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52心得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蝌蚪找妈妈小班教案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蝌蚪找妈妈小班教案篇1
活动设计背景
结合主题活动“亲亲一家人”,为了让孩子对妈妈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手指压印作画,以及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示各种动态的小蝌蚪。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爱好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4、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事物的细致观察
2、掌握曲线添加的方法
3、对蝌蚪各种动态的表达
活动准备
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ppt、黑色颜料、黑色水彩笔、抹布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呱呱呱、宝贝们听一听,是谁在讲话呀?”(课件里呈现青蛙妈妈)
老师:“原来是青蛙妈妈呀!可是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不开心的样子,我们一起来问问它是怎么回事吧!”(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贝在到处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青蛙妈妈担心它的宝贝找不到它,那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紧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呈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乐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课件里小蝌蚪是往不同方向游动的。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多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示,把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老师这里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资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假如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四周环境的整洁。(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资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4、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妈妈小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翻滚、双脚跳和手脚爬。
3、体验游戏的快乐并能够大胆的表达对妈妈的爱。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游戏使幼儿在翻滚、双脚跳、手脚爬
等能方面得到发展。
活动难点:能够遵守游戏规则,手脚协调的爬过拱形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小青蛙、青蛙妈妈、大鲤鱼、乌龟、螃蟹、贝壳等动物头饰,垫子、荷叶、拱形门、音乐《加沃特舞曲》。
经验准备:幼儿有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话剧。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谜语:小黑球,水里游;细细的尾巴,大大的头。(蝌蚪)
师:幼儿园的池塘里多了许多小蝌蚪,小蝌蚪游一游、扭一扭、转个圈来想一想我们的妈妈她在哪?
2、小蝌蚪找妈妈
(1)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寻找妈妈。(自由游动向大鲤鱼、乌龟、螃蟹、贝壳等询问自己的妈妈在哪里?)
(2)妈妈的一封信。
师:这里没有我们妈妈,可是妈妈在走之前托乌龟先生给小蝌蚪们留了一封信。(亲爱的孩子们:妈妈没有抛弃你们,妈妈在很远的田里捉害虫,你们还不能来找我,因为你们还不够强大,要变得更强大就要经过考验,闯关成功就能见到妈妈啦,加油我的孩子们。)
3、小蝌蚪来闯关
(1)翻滚吧小蝌蚪。(要求幼儿不能用手和脚协助,通过身体滚过垫子。通关的小蝌蚪会长出两条后腿。)
(2)荷叶蹦蹦跳。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要双脚连续跳荷叶,闯关成功的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
(3)穿越彩虹门。长出四条腿的小蝌蚪手脚爬钻过拱形门,褪去尾巴变成小青蛙。
4、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1)闯关成功的小青蛙用咒语“啊呜哩嘛啼轰”召唤了妈妈。
青蛙妈妈:“宝贝们真棒,你们是怎么从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呢?”引导幼儿回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卵变成青蛙,巩固知识。
(2)和妈妈一起捉害虫,体验变成青蛙的乐趣。
5、活动延伸:
1、小青蛙捉害虫,练习撑跳触物,跳的过程中抓住害虫。
2、表演区自由演绎《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本着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的和兴趣需要。以游戏化的形式贯穿整个过程,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作为主线贯穿于活动之中,引导幼儿帮助小蝌蚪找妈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先是从一颗小小的卵慢慢的活动起来变成一只小蝌蚪,小蝌蚪滚过垫子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跳过荷叶长出两条前腿;长出后腿和前腿的小蝌蚪手脚爬过拱形门,褪去尾巴变成一只小青蛙,来到田里找正在捉害虫的妈妈。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一个一个的`关卡,感受由卵变成小青蛙的喜悦,体验小青蛙的成长过程。在支持幼儿兴趣需要的同时促进幼儿翻滚滚、双脚跳、手脚爬等能力的发展。
根据《指南》精神,手脚爬应该是本年龄阶段幼儿的活动重点,因为平时开展活动时,手脚爬练习的相对比较多一些,所以大部分幼儿掌握的都比较好。反而是翻滚的部分,平时并不是很注重这方面的练习,导致“翻滚”成了本节活动的难点,大部分幼儿不能掌握翻滚的技巧。因此,再实施本节活动时应把“滚”作为活动的难点,在平时活动的过程中创设一些翻滚的游戏,促进幼儿协调能力的发展。
小蝌蚪找妈妈小班教案篇3
?教学理念】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寓知识的传授于同学自身的体验学习中,在此之上,培养同学思维,训练其语感,提高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故事教学的基本战略必需坚持“趣中学,学中用,用中悟”。《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公开课教案,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为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角度落实好本文的教学,我在设计中还充沛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儿童自身的特点,抓住“六”个字──“变”、“趣”、“演”、“引”、“板”、“读”,进行全文的设计。
?教学特色】
以“趣”为经,以“学”为纬。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文章语言优美、画面形象、情节生动,很适合低年级同学的口味。全文贯穿两条线:一是“找”,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协助下找到了自身的妈妈,二是“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变化。根据教学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⑴ 重点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动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⑵ 通过图文结合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能力目标: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借助学文,培养同学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青蛙是捕获害虫的能手,教育同学从小维护有益动物。
?教学主要环节和意图说明】
一、变──变序教学,突出对比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点:构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依照“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的层次来布置段落内容。因为这点,以往大多教师均从指导同学学法入手,依照故事发展布置教学。为了突出全文的重点,我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来处置,目的是直奔主题,理清线索,掌握重点,让同学对全文知识有更清的理解。变序法流程体现在:
1、小蝌蚪的外形特点怎样?
