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内容丰富多样,能够让课堂活动更加多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探究课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探究课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鞋子的款式和质地。
2、大胆介绍自己的鞋子,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征。
3、愿意与同伴分享有关鞋的信息。
二、活动内容:
1、综合活动:我的鞋子
2、歌曲:鞋子也会踏踏响
3、体育游戏:爱逛街的皮鞋
4、参观鞋店
5、我设计的鞋
三、活动过程与实录:
(一)今天,我们在开完孩子们自己的“鞋子展览会”后,让孩子们给自己的鞋子画张像。在作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很认真地画着自己的鞋。有的孩子不停地低着头看自己的鞋子,看一眼,画一会儿。而有的孩子干脆把鞋子脱下来,左手拿着鞋,右手拿着笔,一边看一边照着画。辉辉看了好一会儿自己的鞋,还是没有下笔画,最后他干脆把纸铺在地上,把鞋放在纸上拓印自己的小鞋,拓印完后再进行装饰。
(二)为了让孩子了解更多的鞋子,征得孩子的意见,我们决定到“海滨商场”去参观“鞋子超市”,孩子们非常兴奋。
临行前,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活动。以下是孩子们的自由发言记录:“我想知道鞋店里一共有几种鞋子。”
“我想知道那些鞋子都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我想看一看鞋店里都有什么样的鞋子,我妈妈要过生日了,我想为我妈妈选一双漂亮的鞋子送给她。”
“我很想知道,阿姨是怎么把鞋子卖出去的。”
出发了,孩子们在马路上自发的唱起了歌曲《鞋子也会踏踏响》。带着好奇,孩子们进入了鞋子超市,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呀,这里的鞋子可真多呀!”博来指着一只尖头的皮鞋说:“这只鞋多尖呀!像火箭。”亮亮指着一只凉鞋兴奋地说,“快来看呀,这只鞋子上有钻石,还闪闪发光呢。”彤彤郑重其事的说:“爸爸穿的鞋和妈妈穿的鞋不一样,爸爸穿的鞋子样式差不多,都是黑色的,妈妈穿的鞋子真漂亮。”
回来后,我们进行了一次分享谈话活动,并对刚才获得的刺激信息进行了表征。孩子们收益匪浅,表征水平立竿见影地发生了质的飞跃,运动鞋、尖头鞋、高跟鞋、小童鞋在孩子们的笔下呈现出来。
四、生成活动:我家的鞋子
五、活动反思:
1、在第一次活动中,因为幼儿画的是自己的鞋子,所以在作画时的兴趣特别高涨。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能自发地采取多种活动方式来画出自己的鞋子,可见,只有幼儿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活动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2、“参观鞋店”,为幼儿提供了对鞋子产生感性认识的机会,鞋子超市里丰富的鞋种强烈的刺激着幼儿的大脑,丰富着幼儿的视野,参观后的表征活动,幼儿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新鲜的刺激使幼儿的表征内容丰富起来,表征水平得到了提高。这说明感性的刺激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中班探究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穿着大鞋在不同器械上行走。
2.敢于挑战有难度动作,培养勇敢精神。
活动准备
长凳、梯子、轮胎、人手一块垫子、一双爸爸的大鞋、干湿毛巾。活动前,换好大皮鞋,小鞋子“靠岸”。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1.在地面初步体验穿大鞋走路的感觉。
师:朋友们,今天我们很特别,穿上了爸爸的大皮鞋,可一定要小心,别让它离开小脚哦。
师:走,穿上大皮鞋,散步去喽。(慢慢走、快快走、小步走、迈开大步往前走。)
师:穿上爸爸的大皮鞋有什么感觉呢?(大大的,好像要掉了……)
师:那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大鞋跟着我们的小脚呢?(用力用脚尖勾住走……)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脚尖勾住,走喽,跑一跑喽,再来跳一跳吧,跑跑,跳跳,走走。
2.幼儿听教师指令,尝试穿大鞋与同伴合作在一定高度的长凳上进行简单运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由慢到快、由易到难发指令)
师:朋友们,长凳邀请我们穿着大鞋,两人一起站到长凳上。(当心哦,踩在它的肚子上,它就不会伤害到我们了。)
师:哦,长高了,变矮了;好朋友,抱一抱;做个小风车,转起来了;变矮了,长高了;跳下来了,跨一跨;坐上小马驹,驾,驾……
二、“走小路”游戏
1.引发活动兴趣。
师:开心吗,还有好多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游戏,看看这里还有些什么?(轮胎、竹梯)
师:器械宝宝请我们穿着大鞋和朋友一起把它们铺成几条小路,别忘了,长凳也想参加哦。
2.幼儿自由铺路,教师观察、提醒。如:这样铺,穿着大鞋走,行吗?
