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在教案中融入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教案不仅展示了教学思路,也是教师与同事交流的有效媒介,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班语言《秋》教案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班语言《秋》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发展想象力,激发对大自然产生美好的情感。
2、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学会朗诵。
3、感受民间童谣的艺术魅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月亮下来吧》。
2、仿编儿歌纸条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入:回忆月亮形状变化。
提问:月亮的'形状是怎样变化的?(请个别幼儿发言)
播放ppt2,:每个月的初一,月亮又弯又小,然后慢慢变大变圆,到十五时月亮又大又圆,然后又慢变弯变小。
(二)师生谈话:圆圆(弯弯)月亮像什么?
1、点击进入ppt3提问: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幼儿自由发言)。继续点击ppt2,师生一起边看边说。然后教师:圆圆的月亮像皮球、西瓜、车轮……,还像我们生活当中的许多东西。
2、播ppt4提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幼儿自由发言)。继续点击ppt4,师生一起边看边说。然后教师:圆圆的月亮像香蕉、眉毛……,还像我们生活当中的许多东西。
(三)学习朗诵儿歌。
1、完整欣赏儿歌,感受儿歌的意境美。
(1)初次欣赏。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关于月亮儿歌,一起来欣赏吧。
(点击进入ppt5)介绍儿歌的名字《月亮下来吧》。(点击儿歌名字启动背景音乐,教师朗诵,点击ppt5进入自动播放到ppt15,画面切换可结合点击控制)
提问:儿歌名字叫什么?听起来感觉怎么样?引导幼儿学习词“优美”。
(2)带着问题再次欣赏。
提出要求:请仔细听,儿歌里讲了什么?把月亮当成什么?谁想把它怎么样?(点按钮回到ppt5,点击方法同上,教师再次朗诵)
2、逐段回忆儿歌内容,结合图谱分段学习朗诵。
(点击进入ppt16)教师提问:你在儿歌里最先(或接下来)听到什么?把月亮当成什么?谁想把它怎么样?(教师点击ppt16,依次逐段出示图谱后,引导幼儿逐段朗诵二遍。)
3、整首朗诵。(根据教学需要点播ppt16、17声音“掌声”,鼓励幼儿,增加气氛)
(1)结合ppt16的图谱,提醒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将儿歌完整朗诵二遍。
(2)点击进入pp17,引导幼儿脱离图谱配乐朗诵若干遍。
(3)师生共同讨论为儿歌配上合适的动作,视幼儿兴趣引导幼儿朗诵儿歌若干遍。
(五)活动延伸:仿编儿歌。
中班语言《秋》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大胆地为小蚂蚁搬运西瓜想办法。
2.尝试用西瓜皮为小蚂蚁制作礼物。
活动准备:ppt课件、音乐、一个西瓜。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蚂蚁)
二.演示课件,引导幼儿想象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小蚂蚁们在外面去找吃的,他们找呀找,找呀找,终于找到了一样好吃的东西!小朋友猜猜看他会找到什么好吃的?(幼儿泛讲)
2.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蚂蚁找到了什么好吃的?(出示课件西瓜)蚂蚁们大口大口的吃起了西瓜:“哇,真好吃啊!”小朋友猜猜看蚂蚁心里会怎么想?(幼儿讲述)蚂蚁它是怎么搬的?(学动作)(有的推)
3.师:蚂蚁们推呀推,推呀推,怎么也推不动,蚂蚁们都累倒了,这时有一只蚂蚁跑了,它会去干什么?(跑回家把所有的蚂蚁都叫来帮忙)
4.师:成群的蚂蚁都来了,他们一起来搬西瓜,他们都用了哪些办法搬西瓜?(幼儿看图讲述)可是西瓜那么大,蚂蚁那么小,蚂蚁们能把西瓜般走吗?让我们一起来给蚂蚁想想办法。(讨论)
5.师:让我们看看蚂蚁们是用了什么办法?(蚂蚁们爬上了西瓜,把西瓜一块块挖出来,再一块块搬回家)
6.师: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把西瓜背回家,有的把西瓜抱回家,有的把他放在头上顶回家,大家拼命的般呀般呀,大西瓜终于搬回家了,瞧,蚂蚁的'家里放满了西瓜,再也放不下了,那剩下的西瓜蚂蚁就……(请幼儿说“吃掉”)他们吃的怎么样
四、给蚂蚁送礼物
师:蚂蚁把西瓜吃完了,那我们想一想吃剩的西瓜皮可以做成什么礼物送给蚂蚁呢?
