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读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

时间:2023-07-18 作者:couple

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可以记录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心得是指工作或学习中受到的感悟而写的,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0读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200读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

200读书心得体会篇1

?物理学史》由金刚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的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黑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4、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200读书心得体会篇2

孩子不仅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是每个家庭和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教育程度高的国家。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使许多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上,如何进入一所好学校等等,往往忽视了他们孩子的真正兴趣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一方面,孩子的天性受到约束,另一方面,父母不断地给孩子添麻烦,不仅孩子很累,父母也常常很累。父母也会对叛逆的孩子生气。那么,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呢?

曾经读过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自己不喜欢做的,强迫孩子做。事实上,我们怎么能要求孩子去做成年人不能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呢?我们常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的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只有当一个好父母,我才能更好地教育我的孩子。

教育大师周鼎文用自己多年的教育研究成果心得,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所著的《读懂孩子》一书,简单的分析,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用大量的实例指出了许多在中国比较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用细腻的笔墨引导读者洞察儿童的成长过程,应关注的问题,启发我们透过表面现象进一步了解儿童的内在,更关注儿童自身的成长。

?读懂孩子》一书指出,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是“爱和归属感”。本书围绕这一主题,指出了儿童在健康成长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者认为,如果你不知道“爱和归属感”,你就不会真正了解自己和孩子。

这本书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爱和归属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孩子。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辅助,从儿童的行为、情感、人际关系和疾病四个方面来说明儿童。

作者不仅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作者进一步指出,如果你有一个爱人,你最好和你的爱人一起读这本书,这样你们可以一起成长,讨论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每次读一段,和你的孩子一起练习。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自己读。教师可以带学生去阅读和做练习,安排时间表,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方法,如表演,阅读和讨论,以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呈现书中的知识,让学生能理解更多。

在书的最后,作者还讨论了未来教育的新重点,如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家庭制度教育和生命教育。本书内容全面,内容丰富,不仅适合家长、孩子和教师,也适合教育研究人员。

200读书心得体会篇3

抽空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很享受这种边阅读边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收获颇丰。于丹的庄子心得,说的通俗些,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庄子》的读后感。我是读读后感而感。而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就像是一条再肥美的鲈鱼,如果就这么活生生地摆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会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经过厨师一道道工序细心烹饪之后,展现在你面前,它就会让你垂涎欲滴。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就是那个出色的厨师。

其实于丹讲的这些道理,有一定阅读经历的我们是极易理解的。而她举的一些例子,我们也未必没有听说过。应该说她是根据《庄子》一书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将其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循序渐进,不失归整。她给予了我一种立体的思维空间,从庄子到人生,从人生到我的现实生活。我现取书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观点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想把天下让位给许由,许由却拒绝了: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然后又说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jiāo 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他说,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泱泱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即使是比尔盖茨,睡觉也只需要一张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实就这么些。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将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几个呢?反观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冲得支离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过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许最终得到的结果早已偏离你的初衷,你却毫无察觉。在工作、生活中,与周遭的人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个人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于是不再执着于此,释然。

其二,于丹在书中讲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态中做不到。

其实动态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没有支架,自行车也是能够达到静平衡的。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却几乎不存在,而动态平衡却极易达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与时俱进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无论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或是从事何种职业,你都应该不断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你可以去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份报;也可以去听一次课或者上一次网;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习得一种新的模式。

感谢这本《于丹庄子心得》,让我静静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处难与君说。

200读书心得体会篇4

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画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200读书心得体会篇5

寒假期间,我读了《活法》这本书,书中讲述了稻盛和夫对生活的各种想法。读了之后,我受益匪浅。书中提到的“人生方程式”让我印象深刻。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即生活和工作的结果由公式后面的三个要素相乘得来,其中“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思维方式”有正负之分,思维方向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负的,否则就是正的,这会导致不同的人生。

合上书本,联想自己,感触颇深。我很清楚,我不是那种天生就有杰出才能的人。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点,我把全部的精力和努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中。我可以说我充满了炽热的热情。缺失的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正是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有时候,工作出现瑕疵,我会非常着急。这种思想和行为是非常可怕的。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不可能如你所愿,对于缺点、问题,换个角度看,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就我自己的教学工作而言,也许我的热情和努力并没有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很大的成效,或者只是部分学生取得了进步,但是这“部分”的积累最终会对班级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这样,当老师的快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或者换句话说,即使有的学生成绩没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投入更多的教学热情,间接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也让更多的学生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不又是一种收获吗?

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扪心自问,只要我们有信心做好一份工作,并努力去做好它,面对困难始终坚持,不敷衍,不忽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会享受到工作的快乐,收获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