(学习第一自然段)
2、青蛙妈妈的外形特点怎样?
(学习第四然段)
3、小蝌蚪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
(找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4、小蝌蚪是在谁的协助下找到了妈妈?
(指导对话朗读)
变序处置,我认为有三点好处:
1、对比鲜明:让同学通过对比的方法感知二者外形的不同特征,找出不同点,从而自觉生疑: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2、重点突出:鲤鱼妈妈和乌龟协助小蝌蚪这一内容仅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但在全文中不是重点内容,放置在最后教学,使全文重点得到突出。
3、线索鲜明:一篇文章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教师处置教材的工作就是去枝删叶的过程,突出主干,以便让同学更清楚地看到全文的线索。
二、趣──以趣促智,调动情感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缺乏主动意识,只有充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知识的`传授为娱乐体验,寓教于乐,才干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自身就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如何突出趣味性又不失知识性,科学有效地处置好两者的关系,我做了以下的设计:
1、儿歌朗读扮演。
小蝌蚪长成青蛙时,身体发生了三次明显变化,为了让同学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在课文的学习中,我布置了儿歌朗读扮演。(自编内容)
生:我是一只小蝌蚪,我要去找妈妈啦!
师:不好!
生:(接)怪事发生了。
师:(惊奇地)怎么了?
生:啥时长出后腿啦,接着长出前腿啦!
身子天天在变化,我已长成青蛙啦!(呱呱呱)
2、谜语引入课题。
利用儿童喜欢猜谜语的特点,我引用了两则谜语: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小蝌蚪)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通过谜语的引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了导入课题的作用: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难怪小蝌蚪连自身的妈妈都不认识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一同去找妈妈。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3、自述介绍。
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为了让同学对青蛙的特征有更为鲜明的印象,我设计了角色扮演自述的环节: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青蛙妈妈,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吗?目的是引导同学练习用“鼓着”“披着”“露着”三个词语说话,活用词语。同时活跃课堂气氛。由于问题的设计让同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主体性,参与性一定会大大增强。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论述自身的特征)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身手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七十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我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保护关心我。(论述自身的身手)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员三千多种。我是绿衣青蛙,生活在水中,我的兄弟有很多,他们有的是穿红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树上……
三、演──以演悟理,形象生动
“游过去”“追上去”“迎上去”三个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摒弃了教师仅仅从字义上区别理解的方法,利用小朋友们善于观察,善于模仿的天性,设计了以下环节的教学:
1、找一找:找出课文中三个动词所在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2、看一看:通过播放软件,让同学从观察中初步体会三个动词表示的不同方向。
3、贴一贴:教师制作几个箭头,让同学根据看到的画面,通过箭头的不同摆贴来释义。
如:“迎上去”表示为:
“追上去”表示为:
“游过去”表示为:
4、演一演:理解词语的目的是应用词语,为了让同学深刻体会“迎上去”一词的意义,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当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会怎样?(师生扮演)演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所看到的情景说一句话,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词。
如:江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主动迎上去,说:“江老师,您好,欢迎您!”