五、请幼儿吃西瓜
师:小朋友看到蚂蚁们吃西瓜,是不是也想尝尝呀?看!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份西瓜,我们拿着西瓜,请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与你一起分享吧。
中班语言《秋》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画面内容,推测合理的故事情节。
2、能大胆表述,发挥想象力。
3、养成安静倾听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课件、魔法棒、狐狸面具、帽子等。
学具:幼儿故事游戏图、故事卡片、动物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以故事情景开头,引出狐狸先生,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老师带上狐狸面具,穿上西装,戴上帽子,拿着雨伞高高兴兴的出场,配上音乐《美国误会漫步》)。以闯关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今天我要去参加森林舞会,在路上会遇到三个难关,如果你们能帮助我连闯三关,就会获得森林舞会头饰一个,和我一起参加舞会!)
二、闯第一关
(一)引导幼儿推测第一组图片空白处的内容
1、提问: 到底狐狸先生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情呢?想知道吗?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狐狸先生到底发生了什么意外……
2、使用课件播放图片1。
提问:狐狸先生在什么地方?它的帽子在怎么了?它是怎样的表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情?
(二)幼儿回应:非常仔细地观察课件,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狐狸先生着急的表情。对狐狸为什么会有着急的表情充满了好奇,并能大胆猜想。
1、播放课件中风的声音。
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风的声音,想像狐狸先生的帽子可能会被风吹到哪里?
幼儿回应:风声使他们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能大胆想象,并急切的想要说出自己的猜想。
2、播放课件中图片2。
提问:狐狸先生的帽子被风吹到了哪里?它的喊什么?它的表情怎样?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情?
幼儿回应:带着自己的猜想,情不自禁地仔细观察图片,并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们因为自己的成功推理而欢喜。
3、播放课件中图片4。
提问:看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狐狸先生怎么了?
讨论:它为什么会到河里?(不请幼儿回答,为下一个环节的回答埋下伏笔)
4、出示第一组图片中编号为1、2、4的图片。
师:(以小熊拍了照片的情节引出)小熊把狐狸先生的意外事情拍成了照片,并按事情的'先后把顺序排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照片。咦!这个粗心的小熊呀,中间怎么漏掉了一张呢?
幼儿猜想:这张漏掉的照片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
幼儿从"?"图片中选择图片,并说出理由。
幼儿回应:有了前面的铺垫,他们都能正确的选择"?"处的卡片。
播放课件,揭晓"?"处答案,验证幼儿的猜想结果。
宣布闯关成功,播放课件中第一张胜利笑脸娃娃。
三、闯第二关、第三关
幼儿自己尝试推测第二组、第三组图片空白处的内容
1、提问:狐狸先生自己把帽子从河里捡起来了吗?接下来又有谁出现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幼儿回应:开放性的提问,为幼儿思考、想像留足了空间。幼儿与同伴主动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第二关的题目)。
2、幼儿操作学具,观察讲述,尝试理解画面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出观察要求:仔细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一幅图一幅图的看。两只青蛙看见了什么?它们的表情、动作是怎么样的?猜想一下它们可能会想些、说些、做些什么?
幼儿回应:能按照观察要点进行观察、讲述,并在观察和并讲述中理解画面的内容。
3、幼儿为第二组图片中的"?"处选择恰当的图片。请个别幼儿到前面说一说自己的选择,说出理由,其他幼儿验证自己的结果。
4、教师宣布第二关闯关成功,播放第二个胜利笑脸娃娃。
5、第三关!观察第三组图片并请幼儿观察、操作。
请个别幼儿到前面说一说自己的选择理由,其他幼儿验证自己的结果。宣布第三关闯关成功!播放胜利笑脸娃娃!
