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直进步,大家对写心得体会这件事也不陌生了,及时写一篇心得体会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31心得体会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31心得体会篇1
月亮出来了,我在灯光下,伴着月光,又一次游入了《论语》的海洋。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论的一本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儒家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在《论语》这本书中,“仁”字出现过104次,它能够统率全书,也统率了我的思想。然而很多人会问,什么是“仁”?在《论语》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将:“仁”字融入到了全文的不同阐述中。而总的来说,就是提倡人们用礼让与克制的态度去对待与调和社会矛盾。
在平常的生活中,“仁”字更是不可缺少。而因为“仁”字引发的事也是屡见不鲜。
而“仁”的第二点。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仁”。也就是“仁者爱人”的思想。有我们铁生活中,你一定会接收或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而你又会怎么做呢?有的人会自己收下这个棘手的事情,以自己的努力,一点点一点点地将这个事情化解,不求外人帮助或不让外人知道这件事;有的人会求助于身边的一切力量,以团结的力量,以自己与帮助者的人力物力,将这件棘手的事情化解,在这过程中学习做事又加深了友谊;有的人则会在求助他人之后,在大家齐心解决问题时,自己却躲到了一边,让别人做事,自己跑路;还有的人会将这件棘手的事情强加给别人,直接让别人完成自己本应完成的事。相比之下,前两种做法是对人“仁”,后两种做法则是对人不“仁”。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别人,我们才能达到这种对人“仁”。
在《论语》之中,还有很多很多让人受益匪浅的话语,这些话语也深深种到了我心里,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月亮不见了,只剩我在灯光下,在《论语》中,在一次次心灵的感悟里,慢慢成长。
论语31心得体会篇2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阅读《论语》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虽不是孔子的言论,却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作为一种反省自己的指标,它给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错。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应当注意的三个细节:办事、交友与学习。只有做到了这些细节,生活才变得完整。
作为捣蛋大王,我做的调皮事实在太多了,也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让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算了,把这章看完了再去。可妈妈一走,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只顾着看书,好不容易把这本书看完了,妈妈却回来了。这时我才想到妈妈交代我的事我没做,不由的低下了头,免不了有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而在学习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们班学习《虎口藏宝》,下课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纳塔莉,那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细节会更多些呢?那这种叙事特点又要归纳进那种写作特点中呢?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放学,我还是没有丝毫头绪。本想第二天去请教老师,可一起床,这个问题却又被我遗忘了。唉!
对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怜。若是朋友伤害了我,就算创伤不大,我也会好几天不理他,弄得我俩很是尴尬,关系也越闹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哪里摔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复犯错的最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以后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复的犯错。
人都会犯错,这是肯定的。但一个错决不能犯两次。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弯路。
论语31心得体会篇3
一直以来不断在提醒自己要挤时间看看书,可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牵绊,直到前些日子,才终于拿起了放在枕边的被搁置多时的《论语》。
读着这些熟悉的文字,一种淡然浮上心头。《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即使是现在,他的很多教育观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
1、反思是一种人生智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大家都明白。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与西方不同的是,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苏格拉底所说“关心自已的灵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与生俱来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并没有一个万知万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谐而美好的,人本身没有罪孽可以忏悔。因而,它所关注的是现实性的,是人与人群之间的纽带,是建立合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的大视野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君子日参省乎已,刚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为要达到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种生存智慧,行动智慧。在教学中我们不也是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么?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灯光下静静深思,也可能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更还多了一个头脑!
2、自信是一种坦然。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自信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立世的重要意志品质之一。特别是正处在心理生理发育期的学生,更是要从我们这里学习、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时会从教师的言行中去感染和影响他们,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做到了约制。自信是一种内在的东西,需要由你个人来把握和证实,要善于肯定自己、激励自己。与成功一样,强烈的自信并不是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需要有个过程,要善于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突破和成绩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充分肯定它,适当奖励一下自己,鼓励自己再加把劲,这样就能得到一点自信。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勇气面对别人的讥讽和嘲笑。自我激励的办法之一,是运用临时性的激励办法。学会自我激励,要给自己一个习惯性的思想意念,如果你在内心经常存有失败的念头,你便已经输掉了一大截。相反地,倘若你对自己充满信心,要把每一次进步都看成是一种成功,而每一次成功都会增加信心,都会有助于主宰自我的意志与习惯的形成,那么即使面对逆境,也能泰然自若。换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长的源泉,它能助你与成功同步前进。让我们多多肯定自己,多多肯定学生吧,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3、快乐是一种境界
快乐是一种境界。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反观现在社会,做教师这一行,不正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么?高尚的职业荣誉感不能改变囊中羞涩的现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又使我们对孩子们欲罢不能。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便意味着我们选择了清贫,但不代表我们不能选择快乐。回头看看我们所处的世界,五光十色,影响人心志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尘世不动摇,置身名利不追逐的人又有几个?可是这以名利做曲,以声色为水酿造的欲望之酒,能让人得到一时的虚名,却能让人失去更多。倒不如淡然平和让自己心情开朗来的更实在。一个人的“淡泊之守,必须从浓艳场中试来”。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经世事的苍白,而是经历之后不贪浓艳之心的有内涵的淡然。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内心依然快乐富足,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由内而外自然流露出自信心。现代教师不正是应该如此吗?
读书让我们明智,学习让我们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乐趣的一部分。不想标榜自己有多么的淡泊名利,毕竟我只是俗人一个。只想平静的面对虚名利禄,以古以镜不断学习,做到“守节声色场,安志纷闹中!”
论语31心得体会篇4
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记得,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因为课本中那节《论语十则》。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由教科书的安排中,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
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所以,在《论语》中,不但有子曰,还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当中,曾子曾经曰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了。《周易》说:君子以反身修德。现在也常说,批判与自我批判。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的影响力之深远了。是为金玉良言也。
上述两句,是我在《论语学而》中,最为喜爱的,故有感而发。当然,这不是《论语学而》的精华的全部,也不是《论语》的全部精华,不可一概而论之。
已经读《论语》两三个星期了,仅仅读完《论语》中的第一篇《学而》。也许有人要问我,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给我两三个星期,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
对此,我也不想争辩什么,于《论语》而言,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哪怕他已经读《论语》读到可以背了。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那些把国学经典当快餐文学读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读了《史记》《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等等好几本国学经典,自称通其关窍,不过数周。当时,我是甚羡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讶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数周间,通其关窍,吾不如也,恐周树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国之大才也!
其实写,读《论语学而》有感,这个题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这篇小文中,切实的说,也就写了《论语学而》中的两句话,而举证参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贫乏,真才实学不多,甚至没有,亦谈了不少题外话,个中因果实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浅,不自量力矣!疑在有哗众取宠之嫌!似为满足虚荣乎?当真愧不能当,但实在于《论语学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记之,又无力于作题目,只好姑且妄之。请读者姑且听之,万望见谅。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点一二,吾当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31心得体会篇5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