通过演一演,说一说,同学们体会到“迎”指的是两者方向相对,而且带有主动热情的意思。课文中小蝌蚪迎上去的目的是找听妈妈的下落,所以读起来也要特别有礼貌。
四、引──巧妙过渡,浑然一体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转向另一知识点,我巧妙地设计了如下过渡语:
同学们,这篇课文不但语言优美,画面更加生动,下面请大家欣赏第一幅图──池塘里的小蝌蚪。(播放软件)
小蝌蚪虽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他们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什么。这不,他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他们找呀找,终于找到了自身的妈妈,原来就是一保可爱的大青蛙。(贴出青蛙图)
课文中青蛙妈妈说:小朋友,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什么时候长成青蛙的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小蝌蚪,你们找到妈妈,多亏了谁的协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内容)
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庄稼的维护神,农民伯伯亲切地称之为“护谷神”。为了让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平安些,我们作为他的朋友,应该用心去保护关心他。同学们,你们能为他做点什么吗?(环保教育)
五、板──画龙点睛,提纲挈领
这篇课文的板书,我试图把“文字”与“图片”结合起来,突出趣味性,体现板书的“美”。
小蝌蚪找妈妈
六、读──读中悟情,积淀语感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于永正说过:掌握自行车、汽车等代步的工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拥有。车子可以买,语文呢?语文得靠读、背。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也是一篇很好的朗读训练范文。文中有三段对话,教学时指导同学体会对话的语气,从中学习交际,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
指导小蝌蚪与鲤鱼妈妈的对话朗读,应强调读出礼貌的语气;指导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时,应读出急切的语气;指导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时,应读出高兴,愉悦的语气,体会母子相逢激动的局面。
小蝌蚪找妈妈小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 教幼儿练习向指定的方向跑,并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力量。
2、 培养幼儿观察力,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努力与同伴间保持距离。
3、 激发幼儿热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告诉幼儿今天学做小蝌蚪,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戴上头饰,教师也戴上小蝌蚪的头饰)
2、 启发幼儿一起学习小蝌蚪游。
3、 告诉幼儿带他们到有趣的地方玩,幼儿随音乐学做小蝌蚪游,做不同的游水动作。
二、基本部分
1、 请幼儿围坐在草地上,提问:知不知道妈妈是谁?想不想找妈妈?想一想妈妈在什么地方?
2、 教师示范怎样找,对幼儿说明向指定方向怎样跑。
3、 提问:我是怎样找妈妈的?
4、 幼儿分组练习。
5、 集体练习向指定方向跑,到处找妈妈。
6、 游戏:《小蝌蚪找妈妈》。利用幼儿园的大型设备和设施,从场地的不同地方找寻妈妈3-4次,增加运动量。
7、 最后老师换头饰变成小青蛙,告诉小蝌蚪:"妈妈在这儿。"
三、结束部分
1、 和幼儿交流心情,与幼儿亲一亲,抱一抱。
2、 让幼儿找同伴乐一乐。
3、 带小蝌蚪随音乐回家。
小蝌蚪找妈妈小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关注画面的安排,尝试变化小蝌蚪与其他故事角色之间的大小和位置。
2、体验安排故事画面的乐趣。
活动难点:
注意远近、大小关系,合理安排画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齐白石作品:小蝌蚪
2、故事人物:鸭子、鱼、乌龟、鹅、青蛙图片
3、铅画纸、油画棒、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谈论欣赏(回忆关于小蝌蚪的已有经验)
1、回忆小时候画的小蝌蚪。
关键提问:“我们以前都会画小蝌蚪,以前画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是怎么画小蝌蚪的?”
2、欣赏齐白石画的蝌蚪。
引导语:“我们小朋友都会画小蝌蚪,今天我们来看一看齐白石爷爷画的蝌蚪。”
教师小结:齐白石爷爷画的小蝌蚪很逼真、很灵活,小蝌蚪看起来简单,但要画得灵活可不容易。
二、操作尝试(感受画面布局)
1、出示动物图片,将其放置不同的位置,请幼儿观察。
过渡语:“我们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故事中遇到了谁呀?”(幼儿讲述故事情节,教师摆放故事角色到不同位置。)
2、共同分辨摆放的位置是否平衡,适当将其调整。
关键提问:“小蝌蚪遇见了鸭妈妈,小蝌蚪们游到了鸭妈妈的身边,你们看,小蝌蚪游到鸭妈妈的身边了吗?鸭妈妈看得到小蝌蚪和他们说话吗?”
关键提问:“这一次小蝌蚪遇到了大鱼,小蝌蚪游了过去,小蝌蚪要游在哪里?”(变换故事角色)
小结:小蝌蚪可真灵活,游到东来游到西。游啊游,游到动物的身边找妈妈哦!