四、结束活动。
飞出魔法棒,请幼儿闭眼,施法为幼儿准备动物头饰。请幼儿戴上小动物头饰,和狐狸先生一起去参加森林舞会!
中班语言《秋》教案篇4
1.活动目标
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具有初步的音乐节奏感;
感受乐曲的欢快气氛,熟悉2/4节奏。
2.重点与难点
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讲述的是“我”去寻找好朋友共同游戏时走在路上、敲朋友家门的欢愉心情。幼儿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体会情感,表现歌曲的气氛是重点,这首歌曲的难点是熟悉2/4节奏,感受不同的2/4节奏,表现节奏。
3.环境创设及材料准备
(1)录音磁带“找朋友”。
(2)若干圆舞板、铃鼓、串铃、小铃等乐器。
(3)每人一张椅子。
4.设计思路
对中班上期幼儿来说感受乐曲的气氛并表现乐曲并不容易,因此让幼儿在生活中体会和好朋友共同游戏时的开心相当重要。另外2/4节奏的培养只有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感受,幼儿节奏感才能提高。
5.活动流程
1、创设“过生日”情境,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的时候开心吗?今天是小猫的生日,它也想邀请我们的小朋友一起来跳舞。
2、“请你跟我这样做”游戏,熟悉b段的节奏。
(1)玩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拍出节奏型xx|xxx|。
(2)听乐曲b段,创编拍节奏的方法。
3、初步熟悉乐曲的a段,学习“开火车”的游戏玩法。
(1)教师慢速哼唱曲谱a段,幼儿学习“开火车”。
(2)讨论开火车开得又快又不断开的方法。
(3)教师小结:在行走时,手臂尽量伸直,搭在前一个人的肩膀上。走路时控制好自己的步子,步子大笑要和别人一样。
(4)师幼共同游戏,注意应该什么时候停下动作。
4、“找朋友”,一起玩游戏。
(1)情境延续,小猫要下火车找好朋友玩了,引发幼儿兴趣。
(2)根据歌词内容找朋友。
中班语言《秋》教案篇5
设计思路
绘本《先有蛋》描述了蛋变成鸡、小蝌蚪变成青蛙、种子变成花朵、毛毛虫变成蝴蝶……《先有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蕴涵了对“生命起源和变化”的审美感知。通过绘本学习,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联系前后页讲述动植物或事物的变化过程,同时引导幼儿用“先有……然后才有……”的句式将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说清楚。
其次,绘本中隐藏着有趣的洞洞,幼儿会发现图像构成和变化的“秘密”、事物之间的奇妙联系。如同一个洞洞既是“鸡蛋”又可以是“小鸡”的身体;既是“毛毛虫”又可以是“蝴蝶”的一部分……在这些“部分”与“整体”的变化中,幼儿感知了生命的成长和变化,理解了“洞洞”中的丰富意义,由此也可以培养幼儿有意识地观察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阅读,能够联系画面的前后页运用“先有……然后才有……”的句式讲述事物的变化过程。
2.阅读绘本让幼儿感受生命起源和变化的过程。
活动准备
1.绘本《先有蛋》入手一册(后半部分从字的变化开始用夹子夹住)。
2.绘本封面蛋形镂空处,制作能转动的环形纸条(纸条上有问号、蛋、小蝌蚪等图样)。
3.与绘本相同的图片一套。
4.文字(先有、然后才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解读故事名字
1.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
2.问号代表什么?
