从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经济发展奇迹、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剖析;“改革开放史”以时间为序,分别阐释了改革开放的背景、成就启示及伟大意义;“社会主义发展史”则是以三位教师“对话”的方式讲述社会主义500年的伟大历程。

“党史”思政大课授课教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何畏表示,“备课的过程亦是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过程,数名专家的层层把关指导有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也让我从老一辈思政人的严谨和忠诚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新中国史”思政大课授课教师、天津师范大学教师王雪超说,希望通过“四史”思政大课,使更多学生感受到“四史”的魅力,尤其是百年党史的荣光与辉煌,引导他们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本次授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讲好思政课要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善用有效方式将高大上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叙事,真正解疑释惑。”“改革开放史”思政大课授课教师、南开大学教师肖光文谈到。

“社会主义发展史”思政大课授课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付丽莎说:“我一定会将授课体悟带回课堂,使学生从社会主义气势恢宏的历史源流中、从世界各国的艰辛探索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来源:人民网

听思政大课心得体会篇5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已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未来圆满顺利进行;关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