过渡语:“我们今天也来创作这个故事,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
三、幼儿创作(体验创造故事画面的乐趣)
要求:
1、画之前,确定动物的位置并和小蝌蚪相呼应。
2、添画与主题有关的事物,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动物形象和设计画面。
3、用颜料创作画面背景。
四、评价作品
鼓励幼儿大胆向同伴介绍自己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小班教案篇6
【教学特色】
以“趣”为经,以“学”为纬。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文章语言优美、画面形象、情节生动,很适合低年级同学的口味。全文贯穿两条线:一是“找”,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协助下找到了自身的妈妈,二是“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变化。根据教学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重点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动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⑵ 通过图文结合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能力目标: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借助学文,培养同学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青蛙是捕获害虫的能手,教育同学从小维护有益动物。
?教学主要环节和意图说明】
一、变──变序教学,突出对比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点:构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依照“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的层次来布置段落内容。因为这点,以往大多教师均从指导同学学法入手,依照故事发展布置教学。为了突出全文的重点,我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来处置,目的是直奔主题,理清线索,掌握重点,让同学对全文知识有更清的理解。变序法流程体现在:
1、小蝌蚪的外形特点怎样?
(学习第一自然段)
2、青蛙妈妈的外形特点怎样?
(学习第四然段)
3、小蝌蚪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
(找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4、小蝌蚪是在谁的协助下找到了妈妈?
(指导对话朗读)
变序处置,我认为有三点好处:
1、对比鲜明:让同学通过对比的方法感知二者外形的不同特征,找出不同点,从而自觉生疑: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2、重点突出:鲤鱼妈妈和乌龟协助小蝌蚪这一内容仅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但在全文中不是重点内容,放置在最后教学,使全文重点得到突出。
3、线索鲜明:一篇文章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教师处置教材的工作就是去枝删叶的过程,突出主干,以便让同学更清楚地看到全文的线索。
二、趣──以趣促智,调动情感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缺乏主动意识,只有充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知识的传授为娱乐体验,寓教于乐,才干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自身就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如何突出趣味性又不失知识性,科学有效地处置好两者的关系,我做了以下的设计:
1、儿歌朗读扮演。
小蝌蚪长成青蛙时,身体发生了三次明显变化,为了让同学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在课文的学习中,我布置了儿歌朗读扮演。(自编内容)
生:我是一只小蝌蚪,我要去找妈妈啦!
师:不好!
生:(接)怪事发生了。
师:(惊奇地)怎么了?
生:啥时长出后腿啦,接着长出前腿啦!
身子天天在变化,我已长成青蛙啦!(呱呱呱)
2、谜语引入课题。
利用儿童喜欢猜谜语的特点,我引用了两则谜语: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小蝌蚪)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通过谜语的引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了导入课题的作用: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难怪小蝌蚪连自身的妈妈都不认识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一同去找妈妈。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3、自述介绍。
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为了让同学对青蛙的特征有更为鲜明的印象,我设计了角色扮演自述的环节: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青蛙妈妈,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吗?目的是引导同学练习用“鼓着”“披着”“露着”三个词语说话,活用词语。同时活跃课堂气氛。由于问题的设计让同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主体性,参与性一定会大大增强。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论述自身的特征)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身手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七十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我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保护关心我。(论述自身的身手)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员三千多种。我是绿衣青蛙,生活在水中,我的兄弟有很多,他们有的是穿红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树上……
三、演──以演悟理,形象生动
“游过去”“追上去”“迎上去”三个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摒弃了教师仅仅从字义上区别理解的方法,利用小朋友们善于观察,善于模仿的天性,设计了以下环节的教学:
1、找一找:找出课文中三个动词所在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2、看一看:通过播放软件,让同学从观察中初步体会三个动词表示的不同方向。
3、贴一贴:教师制作几个箭头,让同学根据看到的画面,通过箭头的不同摆贴来释义。
如:“迎上去”表示为:
“追上去”表示为:
“游过去”表示为:
4、演一演:理解词语的目的是应用词语,为了让同学深刻体会“迎上去”一词的意义,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当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会怎样?(师生扮演)演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所看到的情景说一句话,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词。
如:江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主动迎上去,说:“江老师,您好,欢迎您!”
