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教案时,应该考虑到课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前写好教案,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更专注于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以下是52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篇1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至爱亲情,回报父母,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满文军的《懂你》,音乐结束后,老师简洁引入:“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纯洁的永恒的母爱吧!” (设计意图:利用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金色花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4.教师评价并设问:同学们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5.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三)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你认为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诗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投影: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孩子,我读出了一位______的妈妈)
回答:孩子 (活泼 可爱 机灵 顽皮等等)
妈妈 (慈爱 温柔 美丽 勤劳等等)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读准字音 停顿恰当 读出重音 读出感情
......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教师评价后,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
4.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评价后,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分成四个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探讨交流。
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还想妈妈保密?
3、“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4、妈妈见了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展示探究结果,教师适当评价引导:
1、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是无私的,他不求妈妈夸奖他求妈妈生活的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板书:圣洁 美丽
2、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是无私的,他不求妈妈夸奖他求妈妈生活的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妈妈 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 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
求妈妈讲故事这样会给妈妈带来惊喜,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给妈妈带来快乐……
4、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剧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共同探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五)拓展延伸
写法指导:诗人想像孩子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借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这种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叫做借物抒情。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你喜欢这种回报母爱的方式吗,为什么?
假如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事物
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 。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六) 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连线,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与板书相照应,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此时,学生对本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七)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金色花
我
妈妈
圣洁 美丽
嬉
戏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还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2)交流难点字的识记方法。“缨、缚、梁、眺、陕、诵”六个字可以用与形近字相比较的方法识记。
缨——樱 缚——搏 梁——粱
眺——跳 陕——峡 诵——通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长缨山梁陕北缚住
谈古论今天高云淡红旗漫卷瓦窑堡不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理解“山梁”。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眺望、吟诵。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词。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梁”字上部的点画较多,注意写好。
眺:左边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
朽:与“巧”比较识记。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将每个字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设计。
1.把这篇课文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找找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草原》。今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
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
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
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
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
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
(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预设:
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
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
(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
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
(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来窗前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
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们——(学生接)
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能从花的缝隙里钻出来啊!
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后是叶,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
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再读读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
(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
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学生读句子)。
(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
(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
预设:“星星”——小巧、亮。
“窥”——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预设:读到“檐前积雪”,你想到了哪首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预设:朗读句子说画面。
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窗外的丁香,也许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读、回味丁香美。
读作者笔下的丁香,更能触摸到自然的可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质疑引入“丁香结”。
作者不止写了丁香花的美,在赏花美之后,还展开联想,感悟了“丁香结”,这“丁香结”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去感悟“丁香结”背后的人生启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xxx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情怀。
重点难点:
对几个较长句子的朗读,把句子的停顿处理好,并把握好句后、节后的朗读停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三单元中的《一夜的工作》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她写的一首诗。
2、揭题:《生活是多么广阔》 (板书课题)
3、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诗歌读准确。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的停顿。
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
去架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又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2、抽读,纠正读得不好的地方;全班齐读。
注意这几个句子的停顿:“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三、品读诗歌,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请同学们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说说你从这首诗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作上记号,并简单的写一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全班集体交流对诗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重点的句子: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就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对待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
4、理解了这些句子,请同学们来体会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作者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来,你能行吗?试试看吧。
5、指名读,教师范读,分男女生读。
四、结束语。
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每天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创造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闪亮的印迹。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养成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爱国情?
3、了解文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体会法国妇女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
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教学难点:
领悟“勇气“的含义,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三、交流合作
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一: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气?为什么?
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这位法国妇女,用意很明显。另一方面,美国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勇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质,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问题二: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
明确: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次救助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领她家园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对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在这样一个惨烈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与镇定。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够再次坚定他毫不迟疑地收留他。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四、品讨朗读
1、美国伞兵的到来使他们一家遭受巨大的灾难,但法国妇女两次都以她的勇气回答说:“哦,当然啦。”比较之下,法国妇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气?(第二次)
2、文章的题目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两种“勇气”,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种勇气吗?
明确: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
3、你认为两种勇气一样吗?作者更看重哪种勇气?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
美国伞兵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顽强。
法国妇女表现出来的勇气还有她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五、拓展迁移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需要勇气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勇气的重要性。
六、请同学畅谈对文中人物的印象看法。
问题一:在整个故事中,联系美国伞兵所作所为,你认为他表现了怎样的“勇气”?
答案不要求统一。
问题二:你如何理解作者对“法国妇女”的描写?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篇7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与我们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
2、师: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适时点评。)
3、师:我们对闰土有了初步的了解。一说大膨润土,作者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引读:深蓝的天空中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干什么呢?谁能继续描述这幅画?
