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案中应设计适当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的修改与完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值得持续关注,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面积单位》教案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面积单位》教案篇1
设计说明
“面积单位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形式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上课伊始,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复习与思考。
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同时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首先猜想、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平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正确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56页上面例题。(课件出示)
(1)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片。(拿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2)先用直尺量一量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0厘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00平方厘米)
(3)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4)猜想、讨论: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预设
生1: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面积单位》教案篇2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单位》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第119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七的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准备面积分别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幻灯片。并准备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教学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
师让学生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面、课桌的面,指一指黑板的面、门窗的面。
师指出:像课本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和黑板、门窗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2、认识平面。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指名摸一摸它们的表面,使学生感知它们都是平面图形。(板书:平面)
3、认识围成的平面。
师出示下面的图形:
让学生指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告诉学生: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围成的平面。(在“平面”前面板书:围成的)
4、认识表面和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1)让学生说说摸过的物体的表面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师指出:物体的表面、围成的平面图形,它们都有大有小。
5、师归纳面积含义。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
1、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用幻灯出示两个宽相等而且长相差很少的长方形,让生用眼观察它们的大小,当生不能判断时,师通过操作让它们重叠起来,让生分辨大小。
2、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用幻灯出示一个长9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让生判断它们面积的大小。然后师通过操作把图形分成同样大小的方格。让生通过数方格来比较大小。
3、认识面积单位。
师:在用数方格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分成的方格的大小要一样。我们经常使用的面积单位有三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让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图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让生测量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并让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认识平方分米。(方法同认识平方厘米)
让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
(3)认识平方米。让生量一量黑板的边长,认识到一页黑板的面积正好就是1平方米。
让生观察教室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并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地面面积。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七的1、2题。
2、练习二十七的3题。“做一做”的第3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让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目的: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米尺、绳子和几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
2、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二、新授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问:这是什么单位?用它可以测量物体的什么?
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单位?用它可以度量物体的什么?
并让生说一说1里面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师强调:1厘米是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让生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看看1分米有多长。再让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让生比较它们的不同。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指名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不同。
4、小结:
师: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三、练习
1、做“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指一指课桌面的边长和面积。
2、做“做一做”第2题,让生说出横线上应填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3、练习二十七的第4题,让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让生用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书上的图形,在指一指它的周长和面积,并让生计量它们的周长和面积,问: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周长呢?
5、练习二十七的第6题,让生自己在钉子板上围成,师生共同分析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从中归纳出:周长相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其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6、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先让生观察,再集体分析。
《面积单位》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0-p7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图形卡纸、用来拼摆的小圆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两张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白纸。
一、创设情境,认识面积。
1、师:假如老师今天要在班里举行一个涂色比赛,看谁能最快涂完一张纸?(出示:)你会选择哪一张纸来涂?为什么?
(小的那张。因为它的面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赢。。。。。。)
(1)、师:大家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这张纸的面小,要很快涂完,应该选择面小的这张纸,是吗?我们同学都很聪明。
(2)、引入:这是这张纸的面,那其它物体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数学书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子呢?你还能说说我们课室其它物体的面吗?并动手摸摸。(顺带复习周长)
(3)、比较各物体的面的大小。
师:那么,数学书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较,谁大谁小?数学书和黑板呢?
2、引出课题:
师:我们刚才比较这些物体的面谁大谁小,实际上是在比较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是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纸条帖)
二、学习面积的概念。
师:那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71,读一读什么叫面积?用笔划下来。
1、学生自学教科书p71“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积”了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
你们都看懂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
引出学习“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举例说明。
(1)、“物体的表面”
师: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课桌、窗子、书本。。。)
问:那么,你们说,课桌的面积和书本的面积比较,谁大?谁小?
课桌的面积和黑板的面积比较呢?
(2)、封闭图形。
师:那封闭图形又是什么呢?谁能举例说明你认识哪些封闭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3)、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观察法)
师:这就是两个封闭图形,大小不同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大小我们可以叫它们的面积。谁来说说,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
,读概念。
(4)、比较面积的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积?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现在大家桌面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到底它们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小组内想办法比较一下。(小组活动)
汇报。
师问:你小组比较的是哪两个图形?怎样比较?
:红色纸条和绿色纸条或绿色纸条和橙色纸条可以用重叠法比较。但红色纸条和橙色纸条用这种方法比较,得出的结果,大家的意见不一样。那么,到底谁的`结果对呢?现在,请同学利用手上的学具用自己的方法摆一摆,验证一下。
汇报。
要点:为什么不用圆形?用正方形合适还是用长方形合适?为什么?
:你们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用的学具大小要一样)
引入: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的单位。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5)、学生自学教科书p73-p74的内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问:你学到了什么?
汇报、交流。
板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让学生边汇报,边从自己的学具中找出相应的学具展示说明或用手比划)
(6)、举例说明。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
(计算机的键盘、手指的指甲、)
(7)、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师:那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这就是1平方米的面积,大家猜猜,这里面能站几个人?
