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十精神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6-27 作者:Anonyme

完成一篇心得体会能够锻炼写作者的分析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大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接触过心得体会吧,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对二十精神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对二十精神心得体会6篇

对二十精神心得体会篇1

真干事是干部的素养,也是引导干部的方向。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干部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形式主义流弊已久,在最近的复工复产和扶贫攻坚中又有所抬头。扫除形式主义歪风,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关键。组织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就是对干部最直接、最有效的引导。要长周期、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干部,观察干部的作为是一时的“烈火烹油”、表面的“鲜花着锦”,还是真正做到了目光长远、干在实处。要以实干者为模范,对“明星”背后的“幕后英雄”、信奉“功成不必在我”的“垫脚石”式干部和长期默默付出的“老黄牛”式干部深入挖掘、合理使用,在组织内形成真干者上、优干者奖、弄虚者下、造假者汰的正确导向,养成求真务实、崇尚实干的良好氛围。

干成事是干部的追求,也是培养干部的目标。人才不是天生的,也没有人天生能干成事,相反“调皮的孩子有出息”“勤快的孩子打碎的碗多”。有的干部思想灵活、敢出奇招,但年轻还缺乏经验;有的干部直面矛盾、敢于碰硬,却疏于“人情世故”。在起步阶段这些人的成绩不一定突出,打碎的“瓶瓶罐罐”倒是不少,在组织评定上会被认为“不成熟”,甚至会被过度追责问责。这造成了一些干部想干事又怕干事,被挫伤积极性后,只能听从老人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其实这些干部都是组织的宝藏,既愿干事也真干事,经过科学的培养和充分的锻炼,很可能成为新时代干事创业的顶梁柱。要敢于锻炼干部、善于包容干部,让干部经历大风大浪,即使在干事创业中出现失误,也要仔细分析原因,不能“一棒子打死”。即使要追责问责,也要把板子打到关键处,打得干部心服口服,起到“一次错误、一生教训”“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

对二十精神心得体会篇2

应该说,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干部自身的能力和才干如何,影响到履职尽责的水平,影响到事业发展的实效。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难于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各级干部把能力建设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培养专业能力,弘扬专业精神,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

当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不仅要有责任担当之勇,而且要有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这对干部的才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衰退的新挑战,各级干部不仅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还要有善于斗争的才气,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举措,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积极稳妥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加强经济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化精准化充实政策储备,从而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正因如此,各级干部要按照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全面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针对部分干部专业知识缺乏、业务不深不透、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形势任务的变化,结合干部的能力结构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分类别、分领域加强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培训,做到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缺少什么就学习什么、岗位要求什么就提高什么。通过让干部系统掌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克服知不抵位、识不符职的困境,减少知识透支、本领恐慌的现象,增强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能力,切实做到干一行专一行、管一行成一行。

与此同时,注重把实践锻炼作为增长干部才干的重要渠道,引导干部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不耻下问,虚心讨教,在推动改革发展的大课堂中获取“活知识”、学到“真功夫”、掌握“硬本领”,在社会实践的大学校里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派干部到一线进行岗位练兵,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在基层历练中培育专业作风使干部系统掌握专业技能和过硬本领,切实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让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真正有“几把刷子”,着力打造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善于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做到解决难题有法子、推动发展有路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全面增强干部的才干,不断提升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才能让干部当好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在大战大考中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为决战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作出新贡献。

对二十精神心得体会篇3

因地制宜,挖好“引才穴”。植树中最基础的就是选点挖穴,依据气候条件,选取适性树种,选定适宜位置,根据树苗根系长宽挖掘大小合适的种植穴,为树根留有充足生长空间的同时,也保证树苗在生长过程中能傲然挺立、昂扬向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截至2020年,作为国民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近年来,各地抢抓人才集聚时机,纷纷祭出“人才奇招”、出台“惠才新政”。但人才引进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样需要人岗相适、因地制宜。要立足当地实际,以引进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方向的人才为主,确保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术业专攻,防止因人岗不适、“水土不服”,造成珍稀人才沦为平平庸才。

