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教案优秀5篇

时间:2024-08-27 作者:Anonyme

只有关注学生当前学习状态而设计的教案,才能为他们提供适时的支持和指导,通过教案的制定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教学重点与目标,下面是52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物理声教案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中物理声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准备: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 f 、 s 。

指出: f 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 f 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 s 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 f 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 s 。我们就说力 f 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 f 表示力, s 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w 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 · 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 · 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 s 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 f =50n 、 s =10m 、 g =100n 。chmetcnv>求: 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 f 根推动箱子移动了10m的距离。chmetcnv>跟据=50n ×10m=500j 。chmetcnv>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 g 有关,而与水平推力 f 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功的计算: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

一、功的概念

1.功的两个重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2.单位j,1j=1n · m 。

二、做功

三、功的计算

初中物理声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

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

一、热身训练:

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

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

二、典型例题: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

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

汽彻b 0.2 0.4 0.8 1.2

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

汽车b 0.5 1 2 3

(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

三、课堂巩固:

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_________ 为参照物的;他又说旁边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他又是以_______ 为参照物的。

3.某人5分钟步行通过的路程是0.9千米,则此人步行时的速度为______米/秒,合_____________千米/时。若以这样的速度行走半小时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米的路程。

4.下面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2)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我们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_种方法,而裁判员认为,到达终点化时少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种方法.若要比较滑翔机与赛车运动的快慢,则需采用上述第__________种方法比较方便.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运动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少的物体,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d.运动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多的物体,速度越大

6.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秒的平均速度是6米/秒,后4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则该物体在6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

a.3.5米/秒 b.3.75米/秒 c.4米/秒 d.4.5米/秒

7.如图5-17所示,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是( )

a.a b b. b c c. b d d. a d

8.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7米。一列

长300米的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了2分钟,求:⑴ 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⑵ 以这个速度行驶,通过整个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四、课后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 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3. a、b两辆车各自作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速度之比为3:2,当它们各自运动时间之比为3:4时,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

a.9:8 b.2:1 c.8:9 d.1:2新 课标 第一 网

4.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5小明和小华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小华提前5m到达终点,若小明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5m, 小华仍在起点处与小明同时起跑,他们仍按原来的平均速度奔跑,则( )

a.小明先到终点 b.小华先到终点

c.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 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7.人正常行走的速度最接近 ( )

a.1米/秒 b.5米/秒 c.20千米/时 d.40千米/时

8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

二、填空题

1 2008年1月1日,常州市快速公交一号线正式开通运行.快速公交一号线全程24km,北起 新北公交中心站,南至武进公交中心站,全程运行时间为40min,快速公交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km/h.

3 右图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一部分。2008年5月1日大桥正式通车,该桥全长36km某车刚行驶到桥面时,车内显示速度的表盘示数如图甲,那么该车此时的运动速度为 km/h= m/s,车辆匀速通过整个大桥需 h。

4.如图5-16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汽车和苹果运动的两张图.观察甲图可知汽车做_______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大小为 m/s;观察乙图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可知苹果做________直线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

(1)如图2l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2 探究物体运动快慢,可以将物体将要通过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别测量物体通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如图所示,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成长度相同的三段,由图中秒表可知运动员通过每段路程所需时间,从图中可见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先减小后增大

四、计算题

1 地震波是一种由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地震波分为主波、次波和表面波,纵向震动的地震波称为主波,横向震动的地震波称为次波.主波比其它地震波运动得更快,主波的传播速度是6km/s,次波传播的速度是4km/s.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市也有震感. 已知汶川到我市的直线距离约为1440km, 则该地震波主波比次波早多长时间传到我市?

2.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taxi

车费发票

车号码 e.u-8888

日期 02-05-28

上车 10∶00

下车 10∶05

单价 2.00元

里程 6.0km

金额 16.00元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如图5-25是一个跑步的人和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的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像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信息1:他们两个人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2:

信息3:

试在一张图中画出两人的速度图像

初中物理声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

+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

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6、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7、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4、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5、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6、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八、交流----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如何改进?1、不同的组之间进行交流,陈述自己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2、用剩余的时间或课余时间让学生反复的操作和研讨改进提高机械效率的其它方法。

3、家庭作业:完成《每课三练》练习。

4、加深理解;

5、学会合作与交流;

6、会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初中物理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领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过程

难点: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教学用具】

教师方面:电流表、电压表、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 1=5Ω和r 2=10Ω)、开关、导线。

学生方面:电流表、电压表、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 1=5Ω和r 2=10Ω)、开关、导线。以上器材为一组,每三人准备一组器材。(若学校条件好,可将干电池换成学生电源,实验效果更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的知识。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这些例子同时还揭示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

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值,你能不能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值呢?(或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二、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

2.猜想或假设

应根据以下两个事实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行猜想或假设

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学生回答:

·可能是i=u/r;

·可能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大几倍;

·可能是u=ir;

·可能是……。

3.设计实验(采用启发提问式,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以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一问一答

问:我们所学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哪些量可以测量出,分别用什么仪器来测量?

答:能测量的量有:电流和电压,仪器分别为电流表和电压表。

问:电阻不能测量,我们怎样知道导体的阻值呢?

答:可以给出导体的电阻值。

问:也就是说在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之间关系时,我们是固定电阻不变,让电压发生改变,观察电流的变化,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什么?

答:控制变量法。

问:实验时,针对于某一导体测量一组电压和电流值,行吗?