来,验证一下。(学生出来示范)
三、巩固认知,应用新知。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教室该用()作单位。橡皮该用()作单位。
笔盒该用()作单位。黑板该用()作单位。
2、完成p761
3、估量一下课桌的面积。
四、、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板书设计p: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
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1分米
1平方米1米
《面积单位》教案篇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84~85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一连、练习十七(1~4)
教材简析:教学面积时,教材从实际操作、观察引入,分摸摸、看看和涂涂几个层次进行。明确面积是四边所围成的全部,会观察和比较两个面的大小。教材很注重面积单位的引入:“把两个平面图形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比出它们的面积的大小”,自然突出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同时为学习间接测量面积的方法作了准备。教学重点:面积概念的建立。
教学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面积和周长的不同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镜框:长30厘米,宽20厘米。钉成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100厘米指的这个镜框的什么?什么周长?
现在要给这个镜框配一块玻璃,怎样算这块玻璃的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认识面积:
1、 认识物体的表面:
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的面。
师:像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的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
板:表面
2、 认识平面:
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摸一摸它们的`表面。
师: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板:平面
3、 认识围成的平面:
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
师: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做围成的平面。
板:围成的平面
4、 认识表面和围成的平面大小:
数学课本和铅笔盒盖的表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不封闭的三角形有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围成的平面,它们都有大小。
5、 归纳面积的含义。
三、认识面积单位:
1、 用重叠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出示p88上的图。
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怎么办?
师画下来,剪下来。用重叠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能看出大小吗?
黑板面和教室门面积的大小用这种方法比行吗?两片叶子呢?
师:有时候,用重叠方法不能比较出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
2、 利用面积单位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把两个平面图形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a.认识平方厘米:出示1平方厘米。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比一比,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同你的哪一个指甲的大小差不多?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拼一拼,用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注意不同的拼法。
数一数,p88(2)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摆一摆,,p88(3)中能摆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用这个方法比出p86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吗?
b. 认识平方分米:出示1平方分米。指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量一量,用一平方分米量一量课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c. 认识平方米:用一平方分米量教室的大小行吗?我们来认识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
1平方米有多大呢?指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估一估,黑板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四、全课:
我们学习了几个面积单位?谁能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五、巩固练习:
p90(1~4)
《面积单位》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平!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平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习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平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面积单位》教案篇7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
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情感目标:
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相片一张,药盒、树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幼儿园要举行涂色比赛,请你帮帮聪聪小朋友,他该选哪张纸?(出示三张大小不一的纸片),说说你的理由。
2、提问:你所说的“大”是指纸片的什么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物体,请大家看一看放在你们面前的有哪些物体?
(课桌、铅笔盒、课本、练习本、药盒、树叶)
(2)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再摸摸课本、练习本等物体的面。
(3)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4)物体都有它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哪是物体的表面?
(5)比一比,课桌和黑板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桌面和书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练习本的表面和药盒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观察)
(5)(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表面在哪?比一比,哪片叶子的表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重叠)
(6)刚才我们用观察和重叠方法,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2、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2)这些平面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3)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哪部分?(指名学生摸)
(4)明确: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3、概括面积含义。
(1)根据板书整理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整理完成面积概念板书)
(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也可以分开解释为: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2)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3)阅读课本概念。
4、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发给三名学生每人一个画好格子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对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他们各自手中长方形内的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展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使用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规定这个统一的标准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3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完成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给下面物体的面积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数学书封面___操场___黑板___教室门___邮票___文具盒___
四、整理回顾,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比划一下)2、先观察、欣赏75页数学游戏:图案设计大赛。
3、课后作业:设计比赛: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五、课堂作业:
1、填空: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___。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___、___和___。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教室面积大约是48___书签面积约有60___手帕面积4___球场面积400___
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___一扇门的面积约是2___
一枚5角硬币面积大约15___
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___
3、选一选。
(1)___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①指甲②粉笔盒底面③课本封面④方凳面
(2)度量操场的面积应选用___作单位。①平方厘米②平方米③平方分米
4、判断对错。
(1)课桌面的面积约36平方分米。___
(2)床的面积约4平方厘米。___
(3)方桌的桌面大约有1平方米。___
5、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数一数,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___平方厘米___平方厘米___平方厘米
6、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请把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涂上颜色。
《面积单位》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实际大小,掌握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
1、谈话导入
2、认识表面有大小
请同学们摸一摸书本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面大?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3、认识平面图形有大小。
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4、认识面积
将上述两方面结合: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书)
5、区别面积与周长
同学们擦窗子,擦的部分的大小是窗子的什么?同学们早锻炼在操场上跑步,跑一圈有长度又是指操场的什么?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面积,那么怎么样比较他们的的大小呢?
1、重叠比较
请一学生演示用重叠法比较学具
2、利用小方块比较
重叠难以比较可以利用小方块比较(电脑演示)
变换投影(方格大小不一样)
指出:他们的比较标准不一样,要统一标准,这就是面积单位(板书)
三、认识面积单位
1、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同学们在说家的面积时也经用到了“平方”,就是面积单位平方米的简称。(板书)
猜一猜还有哪些面积单位?(同桌互相说说)
2、具体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
让学生量边长,并举例
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实际测量指定图形大小。
(2)认识1平方分米
用1 平方厘米的小方块去量课桌面积,大家觉得怎样?
学生量1平方分米的边长,并举例
用1平方分米实际测量物体大小
(3)认识1平方米
猜一猜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如果测量教室面积,三种面积单位你选取哪一种?为什么?
举出生活中1平方米大小的物体
3、强化表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少,并用手比划一下大小。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2、看图说面积
3、动手操作
拼一个面积8平方厘米的图形
五、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