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蓝图,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内容遗漏的情况,教案的准备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音乐对十教案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音乐对十教案篇1
教学内容: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风格
教学目标:
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通过欣赏,让学生乐于进一步搜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地区的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表述出它们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统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东北、河北,看看那里的茉莉花开得怎么样。
二、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东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a歌曲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特点?
b音乐的风格与东北人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关系
c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词、旋律方面有何异同的地方?
2.小组讨论:
歌词基本相同,旋律变化比较大,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
3.师简介东北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的《茉莉花》旋律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衬词的处理也显出东北二人转的特点。
4.生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感受二人转版的《茉莉花》。
三、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
旋律中加入了升"sol"和升"do"等音符,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
3.师简介河北民歌《茉莉花》:
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起始音也相近似。歌词的变化使歌曲融入较多的叙事说唱性特征。
4.师用听唱法指导学生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四、小结。
师播放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让学生辨别是哪个地区的歌曲。
小学音乐对十教案篇2
教学内容:海顿《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乐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本课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
2、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1.介绍“海顿”
①说一说“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家庭背景及创作经历。
②看一看书中图片,走近海顿当年的生活情景。
③讲一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引出《惊愕交响曲》的欣赏。
2.欣赏“惊愕”
①唱一唱,熟悉主题:轻声哼唱,解决难点升fa的演唱。学生随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②听一听,找出主题: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学生在主题出现的时候“挥挥手”或作其他动作。
③说一说,感受变化:复听乐曲的时候,注意主题每一次出现时有没有变化?给自己什么感觉?
④数一数,明确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听出的主题变化的次数(如用图型、用手指数、用拍手、口说等等),板书:
主题:幽默、滑稽、
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
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c大调转为c小调,ff强音记号
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
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⑤查一查,了解定义:提出问题——“像这样主题变化着出现多次叫什么呢”,由学生自查教材第58页“音乐网站”,了解掌握关于“变奏”和“变奏曲”的知识概念。
?惊愕交响曲》的故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妇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她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小学音乐对十教案篇3
教学内容: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狂风暴雪的情景,同时了解一些蒙古族的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通过静心聆听、朗读主题诗、模仿律动、画一画、敲一敲等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及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学生律动进入教室(音乐可采用《秧歌调》)
二、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一)聆听乐曲引子,直接导入:音乐在模仿什么声音?这种声音好像把你带到哪里?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
(二)出示图片,介绍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
(三)朗读单元主题儿歌,导入乐曲欣赏:
1、师生相互交流自己对大草原的印象,朗读单元主题儿歌
2、完整听赏乐曲,思考:乐曲描绘了哪些情景?
3、介绍曲名——《我是人民小骑兵》
4、分段落听赏、交流。
(四)用律动参与的方式复听全曲,如:模仿骑马动作等
(五)相互交流自己听赏后的感受
(六)分组活动
1、画一画——试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或符号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2、敲一敲——使用打击乐器来模拟马蹄声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3、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三、总结
教学反思:
能用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变化,能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小学音乐对十教案篇4
班会主题:
感恩的心
班会教具:
录音机、配乐磁带。
班会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伟大,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情怀,并且培养学生如何表达情感、展现自我、感恩母爱,进行生活实践的能力。
班会重点:
教育学生热爱母亲,回报母亲。
班会难点:
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班会准备:
1、布置学生准备诗朗诵的材料,演讲材料及配音器材。
2、布置学生准备歌颂母亲的素材。
3、录音机、配乐磁带。
4、布置学生画黑板及布置。
实施过程:
一、配乐话外音