答:不行。

问:为什么?

师生共同回答:多次测量可以减少误差,同时考虑到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应该多测量几次。

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出:不仅针对同一导体测量几组电压和电流值,同时还要更换定值电阻反复进行实验,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实验时,给出了二个不同的定值电阻(r 1=5Ω和r 2=10Ω)

问:我们在实验要多次测量电压和电流值,那么怎样去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呢?

学生1答:改变电源的电压,如:增减串联的干电池的节数。

学生2答: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

师总结指出:同学们知道了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请大家根据你认为最适合你的方法和刚才我们设计的思路,对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选择你所需的实验仪器,并画出能够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

4.进行实验

实际操作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

·测量次数不要过多,根据时间而定,一般测量三次或四次左右。

·若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的情况下,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1v,2v,3v……)。同样若用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改变电源电压时,也应该使电源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出学生在实验中错误,并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实验数据。

5.分析和论证

数据处理时,可引导学生仔细思考测量数据:分析电压是怎样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电流的怎样变化;同时还应考虑到实验会有误差,可能数据不很一致。得出电流、电压的关系的结论。

结论:电阻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然后指导学生用测量的数据对照课本图7.1-1画出u-i图。

启发学生对比数学中的一次函数的知识,推导出u-i表达式:u=ir 。

6.评估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一些问题,如:

(1)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会不会有失误。

(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

7.交流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探究报告,也可以口头表述自己在探究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同时还应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交流时,不应只是交流探究结论,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中。

如:为什么我的猜想和别人不一样?

为什么我的方法与你不一样?

为什么你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结论不和你一样?

……

作业:

完成探究报告,并在报告写出对自己所选的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估。

初中物理声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电路、电压、电阻及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基础上的综合应用,是本章的重点,也为后面电功、电功率内容做铺垫。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来的定律,它的逻辑性、理论性都很强,实验难度也比较大,特别是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面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教师要做好适时引导、恰当点拨,要学生加强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过教材在这方面已降低难度,只要求探究“同一个电阻,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不再要求探究“固定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

通过学习欧姆定律,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控制变量法”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在实验探究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思路和方法

学会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者的分析】

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多数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元件,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对于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自己动手进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但对于u、i、r三者关系知之甚少,规律性知识的概括往往以偏概全。

【重点与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具与学具】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若干、定值电阻(5Ω、10Ω)、,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多媒体展示平台,自制课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欧姆定律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2、欧姆定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i=u/r

单位:u-电压-伏特(v),

i- 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公式变换:u=ir 或 r=u/i

3、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电流: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短路:r=0,i很大;断路:r很大,i=0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引入新课

●.展示演唱会舞台灯光和声音变化的视频片段,问:舞台灯光强弱和声音强弱变化是如何实现的?

引导回答: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问:电流与电压、电阻可能有什么关系?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猜想并归纳总结学生的各种猜想:i=ur,i=u、r,i=u r,i=u-r等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提出各种猜想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提出各种猜想。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抽象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猜想,提出学习的主动性。

二、进行新课

1.引导讨论

●.问:既然电流与电压、电阻都有关系,那电流的变化究竟是电压还是电阻变化引起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物理实验探究中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当一个物理量与另两个变量有关时,可以先探制其中一个变量不变,再探究另一个变量与物理量的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在电压不变时,电流变化是由电阻引起的;在电阻不变时,电流变化是由电压引起的。

●.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2、设计实验

●.实验课题:在电阻一定时,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如何保证电阻一定?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引导回答:定值电阻可保证电阻一定,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

●.问:根据你们的猜想,想想需要的什么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教材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要多给予鼓励,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作简单分析和评价。最后把较好的作品投影给全班同学,简要分析优点。

●.阅读教材18-19页实验探究内容,

●.学生讨论,积极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评估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设计实验对学生是有较大难度的,所以通过学生间积极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3、进行实验(课件)

●.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完成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教师提醒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过程,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明确实验任务,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过程复习实物的正确连接方法,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分析评估

●.展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要求学生简要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得出什么结论。对于实验数据出入较大的组别,鼓励其思考出错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引导回答实验结论: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i=u/r

●.共同分析展示的学生的实验数据,比较自己实验数据的优缺点,归纳出实验的初步结论,并用图象法表示。

●.提出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能力,学会用图象分析数据。

5、欧姆定律

●.内容: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i=u/r

单位:u-电压-伏特(v),

i- 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简述欧姆个人生平和他的一些趣事。

●.公式变换:u=ir 或 r=u/i,展示教材相应例题,提醒注意解题格式以及计算过程要统一国际单位。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阅读教材19页欧姆生平内容。

●.阅读教材,留意解题思路和格式,积极回答。

●.帮助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为其应用做好准备。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奋发向上的斗志。

●.学以致用,巩固反馈。

三、额定电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什么是额定电压?

引导回答:额定电压就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阅读教材,积极思考作答。

额定电压不是本章重点,只作常识性了解即可。

四、短路

问: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是什么?什么是短路?演示短路实验。

从欧姆定律出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短路。

引导回答:短路就是电路中电阻很小,电流很大。

积极思考并回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复习相关知识,让学生知道短路是故障的一种,它的危害,为下来安全用电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五、评价小结

1.学生小结学到的知识。

2. 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3.设计实验探究“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3. 课堂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积极回答,思考并完成相关练习。

检测学习效果,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