优化土壤,善施“基底肥”。为促进苗木根系向下纵深生长,栽植前,会将基肥施放在种植穴最下层,并按照树苗根系顶端长度,在树坑内填入富含腐殖质的表层土,以提升土壤肥力。“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人才发展同样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基础,只有不断提升城市人才配套硬件水平、提高人才创业创新平台辐射范围、增强区域人才承载力,积极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的良好氛围,为“卡脖子”的技术领军人才以及塔基人才等各类人才提供优越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刺激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厚植根基,踏实“初心土”。栽植时,根据“两踏一提”原则,立正树苗培入心土,在培土到一半时,将树苗稍稍上提,保证树根舒展,防止树苗窝根,影响成活和生长。提苗后,将已埋土向下踏实,使树苗根须和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吸收水分营养。最后,将剩下的心土埋入,并二次踏实,以防树苗倾斜。“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在人才培育中,要“培入”人民至上的初心,夯实为民服务的责任;注重“提苗”,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让人才“根须”深深扎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土壤”紧密联系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在基层一线中汲取群众智慧、人民力量,涵养为民情怀,才能在风吹浪打、日晒雨淋中壮筋骨、长才干、见世面,“蹈之而弗悔”。

保墒防治,助长“人才苗”。栽植后,剔除周遭石块,在树坑边上用土垒成漏斗式聚水圆环,并浇水覆土,除草去虫。“国势之强由于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稳就业”“保就业”任务艰巨。面对严峻的形势,更应完善人才激励保障的“聚水环”机制,全力解决人才发展中的论资排辈等“石块”问题,剪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影响人才发展的“杂草”,解决衣食住行等人才关键小事,提高人才待遇、保障人才权益,为人才免除“后顾之忧”。同时,以人才实绩为导向,推动形成学历、论文、项目成果转化价值和实际贡献相结合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切实为“人才苗”成长为枝繁叶茂、繁蔚隐蔼的人才“常青树”提供制度保障。

“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不仅是梁希老先生对祖国绿化事业的美好希冀,更是对人才寄予的殷切厚望。人才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广植“常青树”、多育“人才苗”,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对二十精神心得体会篇4

提到大国“重器”,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与之相关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于细丝毫发之间精细还原尘封上千年的文物古迹,到修炼“内功”钻研科技让世界为之惊叹,无不让人为“北斗”卫星、探月工程背后默默耕耘、辛勤付出的大国工匠,也为其背后叫人叹为观止、严丝合缝的内在架构频频点赞。

对二十精神心得体会篇5

以守正创新破题,解时代之问题。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把握组织工作的内在规律性,自觉按规律办事,才能避开前进道路上的“暗礁”“险滩”,解答好时代之问。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勤于“解剖麻雀”,坚持作决策靠调查研究找依据,破难题靠调查研究找答案,抓工作靠调查研究促落实,扑下身子与干部群众掏“心窝子”,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干部面对面交流,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把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问题找实、找准、找到位,以调查研究的“十月怀胎”保障决策政策“一朝分娩”。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要善于“革故鼎新”,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辩证思维,增强组织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用创新的胆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提高谋划工作、制定政策、推进落实的质量,铸就组织工作新格局,拓展组织工作新境界,更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引领新时代发展。

对二十精神心得体会篇6

“干”字在前,坚持“积极作为”,在实践中练本领。年轻干部素质能力关通过与否,需要行动来证明、时间来见证、成效来检验。年轻干部要善于用理论推动实践,用实践检验、升华理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深入基层,扎根基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群众心为心,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帮助群众解难题、化纠纷,寻路子、奔小康,用真心为群众服务,用行动让群众满意。既要做“狗不叫式”干部,更要和群众“结对认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基层这个大家庭中,把群众事当作自家事,拖不得、慢不得、敷衍不得,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增强本领、提升群众满意度,切实过好素质能力关。

政治关、廉洁关、素质能力关是年轻干部成长之路上必过的“三关”。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准政治方向、恪守廉洁底线、提升素质能力,方能过“三关”,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