通过演一演,说一说,同学们体会到“迎”指的是两者方向相对,而且带有主动热情的意思。课文中小蝌蚪迎上去的目的是找听妈妈的下落,所以读起来也要特别有礼貌。
四、引──巧妙过渡,浑然一体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转向另一知识点,我巧妙地设计了如下过渡语:
同学们,这篇课文不但语言优美,画面更加生动,下面请大家欣赏第一幅图──池塘里的小蝌蚪。(播放软件)
小蝌蚪虽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他们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什么。这不,他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他们找呀找,终于找到了自身的妈妈,原来就是一保可爱的大青蛙。(贴出青蛙图)
课文中青蛙妈妈说:小朋友,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什么时候长成青蛙的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小蝌蚪,你们找到妈妈,多亏了谁的协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内容)
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庄稼的维护神,农民伯伯亲切地称之为“护谷神”。为了让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平安些,我们作为他的朋友,应该用心去保护关心他。同学们,你们能为他做点什么吗?(环保教育)
五、板──画龙点睛,提纲挈领
这篇课文的板书,我试图把“文字”与“图片”结合起来,突出趣味性,体现板书的“美”。
小蝌蚪找妈妈
六、读──读中悟情,积淀语感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于永正说过:掌握自行车、汽车等代步的工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拥有。车子可以买,语文呢?语文得靠读、背。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也是一篇很好的朗读训练范文。文中有三段对话,教学时指导同学体会对话的语气,从中学习交际,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
指导小蝌蚪与鲤鱼妈妈的对话朗读,应强调读出礼貌的语气;指导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时,应读出急切的语气;指导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时,应读出高兴,愉悦的语气,体会母子相逢激动的局面。
小蝌蚪找妈妈小班教案篇7
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孩子发展,首先要为幼儿设计一个自由、宽松的,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动、好模仿,对直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他们常常学着小蝌蚪的样子游呀游。有一次,我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大部分小朋友说是‘大蝌蚪’,只有个别幼儿说是‘青蛙’。为了让小朋友都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于是我设计了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创设了找妈妈的情景。把课当游戏做,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掌握本领,促进幼儿多方面技能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中,学习简单的语言表达,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2、发展跑、跳、钻等动作技能。
3、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桥洞(拱形门)若干
2、人手一个胸饰
3、虫子若干条,磁带,图片
4、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听音乐《春天》,自由地跟老师做动作进教室
(2)春天来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小蝌蚪,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吧!
2、基本部分
(1)师:小蝌蚪,我们在水里游一游、玩一玩、跑一跑吧!(小鸭图片)小蝌蚪你们看这是谁呀?鸭妈妈和小鸭子在干什么呀?我们一起问问鸭妈妈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长着什么样的?
(2)我们游过小沟去找找我们的妈妈吧!(小鱼图片)它是不是我们的妈妈呀?它是谁的妈妈呢?我们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呢?(幼儿自由回答)
(3)这儿有许多小桥洞呢?我们钻过小桥洞去找找我们的妈妈好吗?钻小桥洞时,谁也别碰脏了我们的小尾巴,弄脏了我们的新衣服。(小乌龟图片)我找到我们的妈妈了!它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妈妈呢?它不是穿着绿衣服、还有四条腿吗?(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4)游啊游,跑啊跑,我们再到前面去找找我们的妈妈吧!(鹅图片)小蝌蚪你们看它是不是我们的妈妈呀?为什么呢?(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5)哎呀!怎么找不到我们的妈妈呢?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边说边出示青蛙胸饰)孩子们,我可找到你们了,你们是不是都特别想我呀?孩子们,妈妈呀是从小蝌蚪长呀长呀变成青蛙的,那么你们长呀长呀也会变成什么呀?让妈妈看看谁已经变成小青蛙了?(请幼儿出示胸饰)小青蛙是怎么走路的?(学青蛙走路)我们青蛙有什么本领呀?(捉害虫)
(6)今天呀,妈妈要带你们到田里去捉害虫,可是去田里的路上有一条小沟,我们要用力的跳过去,先看妈妈是怎么跳过小沟的,双脚并拢、半蹲、用力一跳,我们小青蛙也来试一试。小青蛙们跳得真好。现在我们要到田里去捉害虫了,先看妈妈来一遍(教师示范)妈妈请小青蛙蹦蹦跳跳去捉一条红虫子然后跑回来。(幼儿捉一条红虫子,然后跑回来)现在妈妈要请我们小青蛙跳过小钩去捉两条绿虫子(幼儿捉两条绿虫子,跑回来)。我的小青蛙呀真能干,田里呀还有虫子,现在请小青蛙去捉三条黄虫子。(捉三条黄虫子)好了,孩子们把田里的害虫都去捉回来,捉许多许多条。
结束部分
师:田里的害虫都到哪里去了?田里的害虫都被我们小青蛙捉掉了,你们高兴不高兴呀?小青蛙高兴地呱呱呱唱起了歌。
(听音乐做放松运动)