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蜻蜓教案8篇

时间:2024-10-27 作者:Indulgence

为了提升课堂管理能力,教师需在教案中制定明确的规则与流程,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应包含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做蜻蜓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做蜻蜓教案8篇

做蜻蜓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特征。

2.能大胆画出各种动态的小蜻蜓,并添加相关景物,丰富画面内容。

3.在绘图的过程中感受到蜻蜓的对称美。

【活动准备】

示范用纸、水彩笔

【活动建议】

1.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1)谜语:小小飞机大眼睛,两只翅膀轻又轻,飞东飞西忙不忙,消灭害虫有本领。

提问:小朋友知道小蜻蜓长什么样吗?它喜欢在什么地方飞来飞去,做什么?

(2)小结:小蜻蜓的身体细长,有两对透明的大翅膀。我们经常看到蜻蜓飞得很低用尾巴点水,这是她在产卵。它喜欢捕食苍蝇,蚊子,飞蛾等。是大自然中有害昆虫的天敌,我们要看护小蜻蜓,不能伤害它。

2.教师讲解作画步骤。

(1)在纸的中间画两个大大的眼睛,眼睛是对称的,有个蜻蜓的眼睛为什么那么大呢?

总结:蜻蜓的眼睛是复眼,是由成千上百只眼睛组成的,能看到四面八方的东西,所以很大。

(2)蜻蜓的翅膀有两对,薄薄的,透明的,翅膀的两端有红色的翅痣,在飞行时,能够防止震动,保持平衡。

(3)蜻蜓的身体腹部像长长的u字,它的尾巴长长的。3.画出小蜻蜓向不同方向飞的形态。

(1)小蜻蜓的样子不变,只要改变它的方向,启发幼儿画出各种飞行方向和动态的小蜻蜓,要求把蜻蜓的眼睛画的大大的,身体细细的。

(2)在画面上添加景物。

(3)鼓励幼儿画出景物,并大胆涂色,注意构图合理。

4.作品评价

将幼儿作品贴在作业栏中,互相欣赏,说说哪些蜻蜓画的漂亮,哪些画的内容丰富。

做蜻蜓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音乐第一册第七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小蜻蜓》,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2、引导学生用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3、充分发挥学生的的模仿力和创造力。

4、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表现抒情优美的音乐情绪;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想象,对学生进行保护益虫的思想教育。

[课型]

综合课

[教学重难点]

体验歌曲,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歌曲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等。

[教学方法]

听唱法、律动法、体验法、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引导策略

一、组织教学,调节情绪

跟随《口哨与小狗》和《拉勾勾》剪辑而成的音乐律动进教室

让学生掌握二拍子的基础上,感受三拍子的韵律,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激情导入,感受音高

1、运用谜语,激发兴趣。用谜语引出“小蜻蜓”细细身体长又长,身後背着四面旗,斗大眼睛照前方,专除害虫有助益。

2、简介小蜻蜓激发学生兴趣,了解有关小蜻蜓的知识,初步渗透保护益虫教育。

3、身体语言感受音高。

当音乐弹出“315——”的时候,学生身体模仿蜻蜓往低处飞;当学生听到“516—”的时候,身体模仿蜻蜓往高处飞。

利用身体语言,形象地体现出音的高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解决音高的学习。

三、巧用媒体,感受节拍

1、观看媒体:哪只蜻蜓飞舞的动作最适合这段音乐?(课件中有两只小蜻蜓,一只随着音乐节拍飞舞,另一只则胡乱飞舞。)

2、通过大屏幕随三拍子音乐模仿小蜻蜓飞舞、捉虫。(反复)

3、启发学生用奥尔夫声势为歌曲旋律伴奏,并根据学生的动作分组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创作不同的身体节奏。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三拍子地强弱规律,巧妙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四、声情并茂渲染气氛

小蜻蜓

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

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

1、跟教师朗读歌词。

2、你认为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朗读?

3、你觉得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朗读?