同学们好!现在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现象,许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他们都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但是许多同学都没有注意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忽略了母亲的那份无微不至的爱,做为初中生,同学们已经开始步入了成熟,但不知大家是否感受到了母亲所寄予的那份伟大、无私的爱,由此我们举行这次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班会,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契机,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伟大的母爱,下面请主持人男某和女某。
二、活动过程
男主持人:伴随着阵阵啼哭,我们来到人世。
女主持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了母亲欣喜的表情。
男主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的长大。
女主持人:我们开始认识世界,认识到爱。
男主持人:母亲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蔽雨。
女主持人:母亲的教悔像盏灯,为我们照亮前程。
男主持人:光阴流逝,永不褪色的是母亲默默的关怀。
女主持人:天涯海角,无穷无尽的是母亲对儿女的挚爱。
主持人合:亲爱的母亲,我们理解了您温馨的爱意,今天就让我们共唱一首母亲的赞歌。
男主持人:七年九班《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1、六名同学手捧蜡烛缓缓上台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女主持人:看着温馨闪耀的烛光,默默的燃尽自己放出光和热,更容易让我们想到母亲无私而伟大的爱。
男主持人:讲述母亲的故事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
女主持人: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蕴涵着深爱。
男主持人:不要吝啬你与母亲间最真挚的情,最纯真的爱。
女主持人:带着你和妈妈的故事走来,让我们共同分享那份感人的情怀。
2、两名同学讲述与母亲发生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爸爸有事外出了,只好我和妈妈到鱼塘喂鱼,妈妈告诉我要把鱼食扔到鱼网上,并叮嘱我千万要小心不要滑入水中,然后妈妈就去取另一份鱼食了,我无意中发现落到池边的鱼食引来一条大鱼,于是我小心翼翼地走到池边想去抓住它,可大鱼似乎发现了我,慢慢地向深水处游去,不知不觉我的脚已踩入水中,正当我想抓住它时,我的脚一滑一下子滑入水中,不知所措的我乱拍打着池水,可离岸边越来越远,我害怕了,大喊着“救命”这时岸边出现了一个身影,妈妈的身影,妈妈跳入水中,抓住我的胳膊,开始时妈妈的力气还很大,、可后来我感觉到妈妈的力气越来越小,我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和妈妈的生命都可能有危险,我哭喊着:“妈妈不要管我了”“傻孩子有妈妈在,你不会有事的,妈妈的声音在颤抖着,上气不接下气。混浊的池水不时的灌入我和妈妈的口中,可离岸边还是那么遥远,我感觉到妈妈的手已经无力,在发软,“孩子你要忍住,岸边就快到了声音已经小到极点,那时的我再也没有挣扎的力气了,不知过了多久似乎一股巨大的能量把蕈推到岸边,以后发生的事我已全然不知。
当我从迷蒙中睁开双眼,我寻找着妈妈的身影,可我没找到,我挣扎着抓住身边的姐姐,大喊到:“妈妈呢?妈妈呢?姐姐告诉我妈妈正在急救室,不过已经脱离了危险,妈妈我亲爱的妈妈,是你给予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将怎样感谢您我亲爱的妈妈。
男主持人: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
女主持人: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虽然我们离开了母亲的腹,离开了母亲的怀,离开了母亲的身,然而永远没有离开的,是和母亲息息相关的心。
男主持人;不同的母亲——人也罢,动物也好。母亲施予子女爱的方式不尽相同;爱的方式,你懂吗?
3、歌曲《懂你》
女主持人:动物也罢,人类也好,惟有父母之爱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
男主持人: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们总是义无返顾的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
女主持人:奉献和牺牲是母爱这两个字眼丰富内涵中最动情和闪光的部分。
男主持人:正是这种博大深厚的力量,繁衍传承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和万物生灵,谱写出永恒不朽、传诵不衰的爱的诗篇和情的乐章。
4、小品
?妈妈,我一定改》
男主持人:慈母情,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摇篮曲,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
女主持人:慈母情,是期盼儿女成长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
男主持人: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
主持人合:慈母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最珍贵的亲情。
5、配乐诗朗诵《母爱之声》
女主持人:亲爱的同学们,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的爱而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母亲哪?男主持人: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们以后打算怎么做?请同学们发言。
6、学生自由发言
男主持人: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女主持人:那就让我们的嘴唇发出这最甜美的声音,把感恩的心送给他们:
7、全体合唱《感恩的心》
男主持人:母爱犹如月亮,给予我温情与诗意。
女主持人:母亲犹如阳光,给予我刚强与热情。
男主持人: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但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无不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体现着父母深沉的爱。
女主持人:在母亲的怀抱中,我们得到更多的温暖是呵护。
男主持人:今天,我们也要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最真挚的爱。
主持人合:点燃你手中的蜡烛,烛光中送去我们对母亲的祝福。《感恩的心》主题班会到此结束,最后请班主任老师做班会总结。
8、班主任总结
小学音乐对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3、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克族及鹰笛、手鼓。
(2)初听乐曲。
(3)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x.x x x”的节奏型为这一主题伴奏。
(4)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持手鼓实践,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5)教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6)复听乐曲。
4、小结
小学音乐对十教案篇6
课题:《时间的歌》
课时:3——1
教学目标:在音乐实践中,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时间像小马车》,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姿势,能在《时间像小马车》的间奏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重点: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时间像小马车》
教学难点:加入打击乐伴奏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上节课内容。
3、复习柯尔文手势。
二、基本部分:
1、导言:
2、表演《在钟表店里》
(1)完整地聆听音乐录音。
(2)提示乐曲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乐曲。
(3)随着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3、编创与活动——双响筒的认识
4、表演《时间像小马车》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分成小组编创歌曲动作,有锣鼓镲伴奏。
5、编创与活动——认识三角铁
6、编创与活动——锣鼓镲的创编
三、结束部分:
小结。结束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