3.交流分享(边参与边提问)师:朋友们,你们用什么材料铺了什么路?(轮胎路、梯子路……)
4.游戏“走小路”。(重难点:穿着大鞋在不同难度的路上行走)
师:你们铺了这么多的路,请你穿好大鞋在各种路上走走吧。让我也来感觉一下。
5.师:朋友们,来,我们到垫子上休息一下。(提醒幼儿擦汗、脱衣。)
师:刚才你们在那条路上走,有什么感觉呢?
师:原来每条路走的时候感觉都不一样,你们刚才每条路都走过吗?请你们再去走走。这回请你走走刚才没走过的路。
教师小结并鼓励幼儿敢于尝试走不同难度的小路。
6.幼儿再次活动,互换玩法。
三、放松运动
1.师:朋友们,大皮鞋玩累了,小脚丫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垫子上坐坐吧。小脚丫,出来透透气喽,你来揉揉我,我来揉揉你,小脚小脚弯弯腰;脚尖脚尖碰碰;脚跟脚跟碰碰;脚底脚底亲亲。来找好朋友喽,(与幼儿互动)嗨,你好你好!咱俩亲一个吧!换个小脚亲亲!来,对对脚好吗?(念童谣,玩游戏。)
2.师:小脚舒服了,好,跟爸爸的鞋拜拜。现在我们先换上自己的小鞋子,爸爸鞋靠靠岸,然后一起帮忙把器械送回家,好吗?
中班探究课教案篇3
有趣的喷泉
教学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 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 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中班探究课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大胆想象,富有创造性的表现鞋子的秘密。
2、用流利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能安静的倾听他人的讲述。
3、在参观过程中遵守参观规则,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内容:
1、故事:小猪和靴子
2、综合活动:鞋子的秘密
3、参观鞋店
三、活动过程与实录:
(一)在自选活动的时候,婷婷对静静说,“你看,我设计了一双会唱歌的鞋子,”静静说,“你这哪里是会唱歌的鞋子,乱七八糟的我什么都看不出来。”婷婷说,“这就是一双会唱歌的鞋子,我都听到歌声了,"踢踏踢踏踢踢踏"”,说着她就顺手在鞋子的旁边画了几个像小蝌蚪一样的音符。静静指着这幅画说:“这才是会唱歌的鞋子,我也听到了它唱的歌"踢踏踢踏踢踢踏"”。两个小朋友一边唱一边站起来跳起了踢踏舞。孩子们用优美的歌声、形象的动作表现了鞋子发出的美妙声音。
(二)幼儿在制作鞋子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们决定再次参观鞋店,了解鞋子的秘密。我们问孩子:“你想到鞋子超市里去探究鞋子的哪些秘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了自己想要了解的一些问题。
咚咚:“运动鞋是怎样帮助人们运动的?
雪雪:“工人穿上工作鞋,为什么穿一天都不会觉得累?”
笑乐:“高跟鞋的鞋跟是怎样安上去的?”
博来:“我想知道怎么样装饰鞋子才会更漂亮。”
瑞瑞:“我想知道很早以前人们都穿什么样的鞋子?”