全班一起描述。
从内容和画面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景和人)五分钟
二、学习“看瓜刺猹”部分过渡:
文中的“我”和闰土仅仅相处了一个月,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三十年过去了,回忆起闰土便想起这幅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文字具体描述了这幅画?用“-----”画出来,并圈点词句谈感受。
学生汇报:
1、出示句子:(月亮地下,你挺,拉拉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一柄胡叉,轻轻地走去)
抓住“轻轻地”,体会到闰土的机智,动作轻巧有经验。
闰土把我们带到了西瓜地里,那我们读一读,可把猹吓跑了。(生读)
2、还有哪些句?出示句子:“它不咬人吗?”“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范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走……看见……你便刺(勇敢)
指导读你便刺-----快而重(读出他的机智勇敢)
这畜生很伶俐,反从胯下窜了:用猹的狡猾伶俐反衬出闰土的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看瓜刺猹”的经历是那样的惊险刺激,作者心中不由得慨叹: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三、过渡:
文章还写了哪些希奇的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请画出描写闰土的语句,读读从中感受到闰土什么特点?把自己的感受和小组的同伴进行交流。
师:学生汇报。
雪地捕鸟
句子:“我们沙地上……蓝贝。”感受到闰土的聪明能干。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他聪明能干?(动词)幻灯出示标明。
小结:闰土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而且这段话抓住动词把不鸟过程说清楚,更能体现他聪明能干。我们要读出什么感情?(佩服)作者的心中不由得慨叹: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疑问)
用动词描写一件事的方法真好,我们也能用上一连串的动词写一件事。“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xxx,放学了同学们xxx。
小结:运用一连串的动词写一件事的方法真好。
现在我们再来读雪地捕鸟的句子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导语:此时此刻作者的心中不由得慨叹: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海边拾贝、出示句子:“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拾贝壳去……观音手也有。”
闰土见多识广。
生活怎样?(快乐、丰富多彩)作者的生活呢?(乏味、单一)作者多么(羡慕)闰土呀!读句子后回读:“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拾贝壳去……观音手也有。”
作者心中不由得慨叹: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看跳鱼儿
句子: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闰土见多识广
作者没有看过,可闰土却知道“我们沙地里”生接读可见他是见多识广。
让作者心中不由得慨叹: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四、观察两个人的表情、动作闰土讲得怎样?我又听得如何?
①闰土讲得眉飞色舞……
②“我”紧咬嘴唇听得津津有味……
设想:你就是作者,此时心里会想:(感受)
2、句子: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①读,“他们”指(作者的朋友)。“他们”都是写什么人?(富家子弟,少爷之类的人。)
②那他们不知道哪些事?
“四角的天空”指(狭小的空间)
作者对闰土的生活十分向往,十分羡慕。(情感)
⑤过渡:“我”为什么会对少年闰土如此佩服,对闰土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课件:(引读,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此美丽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里捕鸟)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可以捕鸟,而且捕到很多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五、小结:
正因为这样,“我”把少年闰土当成是难得的朋友,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就要走了。
①读17自然段。
②看插图,用一个词概括此时两人的情况(难舍难分)(课件图片)
小结: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六、作业
运用外貌、语言来反映一个人的特点,写一段话。
板书:
17少年闰土
闰土“我”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很、有、名、本、领、以、为、然、识、结、永”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笔画“横折提”,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识、本”。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能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4、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
2、通过学习课文后,知道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本领的,并能用比较规范的话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昆虫的名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
3、蝉也叫知了,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播放蝉鸣声)这样的叫声真难听,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4、出示:许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1)指名读,把句子读正确。
(2)学习生字:有名 本领 正音。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哪些有名的歌唱家想来教蝉本领呢?蝉的表现怎样?
2、交流、板书:黄莺 画眉 云雀(可简单介绍)
3、开放式回答:有名的歌唱家黄莺、画眉和云雀想教蝉本领,可是蝉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蝉的叫声很难听,有名的歌唱家们到底要教蝉什么本领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2节,思考。
2、交流:(可出示句型,填空)
(1)黄莺想教蝉发音,画眉想教蝉识谱,云雀想教蝉唱歌。
(2)黄莺、画眉和云雀分别想教蝉发音、识谱和唱歌。
3、板书 黄莺 画眉 云??
发音 识谱 唱歌
老师给你们一个填空,请你们想一想,该怎么说?
出示: 、 和 分别想教蝉 、 和 。
学生思考,准备
4、蝉学会这些本领了吗?读读课文第三节
果然,蝉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而且,它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这里有个生字:永。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书空
5、蝉怎么就没学到本领,永远只会叫“知了,知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节,其他小朋友好好想一想。
交流、补充板书: 不以为然 摇头 很不耐烦
6、学习:不以为然 生字:以、为、然
7、指导朗读:
(1)听蝉与黄莺、画眉和云雀三次对话的录音,感受蝉的语气。
(2)出示黄莺和蝉的对话:
黄莺飞来了:“我教你发音吧!”
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a. 指名同桌读,把句子读正确。
b. 自由读,想想蝉是怎样说话的?
c. 体验朗读。
(3)同桌合作,读蝉和画眉、云雀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练读、比赛读。
蝉对教它本领的黄莺、画眉和云雀感到不以为然、不耐烦,结果怎样?
8、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三节。
9、说话练习:
那么多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可到现在为止,蝉还是只会“知了,知了”地叫。学了课文,你想对蝉说些什么?(要求句子规范、连贯,意思明确。)
四、复习巩固
1、双轨火车:读字组词。
2、欢乐蹦蹦跳:积累词语。
3、读句子:
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爸爸耐心地对我说:“别着急,你能行!”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2)你能试着也用“很不耐烦”和“耐心”说一两句话吗?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识“言字旁”,观察笔画“横折提”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了解“本”的笔顺,适时渗透笔顺规则。
3、学生当堂描写: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