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的记录我们感悟生活的哲理,为自己注入更为深刻的内涵,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有条理地理解生命中的点滴变化,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新时代中国的心得体会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中国的心得体会篇1
新时代中国的心得体会篇2
坚定探索适合自身的法治道路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人类制度文明演进的历史,证明了“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的深刻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治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而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沿着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前进,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模式。如果脱离本国实际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实践中,有的国家就是因为简单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善治,反而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保障,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法治建设,都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引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中国的心得体会篇3
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读了本报7月16日刊登的陈小城先生的《重塑"工匠精神》",觉得深受启发,亦想一吐为快。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但是,纵观当今世界,一年出版百篇著作的大有人在,半年打造某某名城的比比皆是,更有百日桥、十天房等。这些问题不禁让人想起过去"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时代"的闹剧。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工匠精神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是对浮夸、浮躁风气的当头棒喝。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国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却只有千分之几。曹雪芹一生就写了一本《红楼梦》,却能传诵千古。何解?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有浮夸的风气,我国不是没有工匠,说起工匠,我国的工匠也不在少数。
世人皆知赵州桥,它由隋朝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经历过无数次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以及八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我国古代出色的建筑家、土木工匠们的祖师鲁班。当今土木匠们用的'手工工具,都是他发明的。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工匠,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工匠前辈们为榜样,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再者,我们放眼世界,来看看德国的制造业。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风景独好,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为何"德国模式"能够胜出?究其根本,除了德国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外,牛气十足的制造业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处处蕴含工匠的精益求精之处,让产品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由此可见,"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德国制造"之所以强大,与德国政府的"工匠战略"密不可分。正是有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障了德国的大量就业,使德国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有效缩小了贫富差距,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吝惜地说,"德国工匠"们的努力帮助国家很好地抵御了欧债危机。
回归当下,工匠精神对现实社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工匠精神,能唤醒民众,注重从小事做起,踏石有印、抓铁有痕,形成讲实效、务实不浮夸的社会氛围。即使在平凡的岗位,只要有工匠精神的存在,也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在当今这样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这种完全不惜时间与精力,也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做专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实为难得,应予弘扬。
新时代中国的心得体会篇4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加入共青团是一件光荣的事,因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能加入共青团是一份荣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象征和标志,1950年5月3日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颁布。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1959年5月4日,共青团中央颁布共青团团徽。团徽由团旗、麦穗、齿轮和中间的标志组成,象征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芒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1988年决定《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为共青团代团歌。听着这首激情豪迈、奋勇向前的歌曲,顿时充满动力,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决心遵守团章,执行团的决议,遵守团的纪律,履行团员义务,参加团的工作,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青团员。青春的时光短暂,我们要担当起青春的使命,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看,青春的使命是不断的获取新知和收获经验,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不可摧的基础;从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角度看,我们要将最炽热的青春献给最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努力学习,积极奋斗,奋发图强,为实现”两个100年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服务人民做出贡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拓宽视野,我们在做到在校读书的同时,也要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积累经验使自己的见识更广,阅历更加丰富。我们不是安于享乐萎靡不振的庸碌之人,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在努力拼搏,即使在风浪面前,我们也会勇往直前,努力奋斗,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新时代中国的心得体会篇5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__以来,党中央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规模和进度共抓大保护,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名片”,必须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上下一心、内外联动、多元共治,携手共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好中国。
共建“绿色家园”,护航生态环境安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我们既是建设者、参与者,又是见证者、享有者。新时代十年,全国各地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蹄疾步稳。当前,处于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偏安一隅的情绪和想法,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全覆盖、全方位、全周期护航生态环境安澜。坚持党政同责,用好考核“指挥棒”,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坚决落实河长、湖长、林长、田长、生态环保专项监督长责任制,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牢守住生态发展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做到令行禁止。生态兴则文明兴,共建绿色家园是共同梦想,全体党员干部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算好大账、总账、长远账,统筹保护和发展、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带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绿色生态滋养文明新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厚植“绿色优势”,提振生态系统效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推动上中下游地区互动协作……这些重大决策部署深刻体现出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观,正确指引着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__以来,我们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毋庸置疑,生态文明已成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唯有牢牢抓住这个“最大公约数”,方能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持续性。坚持生态优先,“两手抓”保护和发展“两手都要硬”,健全综合治理和整体治理体系,提升污染治理和源头防控协同性,完善价值实现和补偿机制,整体性提高生态系统质效。严把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入口关”,把经济活动和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阈值之内,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参与度主导力影响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立足资源能源禀赋,有计划、分步骤稳妥推进“两碳”行动,让生态文明先行优势转化为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的领跑优势。
营造创新生态,赋能“绿色经济”可持续。“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能够互为转换的。当前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高质量发展绿色经济利在千秋、泽被后世。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一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和实践逻辑,将创新“第一动力”注入到发展绿色生产力中,为产业结构调整加码助力、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质扩能。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大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用好“生态+科技”“网络+人才”“文化+产业”“农业+旅游”新增变量,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腾笼换鸟和新兴产业绿色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立足生态经济带主战场,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创新赋能不断优化路径、标准计量、叠加价值,实现经济价值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更好更公平惠及更多群体。积极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实现“一带一路”绿色产品新的增长极,为全球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产业绿色转型、技术创新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新时代中国的心得体会篇6
新时代中国的心得体会篇7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和大家一样,身在会场之外,心在会场之中,时时关注着来自北京的声音,沉浸在十九大的浓浓氛围中。会议刚一闭幕,我们单位就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组织学习交流,统一的是思想、领会的是要求、明晰的是思路、凝聚的是动力、推动的是建设。今天,我联系岗位实践和个人实际,向大家汇报一下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悟。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学习报告的几点粗浅体会,悟得不深不透,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