3.教师小结:问号代表其中有许多问题和变化,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发现。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封面上的环形纸条转动到问号处,引导幼儿解读“先有”,让幼儿从一开始就感知到绘本当中的内容是会变化的,从而引发幼儿阅读的愿望及好奇
心。】
二、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第一部分
关注点:
引导幼儿发现绘本画面前后页的联系,鼓励幼儿运用“先有……,然后才有……”的句式讲述动植物变化的过程。
幼儿能否发现图像构成和变化的“秘密”。
1.阅读前提问:请你们仔细阅读,等会儿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幼儿自主阅读。
3.交流讲述:
(1)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幼儿发现动植物的变化。
幼儿讲到哪幅图,教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
(多数幼儿会讲述自己看到的内容,但有的幼儿只讲述其中的一幅图片,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追问:“你看看小鸡这页的前一页和后一页上面分别有什么?”这样幼儿就会将前后页内容联系起来。教师要注意同时将动物的变化过程呈现在幼儿的面前。)
原来,前后几页的画面内容是有联系的,它们能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变化过程。
呈现先有蛋,然后才有母鸡;先有小蝌蚪,然后才有青蛙;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花朵;先有毛毛虫,然后才有蝴蝶的变化过程。
(幼儿寻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梳理,引导幼儿发现动植物的变化过程,鼓励幼儿运用“先有……,然后才有 ……”的句式讲述动植物的变化过程,积累相关的科学经验。)
(2)发现书上的“洞洞”。
提问:一起来看看这个“洞洞”, 它们一会儿变成了什么?一会儿又变成了什么?
教师小结:同一个“洞洞”既是鸡蛋又可以是小鸡的身体;同一个“洞洞”既是毛毛虫又可以是蝴蝶的一部分……
(在寻找讲述这些“部分”与“整体”的变化过程中,让幼儿感知洞洞变化的有趣,进一步培养幼儿有意识地观察的能力。)
?设计意图: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现加以引导,如幼儿先发现洞洞的变化。教师就可先引导幼儿一起观察洞洞的有趣,然后讲述动植物的变化过程等。】
三、阅读第二部分,引导幼儿讲述不同事物的变化
刚才我们发现了动植物的变化过程,猜猜接着还会出现其他什么有趣的变化?
1.幼儿自主阅读。
2.引导幼儿一起边看边讲述第二部分。
(引导幼儿一起边看边讲述字的变化、颜料的变化,感受事物的奇妙变化过程,拓展视野。)
3.感受动植物的轮回变化。
原来生命是那么的奇妙,它会发生许多的变化。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1)幼儿互相讨论。
(2)教师贴出:蛋→小鸡→母鸡的轮回图。
(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许多事物是轮回变化的。)
四、为小故事取名字
1.每个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小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的名字可以叫什么呢?
2.引导幼儿为小故事起名字,并抽拉纸条到相应的小故事处,如有关小蝌蚪的,就拉到小蝌蚪的地方)。
?设计意图:此环节与开始部分相呼应,幼儿在了解绘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变化编不同的故事名字。】
五、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经验,讲述自己发现的周围生活中的变化。
2.在区角活动中将自己发现的变化做成一本洞洞书。
点评
1.绘本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
借用绘本故事中有趣的画面,让幼儿在情境性的阅读过程中体验故事的多元和生活化,图文并茂的绘本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阅读能帮助幼儿逐渐形成稳定的'探究能力。此外,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一些动植物、事物的变化过程,无形中也提高了幼儿的科学能力。
2.教学具材料的巧妙运用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愿望
活动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具,有意识地将封面上的环形纸条转动到问号处。教师还让幼儿为每个动植物的变化起一个小故事的名字,引导幼儿解读“先有”等,这些都让幼儿从一开始就感知到绘本中的内容是会一直变化的,从而引发他们阅读的愿望及善于提问的好奇心、探究愿望。
3.关键经验的把握能有效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中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核心经验之一就是要能够看画面的前后页信息,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等。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追问:“你看看小鸡的前一页和后一页上面分别有什么?”这样幼儿就会将前后页的内容联系起来。而后当幼儿再阅读下一个变化时,他们就会完整地讲出自己所看到的整个变化过程。这样的启发能有效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