充满感情的朗读是加深学生对歌曲意境了解的一种艺术,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索正确的朗读速度和感情,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含义,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五、图谱游戏,情境表演

1、初听歌曲(出示图谱),教师范唱。

2、听录音范唱,看课件演示,小蜻蜓飞过草丛,每一乐句结尾落在花上。(花的位置按结尾音高排列)

3、同听唱法教学,学生轻轻跟唱歌曲,并徒手在空中飞舞感知乐句。

4、师扮演小蜻蜓,做出捕蚊的动作,生扮演草丛,全体演唱歌曲。

5、请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分别扮演蜻蜓、草丛,全体表演唱。

6、改变传统的歌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歌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形象的图谱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音高,既学会了歌曲又了解了歌曲的乐句。

六、发挥想象情境表演

1、出示三张图片,请学生观察,小蜻蜓在干什么?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后小结。

小蜻蜓自由飞舞的图片

小蜻蜓高兴游戏的图片

小蜻蜓辛勤捕蚊的图片

2、启发学生从音乐的力度、速度、声音的连贯去表现三幅图片,并进行演唱。

3、把图片和音乐结合,让学生根据音乐速度的不同,表现不同形象的萤火虫。

4、情境表演,学生头戴小蜻蜓的头饰,化妆成萤火虫,随音乐进行表演。

以情感、能力培养为主线,了解了不同画面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同时渗透蜻蜓是捕蚊能手,要保护益虫的思想教育。紧紧抓住音乐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给学生创设情感气氛,让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七、余音缭绕,蜻蜓飞舞

1、放《小蜻蜓》的音乐,

2、学生带着头饰轻轻飞出教室。

3、在美的歌声中小朋友意犹未尽。

做蜻蜓教案篇3

活动目标

能初步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

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重难点

能用不同方式感受并表现音乐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

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图片准备 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小朋友们,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今天我们唱着歌一起去郊游吧!(播放《去郊游》)

走了这么久,小朋友一定累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春天来了,来到郊外(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发现外面的世界和冬天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小朋友:阳光变暖和了,小草变绿了,小树长出了新的树叶,小鸟多了,花也开了。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小草变绿了,小树长出了新叶,天空中还飞来了小蜻蜓,大家看到了吗?

2.初步倾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性质

老师听过一首关于小蜻蜓的歌曲,你们想听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安静地听一听。(播放歌曲)

这首歌曲怎么样?(好听、优美、浪漫、温柔)那这首歌是快还是慢呢?(慢)

小结:这首歌是一首舒缓优美的儿童歌曲。

3.播放《小蜻蜓》flash,了解歌曲内容。

(1)这首优美的歌曲的名字就叫《小蜻蜓》。那小蜻蜓在做什么事情呢?接下来我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再来听一听,看看小蜻蜓到底在做什么事情。

(2)理解歌曲内容

歌曲中唱到小蜻蜓,是益虫。那你们知道什么是益虫呢?益虫就是保护人们的粮食不被害虫吃掉,专门跟害虫做对的,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那蚊子是益虫还是害虫呢?蚊子身上带有很多的细菌,飞到过很多不干净的地方,然后飞到粮食蔬菜和我们小朋友的身上,害得我们生病了,所以蚊子是害虫。小蜻蜓就是专门捕蚊的小英雄。

(3)教师完整演唱,小朋友们再次欣赏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4)引导幼儿用温柔,优美的声音演唱

这是一首优美好听的歌曲,接下来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哼唱一下。

小蜻蜓是益虫,是小英雄,人们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都在表扬他,夸奖他,所以我们大家要用高兴的心情来歌唱。教师边弹钢琴,便带领小朋友们歌唱。

4.用动作表现音乐

(1)小朋友们,我们了解了小蜻蜓的知识,你们喜欢小蜻蜓吗?(喜欢)那谁愿意来学小蜻蜓表演呢?

(2)集体表演。小朋友表演的很好,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看看谁是最美的小蜻蜓。(播放音乐)

5.活动结束

小蜻蜓们表演的'真棒。春天来了,小蜻蜓飞来了,小蝴蝶也飞来了,我们去找找小蝴蝶吧。(播放《去郊游》)

活动反思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最重要的是选材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知识准备,对幼儿的了解。教师只有使教学符合实际,贴近幼儿的生活,才能使每一个幼儿得到音乐审美上的愉悦,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

做蜻蜓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课本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

(3)集体读。

(4)提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5)过渡,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0节,从陶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4、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5、指导朗读。

6、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7、师讲解蜻蜒点水

8、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蜻蜒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9、迁移练习:

10、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指导朗读: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3、师生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做蜻蜓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学唱歌曲《小蜻蜓》,通过录音与教师范唱,引导同学用心倾听歌曲感受三四拍子旋律,学习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以表示抒情的音乐情绪,表示自身保护蜻蜓维护益虫的道理。

二、能用打击乐器准确地为歌曲伴奏

三、通过自编小蜻蜓动作扮演,增强同学的自信心,激发同学的编创热情。

教学重点:

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唱足音的时值,注意一字多音。

教学准备:

音乐课件、琴、碰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现在老师要带大家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我们去郊外看看吧!那里有些什么呢?(蜜蜂、螳螂、桑蚕、七星瓢虫、蜻蜓)

2、简单了解各种益虫。

二、新课学习:

1、师:“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小蜻蜓》,瞧!小蜻蜓看到我们的到来他多高兴啊,听!他们正唱着歌欢迎我们呢!”