参观活动中,这些问题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向工作人员交流着,仔细的观看着各种鞋子,他们想要了解到鞋子的更多秘密。
(三)为了使家长更好的支持幼儿的活动,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主题的家长问卷。家长们是认真对待这份问卷的,和孩子们一起填写了这份问卷内容。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您的孩子动手做过什么鞋子?请您把他制作鞋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一位家长是这样为孩子记录的,“做过凉鞋、拖鞋。通过做鞋子的活动,更加引起了孩子对鞋的关注,他渐渐懂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都有不同的鞋子,认识了凉鞋、棉鞋、拖鞋、水鞋、电工鞋、舞蹈鞋、溜冰鞋等许多种鞋子。他还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爸爸不穿高跟鞋?""水鞋为什么可以防水?"”从问卷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家长已经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来了,并对幼儿的活动做出了较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家园合作的效果。
四、生成活动:鞋底上的花纹
五、活动反思:
1、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不仅自己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还应引导幼儿目标明确的去做事情,当幼儿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所探究的活动内容才会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幼儿喜欢探究秘密,对具有“秘密”的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教师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满足了幼儿探究秘密的需要,使主题活动的内容向纵深发展。
2、家庭课堂是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有利延续。家长的大力支持会使我们的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主题活动的进展过程中,我们积极地抓住了“家园合作”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同配合,提高了幼儿活动的有效性。
中班探究课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幽默、风趣的风格。
2、通过观察画面中穿大鞋的滑稽模样,想象用夸张、幽默的身体动作表现歌曲。
3、体验夸张的表演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学习dvd、教学cd。
2、大号的男士皮鞋和娃娃的小皮鞋各一双。
活动过程:
1、感受大鞋与小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双爸爸的鞋和娃娃的鞋,让我们来穿一穿,看穿爸爸的鞋与穿娃娃的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让幼儿脚穿大鞋、小鞋走路,听听走路时发出的声音,并模仿发出的声音,然后让幼儿相互交流穿大鞋、小鞋的感受,及大鞋、小鞋发出的声音。)
2、初步学唱歌曲。
(1)初步感受歌曲内容,欣赏教师范唱。
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关于爸爸的大皮鞋和娃娃的小皮鞋的歌。仔细听,歌里唱了什么?"
(2)幼儿相互讨论歌里唱了什么。
教师:"你听到歌里唱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歌曲内容小图片。)
(3)再次欣赏教师范唱,师幼共同讨论歌里还唱了什么。
教师:"请再注意听老师唱一遍,看歌里还唱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歌曲内容小图片。)
(4)利用节奏图谱学习歌曲后半部分的内容。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已经模仿了穿大鞋、小鞋走路时发出的声音。那现在和老师一起跟着节奏图谱把它给唱出来,好吗?"
(5)师幼共同看图谱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根据幼儿的演唱情况进行重点练习)
3、感受、理解歌曲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1)再次欣赏教师的范唱。(教师可根据歌词内容将第一段唱得强而慢,第二段唱得弱而快。)教师:"注意听老师唱,看老师在唱两段歌曲时,它的速度一样吗?"
(2)师幼共同讨论应如何演唱两种不同音乐形象的乐句。
教师:两段歌曲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那我们应该怎么唱?
4、幼儿分组演唱。
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演唱第一段,一组演唱第二段。
活动延伸:
在歌曲的后续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想象一下自己穿小鞋子会怎么样,试着编一遍穿小鞋的歌曲,并演唱。
中班探究课教案篇6
有趣的滚动
一、 活动目标:
1、 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 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 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重点:了解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小圆球、纸杯、羽毛球、椎体塑料玩具、茶叶筒、水笔、白纸2张。
三、 活动过程:
(一) 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认识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和孩子一起说一遍。(积木、茶叶罐、小球、羽毛球、纸杯)
师:这些物品会滚动吗?(幼儿:会;不会。。。)
师: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试一试就知道了)师:好,每人拿2-3个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听到老师拍手就停止玩,将你认为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 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 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动吗?
?2〉为什么绿筐的物品会滚,红筐的物品不会滚动?
?3〉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
教师小结:圆圆的物品会滚动,有角的物品不会滚动。
请孩子检验筐里的物品,将放错的物品纠正回来。
(二) 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1、 这些物品都会滚动,它们滚得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滚的?每人拿一样物品滚一滚,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滚的,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幼儿探索,听老师拍手后将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 幼儿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
师: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你能画出它滚动的路线吗?教师提供一张大纸,请个别幼儿画出物品滚动的轨迹。 (请3-5个孩子)
(三) 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物品滚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滚得弯弯的。
(1)为什么有的滚得直直的,有的却弯弯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拿一个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轮流滚一滚,比一比,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听到老师拍手后,将滚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绿筐里,将滚得弯弯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师幼交流。
师:什么东西滚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滚得弯弯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对比形状的不同。
(3)以贴图形检验成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它滚动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请你贴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儿互相检查)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茶叶筒的两头是一样粗的,它可以滚得直直的;一次性纸杯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弯弯的,原来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四) 延伸:小球球和茶叶罐形状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滚得直直的呢?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回家问问爸爸,或者上网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