2、初听歌曲《小蜻蜓》,边听边拍手,让同学感受三四拍子的旋律。

3、师:你觉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轻柔、抒情)

4、再听歌曲,同学用lu跟着轻轻地哼唱。

5、按节奏读歌词。

6、跟琴演唱歌曲,唱得柔和、抒情。注意唱足每个音的时值,更好的体现歌曲的抒情性。

7、让同学用语言描述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从而让同学懂得保护蜻蜓。

8、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扮演歌曲

1、师:同学们都见过蜻蜓吧!它有些什么特征呢?你能模仿一下吗?

2、听歌曲创编动作扮演。

3、师出示碰铃,让同学为歌曲伴奏,可参照图示。

4、分组扮演

a组演唱

b组伴奏

c组扮演

6、分段扮演歌曲。

四、小结下课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蜻蜓一天能吃二十多只蚊子,一年下来要吃掉一千只多蚊子呢!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定,请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吧!

2、听《小蜻蜓》音乐律动出教室。

做蜻蜓教案篇6

设计意图:

由于夏天快到了,小朋友们对夏天出现的昆虫非常感兴趣。有一天,我问小朋友最喜欢夏天的什么小昆虫,小朋友们说喜欢蜻蜓。为了让小朋友多了解夏天的小昆虫及它们的习性并知道蜻蜓的特征,特此设计了此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生活中幼儿对蜻蜓有所了解。

2、情感目标:让幼儿在绘画中体会画蜻蜓的快乐。

3、技能目标:观察、了解蜻蜓的主要特征、习性。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幼儿幼儿随音乐自由结伴表演的能力。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会唱此歌曲,并已初步了解了鞋匠的劳动内容。

教具准备: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播放《鞋匠舞》。

1、齐唱歌曲《鞋匠舞》。

"小朋友已经会唱《鞋匠舞》了,我们一起唱一遍。"

二、引导幼儿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

"小鞋匠在绕线、拉线、钉钉子,这么多事!我们也来学做鞋匠。"

(1)创编第一、二乐句的动作。("绕绕线,绕绕线,拉拉拉拉钉钉钉。")

①、绕线"你们先来绕绕线。"(幼儿自由做)"鞋匠绕线是绕一会停一下。我们再唱着做做。"(重点引导幼儿卡好音乐节奏)

②、拉线、钉钉子"绕好了线,再拉线了,谁来做做试试?"(请个别幼儿表演)"拉线要平着拉,那钉钉子呢?"(幼儿一起做)"我们来唱着做,从绕线开始。"(做1--2遍)

(2)、创编第三乐句的动作。("拿一根针儿缝一缝,拿一根钉子钉钉钉。")"小鞋匠绕线绕的这么好,拉线拉的这么直,下面要做什么了?"(幼儿回答)"谁来做做?"(请幼儿表演) "拿针缝东西的动作多美呀。我们一起试试。" "缝的时候要小心些,钉钉子要用力。"

(3)、创编第四乐句的动作。("鞋子做的牢又牢,鞋子做的多有好。")"鞋子做好了可真高兴呀。你们做个高兴的动作吧!看谁做的又漂亮又和别人不一样。""我们拍着手来唱最后一句,最后的时候小朋友一起摆一个漂亮的动作。"

三、随音乐完整表演。

(1)清唱,幼儿表演。

"鞋匠所有的动作我们都编出来了,咱们赶快连起来看看怎么样?"

(2)随音乐集体表演。

①、"我们听着音乐来做做。"

②、"再听音乐做一遍。"

四、幼儿结伴表演。

(1)清唱,幼儿结伴表演。

"小朋友都会跳《鞋匠舞》了,现在我们来玩《鞋匠舞》的游戏吧。我们听音乐找朋友面对面跳,一定要在音乐前奏时就找到一个朋友,准备好。我们试试。"

(2)随音乐连续结伴游戏。

"小朋友都知道怎么玩这个游戏了,我们听着音乐来玩玩吧!"

五、活动延伸可以在美工角中准备各种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制作各种式样的鞋子。

做蜻蜓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正确发出“天、灵、捉、蜻蜓”等字音。

2、学说“××,××飞呀飞”的短句,进行简单的句式模仿。

3、培养幼儿动作的敏捷性和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飞舞的蜻蜓教具一个。

活动过程

1、边念游戏儿歌,边抖动飞舞的蜻蜓教具,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幼儿学念游戏儿歌,重点练习发准“天、灵、捉、蜻蜓”等字音,让幼儿基本了解游戏的内容。

2、提出“怎样捉蜻蜓,用什么捉蜻蜓”等问题,启发幼儿采用用手掌做网,手指做蜻蜓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

3、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1)扮网的幼儿必须将手掌伸平,掌心向下。扮蜻蜓的幼儿必须将食指碰到渔网(即手掌)。游戏时,大家必须念儿歌。

(2)儿歌念完后,扮蜻蜓的`幼儿要迅速缩回食指,扮网的幼儿捉蜻蜓。

(3)被捉住的幼儿必须说“××,××飞呀飞”的短句,若回答正确,扮网的幼儿与此幼儿交换角色,大家一起玩“捉××”的游戏。若同时抓住几位幼儿,可请一幼儿作为代表;若一位幼儿也捉住,游戏继续进行。

4、先组织幼儿讨论,丰富有关游戏的知识和经验。

师“还有哪些动物或虫子是在天上飞的?”(引导幼儿说鸽子、野鸭、天鹅、大雁,以及蚊子、苍蝇、蝴蝶、蝙蝠等。)要求

幼儿用“××,××飞呀飞”的短句来表达。

接着教师扮网,请几位幼儿扮蜻蜓与教师玩游戏2~3遍。

5、先组织幼儿与旁边幼儿两两结对玩游戏,让幼儿熟悉游戏的玩法。然后请一对幼儿上来表演一遍,教师针对游戏的情况给予简单的评价。最后,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先指定一幼儿扮网。游戏活动前,教师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协商及交往,使游戏活动开展的更加快乐。

附游戏儿歌

捉蜻蜓

天灵灵,地灵灵,

满天满地捉蜻蜓。

捉蜻蜓,捉蜻蜓,

捉到一只小蜻蜓。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做蜻蜓教案篇8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富有启迪意义。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入探究。

2. 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向深入探究。

3. 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动作、说话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 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简要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板书:蜻蜓 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欢蜻蜓,有一天,他们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们却把它给放了。把板书补充完整。 3.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理请脉络。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这些孩子捉到了几只蜻蜓?

2.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把它放飞了?

3. 陶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

4. 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为什么?

四、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组织课堂讨论

① 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没有马上叫他们放了?为什么没有马上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如果马上叫他们放了蜻蜓,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会放吗?

② 讨论上面的问题,可以联系教过的第18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较,同样是要让别人放掉某样东西,谈谈两人的做法相同吗?

③ 最后孩子们为什么会乐意放飞蜻蜓呢?

主要是以下几点:

a、 陶先生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⑴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开始谈话,显得亲切、平易近人。 结合理解慈爱。 ⑵谈话不是从指责捉蜻蜓开始的,而是从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开始,不会引起孩子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反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可以看出,由于陶先生态度和蔼,方法巧妙,孩子们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朋友。 结合理解七嘴八舌

b、 陶先生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⑴动作: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

⑵表扬翠贞:还是翠贞说得对。

⑶征求意见: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c、 陶先生学问大,懂的东西多,谈的是孩子们不了解的知识,新道理,听起来新鲜又有趣。 重点学习第10自然段 合作讨论,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如: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晰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的神态。 结合理解入神。为什么入神?

d、 陶先生富有耐心、讲究民主。

⑴陶行知最后没有由自己直接放飞蜻蜓,而是把蜻蜓还给了翠贞。

⑵还蜻蜓时,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结合理解:商量的口吻 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 小结

①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谈了蜻蜓之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呢?

②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此时,孩子们会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作业设计:

1、 画一幅蜻蜓图

2、 写一段话,关于蜻蜓的样子

3、 写一句保护蜻蜓的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